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愿品

《普賢行愿品》的異譯很多。西晉·聶道真譯的《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就大體概括了它的內容,似乎是它的異譯;不過因為翻譯的不甚善巧,譯文只有簡略的長行,與本經的文字外形不一致。本經的文字有長行、偈頌兩部份。長行的文勢,承《華嚴經》第三十九卷普賢菩薩贊佛功德偈而來。善財童子...[詳情]

第七集 (2011年元月)

  普賢行愿品2011年元月

  昆明開示 第七集

  海云繼夢和上

  皈依證書檢查一下,法名都有吧?有了那就翻過來。發(fā)菩提心文,我念一句你跟著念一句,皈依的念,不皈依的也可以念,我第子下面是你的法名:

  我弟子昌一,如實做證,一切皆虛妄,唯佛陀真實,我弟子昌一,如實做證,一切皆虛妄,唯達摩真實,我弟子昌一,如實作證,一切皆虛妄,唯僧伽真實,我弟子昌一,如實做證,一切皆虛妄,唯上師真實,我弟子昌一,如實做證,一切皆虛妄,唯釋迦牟尼是我世尊。

  能夠的話,大家拜一拜,不能拜的你就問訊: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成佛所有法,如實修證賢圣僧。德行具足大寶師,我今一切永皈依,直至成佛不依余,所修資糧供三寶,直趨菩提無二心。好,大眾一拜。

  大家學佛是以這樣發(fā)心而來的。這輩子在這世間,我們可能有很多障礙,所以皈依前先懺悔,往昔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好,大眾一拜。

  這個懺悔是我們每天要進行的功課,不要忘了。

  正授皈依,我弟子昌一,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自皈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愿眾生,統(tǒng)理大眾,一切無礙,好,大眾一拜。

  三番羯磨,我弟子昌一,盡形壽皈依佛,皈依佛竟,誓不皈依天魔外道,我弟子昌一,盡形壽皈依法,皈依法竟,誓不皈依外道典籍,我弟子昌一,盡形壽皈依僧,皈依僧竟,誓不皈依外道邪眾。皈依完要發(fā)愿,讓你皈依功德能夠更堅固。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好,大眾一拜。

  回向,這個就是普皆回向的回向文,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好,一拜。

  皈依的儀式是簡單,正式完整的皈依,是要兩個半鐘頭。他是跟傳法灌頂?shù)那樾问且粯,但是我們現(xiàn)在都簡化了。大家成為一個佛弟子,師父做個證明,所以,以后還有機會,等你成為一個精進行者的時候,那么這個部分大家應該可以擁有一個更好的奮斗的方向。

  好,現(xiàn)在要開始了。這個皈依的功課,你自己應該要能夠,自己做,皈依文是最少的功課,每天最少的做一次。作為一個佛弟子,自己應該要想我皈依跟沒皈依有沒有差別。從現(xiàn)在開始你就可以算,一年后我有多少變化。那有的快的,有可能三個月就可能看到你變化,可能有些理論是很難了解。尤其是講本體論的時候那需要有相當?shù)暮B(yǎng),那聽不懂不要緊,你就盡量聽。聽到睡覺都不要緊。

  我們以前讀書也是一樣,老師在講根本就聽不懂,但是你還是要聽,這本來就有很多我們不懂的才要學習,而不都是我們已經懂的就要學習,所以呢有些不懂的那正是你成長的空間,不要在意。

  我們看第二大愿,“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這講稱贊如來,是怎么樣呢,怎么稱贊呢?那首先就把所給標出來。

  如來在哪里?如來是“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這個是“所”,這個經文,華嚴經的經文先標“所”,再講“能”,這是華嚴經的語言模式。

