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鷹與猴的死亡之路
第四十一、鷹與猴的死亡之路
佛陀曾經(jīng)說了兩則故事譬喻,來教導比丘們應當熟練四念處的修學,熟練到像熟悉自己家鄉(xiāng)一樣。
佛陀說:
「從前,有一只鵪鶉鳥,被一只大鷹抓到了,隨著大鷹的騰空,鵪鶉被拑在大鷹爪下,很悲哀地后悔道:
『都怪我一時疏忽,不自覺地離開了自己生長的熟悉環(huán)境,才會在陌生環(huán)境下被抓,如果我不亂飛,不離開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即使大鷹也奈何不了我。』
大鷹聽了很不服氣地問道:
『鵪鶉!你熟悉的環(huán)境是什么地方?』
『就在田埂中,到那里誰也抓不到我!
大鷹傲慢地說:
『鵪鶉!就算放你回田埂中,我照樣抓得到你!』
于是,大鷹放了鵪鶉,準備再抓牠一次,讓牠死得心服口服。
回到田埂的鵪鶉,找了一處可以掩蔽的大土塊,站在大土塊上,挺著胸膛對大鷹挑釁地說:
『來。碜ノ野!』
大鷹看到鵪鶉這般地挑釁,怒道:
『就憑你這個小東西,也敢跟我斗?』于是,盛怒的大鷹,收起兩翼,從空中像箭一樣地俯沖下來,撲向鵪鶉,鵪鶉算準了時間,躲到了大土塊下面,大鷹來不及反應,結(jié)果,就一頭撞死在大土塊上。」
※※※
又一次,佛陀舉了猴子被捕的譬喻,佛陀說:
「比丘們!在雪山深處,有些險峻的地形,連猴子都上不去,就別說人類了,有些地方則是只有猴子可以到,人類沒辦法接近,而有些地勢比較平的地方,人類上得去,猴子也常來,捕猴的獵人,就挑這種地方,去找猴子習慣出沒的路徑,設下強力黏膠的捕猴陷阱。
有些聰明的猴子,能發(fā)現(xiàn)黏膠陷阱而躲得遠遠的,一些比較笨的,或是毛毛躁躁的猴子,就會好奇的用手觸碰黏膠,結(jié)果,一碰,手就被強力膠黏住了,心一急,另一手趕緊過來幫忙脫困,另一手也被黏住了,再用腳過來幫忙,用一只黏一只,結(jié)果四肢都被黏住了,只剩下一張嘴還可以動。沒有警覺心的猴子還想用嘴來幫忙手腳掙脫,一靠上來,連嘴也黏住了。最后,只能在那邊掙扎呻吟,任捕猴人宰割!
說了譬喻之后,佛陀接著說:
「比丘們!這就是到自己不熟悉之不當場所的后果。
比丘們!如果你們常接近不當?shù)木辰纾腿菀鬃寪耗в袡C可乘。
什么是不當?shù)木辰?那就是五欲了:當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意念而覺得可愛、歡喜、黏著時,就是不當?shù)奈kU境界。
比丘們!什么是應當安住的熟悉安全境界?就是四念處了:以身體為覺察對象;以感受、心念、心念對象的法為覺察對象來修學,用熱誠的態(tài)度,清晰的覺知,念念分明來調(diào)伏世間的貪愛與憂愁!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雜阿含第六一七經(jīng)》、《相應部第四七相應第六經(jīng)》,后段取材自《雜阿含第六二○經(jīng)》、《相應部第四七相應第七經(jīng)》。
二、佛陀講的這兩個譬喻,生動、有趣,但攸關(guān)生死,又十分嚴肅。
三、佛陀的譬喻,除了教導我們當勤于修學四念處外,大鷹死亡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瞋心一起,理智與警覺的能力都沒了,十分可怕。而猴子不能警覺,以致五處被黏捕的情形,也讓人聯(lián)想到,不能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誠實地面對與承擔,而只忙于補救,結(jié)果越陷越深,最后終于難以自拔。
- 上一篇:第四十、時時刻刻不染著
- 下一篇:第四十二、在竹竿上特技表演的啟示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