觀無量壽經(jīng)

《觀無量壽經(jīng)》,簡稱《觀經(jīng)》。與《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部經(jīng)。宋畺良耶舍譯。另有異譯一種,已佚。此經(jīng)進一步發(fā)揮了《無量壽經(jīng)》的凈土思想,敘述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之請,在頻婆娑羅宮為信眾講述觀想阿彌陀佛的身相和極樂凈土莊嚴的十六種觀想方法(十六觀)...[詳情]

略論《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的基本內(nèi)容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是凈土五經(jīng)一論之一,也是凈土宗的重要經(jīng)典。這部經(jīng)典涵蓋內(nèi)容豐富,開篇介紹了佛說本經(jīng)的因緣,接著闡釋修習凈業(yè)三福的具體內(nèi)容,經(jīng)中重點論述了凈業(yè)行人修行十六種觀想的方法。《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經(jīng)文內(nèi)容簡明易懂,是凈業(yè)行人修行凈土法門的理論指南。茲對其內(nèi)容介紹如下。

一、佛說本經(jīng)的因緣

  佛為弟子說每一部經(jīng)典都有其說法的因緣,《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也不例外。本經(jīng)源于這樣一則故事:王舍城有一叫阿閹世的王太子,聽從惡友提婆達多的調(diào)撥離間,囚禁父親頻婆娑羅王,禁止群臣接近他,并斷絕了他的飲食。國王夫人韋提希擔心夫王餓死,就在澡浴之后,用小麥粉和穌蜜涂遍全身,于寶冠瓔珞中盛滿蒲桃漿,秘密帶給頻婆娑羅王食用。頻婆娑羅王因食用了韋提希夫人的食物得以不死,并且還能夠聽目犍連和富樓那尊者說法。阿閹世太子知情后,十分生氣,持劍欲殺其母親。當時有月光、耆婆二大臣犯顏直諫:“劫初以來,……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復住于此。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阿閹世太子驚恐之余,未敢殺母,但將母親幽禁在深宮。

  韋提希夫人悲痛欲絕,從幽禁處遙拜世尊,哀求世尊遣目犍連與阿難前來救助。當時世尊在耆閹崛山即時了知韋提希夫人心中所想,便親自帶著目犍連和阿難從空而來,現(xiàn)身在韋提希前。韋提希號泣稟佛:唯愿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愿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愿佛日,教我觀于清凈業(yè)處。

  這時,世尊放眉間光,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光明又旋住佛頂,化為金色光臺。十方無量國土都在光臺中顯現(xiàn)。韋提希在佛力加持下,一一明見,從無量佛剎中,選取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國土作為歸境,并懇請世尊開示往生其土的方法,因此,世尊便說出這部經(jīng)典。

二、修習凈業(yè)三福

  凈業(yè)三福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也是凈業(yè)修行的基礎,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修持凈業(yè)的正因。此三福具有從淺到深,從低到高的修行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都可回向往生凈土。佛在向韋提希示現(xiàn)十方諸佛凈妙國土后,韋提希夫人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作為往生去處。這時世尊告訴韋提希夫人,阿彌陀佛離此世界不遠,你應當觀想彼佛國土的往生者。我現(xiàn)在為你廣說各種譬喻,令未來世一切凡夫,如果想修習凈業(yè),都能往生西方極樂國土。佛在經(jīng)中說: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yè)。.

