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佛號一塊金——西方寺彌陀佛七法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非常的高興,大家來到西方寺,念七日的佛號,成就這個佛七法會。今天是第一天,看見大家都非常精進的念佛,我心里非常的贊嘆!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苟凈土的念佛法門里是怎么說的呢?它說:「一句佛號一塊金,多念結(jié)成凈土因!挂痪浞鹛,就好比一塊金,如果多念的話,就會結(jié)成往生凈土因。
我們都知道凈土法門,基本上有四種念佛方法,即1.觀想念佛、2.觀相念佛、3.實相念佛、4.持名念佛。那么今天我們所修的就是持名念佛的方法,通過持名念佛,來消除我們的妄想、雜念,所以只要我們肯用功、肯多念,自然功夫就會純熟;純熟了就能消除障礙,與佛相應(yīng)。所以我們現(xiàn)在念佛都是在彩排呀,到甚么時候用呢?到臨命終時,就絕對能夠受用。
因為佛教講求的就是「因果」二字,有因才有果。好像我們每一個人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我們一念佛,那么蓮花就會開,我們不念呀,那邊怎么樣呀?蓮花就會枯萎,就會慢慢地凋謝。所以我們要多念,因為一切都會有因果回應(yīng);沒有因,就不會有結(jié)果,這是必然的道理。正如《梁皇寶懺》的懺文引《佛說地獄救苦經(jīng)》所說:「為人豪貴,國王、長者;從前世禮事三寶中來。為人大富,從前世布施中來。為人長壽,從前世持戒中來。為人端正,從前世忍辱中來。為人勤修,從精進中來。為人才明遠達,從前世智慧中來。為人音聲清澈,從前世贊誦三寶中來。為人潔凈,無有疾病;從前世慈悲心中來。為人長大姝好,前世恭敬三寶故!
一個人之所以出生豪門,貴為國王長者,是從哪里來呢?從前世禮事三寶而來的。但是如果你今天身為豪貴,卻造了很多的惡業(yè),而且又不禮事三寶,你將來還能不能豪貴呢?當然是不能夠了。
第二種是身為大富之人,非常的富裕,所謂富甲一方,他從哪里來呀?從布施中來。如果你不肯布施,將來能不能富貴呀?也是不能夠的。
第三種是長壽之人,這個長壽從哪里來呀?從持戒中來。一個人之所以長壽,就是因為他,飲食也好,行為也好,身、口、意都好;如果不懂得節(jié)制的話,那能不能長壽呢?當然是不能長壽予。所以這個長壽,是從持戒中來。
第四種是相貌端正的人,這相貌非常的端正,是從哪里來呀?從忍辱中來。因為忍辱令人心胸擴大;試想,如果他心胸狹窄,人家說他一句,他心里面滿是煩惱,那他的面容就不會好看,所謂相由心生。所以我們心量要大,這個端正的相貌,就是從忍辱中來的。
第五種是勤修的人,是從哪里來呀?從精進中來。一個勤修的人,是沒有懈怠的,就好像大家很多人,西方寺每一次的法會他都來參加,他沒有懈怠,這是從哪里來的呢?從精進中來。比如說,大家原本要來參加法會,但是想一想,西方寺這么遠而且還要轉(zhuǎn)車,不如不去了。可是這個精進的心一發(fā),還是去了。所以說,為人勤修,沒有懈怠,都是從精進中來的。
第六種是才明遠達的人;才明遠達就能通情達理,這個通情達理從哪里來呀?從智慧中來。我們西方寺方丈室有一副對聯(lián)是這樣說的:「處世豈徒有仙意,為人不可無世情。」意思是說,我們處世不能好像神仙一樣輕飄飄的,必須腳踏實地;而我們做人則不可不懂得人情世故;就是說,如果這樣的話,我們?nèi)艘沧霾缓?事也做不來。所以我們必須懂得人情世故,通情達理。怎么樣呀?這就必須靠智慧。所以今天大家能夠來念佛,這個就是智慧;如果少一點智慧,大家也不能堅持呀。
第七種是聲音清澈的人,就是說,人家喜歡聽他的聲音;好像我們的維那法師,他一領(lǐng)唱,大家就心生歡喜。所謂猶如破車之聲,聲音非常美妙悅耳。怎么樣呀?他這個嗓音這么的好,是從哪里來呀?是從歌詠贊嘆三寶中來的。所以我們應(yīng)該經(jīng)常贊嘆三寶,好像我們用許多的贊子來贊,佛經(jīng)里有很多贊子,如《彌陀贊》也好,《藥師贊》也好,我們贊嘆佛陀,贊嘆諸佛;時間久了,我們的聲音,自然就會清澈。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小聲成小佛,大聲成大佛,不出聲就不成佛;不但不成佛,而且音聲沒辦法開,所以要開音聲,那就要贊嘆三寶。歌詠贊嘆,實在非常非常的重要。當然,我們不但要贊嘆三寶,而且蓮友彼此之間也要贊嘆。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成佛之時,釋迦佛贊嘆,六方諸佛也一同贊嘆;而你們一念佛啊,我就來贊嘆;可見贊嘆是不可缺少的,贊嘆就是鼓勵;得到贊嘆,我們的信心就生起來了,所以說,贊嘆非常的重要。