  我常跟各位講語言模式。你要能了解你就很容易看懂華嚴經,你要不了解華嚴經的語言模式,那你會看不懂。大家都不知道為什么,幾乎沒有人會注意到這個問題。因為在古代呀沒有所謂語言模式、思惟模式這個東西。到現(xiàn)代,現(xiàn)在才開始。我不過是第一個提倡的而已,你放心,絕對第一個,是沒有人在我前面講的。因為我講這個東西有很多人在批判,因為沒有人講,二三十年前,我在講經的時候,就很多人質詢,“你講的語出何處?”我說從這里來的。不從哪里來的。他說那這個不算,你講的不算,那我說好。今天你講,我講的不算,你記得,20年后看誰講的算,這個就是問題!20年后就不是這個問題了。一講到海云,就是那個講華嚴的;一講到華嚴,就要去找華嚴寺;他已經形成一股氣候了。

  30年前,我沒有講華嚴經,臺灣沒有華嚴經,30年后的今天,華嚴經到處都是,我講這也是我們的一件功勞,我不說功德無量,至少我們在奮斗的過程里,那有人在呼應。

  那這里頭就告訴各位的是,我們要提出一個新的見解。你必須要承擔著人家的排擠,因為你講舊有傳統(tǒng)的,是人家都喜歡接納的,而舊有傳統(tǒng)是越簡單越好,因為學容易。所以你叫他念阿彌陀佛最簡單,念個阿彌陀佛萬事ok,這不是很好嗎?那信耶穌更好,信我得永生,不信就下地獄,那我只要信耶穌就好了。

  只要是越簡單的,你記得,都在毀壞佛法,我講那么多,哪有可能只一句話就涵蓋一切呢?不可能的。那這樣的,你修行,大家都不用去了解究竟跟為什么,這樣就不對了。所以佛法會正法像法末法到無法走下來,是有他的道理的。

  但是,我們告訴各位,我們都活在正法里,甚至于你就活在佛親自指導的情況下,你自己要留意到。我不能夠跟你說我是佛,但是我們活在正法里,絕對沒有問題,那主要就在這個地方。

  跟你講為什么“所”要先列出來?前面有跟各位大概講一下,“所”是普賢,“能”是文殊,能所合一,就是文殊普賢合一,就是毗盧遮那佛,這個是本體論。毗盧遮那佛本體論,一分為二,那就太極兩儀,那展開來他就向現(xiàn)象界走過去了。兩儀四象四象八卦,就越來越多了,生一切萬法。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情況一樣。

  他有兩個系統(tǒng),一個是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一個系統(tǒng);那么太極生兩儀、兩儀變四象、四象八卦,八八六十四,這是另外一個思惟系統(tǒng)。那印度的思想,剛好是把這兩個思惟并在一起,但是他都有一種狀況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以下就現(xiàn)象界。

  那現(xiàn)在我們在學佛的大部分都學方法論,就是我怎么從現(xiàn)象界,因為我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現(xiàn)在我們都形而下的人,那我這個人凡夫的人,現(xiàn)象界的個體,怎么回到本體論里頭去,這個是修行所要的目標。這不是一個口號能解決的。那你只要在找尋這些東西,不一定今生成就。你只要找尋這些基本你已經踏上的菩提道,正確的菩提道。雖然你感覺沒什么進步,好像高速公路上就坐在那里,也沒什么。這樣子東西都往后跑而已。但是時間到他就到,他就是這種狀況。

  因為你進到這里頭,跟你所要的是不一樣。要的目標是在遠處,可是你現(xiàn)在這個過程你需要一段奮斗。而這個奮斗有很多狀況,比方你要加油、你要到休息站、你要上個衛(wèi)生間、你要吃個東西,這些東西都還是會產生的。而這些東西都是現(xiàn)象界,所以你不能用理論一句講過去,理論一句話到過目標是很簡單,可是到達目標的過程里,你還是運用現(xiàn)象界的一些東西。你不能夠說我追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就不要吃飯,不要做事?人家一定會說你說著魔了,這你要懂得。這個過程你要進行的。

  那么這里他這個語言模式里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前提,普賢在華嚴里頭,先把“所”標出來很重要。所以我們也常問你:“你要學佛,你知道佛陀教你什么?”這是“所”,你要學佛,那“所”是什么你搞不清楚,你要學什么佛?