  佛陀認為,如果有人想往生西方極樂凈土,應當修行如上三福。因為修行凈業(yè)三福是將來往生西方凈土的基礎。其中第一福為:“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這一條是勸人修世間之福。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不僅是俗世中人應當具備的基本品格,更是修行凈土法門的人所應當具有的。在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父母和師長的養(yǎng)育和教導。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他們不僅給予子女以生命,而且撫養(yǎng)子女長大成人,同時也教會子女如何為人處世。他們是子女的堅實依靠,也是子女的最大恩人。所以,做子女的在父母年老之后,應當盡己所能地孝養(yǎng)父母,不僅讓他們物質(zhì)生活富足,而且精神生活也愉悅快樂。師長是教給我們知識和技能的恩人。正是由于他們的培養(yǎng),才使我們懂得的知識越來越多,人也變得越來越聰明。對于佛教信徒來說,師長是長養(yǎng)我們法身慧命的恩人,我們在道業(yè)上的每一點進步,都凝聚了師長的心血和汗水,我們應當像歷代祖師對待師父一樣,侍奉他們的飲食起居。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弟子的關愛。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也是對修行之人的基本要求。作為凈業(yè)行者,應當戒殺放生,心懷慈悲,悲憫眾生痛苦。同時還應當修行佛教十種善業(yè),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佛陀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這幾點,那么他不僅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而且還具備了往生凈土的因緣。

  凈業(yè)三福的第二條為“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作為一個凈業(yè)行人,還應當受持三歸,只有歸依三寶了,才有歸依之處和修行成功的保證。同時,還要具足眾戒。戒律是規(guī)范佛弟子言行舉止的準繩,也是一個人修行的基礎,只有自己的言行都符合戒律的要求了,你才會學有所成,修有所證。另外,佛教戒規(guī)還規(guī)定佛子應當具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這些威儀方面的戒條都是對佛子言行舉止細微處的規(guī)范,在威儀等細行上注意了,才能顯現(xiàn)莊嚴之相,才不會違犯威儀。

  凈業(yè)三福第三條為:“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條是修行大乘之福,屬于行善的范疇。作為佛教信徒,如果想求生西方,應當發(fā)起菩提之心。佛教認為,一個人初發(fā)心非常重要。只有發(fā)心了,你才會向著你的既定目標努力。從而最終取得成就。除了發(fā)心之外,還應當相信因果。因為,因果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一個修行者如果不相信因果,那么他的信愿行都無從談起。相信因果,發(fā)了菩提心之后,還應當讀誦大乘經(jīng)典,增長自己的智慧,還要勸化那些修行之人,精進用功,以成人之美。

  凈業(yè)三福含攝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一切善行功德,會通凈土門與圣道門。凈業(yè)三福涵蓋了人天之福,二乘之福,以及大乘之福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在本經(jīng)所開顯“九晶往生”之前六品則是修行“凈業(yè)三福”回向愿生凈土者,依行因功德深淺,感得品位的不同。

三、修十六種觀想之法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的核心內(nèi)容是佛陀向阿難和韋提希夫人所講的修十六種觀想之法。這十六種觀想分別從十六個方面講說了修各種觀想的具體方法。這十六種觀想又可分為定善十三觀和散善三觀。現(xiàn)分述如下:

 。ㄒ唬┒ㄉ剖^

  定善十三觀是從第一觀到第十三觀(即從日觀到雜想觀),是佛陀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說。此十三觀是源于韋提希夫人問佛,佛滅度之后的眾生,被五苦所逼,怎樣才能夠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陀于是分別向韋提希夫人介紹了日觀、水觀、地觀、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想觀等十三觀。佛陀在經(jīng)中向韋提希夫人詳細介紹了這十三種觀法,認為修這十三種觀想即得見阿彌陀佛西方極樂國土,F(xiàn)選幾則觀想略作介紹。如第一觀: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正念,正坐西向,諦觀于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日初觀。

  在這一觀中,佛陀告訴韋提希夫人,如果有人系心一處,觀想西方即能見到極樂世界。佛陀還介紹了觀想方法:觀想者當起正念,正坐向西,觀太陽將要落下的地方,讓心安守一處,專想不移。觀想太陽將要落下時,形狀像懸掛的鼓一樣。當見到太陽時,開眼合眼都了了分明。這就是日想觀。

