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至1904年,師28歲至44歲
印光大師年譜
沈去疾著
公元一八八八年 戊子 清光緒十四年 二十八歲
公元一八八九年 己丑 清光緒十五年 二十九歲
公元一八九0年 庚寅 清光緒十六年 三十歲
由紅螺山至北京龍泉寺為“行堂”(一)。
是年冬,行腳 東三省,白山黑水,一缽長征(二)。
(一)《行業(yè)記》。
(二)《永思集·印光大師小史》、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釋印光與釋應慈》及《印光大師言行錄》:“次歲,返都 。住圓廣寺。”
公元一八九一年 辛卯 清光緒十七年 三十一歲
行腳返京,仍住圓廣寺。
公元一八九二年 壬辰 清光緒十八年 三十二歲
在北京圓廣寺。一日與一僧在西直門外閑步。一丐童年十五六,向大師乞錢。大師曰:“念一句佛,與汝一錢。”丐童不念。大師又曰:“念十句,與汝十錢。”丐童仍不肯念。大師將錢袋取出,約有四百多錢,和顏謂之曰:“汝念一句,與汝一錢,盡管念,我此一袋錢,給完為止。”丐童大哭,終不肯念。大師嘆其太乏善根,因與一文錢而去(一)。
(一)見《永思集·印光大師軼事》。
公元一八九三年 癸已 清光緒十九年 三十三歲
與化聞和尚晤于京。應化老之邀,南下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安單藏經(jīng)樓。自此兩度掩關,影不出山二十余年(一)。
(一)見《行業(yè)記》:“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入都請藏,檢閱料理,相助乏人。眾以師作事精慎進之;弦妿煹佬谐,及南歸,即請伴行,安單寺之藏經(jīng)樓。”
公元一八九四年 甲午 清光緒二十年 三十四歲
公元一八九五年 乙未 清光緒廿一年 三十五歲
春,至寧波阿育王寺,拜舍利數(shù)十日,看之(一)。
(一)見《三編·復袁德常書》:“光于光緒二十一年春,往育王拜舍利近三月。從去至后,日常隨看者即附之看。其色若天臺菩提拿紅了的色,數(shù)十日不改。但其大小上下,隨看隨變,忽小忽大,其大若綠豆,小則或減三分之一之量。至光緒三十一年,因事往育王,又一睹,其大若黑豆,其色若黑豆上起白霉,緊靠鐘底不動。光以黑色又加白霉,意謂或是年必死。然亦無吉無兇。此種皆普通人常見之相。并無感應奇特之事。錄而刊之,亦無所益。切不可妄造謠言,以無感應為有感應,則罪過不淺矣!”(見《三編》下冊第七三六頁)
公元一八九六年 丙申 清光緒廿二年 三十六歲
公元一八九七年 丁酉 清光緒廿三年 三十七歲
夏,應寺眾一再堅請,開講“彌陀便蒙鈔”一座。與虛云和尚會晤結識于法雨寺(一)。講經(jīng)畢,即于寺之珠寶殿側閉關(二)。
(一)按:據(jù)釋妙真、周孟由等所編《印光大師書傳》虛云和尚之序載:“清光緒二十年,余在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敦請印光大師講經(jīng),得與識面。”印光大師在法雨寺講經(jīng),只光緒廿三年為首次,亦似僅此一次。又;查考岑著《虛云和尚年譜》光緒二十年時,虛云大師仍尚在九峰山翠峰茅蓬。直至光緒二十三年,虛云大師在寧波阿育王寺禮佛燃指,且在其寺拜舍利,延留甚久。其至普陀山法雨寺亦當在是年!稌鴤鳌沸蛭乃“光緒二十年”,蓋老人記憶之誤耳。又,據(jù)根慧上人作文(《印光大師紀念文集·我與大師的因緣》)回憶:“大師只講過一部《彌陀經(jīng)》一次。”根慧上人乃法雨寺當日方丈侍者,親歷其事,記之可信。以此佐證虛云大師與印光大師初次識面會晤之時間當在光緒廿三年。
