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檗希運禪師悟道因緣
黃檗希運禪師悟道因緣
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黃檗希運禪師,百丈懷海禪師之法嗣,未知姓氏,福州人。黃檗禪師生得氣貌奇特,迥異常兒,額間隆起如肉珠,音辭朗潤,志意沖澹,倜儻不羈,人莫能測。幼年即辭親,于本州黃檗山(今福建福清縣境內(nèi))出家。
后游天臺山,途中碰到一位奇異的僧人,跟他搭話,言笑自若,如同舊時相好。黃檗禪師仔細打量對方,發(fā)現(xiàn)對方目光射擊人。于是二人相約一起前行。路經(jīng)一處山澗的時候,適逢下雨,山水暴漲。黃檗禪師摘下斗笠,植杖而立。正猶豫間,那僧卻走上前,要領(lǐng)著黃檗禪師一同渡過溪澗。黃檗禪師道:“兄要渡自渡。”那僧聽了,當即撩起衣服,躡水波而過,若履平地,上了對岸,回頭招呼黃檗道:“渡來!渡來!”黃檗禪師呵斥道:“咄!這自了漢。吾早知,當斫汝脛!”那僧贊嘆道:“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說完就不見了。黃檗禪師有些悵然若失。
黃檗禪師后游京師洛陽,偶然碰到了一位曾經(jīng)從南陽慧忠國師受過教法的年長女居士。那一天,黃檗禪師托缽行乞來到一戶人家的門口。這時,柴門里傳來一位老婦人的呵斥聲:“太貪得無厭了!”黃檗禪師很納悶,問道:“你沒有布施給我任何東西,卻訶責我貪得無厭,這是為什么?”老婦人笑了笑,將門關(guān)上。黃檗禪師感到很詫異,于是推門進去,向那位老婦人請教,很受啟發(fā)。臨行前,老婦人指點黃檗禪師前往南昌參拜馬祖。
不巧的是,黃檗禪師剛趕到南昌,馬祖已經(jīng)入寂了。后來,他打聽到馬祖的塔在石門山,于是前往憑吊。當時,百丈禪師就在那兒守塔,住在塔旁邊的一座小庵里。黃檗禪師向百丈禪師說明了來意,并請求百丈禪師傳給他平日用功得力的方法。
百丈禪師問:“巍巍堂堂,從何方來?”
黃檗禪師道:“巍巍堂堂,從嶺南來。”
百丈禪師問:“巍巍堂堂,當為何事?”
黃檗禪師道:“巍巍堂堂,不為別事。”說完便禮拜。
過了一會,黃檗禪師又問:“從上宗乘,如何指示?”
百丈禪師默然良久。
黃檗禪師道:“不可教后人斷絕去也(你不能象現(xiàn)在這樣問著不答話。不能讓你的法門將來斷子絕孫了)。”
百丈禪師道:“將謂汝是個人(我還以為你是個人物,沒有想到還作這般見解)!”說完站起身,回方丈室去了。黃檗禪師跟隨在后面,說道:“某甲特來。”
百丈禪師道:“若爾,則他后不得孤負(辜負)吾。”
于是,黃檗禪師便在馬祖道場住下來,當時溈山禪師亦在那里參學。
一日,百丈禪師舉自己昔日參馬祖之公案。
公案是這樣的:有一天,百丈禪師再參馬祖。他侍立在馬祖的旁邊。馬祖拿起繩床邊的拂子,高高擎起。百丈禪師問:“即此用,離此用?”馬祖于是將拂子放回原處。過了一會兒,馬祖道:“汝向后開兩片皮,將何為人(你今后開口說法,將如何教人)?”懷海禪師也擎起繩床邊的拂子。馬祖道:“即此用,離此用?”懷海禪師聽了,也將拂子放回原地。這時,馬祖忽然振威一喝。
舉完這則公案,百丈禪師告訴徒眾道:“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
黃檗禪師一聽,不覺吐舌。百丈禪師看見他這種表現(xiàn),問道:“子已后莫承嗣馬祖去么?”
黃檗禪師道:“不然。今日因和尚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后(以后)喪我兒孫。”
百丈禪師贊嘆道:“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
黃檗禪師于是便禮拜。
為了進一步鉗錘黃檗禪師,一天,百丈禪師問黃檗禪師:“甚么處去來?”
黃檗禪師道:“大雄山下采菌子來。”
百丈禪師問:“還見大蟲(老虎)么?”
黃檗禪師當即便作老虎的吼叫聲。
百丈禪師于是拈起斧頭作砍斫老虎的樣子。
黃檗禪師隨即打了百丈禪師一巴掌。
百丈禪師吟吟而笑,知道黃檗禪師已經(jīng)徹悟,便滿意地回到了方丈。
第二天上堂的時候,百丈禪師對大眾講:“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黃檗禪師從百丈禪師那兒得法后,隨即外出參學。后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此山原名靈鷲山,今宜豐縣境內(nèi))傳禪,法席興隆,座下常住僧人達四五百人,為當時江南最著名的禪宗道場之一。
黃檗禪師在洪州駐錫的時候,相國裴休當時正任洪州刺史、江西觀察史。他對黃檗禪師極為敬仰,并執(zhí)弟子禮。裴休后來就是在黃檗禪師的點撥之下開悟的。因此,他對黃檗禪師懷有無盡的感念之情。裴體曾賦詩贊黃檗禪師云:
“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
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
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jié)勝因。
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
黃檗禪師生前的一些重要講法,都是由裴休整理的,主要有《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這兩本法要,語言清新流暢,說法平實中肯,真可謂字字珠璣,實為禪門不可多得的入門指南。
黃檗禪師入寂于唐大中九年(855),謚斷際禪師。
- 上一篇:溈山靈祐禪師悟道因緣
- 下一篇:長慶大安禪師悟道因緣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