第八種是潔凈而又沒有疾病的人,就是一個人長得白白凈凈,儀容整潔,而且一點疾病也沒有。從哪里來呀?從慈悲心來,從慈行中來。一般來說,我們的疾病是從哪里來呀?從憂郁中來,從飲食不健康中來,從困惱中來。因為這個人一憂郁就會出問題,憂郁就是不開心;常常不開心,時間久了,就會生病。如果加上飲食不正常,就更加容易生病了;我經(jīng)常跟大家講笑話說,現(xiàn)在的人吃肉怕激素,吃菜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怎么樣呢?就是說飲食不健康。另外,還加上過勞的話,那么就身也不安,心也不安。怎可能會沒有病?那一定會有病了。所以,有慈悲心最重要,這個慈悲心一起,身心柔軟,那么什么病都沒有了。而甚么是「慈」?甚么是「悲」呢?大家都知道,「慈」予人以樂;「悲」能拔人之苦,是故慈悲具有無量的功德;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身為佛弟子,我們要處處同情別人、憐憫別人,為別人著想,就好像釋迦佛一樣,好像阿彌陀佛一樣,好像藥師佛一樣,好像觀音菩薩一樣,能夠?qū)ぢ暰瓤?普利眾生。當我們內(nèi)心非常慈悲的時候,身體會不會有病呀?絕對不會有病的。
以前一個老法師說過,他說一個人為甚么會有病呀?就是因為內(nèi)心不清凈;不清凈就會生病。所以,如果我們不想生病,內(nèi)心就必須清凈。心清凈了,身自然也就清凈。身心潔凈,自然就沒有病了。
所以,當我們身體生病的時候,其實就表示我們慈心不夠,因此,如果我們能夠?qū)σ磺械娜、事、物都慈?而且還加上放生、茹素、念佛,如果這樣都不長壽的話,誰會長壽?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所追求的不是世間的一般長壽,而是和阿彌陀佛一模一樣的無量壽,所以我們要發(fā)心、發(fā)愿,求生西方凈土,將來就會得到無量壽。與此同時,還要發(fā)愿不舍眾生,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去修學圓滿以后,再從極樂世界回入娑婆,去救度、幫助未得解脫的眾生,這樣,我們的慈心越大,壽命就會越長。所以說,人要沒有病,就是從慈心中修來?梢娺@個慈悲心,實在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八種是長大姝好的人,所謂「長大株好」,就是說長得又高、又大、又壯,這個面目眼神,看起來都很自然,男的就是英俊瀟灑;女的即使不能說是蔽月羞花,也是非常的討人喜歡。那為甚么會有這樣的相貌呢?經(jīng)里說了,是從前世恭敬三寶而來。當然了,還要見人恭敬,對人有禮貌,將來就會得到身體長大姝好的果報。
但是我們現(xiàn)在的人是怎么樣呀?往往是得罪人多,稱呼人少。雖然說我們中國是禮義之邦,可是我們很多人的禮貌還是很不夠的,所以我們學佛以后,就要多點恭敬;要知道,我們恭敬三寶,有福德;恭敬大善知識,有福德;恭敬父母師長,也有福德。可是我們卻做不到恭敬,因為要做到真正的恭敬,必須要內(nèi)心謙下。我們一般人都是怎么樣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貢高我慢,沒有謙下的想法;由于內(nèi)心不能謙下,所以就不能外行于禮,自然就會越來越孤獨,所以我們?yōu)槿颂幈仨氁帱c恭敬心,所謂「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我們有了恭敬心,學東西,看東西,自然就會多。為甚么呢?因為我們知道謙卑啊!一切都是謙卑中來;謙卑就能虛心向人請教、向人學習,所以我們常常說,謙虛能使人進步,這真的是一點也沒有錯。
所以我們大家都是佛弟子,首先要有謙卑的心,有了謙卑的心,自然而然的,就會恭敬別人;對別人恭敬,自然而然,就會怎么樣呀?不但相貌莊嚴,而且精神飽滿,而且成為來世好報的善因。所以前面已經(jīng)說了,一切一切,不會無因造果,不會沒有因,就造了果,是絕對不會的。
