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第四十四、就像馴服一頭牛

  第四十四、就像馴服一頭牛

  有一次,佛陀在拘睒彌城東南的瞿師羅園,告訴比丘們說:

  「比丘們!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在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舌頭嘗、身體觸、意念識時,心中生起欲念、貪愛、憤恨、瞋恚、愚癡、執(zhí)著,就應當好好地調(diào)伏這樣的心念。怎么調(diào)伏呢?要這樣想:若放任這樣的心念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將會是一條充滿恐怖、荊棘、障礙、危險的邪路,那是惡人走的路,不是善人當走的路。

  比丘們!就好比一處即將收成的稻田,如果看守該田的人疏懶,不認真看守,就會讓牛只闖入,如此一來,即將收成的稻子,就會被蹧蹋一空。

  如果守田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隨時提高警覺守護,一發(fā)現(xiàn)牛只闖入,馬上扣住牛鼻,鞭打一番,再趕牠離開。如果這頭牛一而再、再而三地闖入,每一次都被守田人捉打驅(qū)離,久了以后,這頭牛就不敢再靠近該稻田,更不會再闖入田里蹧蹋農(nóng)作了。

  比丘們!調(diào)伏我們的心,其道理就像制伏那頭牛一樣,要隨時警覺守護,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自己:那是一條充滿恐怖、荊棘、障礙、危險的邪路,應當厭離,用這樣的方法來馴服。心被馴服了以后,當六根接觸六境,產(chǎn)生認識時,心念就會變得沈穩(wěn)而專注。

  再如,比丘們!有一位從沒見過琵琶樂器的國王,當他第一次聽見琵琶彈奏時,對那美妙的聲音大為著迷,就問大臣說:

  『這么美妙的聲音是什么?』

  『大王!這是彈奏琵琶的聲音。』

  『將這美妙的聲音拿來!』

  大臣將剛才彈奏的那把琵琶琴拿來了,稟報大王說:

  『大王!那美妙的聲音,就是這把琴彈奏出來的!

  『我要這把琴做什么?我是要剛才那美妙的聲音!』

  『大王!剛才那美妙的聲音,是由這琴的柄、槽、弦、皮,還要有會彈奏的人等,種種因緣和合而成的,剛才您所聽到的美妙聲音,已經(jīng)消失而過去了,沒辦法拿來給您。』

  『嗟!這樣虛偽不實的東西,竟能讓大家著迷,留著作什么,拿出去劈了!』

  大臣聽命,將琴拿出去,劈成了幾百個碎片,撒了一地。

  像這樣,當比丘有能力觀色、受、想、行、識的各種不同粗細層次時,他知道這都是因緣所生,是有為、無常的,則過去所以為的『我』、『我所』、『我是』,都將止息、寂滅了。

  比丘們,應當作這樣的思惟觀照!」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一一六九經(jīng)》、《相應部第三五相應第二○五經(jīng)》。

  二、一頭牛,需要一而再、再而三耐心地調(diào)伏,才能馴服,心念也一樣。這個方法,大家或許比較熟悉在禪修中的專注訓練時用:妄念起來了,察覺了,拉回到原來專注的地方;又起來了,察覺了、再拉回……,然,從這個故事知道,這個方法并不限用于專注訓練用,就是對過去貪、瞋、癡積習沖動的調(diào)伏,佛陀也以這個方法教導我們。

  三、故事后半段的琴聲譬喻,從琴聲到琴的分析,了解到因緣和合中,沒有任何實在的、永恒不變的「我」,當然也就沒有「我所」可以執(zhí)著。這樣的觀法,也可以獲得破除「我見」、「我執(zhí)」的成果。后來某些學派,或許也借用這種分析方法,成為觀空的一種方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