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到底是什么關系?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出來的惟一的佛(彌勒菩薩目前正在兜率天的內院,要在數(shù)十億年后才降生地球成下一個佛),在佛門弟子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按道理,所有佛門弟子都應該經常念頌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就如西方人說“MYGOD!”一樣。但是,事實恰恰不是這樣,我們經常聽到的卻是“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為什么呢?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到底是什么們關系?應當說,搞清楚了這個問題,也就可以理解佛教為什么只是教育(佛學)而不是宗教。在佛學里,佛是指證悟了宇宙萬法(這里的法是指一切事物)實相的覺悟者,有三種涵義:正覺于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讓別人覺悟;圓覺或無上覺,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所以佛也叫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遍知一切,這點和西方人所稱的“上帝”一樣,但佛又不是“上帝”,佛不是無所不能,而且,尤其要注意的是,任何凡人都能修成佛,而西方宗教中的“上帝”卻沒有任何凡人可以修成。再詳細點說,佛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種大樂、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三學、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六度萬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法界為體(入一切時間和空間),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智慧無邊、遍知一切……
目前科學發(fā)現(xiàn),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有上千億個類似太陽系的星系。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1光年:光以每秒30萬公里的速度走一年的路程)。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銀河系的天體系統(tǒng),稱為河外星系,目前人類已經觀測到的大約有10億個這樣的星系。
2500多年前,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證悟成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后,發(fā)現(xiàn)沒有開始也沒有終點的宇宙中,存在無數(shù)的世界,其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眾生。以一個太陽系來做劃分,1000個太陽系是一個小千世界;1000個小千世界叫一個中千世界,1000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10億個太陽系。佛經中稱,一個大千世界中會有一位佛,因而稱這個大千世界為佛土。釋迦牟尼佛又告訴我們,無始以來,宇宙中已經有無數(shù)的人證悟成了佛,雖然從究竟上說每尊佛平等而無二無別,但是,阿彌陀佛(還有“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等眾多名號)依然是非常獨特的一位。為什么這樣說呢?
任何人在修成佛以前,即修的進程中一定要先修菩薩行。先修成菩薩,然后才能成佛,所以菩薩是“因位”,佛是“果位”。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其“因位”之時,即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必須發(fā)愿。這個愿有總愿亦有別愿?傇妇褪枪餐脑福纸凶鐾ㄔ。比如說我們天天做功課念的“愿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愿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愿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愿一切眾生遠離愛憎住平等舍”或者:“眾生無邊誓愿度,法門無上誓愿學,煩惱無盡誓愿斷,佛道無上誓愿成”等,這是共同的通愿。我們大家及三世諸佛沒有不通這個愿的。這個愿也是“總愿”。別愿呢?則是個別的,每一個佛菩薩根據(jù)自己不同的因地、環(huán)境、情況,以及救度眾生不同對象的情況所發(fā)的愿,就叫做別愿。菩薩沒有不發(fā)愿的,他的愿修成圓滿了,那就是成佛了。比如釋迦牟尼佛發(fā)的五百大愿(當時是“大悲菩薩”),藥師佛的發(fā)的十二大愿(當時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后又是“藥王菩薩”),普賢菩薩發(fā)的十大愿,以及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等。藥師佛在因地發(fā)十二大愿,亦行十二大愿,行滿了,藥師佛就成了。釋迦牟尼佛發(fā)五百大愿,也行五百大愿,行滿了,也成佛了。而阿彌陀佛(在無量劫前是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來前,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凈行,發(fā)四十八大愿)發(fā)的四十八愿則最為殊勝,他愿行滿而成佛后,為我們凡人往菩薩及佛的果位上修行(過渡)建立了一個極其完美絕妙的大場所,也就是阿彌陀佛極樂凈土世界。