  你像昨天跟家人吵架了,所以我終于看開了,我要遁入空門,是嗎?這好像這理由不成立,你一定要弄清楚佛陀要教什么。然后我這樣能嗎?我要來學佛陀的這個法,你很清楚地弄到的話,你就不會退心了。除非你是假的,被逼到師父都在問了,隨便了等一下,好像抽簽一樣。那這種情況除外。否則你一定弄清楚。

  第一個“所”,佛陀教什么?沒有煩惱的法。你要不要這個無煩惱的法?先弄清楚。然后我要以什么樣的心、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求這個沒有煩惱的法。

  所以剛才皈依的時候,第一個就談這個問題。“一切皆虛妄,唯佛陀真實。”這五個:佛、法、僧、上師、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我們這個十方三世一切佛的代表,你一定要有這種認知。

  這個“所”弄了,再來講我們的心。那你的心可能會隨著時間你會逐漸提升。你現(xiàn)在不可能弄得多好,不可能。我只是我愿意,但是我要怎么做呢?你現(xiàn)在不知道,你假如有這準備,一年后絕對跟現(xiàn)在不一樣,你會改變的,而且改變非常的快。這個是一個大家先有的認識。看經文他是沒有提到這些,但是這個語言模式里所襯托出來的烘托出來的就是這種思惟模式。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F(xiàn)前知見”,這個是講修行態(tài)度。我要稱贊如來,我一定要很確實地了解如來的真實性,然后從那個真實性的地方來稱贊。就像我們稱贊朋友一樣他有成就,他是游泳得冠軍,你是說他百米跑得很好,那你就笑死人了。你一定要針對他游泳的部分,他得冠軍的那種殊勝來贊美他,而不是隨便講一句,他在運動上有成就。你從運動上來贊美他,你不一定講說他在歌壇上成就,那你就不真實。

  同樣的,你要以這個統(tǒng)稱為悉以甚深勝解,你對他有了解。“現(xiàn)前知見”,以現(xiàn)在程度來贊美,你過一年以后贊美的不一樣,因為你會提升。兩年后,你又更提升了,所以這個贊美是不同的。所以我們要一再地贊美,原因就在這個地方。

  好,那么下面他講:“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無盡言辭海,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這個地方,我這里就詳細跟各位談了,這個簡單地總稱一下。古代的語言,在印度,他有這個辯才天女。我們這邊翻譯過來翻成中國這邊的叫九天玄女,那個不管九天玄女辯才天女都是最高層次的天王。他雖然叫女,但他是天王。他最應該來講跟摩醯首羅天王一樣,那也就是他有最高的能力,以這樣的能力來稱揚來贊嘆,這是一個;第二個,稱揚贊嘆他有種種的方便,不一定要見面那才算,見面是見面,但是你有其他地方可以做。

  譬如說出版書籍。當然,你現(xiàn)在的法律是不一樣。古代最好的贊美就是跟他模仿,跟他模仿、跟他學。所以現(xiàn)在你不能這樣學,你說你這本書出得很好,那我?guī)湍阌?a href="/remen/liuto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流通,可以,這是最好贊美!那你一幫他出版你就犯法了,法律不準。那你可以跟他買很多,去跟大眾結緣。反正你印你要錢的,你把印的錢跟他買了去流通,這是一種變化。那就不要計較說那跟他買就給他賺了。這是社會制度如此。你要跟他買很多,那折扣就很低,差不了多少,你要留意到。

  所謂稱贊是有很多很多的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知道嗎?善巧是內心的一種覺醒跟轉化,這個叫善巧。

  現(xiàn)在我們學佛人根本沒有善巧,內心就卡死了。師父說師父說、佛經說佛經說,這個就沒有善巧。善巧是內心的覺醒,隨著環(huán)境你要一直超越,要一直超越。

  方便是種外在的環(huán)境。你開車開到這里堵了,怎么樣?你就說就堵了?你一定要想辦法再離開。這里堵了,應該要往哪邊走,應該怎么走,這個你會嗎?那在修行的過程里你可能不會,所以我跟你講說要摸索,解決困難。

  因為修行的過程中,我這樣念佛對嗎?念佛沒有錯?佛教的、祖師教的、師父教的,哪有錯呀?沒錯呀!可是你這樣念對嗎?人家說喊破喉嚨也枉然,那我是不是這樣的人?那假如不是,我應該要如何做?

