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解脫之門——禪
佛教始于三千年前的印度古國,開啟佛教序幕的是一位王子,名為悉達多喬答摩(Siddhartha Gautama)。悉達多王子出家后,因勤苦修行而得證佛果,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佛,或是直接稱為佛。釋迦牟尼佛在世間成道證果是歷史的事實,是眾生的典范,佛啟示了眾生皆有佛性的創(chuàng)見,讓世人知道不二的真心即是生命的本質(zhì)與起源。佛的教導如同歷代禪師的主張:只要精進修行,任何人都可以達到開悟解脫的境界,都可以成佛。佛是第一個歷史記錄的正覺者,也就是開悟的覺者,佛教導眾生因果及緣起無常等諸多心性的普世真理,教導眾生如何開悟而離苦得樂,如何解脫生死輪回。在本書后續(xù)的章節(jié),將會更清楚地論述佛法的根本教義,以及禪的修持如何可能破除二元的妄想思維。
根據(jù)禪宗的教法,“佛”指的是本具的清凈心,“清凈心”是一切存在的起源。每個人都具有心,無論心是執(zhí)著或清凈,每個人的心可以創(chuàng)造并呈現(xiàn)出現(xiàn)象。心是完全含攝的、全能的、無所不知的、永恒無相的,它是生命根源、是宇宙中所有存在的造物主。禪的本質(zhì)就是心物一元,經(jīng)由歷史上的禪師們在淬煉學生的過程中,禪宗發(fā)展出具體破除二元思維的理論與訓練系統(tǒng)。用這套有效但非唯一的論證系統(tǒng)與實踐方法,可以協(xié)助化解個體生命的虛妄無根,而回歸到整體生命,以達成永恒生命的追求。在古今中外的諸多文明中,禪堪稱是智慧之學,智慧之學即是普世原則之學,亦是生命之學,從古至今,不同種族、國家、文化,無不對禪的精神有極高的推崇。學禪不僅可以正向地影響自身與周遭的互動,可以有效改善生活品質(zhì),更能達到究竟解脫自在。禪的原則就是“唯心”,其要義說明:任何經(jīng)歷的事情,無論好壞,都是依據(jù)心中所開啟的門而呈現(xiàn)的。只有自己能開創(chuàng)自己的心門,人一生當中所經(jīng)歷的現(xiàn)象及遭遇到的問題,均依所造出的心門為因,而成熟所感的現(xiàn)象為果。因此遭遇問題時,不應該直接與問題沖突,而是應該承擔自己所造,正視并修正自己的心念,任何困境都是心中問題的具體呈現(xiàn)。
在禪宗,開悟有著特別的意義,開悟代表著自在,代表個體入于整體的互融,代表找到永生生命的立足點與實踐點,也代表生命可以體現(xiàn)出普世原則的開始,也是佛教所說菩提涅槃與解脫自在的開始;旧,開悟就是卸除黏縛于心的不自覺起心動念習氣,破除虛妄自我及其所造的二元迷惑,體現(xiàn)出本具的,永恒的普世真理,也就是能體現(xiàn)出心無我的原始清凈。禪宗里“悟”的觀念是十分清楚明白的,悟是超越二元相對,跟二元思維討論不在同一個平臺上,若非真正契悟本心,再多的知識及形容詞都只是世間虛妄的相對。唯有達到開悟的境界后,才能真正體悟宇宙人生的真實道理,因此無論在古代或現(xiàn)代,“開悟”是所有禪修的人必定要達到的目標。
天堂或佛的凈土是會成、住、壞、空,如佛經(jīng)所說,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會毀壞,阿彌陀佛的報身會滅度,觀世音菩薩會接替阿彌陀佛成為西方凈土的教主。大家是否曾想過,一旦阿彌陀佛滅度了,到哪里去了?許多人學佛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如果西方極樂世界終究會滅掉,那壞滅后的世界又是如何呢?對許多學佛的人而言,凈土是他們所祈求企盼的生命究竟保障,若說凈土會滅掉,勢必造成這些人對生命更加迷惑不安。要知道,成佛或往生凈土并不是生命的結(jié)束,生命是變化無窮的,你不可能停止變化,宇宙性的普世原則之一就是變。佛的化身、報身是會變壞的,這是為何佛成就凈土后還是會回入娑婆度有情,就像阿含經(jīng)中描寫到佛的弟子問佛,如果證到羅漢果位了,那接下來該如何呢?佛的回答是,還要努力去證未證,得未得。法界現(xiàn)象總是持續(xù)變化,真正的解脫或生命的究竟保障,是要能在變化中安身立命,在變化中依著心物一元的觀念生活,能夠依據(jù)一元的普世原則生活,也就能自在。一般人都是在變化中驚慌失措,向外求取依附、依靠,來保持穩(wěn)定虛妄個體的存在感;圣人則能在變化中安住,并體現(xiàn)出普世真理,體現(xiàn)出心的清凈理體,也就是個體已經(jīng)破除了虛妄的自我,而能自覺回歸融合在整體中的無二無別。
