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

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凈土三經。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洝肥轻屽饶材岱鹪趹x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之臨終往生

《佛說阿彌陀經》之臨終往生

  眾生聞者,應當發(fā)愿,愿生彼國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其中即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補處。菩薩補處者,止此一生,即補佛位;如彌勒菩薩,現居兜率,當補釋迦佛位是也。大本云:生彼國者,皆具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義,皆當一生遂補佛處。此等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位;若謂一生補處,卻不是等覺,祗名凡夫。其數甚多,算數莫及,但可以約略而總說之。大本云:佛告彌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億菩薩生彼,一一已曾供養(yǎng),無央數佛如彌勒者。他方世界,第一光遠照佛所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二寶藏佛所有九十億。第三無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億。以及無量佛剎往生者不可復計。即此可證其數甚多。

  問:補處菩薩,位居亞圣,何得甚多?彼國觀音補彌陀佛位,勢至次補觀音佛位,其余并不聞說何日當補?答:十方有無量世界,即有無量諸佛;諸佛入般涅槃,當有無量菩薩補佛之位,何必定補極樂耶?二補處上士莫測竟。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fā)愿,愿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此是本師婆心特切苦口勸諭。正勸眾生聞上極樂依正莊嚴,勝妙功德,應當發(fā)真實愿,愿生彼佛國土。觀應當二字,足見如來叮嚀告誡,惟恐眾生聞之,如風過耳;不肯從聞生信,由信發(fā)愿,依愿起行。信愿行三,為凈土資糧,欲求往生,缺一不可。故詳陳依正莊嚴以起信,次即特勸應求往生以發(fā)愿。愿之為力,不可思議。極樂凈土,亦由愿成。法藏因中發(fā)四十八愿,今成佛道,一一如愿。臨終往生,全仗愿力。行愿品云:是人欲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以致親屬威勢,象馬珍寶等,悉皆散滅。惟有愿王不相舍離,一切時中,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即如世人愿讀書籍,即成學界;愿為貿易,即成商界;愿種田園,即成農界;愿習技藝,即成工界;一一無不隨愿所成。極樂世界,等覺尚愿往生,何況凡夫!如普賢頌云: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文殊求生之偈,句雖縮短,義則無異。偈云:愿我命終時,盡除諸煩惱,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觀此則發(fā)愿求生,固當務之急也。

  所以者何?躡前征起。征有二意:一、娑婆亦屬佛國,何必勸其舍此趣彼?二、十方無量佛剎,何必勸其定求極樂?得與如是下,乃出其故。因得與如是一生補處菩薩,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熏陶有自,成佛無難也。又一解:諸上善人,通指極樂圣凡,皆稱上善;以眾生生者,皆是不退轉地,則究竟皆成無上菩提,故以同稱上善。同以無漏不思議業(yè),感生彼國,同會一處,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親為勝友。如斯勝會,可不愿生歟?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fā)愿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