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論著 >

1905年至1914年,師45歲至54歲

  印光大師年譜

  沈去疾著

  公元一九0五年 乙已 清光緒三十一年 四十五歲

  公元一九0六年 丙午 清光緒三十二年 四十六歲

  大師函約高鶴年往普陀山休養(yǎng)。與高言“袁了凡四訓(xùn)”同安士之因果書。并談末法眾生障深業(yè)重,縱發(fā)大心,群魔撥亂,如無善根定力,即被所轉(zhuǎn),真可惜也(一)。

  (一)《若行記》。

  公元一九0七年 丁未 清光緒三十三年 四十七歲

  公元一九0八年 戊申 清光緒三十四年 四十八歲

  公元一九0九年 己酉 清宣統(tǒng)元年 四十九歲大師常致書高鶴年居士,函詢外方佛法如何,囑提倡凈宗及因果報應(yīng)(一)。(一)見《苦行記》:“宣統(tǒng)元、二、三年,師常函詢外方佛法如何,囑提倡凈宗及因果報應(yīng)。”

  公元一九一0年 庚戍 清宣統(tǒng)二年 五十歲

  公元一九一一年 辛亥 清宣統(tǒng)三年 五十一歲夏,太虛法師至普陀山。師與太虛會晤,頗嘉許其詩文,作二偈贈之(一)。

  (一)印老《贈太虛》二偈,見《太虛大師全集》第三十二卷。錄之如下 :

  偈一:

  太虛大無邊,何物能相掩!白云偶爾棲,當(dāng)處便[音+甚]暗。

  吹以浩蕩風(fēng),畢竟了無點。庶可見近者,莫由騁駿貶。

  偈二:

  太虛無形段,何處能著染,紅塵驀坌起,直下亡清湛。

  灑以滂沱雨,徹底盡收斂。方知從本來,原自無增減。

  太虛法師進(jìn)而知之,有二偈見釋印順編著《太虛法師年譜》:

  (一)

  日月回互照,虛空映還掩,有時風(fēng)浪浪,有時云暗暗。

  萬象恣妍丑,當(dāng)處絕塵埃。雖有春秋筆,亦難施褒貶。

  (二)

  馀霞散成綺,虛空忽煊染,恰恰紅塵漠,恰恰青天湛。

  悠然出岫云,無心自舒卷。泰山未嘗增,秋毫未嘗減。

  太虛法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近代高僧。出生于浙江海寧縣長安鎮(zhèn)。俗姓呂,農(nóng)工家世。十六歲出家。佛學(xué)造詣深厚,于整頓僧伽制度尤有貢獻(xiàn)。一九四七年圓寂于上海玉佛禪寺。遺著頗多,其弟子編成《太虛全書》。

  公元一九一二年 壬子 民國元年 五十二歲

  在普陀法雨寺晤高鶴年。高氏恭敬開示。大師曰:“六祖言:‘于一切時,自凈其心’可能否?如其不然,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xué)多聞,識自本心,達(dá)諸佛理,和光接物,無人無我,直至菩提云云”(一)。高鶴年居士臨行攜去大師之佛教論文四篇至滬,登刊于《佛學(xué)叢報》。署名“常漸”(二)。大師約高氏同至通慧庵昱山法師關(guān)房暢談諸家凈土文。

  (一)見《紀(jì)念文集·印光大師書傳跋》,及《三編·與高鶴年居士書》,信后附有《覺有情》編者陳法香題識。

  (二)據(jù)《苦行記》:“狄楚青居士發(fā)心辦《佛學(xué)叢報》。余至海上索師文稿,編入?yún)矆?師用‘常漸’之名,‘印光’二字,無人知也。”

  凈土法門普被三根論(見《增廣》第二卷)

  凈土決疑論(見《增廣》卷二‘論’第一頁)

  宗教不宜混濫論(見《增廣》卷二‘論’第九頁。文中括弧內(nèi)注文乃大師原文中所附自注,用小字添于原文句后者。)

  佛教以孝為本論(見《增廣》卷二“論”第十二頁)

  如來隨機(jī)利生淺近論(見《增廣》卷二“論”第十三頁)