那當然了,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以前的事,都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宿命通,可是到了極樂世界以后就有了,那個時候就自然會六通具足:他心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漏盡通,種種的神通都有。很多的東西,一切的因果,也就會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我們沒辦法知道前生的事,因為我們有隔陰之迷,因為我們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種種的煩惱,這個經(jīng)教里面說的非常的清楚。而當我們?nèi)サ轿鞣綐O樂世界的時候,存不存在這個問題呢?就完全沒有了。而且其實我們已經(jīng)到了羅漢的境界、菩薩的境界。所以不要少看持名念佛的功德,實在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議。
依佛教來說,「無明」是一切煩惱的總稱。說起來這個無明,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不過相信大家都很熟識《心經(jīng)》,中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惯@一段經(jīng)文,講述了完整的因緣關(guān)系,把人的生命全過程分為十二個階段;簡稱為「十二因緣」。經(jīng)文中的「無明」是第一緣,「老死」是第十二緣,中間省略了十個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
什么是無明呢?無明就是迷惑和不覺悟,包括了貪、瞋、癡種種的煩惱。有了這樣的煩惱會怎么樣呢?我們就會開始「行」。那甚么是行呢?就是由無明產(chǎn)生的行為,因而進入生命流轉(zhuǎn)的行列。
剛才說了,由無明到行是生命流轉(zhuǎn)的第一步;所以從程序上來說,「無明」接著就是「行」,然后就是「識」。甚么是識呢?就好像一個錄象機,把生命流轉(zhuǎn)的過程,記錄下來;記錄些甚么呢?就是把我們的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所留下來的影響,包括以往的善惡訊息等,全部都把它記憶錄下來,儲存下來。
識之后就是名色;名色就是受、想、行、識這五蘊的化合。但為甚么會有受、想、行、識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眼、耳、鼻、舌、身五根,從我們的眼睛開始,眼觀妙色,就成為眼識。鼻嗅好香,就成為鼻識;耳慕好音,就成為耳識。舌貪嘗味,這個舌頭,貪吃好食的食物,就成為了舌識;身貪細滑,我們的身體貪求細滑的感覺,于是就成為了身識。就是因為我們有所貪愛,就有種種的感受,所以這「五根」亦稱之為「五蘊」。但是我們把它當作是有,所以,這受、想、行、識,亦可以說是我們內(nèi)在的精神感受。
接下來就是「六入」,這個六入,就是我們的六根,亦即我們剛才所說的眼、耳、鼻、舌、身,再加上一個「意」;這個意識的生起,亦離不開貪愛。
再下來就是「觸」,這個「觸」就是指我們離開母體以后,與外界接觸所產(chǎn)生的一種反應(yīng)。接著就是「受」;「受」是指五蘊和六根的活動,就好像一個小孩子,從不懂事到逐漸懂事的一個過程。
接下來就是「愛」。正如《維摩經(jīng)》所說:「從癡有愛,是我病生!惯@個愛,就是有了分別的心,有了貪愛和喜歡、不喜歡的心。就是說,喜歡的,我就想擁有、占有。不喜歡的,我就想舍棄、想遠離;這個就是我們的愛,也就是貪著的心。
當我們有了愛,自然就會「取」,這個取就是欲望、追求索取。自己想擁有的,就不斷的去索取、去追求。
有了索取、追求的欲望,就會想方設(shè)法去占有;所以接下來就是「有」;「有」即指擁有和占有;這個占有就是自己不想跟別人分享,而其中包括了善和不善的行為。
再接著就是「生」,生指的是生生不息,是由各種「業(yè)行」和「因緣」所決定的。