其地方在哪里呢?“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大乘顯宗和密宗都有阿彌陀佛凈土法門。阿彌陀佛極樂凈土世界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阿彌陀佛的發(fā)愿力,另一方面也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智慧幻變力所致。大家都知道,證得初地菩薩果位后,具有超越世界的力量;三清凈地的菩薩(指八地至十地菩薩。大家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則比十地菩薩還高一階,是等覺菩薩,離成佛僅一步之遙,他曾經聞“千光王靜住如來”說大悲咒而直接從初地證到八地),具有無勤作的力量;到了佛地的時候,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這種不可思議的智慧力所形成的剎土,是我們凡夫人無法想象的。就像幼兒園的小孩不理解理論物理學以及其它高科技原理一樣,我們凡夫人的智慧范圍非常渺小,猶如針眼那么大,根本無法揣度佛陀廣大無邊的境界。(麥彭仁波切語)
《佛說無量壽經》詳細記載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其中之第十八愿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九愿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愿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第三愿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具足真金色者,不取正覺。第十六愿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第二十一愿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凡人很難在這一生中一次就修到菩薩果位,通常要先發(fā)愿往生到最適合修行的凈土去。凈土有很多,各有各的殊勝,但由于到了阿彌陀佛凈土后,不僅其地至為美妙,而且我們可以不退轉而持續(xù)往菩薩和佛的果位上修,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特別推薦了阿彌陀佛凈土,并告訴了我們各種修行方法,包括常念阿彌陀佛(有十種功德,不在此詳述)。
“阿彌陀”在梵語中為“無量”或者“無窮大”的意思,“南無”是梵文Namas的音譯,讀作“那謨”,亦有譯作“南謨”、“那謨”等意為致敬、歸敬、歸命。念“南無阿彌陀佛”有許多的好處,這里不一一細說。
基于阿彌陀佛深宏的誓愿,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則一定會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凈土佛國。凈土宗人每天要念阿彌陀佛十萬遍以上,有高僧言,臨終“至誠念10遍”就可以往生到阿彌陀佛凈土。而密宗的修往生到阿彌陀佛凈土的法門則稍有不同。
那么,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究竟有沒有什么特殊關系呢?有!但不是在釋迦牟尼成佛的這一世,而是在久遠的前世(不只一個前世),他們曾經有過君臣關系,還有過兄弟關系……《悲華經》記載,在無量劫(劫是時間單位,分小劫、中劫、大劫,我們所處的地球,共分「成、住、壞、空」的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的時間過程,均為二十個小劫,在這四大階段中,唯有「住」的階段,可以供人類生存。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中劫,便是一個大劫)前,有一位寶海梵志大臣勸勉無諍念國王發(fā)菩提心建構凈土。無諍念國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這個梵志大臣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那個時候曾經發(fā)了五百大愿,稱為大悲菩薩。其中的一個愿就是,他看到了未來的時候,這個娑婆世界(我們現(xiàn)在的世界)的人壽百歲的時候是最苦難的時候。這個時候眾生的煩惱很重,福報微淺、智慧微小,苦不堪言。由他的不忍眾生苦的悲心要到這個濁惡深重的世界來度眾生,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人壽百歲的時候投生到我們這個世界并成佛。《法華經》里記載,久遠之前的另外一個世界有位國王(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個王子,其中阿彌陀佛在當時是第九位王子,釋迦牟尼佛在當時是第十六位王子,當時他們各自受持不同的剎土,后來,釋迦牟尼佛選擇我們這個五濁遍滿的世界成佛,阿彌陀佛則選擇非常清凈善妙的剎土成佛。
阿彌陀佛成佛的時間比釋迦牟尼佛要早很多,在距今十劫之前。在大乘經論中,記載彌陀及其極樂凈土之事者凡有二百余部。據(jù)般舟三昧經卷上載,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另據(jù)觀無量壽經之說,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之身如百千億夜摩天閻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之白毫右旋宛轉,毫相之大小猶如五倍須彌山之高廣;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猶如四倍大海水之縱廣。其身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攝取念佛之眾生。于XZ,阿彌陀佛被視為無量光、無量壽二佛,若祈求智慧,則皈依無量光佛;若祈求延壽福樂,則皈依無量壽佛。在密宗中,以阿彌陀佛象征大日如來法身之妙觀察智,稱為甘露王。于金剛界曼荼羅中,稱為受用智慧身阿彌陀如來,居于西方月輪之中央。其身黃金色,結三摩地印,密號清凈金剛,三昧耶形為蓮花。于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為無量壽如來,居于中臺八葉之西方。其身為白黃色或真金色,閉目,身著輕衣,跏趺坐于寶蓮上,結入定印。