  公元一九一三年 癸丑 民國二年 五十三歲

  四月初八日,作《與高鶴年居士書》(一)。

  (一)見《三編》上冊卷一第四四頁。

  按:函中所云“去秋蒙閣下攜至上洋,錄出四論以登叢報”即指高氏于民國元年攜去之四篇佛教論文。此函后但署 "四月初八日”。信后附有《覺有情》編者陳法香的題記。陳法香將此信考證定為“民國三年”所寫,誤也。茲將陳氏題識引錄于下:

  (陳按):印光大師隱居普陀山,初無人知。高鶴年居士游山,乞其論文四篇。一,《凈土法門普被三根論》;二,《宗教不宜混濫論》;三,《佛教以孝為本論》;四《如來隨機(jī)利生淺近論》。皆登于上海狄平子居士創(chuàng)辦之《佛學(xué)叢報》。其第一篇署名“常漸”,登于《叢報》第九期,系民國三年陽歷二月十五日,即民國二年陰歷九月初二日出版。其第二篇亦署名“常漸”。第三、第四篇則署名“普陀僧”。此三篇則于《叢報》第十期登出。此四篇論文可謂印光大師初轉(zhuǎn)法輪。從此龍?zhí)焱瞥?大放光明矣。承鶴年居士出示右書,未舉年份。書中所云“去秋蒙閣下攜至上洋,錄出四論,以登《叢報》。”則右書確為民國三年陰歷四月初八日所寫。此書極有佛教歷史價值,未見于正續(xù)《文鈔》,爰付本刊,以公諸世。

  《覺有情》半月刊編者陳法香謹(jǐn)識

  按:陳氏將此函定為“民國三年”是弄錯了。高鶴年至普陀取去論文四篇,時在民國元年!队浪技分“行業(yè)記”、“苦行記”,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等,俱有一致明文記載。印光法師后于民國十二年“復(fù)卓智立”書中亦清楚記載:“及高鶴年居士于民國元年至法雨寺訪晤,紿去數(shù)稿,刊登于《佛學(xué)叢報》,始漸接物。”則此信寫于民國二年(即公元一九一三年)無疑。決非民國三年。(以印祖原函有“去秋”兩字。)

  公元一九一四年 甲寅 民國三年 五十四歲

  與狄楚青居士(一)晤于浙江普陀山。提議狄流通《揀魔辨異錄》。狄氏返上海,乃將是書石印一千部(二)。

  (一)狄楚青(?——一九四一),名葆賢,字楚青,一字平子,又號“平等閣主”。維新派人士,近代佛教學(xué)者。江蘇溧陽人。早年與康、梁觀點相近,主張變法。與譚嗣同等游,過從甚密。“戊戍”后,逃亡日本。一九00年歸國,至滬,入唐才常發(fā)起之“正氣會”。后唐才常等赴漢口創(chuàng)設(shè)“自立軍”,狄則留滬任聯(lián)絡(luò),籌措糧餉、軍火,以為策應(yīng)。事敗,唐殉難。狄氏二次出亡日本。后歸國集資經(jīng)營新聞出版事業(yè)。一九0四年,于滬創(chuàng)《時報》。一九一二年民國元年于滬辦《佛學(xué)叢報》,設(shè)“有正書局”。曾推薦月霞法師至滬弘法,創(chuàng)華嚴(yán)大學(xué)。一九三一年,與葉恭綽等發(fā)起影印宋版《磧砂藏》于滬。其于佛法,初則篤信凈土,后皈依常州天寧寺冶開禪師,經(jīng)其指點,始得大悟。夫人汪氏觀定于禪亦頗有悟解。生平好詩詞書畫,著有《平等閣詩話》。著作另有《平等閣日記》,詳載學(xué)佛心得及因果輪回故事。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對中國文化之掠奪、摧殘;狄氏亡命東洋,輾轉(zhuǎn)朝鮮,經(jīng)遼寧、沈陽至京,沿途所見聞國人悲慘景象,《日記》中亦有載錄,故具史料價值。

  (二)《三編》卷一上冊第十頁“復(fù)如岑法師”:“民國三年,狄楚青來普陀。光勸伊流通此書,云:當(dāng)向諦公處請其書。伊云:‘我有。’問從何而得?云‘在北京爛貨攤買的。’伊回申,即付印刷所,照式石印一千部。以八部送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