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山靈祐禪師悟道因緣
溈山靈祐禪師悟道因緣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溈山(今湖南寧鄉(xiāng)縣西)靈祐禪師,百丈懷海禪師之法嗣,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即辭親,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出家,二十三歲受具足戒。后從錢塘義賓學(xué)習(xí)戒律。此時,靈祐禪師雖然對大小乘教法以及戒律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他深感深奧的義理畢竟不能代替實際的修行,更不能保證臨終解脫。因引,他決定放棄義學(xué)的研究,尋找新的修行途徑,他說:“諸佛至論,雖則妙理淵深,畢竟終未是吾棲神之地。”
于是,他開始外出游方。在巡禮天臺智者大師遺跡的途中,靈祐禪師遇見了寒山子。寒山子點化他道:“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恤諸子。”但是當(dāng)時,他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后來又在國清寺遇見了拾得,拾得亦同樣點化他。這時他才省悟,二位大德是在勸他南下江西參禮百丈禪師。當(dāng)時百丈禪師尚在馬祖塔所在的寶峰山泐潭寺。所以說“遇潭即止”。
于是,靈祐禪師便直下江西建昌泐潭寺,參禮馬祖法嗣懷海禪師,準(zhǔn)備跟隨他專習(xí)學(xué)習(xí)南宗禪法。百丈禪師一見靈祐禪師,便知道他將來是個大善知識,于是收他為入室弟子,并居參學(xué)之首。
一天,靈祐禪師侍立次,百丈禪師問:“誰?”
靈祐禪師道:“某甲。”
百丈禪師問:“汝撥爐中有火否?”
靈祐禪師即撥火爐,回答道:“無火。”
百丈禪師不信,于是親自起來,拿火箸深撥火爐,發(fā)現(xiàn)了一些零星小火。他鉗起來,舉給靈祐禪師看,說道:“汝道無這個!”
靈祐禪師言下發(fā)悟,當(dāng)即禮謝百丈禪師,并陳述自己剛才所悟的道理。
百丈禪師道:“此乃暫時歧路耳。經(jīng)云:欲識佛性義,當(dāng)觀時節(jié)因緣。時節(jié)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已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圣等心。本來心法元(原)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
第二天,靈祐禪師隨同百丈禪師入山勞動。百丈禪師問:“將得火來么?”
百祐禪師道:“將得來。”
百丈禪師問:“在甚處?”
靈祐禪師于是拈起一枝柴,吹了兩吹,便遞給百丈禪師。
百丈禪師道:“如蟲御木。”
靈祐禪師悟道不久,恰逢司馬頭陀從湖南來。司馬頭陀告訴百丈禪師道:“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之處(前不久我在湖南找到一座風(fēng)水極好的山,名叫大溈,那是一個手下有一千五百人的大善知識所住的好道場)。”
百丈禪師道:“老僧住得否?”
司馬頭陀道:“非和尚所居。”
百丈禪師問:“何也?”
司馬頭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shè)居,徒不盈千(和尚是個骨瘦之人,而那座山卻是豐腴之山。假設(shè)你在那兒住山,徒眾不會超過一千人)。”
百丈禪師道:“吾眾中莫有人住得否(我的弟子中是否有人住得此山)?”
司馬頭陀道:“待歷觀之(待我一一觀察)。”
當(dāng)時,華林覺禪師為百丈手下的第一首座,其德望很高。百丈禪師于是讓侍者把他請來。
百丈禪師于是讓侍者把他請來。
百丈禪師頭問司馬頭陀:“此人如何?”
司馬頭陀便請華林覺禪師先謦欬(qing kai,咳嗽)一聲,然后走幾步,說道:“不可。”
于是百丈禪師又令侍者請靈祐禪師來,當(dāng)時靈祐禪師為典座(負(fù)責(zé)寺院伙食)。
司馬頭陀一見就說:“此正是溈山主人也。”
當(dāng)天晚上,百丈禪師遂召靈祐禪師入丈室,囑咐道:“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dāng)居之,嗣續(xù)吾宗,廣度后學(xué)。”
后來華林覺禪師聽說了這件事,心中頗為不平。于是,他找到百丈禪師,問道:“某甲忝居上首,曲座何得住持?”
百丈禪師道:“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dāng)與住持(如果你能當(dāng)眾對我的問題下得一出格的轉(zhuǎn)語,我當(dāng)把溈山的住持位子交給你)。”
說完,便指著凈瓶問道:“不得喚作凈瓶,汝喚作甚么?”