法相宗《唯識論》卷十說佛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三身(類似法報化三身。自性身指法身,是其他二身的根據(jù)。受用身指享受證得法性之喜的狀態(tài)。此中又分︰佛之自身享受此法樂,稱為自受用身;為菩薩說法,令他受此樂,稱為他受用身。變化身即化身;是為教化菩薩與凡夫而化現(xiàn)的)。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彌陀與諸佛應無分別。受用身則分為自受用、他受用。阿彌陀佛是他受用報身。但地前菩薩及凡夫二乘所見的彌陀是變化身,初地以上菩薩所見是他受用報身,初地菩薩所見是坐于百寶蓮臺座上,如《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六十萬億那由他佛身。二地菩薩所見,系千葉蓮臺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無漏智所變,為十地菩薩而現(xiàn),其所居凈土,系凈居色究竟天。因此,凡圣所見的阿彌陀佛不同,其應機而現(xiàn)種種身,是因眾生福力不同,而產生佛身粗妙之別。亦即能化的彌陀隨所化根機示現(xiàn)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彌陀所現(xiàn)佛身為增上緣,凡圣各各隨智識福力淺深厚薄變現(xiàn)佛身,故所見佛身有粗妙之別。三賢的菩薩、二乘凡夫之類見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薩見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薩見坐大寶蓮臺、具無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盧舍那身是彌陀對地上菩薩所示現(xiàn)的佛身。以此佛身為增上緣,地上菩薩依各自之心識變現(xiàn)相好圓滿的廣大能化佛身而觀。因此,菩薩進至初地時,地前所見的劣佛身潛隱,殊勝微妙的佛身顯現(xiàn)。但地上菩薩非不能見地前所見佛身,地上菩薩欲見佛變化身亦能得見。因此,地上菩薩以他受用報身為正所見,兼見變化身。其它各宗各有論述,不再詳列。
所以,宇宙中,生命世界很多,我們這樣的生命也不只是在地球上輪回。無始以來的宇宙中,在智慧生命的世界里,佛學早就有了,只不過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有生命并有文明以后,釋迦牟尼在一個最適當?shù)臅r候降生下來,并把佛學帶給了我們。
- 上一篇:南無阿彌陀佛的意思及意義
- 下一篇:阿難迦葉:佛陀身邊的兩位尊者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心底的亮色
-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說起來容易,活起來不容易
- 人生總在成長
- 抬頭是天,腳下是路
- 偈語是怎樣形成的?
- 一路走來一路忘
- 因為哭過,笑才燦爛
- 假如生命能夠穿越
- 無論過去將來多美,記得珍惜眼前
- 日子還長,你要好好走
- 往事一壇老咸菜
- 對人生最好的表白
- 突然白頭,且斷妄想
- 幽默是智慧的光芒在閃現(xiàn)
- 好心情為生活著色,用好心情迎接每一天
- 心在風中,望紅塵種種
- 人生轉瞬即逝,不如憐取眼前人
- 人生有哪些來源?
-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
- 人生有什么體驗?
-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
- 人要放大一些什么?
- 精神的營養(yǎng)
- 知足的意義
- 謙虛是待人處世一種不卑不亢的態(tài)度
- 煩惱都是自找的
-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
- 開發(fā)心地,幫助自己、幫助他人
- “期待”對人生有什么重要?
- 從今天做起,凡事把握當下、活在當下
- 如何決定人生的方向?人生方向的原則
- 人生的“路”
- 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 佛教的這六事為什么能讓人得度?
- 人生八不可
- 人生真的有“十全”嗎?十全人生
- 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怎樣美化人生?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星云大師]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普洱茶]普洱茶“越陳越香”嗎?
- [華嚴經]寧受無量苦,得聞佛聲音,不受一切樂,而不聞佛名
- [禪宗典藏]《祖堂集》的價值何在?
- [生活故事]信徒的捐贈
- [哲理故事]眼睛不要總是睜得那么大
- [佛與人生]心底的亮色
- [佛學常識]偈頌的術語
- [星云大師]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六祖壇經]《壇經》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紅茶]滇紅工夫茶屬于什么茶?
- [禪宗公案]騎牛覓牛是什么意思?
- [生活故事]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 [哲理故事]藍天白云常自在,行云流水心無礙
- [佛與人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 [佛學常識]偈頌有哪些形式?偈頌的形式
- [星云大師]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