  人家說念大聲念小聲念快念慢,我想這些都無所謂,你自己要去印證說這樣對嗎?在印證對與不對的時候你就慢慢摸索,摸索。

  哎,你要去解決困難,我要怎么念最好,不是一天念多少,而是我念了以后,心情會很愉快,那么這才有意義!為了達到一天念十萬聲,那家里雞飛狗跳,那十萬聲一點意義也沒有,那變?yōu)碾y了,不是多少的問題。而是我這樣念家人會很愉快,大家很高興,那這個念我念兩千聲就夠了。為什么一定要念十萬聲呢?但是有人就會說念十萬聲的功德大于兩千聲,那你要相信他,你就相信他,我們不這樣主張。

  你如何透過念佛而攝心,而得到法身慧命的成長,這個就是你要解決的問題,你就在這里實質上的成長。

  所以你就看到為什么有人會去當主席,而有的人就住在監(jiān)獄里。這個過程你就看的出來,他的生命質感,你能夠自我反省檢討而摸索去改善,你的生命品質是一直提升的。

  你不要說下輩子我要生到哪里去,你根本不能決定。下輩子我要生到哪里去,那是你講的,去不去沒人知道,所以你要的是如何提升你的生命品質。品質的水平提升,那個質感要提升,那到哪里去你就不用擔心了,絕對是好地方,至少不會比你現(xiàn)在差。你要是沒有提升,那可能下降了。那你學佛就白學,怎么會學到墮落呢?所以這個是大家留意一下,善巧方便的一個運用。

  好,又來“稱揚贊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一切如來,如來這只有一個,怎么一切如來呢?因為這上文字是相對于十方三世一切佛,從如來來講是一個,那么自性海是只有一個,那么講一切如來,其實是窮盡盡法界虛空界這種自性海,我們講毗盧性海的這個部分。

  那么你在贊嘆的時候是從某一部分贊嘆,而從本體來贊嘆、從方法論贊嘆、從現(xiàn)象界贊嘆、那么你可能看到他的慈悲、看到他的智慧、看到他的方便、看到他忍辱。你看到你就贊嘆、看到你就贊嘆,一定有內心感受。你的贊嘆離不開你在感受之后出現(xiàn)的。假如你內心沒有感受,那你的稱贊只是一個形式。那上面感受,“哎呀,佛陀真有智慧,我們之所以要得如來自性,這個自性原來是這個樣子。難怪古今中外那么多一流的人才都在追求這個東西。”當你有這個感受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把他講出來。不管你跟一個人講跟大眾宣揚,都一樣,功德是一樣的。沒有說跟大眾講功德大,跟一個講功德少,因為重點是在你那份感受。就是稱揚贊嘆的一個部分。

  他下面又是流水文的這種經文;“窮未來際相續(xù)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這個窮未來際相續(xù)不斷,你要稱贊就是要一直往前走的。那個窮未來際,這里頭告訴我們?yōu)槭裁匆婚_始我們發(fā)菩提心文我會先跟各位提出來,“一切皆虛妄,唯佛陀真實”,就是你要看懂這個部分。那你窮未來際,你的生命就在真實的這個部分里面,而不是虛妄的這部分。