(二)見《行業(yè)記》:“乃為講‘彌陀便蒙鈔’一座。畢,即于珠寶殿側閉關,兩期六載,而學行倍進。出關后,由了馀和尚與真達和尚等特創(chuàng)慧蓮茅蓬供養(yǎng),與諦閑法師先后居之。未機,仍迎歸法雨。
公元一八九八年 戊戍 清光緒廿四年 三十八歲
在普陀山法雨寺關中,作《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一)。
高鶴年居士二次訪道普陀,于法雨寺吊聞長老。嗣后大師與高氏會晤于化鼎丈室,次早對高氏略略開示凈宗信、愿、行修持法。高氏見大師寮房中淡薄衣單,外無長物,嘆為清凈僧寶(二)。
(一)見《增廣》卷一。
按:大師闡述凈土念佛法門乃當世學佛無上法門之論頗多,此乃其尤為至要之篇也,劈首兩句即明示:“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令真心學佛者于目的方法有所明析條理,清楚省悟矣。又次論及前輩祖師,以蓮池參笑巖為誓,“大悟之后,置彼而取此,以凈業(yè)若成,禪宗自得。”“喻己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蓋以因時制宜,法須逗機,若不如是,則眾生不能得度矣!”當世弘化方法唯以凈土念佛為上,其根本道理依據(jù)全在此中曉喻明白矣。今敬錄全文于左:
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增廣》第一卷第一頁,txt文本鏈接)
(二)見《永思集·印光大師苦行略記》。
按:此為大師與高氏初次會晤識面。之后過從甚契,遂結為蓮友道侶。至民國元年乃有高氏攜去大師佛教四論以“常慚”名刊之叢林報之事,時己交往十載馀矣。
高鶴年(一八七二——一九六二)江蘇興化人。近代佛教居士,佛教學者,旅行家。行腳天涯,國內名山大川,無不涉足其間,時人比為徐霞客第二。遍訪高僧大德,于鎮(zhèn)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等處領受捧喝,于終南山修定茅蓬。初好禪學,嗣與印光大師相契,遂宗凈土。一八九八年與印光大師初晤于普陀法雨。一九一二年于普陀攜大師文稿數(shù)篇至滬,刊于《佛學叢報》。一九一四年,返終南山茅蓬過冬。翌年,于終南營建僧尼普同塔、念佛堂各二,并茅蓬數(shù)處。一九一七年秋,京津洪水為災,應滬地狄楚青、王一亭居士請,離終南,從事救災事宜。后冒雪趕至上海,與狄楚青等組織佛教慈悲義賑會。一九一八年,與印光大師同往揚州刻經(jīng)。道經(jīng)滬地,與滬上諸大德若狄楚青、王一亭等相聚,暢論因果。到揚州后,住萬壽寺,其間曾返故里興化掃墓。一九一九年,至湖南賑災;嗣后至云南雞足山巡禮。一九二0年,由滬至普陀,與印光大師長談。印光法師至蘇垣報國寺閉關后,高氏常因賑務由蘇至滬,必往報國寺贍禮。大師輒贈蓮宗書,并誡以“信因果,勤念佛”此二者廣勸大眾。高氏一九六二年逝世。著作有《名山游訪記》及《印光大師苦行略記》。
公元一八九九年 己亥 清光緒廿五年 三十九歲
公元一九00年 庚子 清光緒廿六年 四十歲