  又如第五觀寶池觀云: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婆羅蜜。復有贊嘆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在本觀中,佛陀勸告韋提希夫人,眾生若能專注一心,觀想極樂國土有八功德池水,并且池中之水都是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均為七寶之色。以黃金為渠。渠底的沙都是雜色金剛;在池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每個蓮花中,方圓有十二由旬那么大。在蓮花之間,有摩尼之水流動。而且流水之聲十分微妙,仿佛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婆羅蜜。再觀想有贊嘆諸佛相好的人,身上有如意寶珠,涌出金色微妙光明之色。其光化為百寶顏色的鳥。這些鳥相互和鳴,均在念佛、念法、念僧,這就是做八功德池想。佛陀認為,一個凈業(yè)行人如果能夠一心觀想八功德池的如是莊嚴,將來不僅照見極樂世界,而且亦能夠往生彼佛國土。

  佛陀還告訴韋提希夫人想彼佛的方法,以及觀想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的方法。佛陀還特別告訴韋提希夫人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的具體方法。如第十觀佛告訴阿難及韋提希夫人觀觀世音菩薩的方法: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現(xiàn)。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shù)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shù)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xiàn)自在,滿十方世界。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xiàn)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雜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晝,猶如印文;一一,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莫不彌滿。其馀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凈除業(yè)障,除無數(shù)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馀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以上介紹了定善十三觀中的幾種觀法,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佛說觀想的基本方法。

 。ǘ┥⑸迫F(xiàn)

  散善三觀主要講述了三輩九品往生凈土的觀法。散善三觀包含了第十四觀到第十六觀的內(nèi)容。三輩九品往生主要分為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其中每品又分為上生、中生和下生三類,所以,就成了三輩九品往生。經(jīng)中將每輩三品歸為一觀,三輩共是九品。如第十四觀上品上生云: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shù)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zhí)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shù)菩薩,贊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后,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聚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無生法忍,經(jīng)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本品是佛告訴阿難及韋提希夫人上品往生的觀法。在上品上生的觀法中,佛陀認為,上品上生的人,是因為他在修行時勇猛精進用功,才能夠感得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到此人跟前接引往生西方凈土。同時,諸佛菩薩還贊嘆此修行人,勸其繼續(xù)用功。此修行人見到諸佛菩薩接引、贊嘆,心生歡喜,乘金剛臺,跟從佛后,彈指之間,往生西方凈土。往生之后,即能聽諸佛菩薩演說妙法,得無生法忍。然后于諸佛前,次第受記。最后回到本國,能夠令善法不失去,惡法不起作用。

  在第十五觀中,講述了中品往生的具體內(nèi)容,此中品往生也分為上中下三晶。如中品下生云: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yǎng)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jīng)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此為中品下生的觀法,從這段經(jīng)文可知,所謂中晶下生就是能夠行世間之善,孝養(yǎng)父母,懷有慈悲之心。這樣的人是世間之善人,但還不具備往生西方凈土的條件,但由于在將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為其說西方凈土的殊勝莊嚴,以及法藏比丘所發(fā)的四十八大愿,此命終人,因為聽聞佛法的功德,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人往生凈土之后,經(jīng)過七日遇到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得以聽聞菩薩演說妙法,經(jīng)過一小劫成阿羅漢。修這種觀法的人,即能成就中品下生。

  從修行觀法來看,前十二觀為上根人開示觀想念佛,第十三觀為中根人開示觀像念佛,后三觀為下根業(yè)重之人開示持名念佛。從十六種觀法可見,不論是何種眾生,都能通過這些觀法,往生西方極樂國土,即使是五逆十惡眾生,臨終地獄境相現(xiàn)前之時。善友教他稱念佛名或是給他演說妙法,即能蒙此功德得以往生。阿彌陀佛的臨終十念往生,體現(xiàn)出阿彌陀佛救拔眾生的徹底悲心與究竟方便。為造作惡業(yè)眾生往生西方凈土帶來了希望。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由于韋提希夫人請佛開示解脫之法的因緣,佛陀為她講說了修行凈業(yè)三福的方法。為了能夠令佛世之后的眾生都能往生凈土,佛陀重點向阿難和韋提希夫人講述了修往生凈土的十六種觀法。這部經(jīng)不僅為佛世眾生修行提供了理論指南,也為末法時代眾生修行凈土法門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們每一位凈業(yè)行人,都應當深入體會本經(jīng)的含義,以更好地指導自己的修行。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