現(xiàn)象的存在沒有永恒性,生命的永恒不應該是追求某一時間空間的現(xiàn)象永恒,現(xiàn)象會不斷地變化、存在,這樣的性質(zhì)才是永恒。換言之,心能夠一直起用、呈現(xiàn)、含攝現(xiàn)象的本質(zhì)能力才是真正的永恒,所以“心本質(zhì)上的永恒才是真正的永恒”。心本質(zhì)上的空或稱本體,能在不同的時空中呈現(xiàn)出不同現(xiàn)象而不被現(xiàn)象所拘的這種自在永恒,是心之體的永恒;同樣地,依據(jù)心能起無量作用的這個原則,心能起出不同作用而顯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存在,這個能力也是永恒的,是心之用的永恒。永恒的普世原則也就是心物一元的觀念,當心起作用的時候,不是空、也不是有,它就是禪宗所說的“立處皆真”,也就是“如是”,而立處皆真的“立處”就是心起用的當下,心當下的清凈本體與其所現(xiàn)即是“立處”。心起用時,其本體可以因應來自各個不同時間、空間、條件所起的變化作用,于心體匯整、融通心所含攝的一切變化,于同一剎那間,即刻且同時地回互影響各個不同時間、空間中的現(xiàn)象。
心的本質(zhì)即是超越時空的普世原則,心本質(zhì)上的體與用當然也是超越時間與空間,心本質(zhì)上的體可以呈現(xiàn)出每個于心的存在,心本質(zhì)上的用可以造就出無窮盡的存在現(xiàn)象。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就可以依于心本質(zhì)上的普世原則去起變化,雖造作變化于不同的因緣,因無我執(zhí)而不被物所拘,所以是超越時間空間,是自由的。要知道,有時空的限制必然有輪回,圣人則不受時空所限,因為他們是依于心的清凈本質(zhì)來變化;一般人有我執(zhí)而無法體證到清凈心,因此會有時間空間的幻相產(chǎn)生。清凈心于當下作用,現(xiàn)出當下的現(xiàn)象,如金剛經(jīng)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依心無相的本質(zhì)而起用就是解脫,就是普世原則的呈現(xiàn),也是人類文明應該走的方向。論歸存在是唯物,論歸非存在是唯心,其實唯心或唯物都不離開心物一元。因此,禪宗所講的“立處皆真”,哲學思辨中的“心物一元”,宗教學說所稱的“人神合一”、“天人合一”、“梵我一如”、“眾生都有本具的佛性”,都是一元的觀念。
一元的普世原則雖是人類未來文明的正確走向,但若無適當?shù)牧私馀c確切的實踐,終將功虧一簣。在世界歷史上乃至于今日,有很多學說宗教有一元的觀念,但卻因過份注重收斂、起信,而將一元思維實體化、人格化。若將一元思維實體化、人格化,則會造成嚴重排他的錯誤,因為本質(zhì)是排他性的實體化一元收斂點并非普世,實體化或人格化的收斂點觀念是一種信仰,不是真理,而且實體化的一元收斂點,在理論上與實踐上與真正永生的觀念有著背道而馳的矛盾沖突。實體化的一元收斂思想是偏差且無法實踐的,真正一元收斂的觀念不是否定個體的收斂個體,而是依個體而完成與整體的收斂,個體以整體為體,整體以個體為用,所以凡是否定個體的一元收斂都是無法實踐且有偏差的一元思想。人格化的一元思想不是普世,有排他性的事實或論點的教導都不是真正的一元收斂,絕不是普世的真理,也絕不可能化解人類的矛盾紛爭,甚至會加深加劇族群的隔閡與爭斗,因為其實體化、人格化的一元思想在本質(zhì)上還是二元,是二元就有排他性,也一定是制造爭端的因素。唯有當該宗教學說的本質(zhì)上符合普世的原則,且其具體實踐上有能含攝收斂其它宗教學說的廣度,如此本質(zhì)的宗教學說才能收斂紛爭。普世原則是宇宙間最高的原則,一般的精神文明與其相較,好比在虛空中點燈,差別是很遠的,而且一般哲學思辨的精神文明或是實體化的一元思想,不但無法具體實踐,甚至偏離普世原則。
