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安住下來

  讓心安住下來

  如瑞法師

  我們常說“道風”,什么叫做道風?就是有種正法的風氣。我們出家人,不管止持、作持,都要如如法法地來行持。大家都能夠精進持戒,自然就形成了一個風氣。為了要讓這種風氣能夠保持,有時候我們同學們要勇敢地說:“不!薄安弧笔裁?比如說當有人給我們犯過的飲食,不要礙于面子,我們要勇敢地拒絕,不要接受。慢慢地大家就能作到以持戒為本分,以持戒為榮。想要得到大的成就,一定是從持好微細的戒,作好細小的事情開始的。

  大家還很年輕,又沒有其它事情的干擾,正是好修行的時候,不到萬般無奈不要動。當你決定不在普壽寺的時候,勇敢地離開就好了,不要有任何的留戀,因為這一段的參學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我再去其它地方參學。如果是決定在普壽寺的幾年學修當中,一定要把身心靜下來。因為沒有幾年的功夫,你實在品嘗不出來其中的味道的。最起碼第一期沒有三年,你不能領(lǐng)略那么一點點,如果沒有十年,可以說在你的身心上不一定能真正的產(chǎn)生變化作用的。到任何的地方參學都是這樣。

  如果不珍惜當下,住在這里還想得到那里,什么都想干,到最后不一定能弄出來個名堂。不如一開始,認定先用多少年在哪一門上深入一下,幾年以后,再換一個重點。但是無論你在哪里,都必須根據(jù)那里的安排,身心安于上面,這樣才會得到利益的。這是老法師在世時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個人的體會。

  住在一個僧團當中,彼此都要用一顆寬容的心,慈悲的心,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人的優(yōu)點,互相贊嘆,互相提攜,互相成就,真正地以三個展轉(zhuǎn)(展轉(zhuǎn)相諫,展轉(zhuǎn)相教,展轉(zhuǎn)懺悔)作為在僧團當中為人處事的準則。同時,更重要的每個人一定要真正地生起來了脫生死、成佛眾生的心,而且又實實在在地從腳下開始做起。因為最基本的,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一味的只往上面學,沒有最基本的,到時候就不能應于萬變的。

  所以我們做一個出家人,怎樣很好地培養(yǎng)自己,就是你從最點滴的最根本的開始。最高的和最低的都是聯(lián)系著的。就像有了樹干,才能長出來樹梢一樣。所以希望大家都注意到最根本的最基礎(chǔ)的學修,這叫做功夫。哪怕念佛,要知道念佛的滋味,最起碼要有所體會。

  你們都去了應縣木塔,塔的設(shè)計從下到上,是一個完整的立體的壇城,講的就是信、解、行、證。信是最基礎(chǔ)的。如果我們連信都沒有,單一的只是求解,那也只是一個佛學者,我們要當一個學佛者,就一定要從信敬開始。

  為什么佛教里面要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實行,就是讓你智慧和實踐相結(jié)合的。有智才能夠求道,而智源自于信,有信才能開智慧,開智慧才能知道求于道,才能有解,而有解還必須有實行。在行的當中一定要發(fā)慈悲心,發(fā)大愿的。所以把佛法任何的一個連起來,都是一個完整的修法。我們都應該認認真真地去對待。

  學一點,用一點,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是我常常給大家說的,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今天所學到的一定要去思維,而且要去實踐運用。日積月累,多少年以后,隨手拈來,都是佛法。

  我給大家說的這一些,大家好好地去體會,如果你不好好地去理解,也得不到什么利益的。所以學佛法,從哪里開始?從我們的每一個心念開始。從哪里開始?從點滴之行開始。如果真正地能從心開始,道就在腳下,你走吧。

  希望大家在這條菩提路上要真正地走好,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父母師長,對得起大慈大悲的佛陀。好,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