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澤神會禪師悟道因緣
荷澤神會禪師悟道因緣
西京荷澤神會禪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自幼學(xué)習(xí)五經(jīng),后讀老莊,深受啟發(fā)。自從讀《后漢書》得知有佛教一事,開始對佛教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而對仕途卻日漸淡然。年稍長,他便辭別雙親,投襄陽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學(xué)習(xí)佛教經(jīng)典。他的記憶力極好,“諷誦群經(jīng),易同反掌”。后來,他又投當(dāng)陽玉泉寺神秀禪師座下,學(xué)法三年。武后久視元年(700),神秀禪師應(yīng)詔入洛陽宮中弘法,神會禪師于是離開了玉泉寺,“效善財參問”,“裂裳裹足”,南下曹溪,從六祖學(xué)習(xí)南宗頓悟法門。當(dāng)時神會禪師年僅三十,為六祖座下十大弟子之一,因為年齡較小,被稱為“神會小僧”。
關(guān)于他的悟道因緣,《六祖壇經(jīng)》、《景德傳燈錄》、《宋高僧傳》等,均有記載。但細節(jié)有所不同!端胃呱畟鳌肪戆耸沁@樣記載的--
神會禪師一路風(fēng)塵仆仆,來到曹溪,禮拜六祖。
六祖問:“從何所來?”
神會禪師道:“無所從來。”
六祖道:“汝不歸去(你難道不回去)?”
神會禪師道:“一無所歸。”
六祖道:“汝太茫茫(這樣你不是太茫茫無據(jù)了嗎)?”
神會禪師道:“身緣在路。”
六祖道:“猶自未到(既然身還在路上,那你尚未到曹溪)。”
神會禪師道:“今已得到,且無滯留(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曹溪,而且心無滯留)。”
從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神會禪師認為他已經(jīng)證得了空性,路途與家舍已泯然無別。在途中不離家舍,既不在途中,又不在家舍。六祖當(dāng)時對他可否,僧傳中未曾提及,只是說他“居曹溪數(shù)載,后遍尋名跡。”
相對而言,《壇經(jīng)》和《傳燈錄》中的記載要詳細得多--
當(dāng)時,神會禪師才十三歲,還是個沙彌,從玉泉寺前來禮謁六祖。
六祖道:“知識遠來大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知識遠來,很辛苦。你把根本帶來了嗎?如果帶來了,應(yīng)當(dāng)知道你的主人公。請你說說看)。”
神會禪師回答道:“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六祖訶斥他說:“這沙彌爭合(豈可、怎敢)取次(隨便、草草)語(說話)!”
說完便打。
神會禪師挨棒后,私下想:“大善知識,歷劫難逢。今既得遇,豈惜身命!”于是他決定留在曹溪,侍奉六祖。
神會禪師繼續(xù)問六祖:“和尚坐禪,是見還是不見?”
六祖用拄杖打了神會禪師三下,問道:“吾打汝,是痛還是不痛?”
神會禪師道:“亦痛亦不痛。”
六祖道:“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禪師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六祖道:“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敢這樣糊弄人)?”
神會禪師聽了,連忙禮拜,懺悔謝罪。
六祖繼續(xù)開示道:“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禪師再次謝罪,頂禮百余拜。從此殷勤執(zhí)侍六祖,不離左右。
有一天,六祖上堂,告訴大眾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禪師從大眾中走出來,回答道:“是諸法之本源,乃神會之佛性。”
六祖訶斥道:“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
神會禪師于是禮拜而退。
六祖道:“此子向后,設(shè)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得個知解宗徒(這小子今后,即便住庵苦修,也只是個玩弄語言文字的知解宗徒)。”
在曹溪學(xué)法期間,神會禪師曾一度北上西京(長安)受戒。唐景龍年中,又回到曹溪,閱讀大藏經(jīng)。在閱藏的過程中,他曾就六處疑問,請問六祖,六祖一一為他作了解答:
第一問,關(guān)于“戒定慧”:“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
六祖答道:“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壅,自見自知深。”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jīng)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答道:“前念惡業(yè)本無,后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后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
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
六祖答道:“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zhí)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第四問:“先頓而后漸,先漸而后頓?不悟頓漸人,心里常迷悶。”
六祖答道:“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第五問:“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何生為正?”
六祖答道:“常生清凈心,定中而有慧。于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第六問:“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
六祖答道:“說即先佛而后法,聽即先法而后佛。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里出。”
這六個問題是當(dāng)時乃至后世經(jīng)常引起人們爭論的話題,同時也涉及到禪宗的一些根本性的東西。六祖對這六個問題的回答,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資料,值得我們仔細地品味。
據(jù)《宋高僧傳》記載,六祖入寂后,神會禪師離開了曹溪,前往京洛弘揚南宗頓教法門。后在河南滑臺(今滑縣)與北宗宗徒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使慧能大師的頓悟法門在北方大興,而神秀漸修法門由是走向衰落。禪宗頓悟法門能夠在北方廣泛弘揚,神會禪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神會禪師后因助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勅住荷澤寺。乾元元年(758),神會禪師寂于荊州開元寺,春秋七十五歲(亦說九十三歲),著有《顯宗記》傳世,人稱荷澤禪師。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