  雖然你真實的含金量不高,你說我要真實含金量不高,甚至于你還絕大部分都搞錯,只有一個形式在,但是你要知道,至少你鍍金了。當你在進行生命改造的時候,你的含金量會逐漸提升,你就是進入到真實生命的領域,那就是進入到如來性海這一個生命領域去了;而不是我們在三界里慢婆婆的生死輪回,因為你這里輪回你根本得不到,而且只有業(yè)。

  你不要看很多人是福報很大,但是他很孤獨,很孤獨,一個董事長有一天請我吃飯,我說你吃飯怎么都這樣吃?他說:“是呀,就我一個人吃呀。我不要跟別人吃”。吃飯就是自己一個人吃,我跟他吃兩個人當然無上光榮啦,這一次,他的胃口和我今天一樣,已經是二十多年前。那個時候他吃一塊,在當時就2000多塊,他吃不下。那我當然胃口是好一點,就把他吃完了,可是他吃不下。我問他為什么不吃呀?“每天都一樣”……你要記得這一句話,每天都一樣,他不會每天都一樣的,每天都是2000多塊的這種精致食品,當然他會換,菜會換來換去,可是他吃的沒有味道。為何沒有味道?因為他吃飯并沒有儀式,沒有親人陪他,沒有好朋友陪他。那這種福報只會很痛苦,你不要以為當老董很好,當了老董你才知道。這個就是生活中的一種狀態(tài)。當然你假如說是要滿足權力欲望那是另外一回事,可是從生命的立場來看,這不見得是好的。

  好,我們看第三大愿:“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yǎng)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shù)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到這個地方是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現(xiàn)前知見。”這就講修行態(tài)度,你看他這三大愿,都有這么一句話在,“悉以上妙諸供養(yǎng)具而為供養(yǎng),所謂華云、曼云、天音樂云、天傘蓋云、天種種香、涂香、燒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yǎng)具常為供養(yǎng)”。這些供養(yǎng)都叫供養(yǎng)具,也就是現(xiàn)象界的的供養(yǎng),現(xiàn)象界。

  這個世間的供養(yǎng)所有的東西,那我們通常供養(yǎng)是燈、花、香、水果這些為主。這個已經變成意識形態(tài),其實他什么都可以供養(yǎng)。所以你要想到古代的生活,古代的生活跟現(xiàn)代不一樣。因為在古代那個時代里,他的東西都是生活中現(xiàn)成的,你說我們園子里有什么我就拿什么供養(yǎng),所以通常他們會這樣。

  今天開花,今天最新的花開了,他就摘那個最新的花去供佛。這個跟那個一般的不一樣。我們一般的都是去買花,F(xiàn)在也都是進口的多,都買最好的。古代不是。尤其在印度人他們供花跟我們不一樣,供花不這樣供,他花剛開了以后他摘起來然后到佛前是拆開。一個花瓣,用那個瓣供佛,我們沒有這個習慣。假如是整朵的,他是串成蔓,一朵一朵的這樣串成蔓,那我們的供佛都是盆子,裝在盆子,好看的。這個就善巧方便。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作風。不是誰對誰錯。那你認為是這樣做你就這樣做。但是我要跟各位談的,都是你生活中所擁有的最好的拿來供佛。是這個樣子。供養(yǎng)是這個樣子。所以他一定要有現(xiàn)象界供養(yǎng)。

  那我們很多人學了華嚴,尤其廣修供養(yǎng),因為下面一段就講“法供養(yǎng)最”。一切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那我就一直做法供養(yǎng),大概沒成果。為什么呢?因為你沒有現(xiàn)象界的標的,你的法供養(yǎng)沒有依托。你只是理論上講要法供養(yǎng),可是實際上你沒做。

  你要供養(yǎng),不管供養(yǎng)哪一個,都要有一個現(xiàn)象界供養(yǎng),然后在現(xiàn)象界供養(yǎng)里頭那你再帶上法供養(yǎng)。法供養(yǎng)其實帶的就是七菩提分,那七句話就是七菩提分:“如說修行供養(yǎng)”,那你就如說修行,我這個供養(yǎng)是如說修行,我所能做的做到這里。希望明天更好明年更好!你要這樣帶著,你就一定進步。這個就是法供養(yǎng)。