而最后怎么樣呀?就是「老死」;因為有生必有死,我們這個身體,本來是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但是因為無明的關(guān)系,就入了胎;然后就出生,然后就經(jīng)歷到老、病、死一連串流轉(zhuǎn)、循環(huán)的過程。由此可見,無明是其中關(guān)鍵所在,因為無明,我們才會入胎,如果沒有無明,我們就不會入胎。不入胎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病、死;就是有生才會有死,那么佛教所追求的是甚么呢?就是「無生」,既然沒有生,也就沒有死了。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判斷無明的一個標準,他沒生了,他就沒有死。
因此,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就會求生西方凈土,我們所求的是「長生」;「長生」即是「無量壽無量光」,但那里沒有生,由于沒有生,自然就沒有死,也就沒有六道輪回,所以這就是生命流轉(zhuǎn),這樣過程的終止。
所以今天我們修行念佛,目的就是為了了因了果,不讓這個生死流轉(zhuǎn)的十二因緣,繼續(xù)再循環(huán),不要再重復(fù)入胎,投生以后,重復(fù)各種行為直至老死。
而老死之后,又因為我們報恩、報怨的業(yè)力,反反復(fù)覆的再投胎轉(zhuǎn)世,重復(fù)整個生命流轉(zhuǎn)的過程,在十二因緣的羅網(wǎng)中,永遠無法出離。這就是「順十二因緣」。
因此,我們欲想脫離六道輪回,就必須了解這個十二因緣。我們都知道,辟支佛就是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的,而釋迦佛得道之時,也是透徹了悟這十二因緣的道理。也就是說,從辟支佛的境界,到羅漢的境界,到菩薩的境界,乃至于成佛,這就是「逆十二因緣」的過程。
而這十二因緣又可分為過去因,現(xiàn)在果,現(xiàn)在因,未來果。好像我們今天能夠得到這寶貴的人身,就是因為我們前世持守五戒的因緣,這樣的人身,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正報」。那甚么是「依報」呢?依報就是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即江河大地。所以如果你修得不好,再轉(zhuǎn)世時去了埃塞俄比亞,那里正報跟依報都不好,那就很苦了。
我們香港已經(jīng)很幸福了,人人都是正報和依報非常好。那當然了,佛教所注重的是因果觀念,透過這個觀念,我們可以將有限變成無限,就是說,我現(xiàn)在很好,這就因為我過去世的努力,或前半生的努力;如果我們希望將來更好,那我們就更加要好好的修。可是,如果我現(xiàn)在不好,那就是因為我們過去的因緣或前半生做得不夠好,這就給我一個改過遷善的機會,將來我還是會好的,所以我們便有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如果我們有了正確的因果觀念,那么我們就沒有太多的抱怨,否則的話,我們就會抱怨多多,覺得社會為甚么對自己如此的不公平。
好像在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時的人,抱怨很少,覺得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呀,去創(chuàng)業(yè)也好、去致富也好,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去獲得的,他們很少抱怨?墒堑搅私裉,很多人動不動就抱怨,覺得這個社會好像欠他們很多。他們總是抱怨,總是覺得不公平,這種不平衡的心態(tài),這都是共業(yè)所感;其實在因果法前面,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就看我們自己努不努力,如果我們肯努力,自然就會有收獲,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我們今天好好念佛,將來這個果就會成就。