當今很多的宗教學說,人們被引導渴望升到天堂、凈土。在禪宗,禪修者就是要開悟、明心見性,要努力“回到自性的家”、“回到本來的家”。要知道,當破除個體的自我虛妄意識,而回歸清凈心的整體時,在其中并不能找到一個實體我,因為清凈心當中根本沒有一個實體叫做“我”。“我”的概念是由“執(zhí)著念為我”所產(chǎn)生的幻覺,也就是所謂的“我執(zhí)”,執(zhí)著有一個不變的實體我。這個“我”是錯誤的觀念所造,也是人最大的妄想。相反的, 已經(jīng)“回到家”的覺者明白“我”指的就是“清凈心”,當找到清凈心的時候,真正的我就現(xiàn)前了。當找到家,體證到真正的生命創(chuàng)造者,而能依清凈心生活,就不再迷失于妄想與執(zhí)著的世界里,而可以依照全然自由的意志生活,這就是“解脫”的真義。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佛”就是本具的清凈心,也不了解禪修的終極目標是要開悟行道后而究竟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生命的圓滿與永恒。禪修就是要喚醒自性佛,讓自己的心全然清凈,進而成就自己為佛。要成為釋迦牟尼佛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每個人本具心性的本質(zhì)是清凈的,只要破除虛妄的自我意識,就能讓本具的清凈現(xiàn)前。清凈心現(xiàn)前是成佛的基礎(chǔ),是心物一元融合的起始點,凡夫心本具的功能作用和佛心本具的功能作用,在本質(zhì)上是沒有差別的。因此,凡夫有同樣的機會來明了自己本具的真心,開悟證道。當每一刻變化的不同個體自我皆能契入整體,亦即當所起用的個體自我覺醒時,個體即是整體,整體不離個體,個體與整體互融不二而活、不二而用,即是永生,即是解脫涅槃。
禪的鍛煉是要幫助修行者回到自性的家,回到普世真理的家,回到永恒生命的家,回到物質(zhì)與精神統(tǒng)一和諧的家,也就是回到本具的清凈心,并成為自己心和念頭的主人。要回到本性的家,修行人必須學習降伏妄念,并且停止對現(xiàn)象的執(zhí)著。一旦到了家,修行者便能全然覺知身心是與周遭所有的現(xiàn)象融為一體,無二無別,而這一體無別才是真正“我”的顯現(xiàn),才是生命的實相。所謂“每滴水包含著所有水的味道,每個當下的現(xiàn)象包含著所有存在的訊息”,此為極富意涵的真理。因此,禪修者應切記,修行得時刻專注在心上用功,改變不自覺的起心動念模式,破除我執(zhí),因為心本自具足所有的智慧。
修行者可以藉由參禪靜坐來轉(zhuǎn)化自己的執(zhí)著,能改變執(zhí)著,生活不但安詳平衡,與他人的關(guān)系也變得和諧,依照正確方法來練習轉(zhuǎn)化自己的念頭,轉(zhuǎn)化習氣妄想,并將練習中長養(yǎng)的自覺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就是很實際地落實禪修的目的。禪宗提供了有效且明確的方法,指明了真實解脫的正確道路。藉由禪修,可以看見問題的核心,并有具體的工具和方法來轉(zhuǎn)化生活,使人從虛妄自我的生死輪回中解脫,這些都是透過精進禪修可獲得的利益。
釋迦牟尼佛開創(chuàng)了物象生滅無常與不生滅心性本體合一的永生知見,揭橥了心性這個造物主與每一刻所造的個體存在間的不二關(guān)系與真實意義,佛給世人正確的地圖,啟示了普世的真理。在經(jīng)典里,佛教導個體覺悟的解脫之門,這亦是本書的主要目的。希望藉由本書,你能開始放下自己的負擔,放下對虛妄不實的自我執(zhí)著,卸下黏縛于心的習氣,以走向圓滿的解脫之門。無論你離自在涅槃的永生之門多遠,如同釋迦牟尼佛和其他開悟的人一樣,你終究可以到達。讀這本書,你即擁有通達“永生之門”所需要的地圖和鑰匙。
捻花不用黃面經(jīng),壁觀將心絕后生,曹溪一滴今何在,見了虛空月正明。
- 上一篇:居士的由來
- 下一篇:佛教徒對待佛像佛經(jīng)應注意什么?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xiàn)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zhuǎn)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經(jīng)]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常識]偈頌的術(shù)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jīng)]《壇經(jīng)》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