  所以,法供養(yǎng)一定要在你的事相供養(yǎng)上面,這事相供養(yǎng),古代不叫事相供養(yǎng),古代叫供養(yǎng)具。這一個上妙諸供養(yǎng)具,用最好的供養(yǎng)具。既然一般人不會帶法供養(yǎng),一定要在供養(yǎng)具上面,你把你的心,那個法供養(yǎng)帶進去,這樣子他才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那么剛開始你可能會搞不清楚,那這樣有效嗎?這樣你就帶著疑情,這樣有效嗎?這兩個如何合并起來?你一定到某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就是這樣。那就真的有效,就沒有辦法逃避。

  這沒有辦法簡化,F(xiàn)在我們一忙,弄好以后隨便一擺,頂多是看看有沒有擺正,就在擺上去以后有沒有擺正的同時,你就要起法供養(yǎng)的心,能夠緣念七句話,緣念帶一下,然后我這樣的法供養(yǎng),能夠起到應有的作用嗎?你只要帶著這個疑情。

  我跟各位講懺悔也一樣、供養(yǎng)也一樣、稱贊也一樣,你這每個當中你只要帶一個就好。因為每個都做你會忙死的,那帶一個。供養(yǎng),我就專修供養(yǎng),其他呢,當然,其實講起來都是供養(yǎng),稱贊如來也是供養(yǎng)、禮敬諸佛也是供養(yǎng)。

  好我們看下面:“善男子,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代眾生苦供養(yǎng),勤修善根供養(yǎng),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一共有七個。七個當中,如說修行供養(yǎng)是總說,利益眾生供養(yǎng)、攝受眾生、代眾生苦供養(yǎng),一共有三個;就是有一半都為眾生,為眾生在做供養(yǎng);那第五個“勤修善根供養(yǎng)”是智正覺世間的、“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這是你的愿力、大乘佛法特別要的。“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你不能離開菩提心,(否則)修諸善業(yè)都是魔業(yè)。所以你要走入如來性海,菩提心是你的指針,你不能離開。所以我們是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禮敬諸佛、不離菩提心稱贊如來,這是一個標準。

  也因為這樣,他在第七句,更有人主張“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是總說,前面六個是別說,這個個人主張我們知道就好。你知道這么一回事。從大乘行者的立場來講,這個“勤修善根、不舍菩薩業(yè)、不離菩提心”都是很重要的。“不舍眾生、代眾生受苦、教化攝愛眾生”,這個也是你菩薩事業(yè)在進行的一個內容。

  他只是把他分開成七個,很清楚很具體地表述出來。那我們一定要在這個范圍里頭去檢驗自己。我這樣的如說修行對嗎?怎么能讓他發(fā)揮到效果。提升我們的生命質感我們的生命品質,讓我們的生命水平得到提升跟超越。這才是我們修學的一個重點。

  好,下面他再稱贊法供養(yǎng)的部分:“如前供養(yǎng)無量功德,比法供養(yǎng)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shù)分,喻分。優(yōu)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好,這個譬喻是這樣,他是說前面的供養(yǎng)具、那個事相,現(xiàn)象界的供養(yǎng)不如這個法供養(yǎng)。那換句話說,法供養(yǎng)是比現(xiàn)象界供養(yǎng)大得多,那法供養(yǎng)會比現(xiàn)象界供養(yǎng)大得多,那我們,我把我們講的這種語言重新跟你講一遍。

  因為現(xiàn)象界的現(xiàn)象你只能有一部分。你用最好的、最多全部都來也不過是這些,知道嗎?就說我們在昆明、把云南所有的花都拿來供,也不過云南而已,其他地方你拿不到。所以這個量再多就是這樣而已?墒欠üB(yǎng)是本體論的供養(yǎng),你只要能夠進入本體界里頭,那你只要扣住一個地方供養(yǎng),那就盡虛空遍法界供養(yǎng)。