公元一九0一年 辛丑 清光緒廿七年 四十一歲
春,大師于普陀法雨寺致函金山寺高鶴年居士,詢問高氏禪學進境如何,囑往一談。高隨至普陀會晤。大師其時己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開示凈宗諸家法要。留談經(jīng)五晝夜,示以方便多門,歸原無二(一)。
(一)見《永思集·印光大師苦行略記》。
公元一九0二年 壬寅 清光緒廿八年 四十二歲
公元一九0三年 癸卯 清光緒廿九年 四十三歲
春,接高鶴年來函,告知欲再朝五臺,往終南結茅。大師復函,約高氏往普陀一談。言談留意秦中佛法,囑高氏提倡實行,不可虛度光陰。并言及南方飯吃不慣,欲返陜西云云。高氏默記于心。
公元一九0四年 甲辰 清光緒三十年 四十四歲
進京,協(xié)助諦閑法師請藏。事畢。仍返法雨寺藏經(jīng)樓(一)。至北京琉璃廣各書店中閱看,購得《揀魔辨異錄》兩部。一贈諦閑法師,一自留(二)。
(一)見《行業(yè)記》:“因諦老為溫州頭陀寺請藏,又請入都,助理一切,事畢南旋。”
(二)見《三編》卷一《復如岑法師》:“光緒三十年,諦公請藏經(jīng),令光隨去料理。經(jīng)已印完,尚須幾日方行,因至琉璃廣各書店看看。一店中有二部(《揀魔辨異錄》),通請來。以一部送諦公,一部自存。”
諦閑(一八五八--一九三二),近代高僧,佛教學者。俗姓朱,名古虛,號卓三。浙江黃巖人。父母早亡,幼年隨舅父佐理藥業(yè),稍長即通醫(yī)道。因悟醫(yī)生但能治病、不能治命之理,遂萌離俗出世之想。二十歲到臨海白云山依成道和尚出家。二十四歲受具足戒于天臺山國清寺。初學禪觀,頗有領悟。受上海龍華寺方丈跡端法師器重,授記付法為傳持天臺教觀第四十三世。一九一0年,住持紹興戒珠寺,兼上海龍華寺主席。一九一三年駐錫上海留云寺;冬,住持寧波觀宗寺,立志興復臺宗祖庭,募集巨資,修建大殿、藏經(jīng)閣等,裝金佛像,嚴訂規(guī)約,觀宗寺遂為東南一大名剎。一九一九年,成立觀宗學社,自任主講,招收青年學僧。一九二八年,擴大規(guī)模,改名為“弘法研究社”,并發(fā)行“弘法月刊”,弘揚天臺教義。一九二九年,應請至哈爾賓極樂寺傳戒。晚年應上海玉佛寺之請,開請《楞嚴經(jīng)》,講畢返寧波觀宗寺,電召弟子寶靜回寺嗣法。一九三二年圓寂,入塔于浙江慈溪五磊山。平生講經(jīng)說法四十余年,弟子著名者有寶靜、倓虛、常惺、妙真等,在家皈依弟子十萬余人。著作主要有《圓覺經(jīng)講義》、《圓覺經(jīng)親聞記》、《金剛經(jīng)新疏》等,一九五一年倓虛等輯為《諦閑大師遺集》行世。
《揀魔辨異錄》,清世宗雍正下旨編輯之書。針對法藏及其徒弘忍、具德之種種悖道悖倫語言八十余段,一一聞之,凡四卷,二百多頁。至雍正十三年始脫稿。上諭令收入大藏內流通。未幾世宗死,乾隆即位,未能親身料理及此,令謄清刻板。當時法藏外護甚眾,僧俗不敢談及,故未收入藏。止將雍正之上諭列之于書首以為序。印光大師對此書頗為重視。其于琉璃廠購得后自存一部,于翌年托楊仁山居士轉寄日本弘書院,請附入藏經(jīng)。其后復于民國三年介紹狄楚青居士石印一千部;于后親躬息心按文義校訂,刻板于揚州藏經(jīng)院,印三百部送人。大師對此書評價至高,謂:“凡讀書人閱之,都增長莫大學識,而于參禪之人更為有益。”(見《復如岑法師》)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