華林覺禪師道:“不可喚作木(木突)(tu,樹兜子)也。”
百丈禪師于是問靈祐禪師,靈祐禪師一腳將凈瓶踢倒,徑直走了出去。
百丈禪師笑道:“第一座輸卻山子也。”
于是,靈祐禪師便前往大溈山開辟道場。
大溈山山勢險峻,山深林密,多野獸出沒,人跡罕至。靈祐禪師自來此山,日與猿猱為伍,全靠采拾橡栗充饑,生活極為艱苦。這樣過了六七年,竟沒有一個人上山來。
靈祐禪師私自念言:“我本住持,為利益于人,既絕往還,自善何濟(我住持此山的本意是想利益眾生,既然住在這里,與世隔絕,獨善其身,有什么用呢)?”因此想放棄這座山,去其它的地方。當(dāng)他下山走到山口的時候,只見路上蛇虎交錯,豺狼成群,擋住了他下山的去路。靈祐禪師道:“汝等諸獸,不用攔吾行路。吾若于此山有緣,汝等各自散去。吾若無緣,當(dāng)?shù)炔挥脛。吾從路過,一任汝吃。”話音剛落,蟲虎便四散而去。于是靈祐禪師重新回到原來居住的小庵,繼續(xù)等待因緣。
這樣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懶安和尚帶領(lǐng)幾位僧人從百丈山前來,輔佐靈祐禪師。懶安和尚對靈祐禪師說:“某與和尚作典座,待僧及五百人,不論時節(jié),即不造粥,便放某甲下(我前來給和尚當(dāng)?shù)渥?等到此山住僧眾達(dá)到五百人,不管情況如何,我不再當(dāng)?shù)渥?請你放我下山)。”靈祐禪師答應(yīng)了。
從此以后,山下的居民漸漸地知道了山里面住有和尚,于是相率共造梵宇。當(dāng)時,相國裴休任潭州刺史,與靈祐
禪師關(guān)系甚為密切。他對靈祐禪師的弘法活動,經(jīng)予了很大的支持和保護,尤其是在會昌法難期間。因此,會昌法難以后,大溈山很快就成了四方學(xué)人爭相輻輳的大叢林。靈祐禪師也因此而成為一方宗主,人稱“溈山禪師。”
靈祐禪師在大溈山說法四十余年,接引了一大批信眾,其手下法將林立,多為一方化主。他的接人手段多種多樣,其接人公案和法語,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禪林瑰寶,F(xiàn)舉三則,從中我們可以一品溈山法味。
1.上堂:“夫道人之心,質(zhì)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圣,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xí)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凈無為,澹泊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師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xí)氣未能頓凈,須教渠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dāng)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圣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2.僧問:“如何是道?”師(靈祐禪師)曰:“無心是道。”曰:“某甲不會。”師曰:“會取不會底好!”曰:“如何是不會底?”師曰:“只汝是,不是別人。”復(fù)曰:“今時人但直下體取不會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將為禪道,且沒交涉。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
3.師(靈祐禪師)睡次,仰山問訊,師便回面向壁。仰曰:“和尚何得如此!”師起曰:“我適來得一夢,你試為我原(解釋)看。”仰取一盆水,與師洗面。少頃,香嚴(yán)亦來問訊。師曰:“我適來得一夢,寂子為我原了,汝更與我原看。”嚴(yán)乃點一碗茶來。師曰:“二子見解,過于鹙子。”
上所引三則語錄,非常有滋味,若能契會,雖千載之下,亦能與溈山禪師把手共行。靈祐禪師一生孜孜孜不倦地敷揚宗教,長達(dá)四十余年,經(jīng)他點撥,開悟的人不可勝數(shù)。他生前甚至說,死后要向異類中行,行菩薩道,作眾生不請之友。他曾經(jīng)上堂云:“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左脅下書五字,曰:‘溈山僧某甲。’當(dāng)恁么時,喚作溈山僧又是水牯牛,喚作水牯牛又是溈山僧。畢竟喚作甚么即得?”。后有人就此公案述偈頌曰:
“不是溈山不是牛,一身兩號實難酬。
離卻兩頭應(yīng)須道,如何道得出常流。”
溈山靈祐禪師入寂于大中七年(853)正月初九,春秋八十三,戒臘六十四,塔于溈山,謚大圓禪師。
- 上一篇:襄州龐蘊居士悟道因緣
- 下一篇:黃檗希運禪師悟道因緣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rèn)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xiàn)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jìn)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yán)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