  你不要看這個地方講的什么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優(yōu)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真的是這樣!因為法供養(yǎng)是本體界供養(yǎng),你供養(yǎng)具供養(yǎng)是現(xiàn)象供養(yǎng),F(xiàn)象界供養(yǎng)你再怎么樣的都是有限供養(yǎng)。但是,你進入本體界供養(yǎng),他是無限供養(yǎng),他沒有限度,他全部窮盡。

  本體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那就進去?赡苓M到三,那三當然沒有二的功德大,但是你總在三的地方,比下面的現(xiàn)象界,那你是站的三分之一;那你進到二的地方,你就占二分之一,那你進到一的地方,那就全部了。真正成就了,是進到道生一的道那個地方,由道來供養(yǎng)。所以從那個本體論上面,形而上的地方來做供養(yǎng),那個功德大,因為他窮盡。同樣的禮敬諸佛也一樣、稱贊如來也一樣。所以真正修行就看這個地方。這樣的一種進行。

  好,下面“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這個如來尊重法,如說修行出生諸佛,那你說利益眾生出生諸佛可以不可以?可以,這七個都可以。你說攝受眾生出生諸佛可以、代眾生苦出生諸佛可以、勤修善根供養(yǎng)出生諸佛也對、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出生諸佛也對,都可以,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出生諸佛,這個都可以的。你看到恒順眾生那邊你就看得更清楚了。所以這七個,你要隨時這樣去反復地思惟,反復地思惟!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yǎng),則得成就供養(yǎng)如來。”只有用供養(yǎng),才能供養(yǎng)如來。因為你能夠進入到自性海中去,去供養(yǎng)。因為如來就是自性海,那你要進到自性海中去供養(yǎng),所以要用法供養(yǎng)。這個我們在談這個部分。你可能是第一次聽到。因為理念必須要這層展開,重新跟你做解說。

  他說“如是修行是真供養(yǎng)故”,你要這樣修行,這個供養(yǎng)法供養(yǎng)是一種修行,他不是供養(yǎng)具供養(yǎng),供養(yǎng)具只是一個媒介。透過這個媒介我要進入到本體界,他的關鍵是在這里,所以這個叫做修行。如是修行才是真供養(yǎng)。那各位你學佛學那么久,供養(yǎng)那么多,有沒有真供養(yǎng),關鍵就在這里哦。

  你在供養(yǎng)的時候一定要起到法供養(yǎng)的緣念。緣呢,一個思惟一定要有,要有那個緣念,那個思惟,那才是真的修行供養(yǎng)。只有這樣才叫真供養(yǎng)。要不然你的供養(yǎng)是做什么的?修福報。

  有的人特別喜歡供花,你放心下輩子一定長得很漂亮。有的人喜歡供水果,你放心你下輩子子孫滿堂。那都是有限的福報、那叫做有漏福。因為你只有供養(yǎng)具供養(yǎng),現(xiàn)象界供養(yǎng)。我們希望你能進入本體界,那個才是修行上所要的。這個關鍵希望大家能夠了解。

  “此廣大最勝供養(yǎng)”。這個法供養(yǎng)的這種殊勝供養(yǎng)。就是本體界的殊勝供養(yǎng)。

  “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yǎng)亦無有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這個告訴我們你是怎么修的,盡未來際,你要學佛,就要一直走下去。因為你的生命轉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而且我告訴各位,生命是無限的。你要真這樣修是不會死亡的。那我們在這個現(xiàn)象界里你當然會死亡,下輩子再來,你就不知道前輩子是誰,就像各位你不知道前輩子是誰,更不知道下輩子要去哪里,那你要能夠這樣修行,下輩子到哪里你很清楚,而且前輩子你怎么來的你也會很清楚。不用擔心。

  “真供養(yǎng)故”,這個是如說修行上面所需要的。

  好我們休息一下再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