所以這個十二因緣,說的就是生命流轉(zhuǎn)的過程,其中包含著過去的,現(xiàn)在和未來的因緣。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過程后,就必須要有智慧去改變它。所以佛教的修行方法,其實就是改變命運法,所以我們應(yīng)該好好地了解十二因緣,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不知道這個生命的改變,應(yīng)該從那里著手,但是當我們了解以后,就知道應(yīng)該是從無明著手,從當下著手。前面已經(jīng)解釋過,因為一念無明而開始了整個十二因緣的過程。如果無明滅了,自然就一切都滅了;所以我們今天念佛,目的也是把一切的妄執(zhí)都消滅了,我們要了世間的緣,我們每一句佛號都能結(jié)集成為凈土的因,這樣的話,自然將來就有往生凈土的緣。所以,原來十二因緣與我們念佛很有直接的關(guān)系,因為佛教最重視的就是因果。
佛陀曾教導(dǎo)我們說:「生活本是無情網(wǎng),認清路線路好行!刮覀兊纳,每一天都有種種無情的壓逼,就好像網(wǎng)一樣,把我們給籠罩住,無法跳脫出來;但是佛陀慈悲,為我們開示凈土法門,指引出一條明確的路線,讓我們依循前行,如此就不會迷失方向。念佛的法門,確實是一個了生脫死的法門。好像剛才說的十二因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和受緣,就是我們現(xiàn)在的果。愛緣、取緣、有緣是是現(xiàn)在的因。而生緣和老死緣,就是未來的果。
現(xiàn)在,既然我們已經(jīng)明白了十二因緣的關(guān)系,那我們應(yīng)該「愛」什么、「取」什么呢?我們應(yīng)該愛念佛,常與阿彌陀佛結(jié)緣;求取西方極樂世界,愿生安養(yǎng)凈土。
這樣的話,我們自然就能和西方極樂世界相應(yīng),那里是我們的歸宿;確認了這個歸宿以后,自然就會有回家了、回家了的感覺。所以,現(xiàn)在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希望早日回家。為甚么要趕快回家?因為我們都有和佛一樣的如來藏自性心?佛不是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曾經(jīng)說過嗎?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所以,只要我們沒有妄想、沒有執(zhí)著,只有佛號,那么自然而然。如來藏的清凈心就會顯現(xiàn)。因此,我們現(xiàn)在就要把握機會好好念佛,儲資糧,行六度、三福、四攝,并廣修種種善行,這樣的話,我們將來就必定會有所成就。好了,今天的時間又到了。謝謝大家。
(完)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凈界法師:怎么把點狀的佛號提升到一種片狀?念佛的功德
- 大安法師:怎么把佛號念得功夫上路得力?聲緣于心,心緣于聲
- 星云大師:有注重法會、經(jīng)懺之類的叢林嗎?
- 遵式大師:雖然種種忙碌而內(nèi)心常不忘記佛號及憶念西方凈土
- 印光大師:念佛多傷氣還有益處嗎?不停地念佛號會被佛厭煩嗎?
- 寬運法師:念佛要有什么心?念佛人在心性上要好好下功夫
- 印光大師:在危險之中念一聲佛號就沒事了
- 大安法師:“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是命根子
- 大安法師:念佛號有悲感,當下就攝受住了
- 大安法師:制心一處念佛號,就是在修禪定
- 明海法師:一聲佛號深植于心,內(nèi)心有皈依的表現(xiàn)
- 法藏法師:再次參加佛七要注意什么?
- 寬運法師:佛教生態(tài)觀:一切眾生相互依存,皆應(yīng)重視
- 法藏法師:佛七中意識到自己的焦慮癥,要怎樣調(diào)整?
- 大安法師:助念只念佛號,是否太單調(diào)了?
- 靜波法師:一聲佛號真能戰(zhàn)勝并且改變貪愛的力量嗎?
- 大安法師:臨終聽聞到佛號,就不會墮入惡道嗎?
- 仁清法師:打佛七還需迎請護法嗎?
- 仁清法師:大家在一起念佛七天,這叫打佛七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