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第六卷 第十六章 地水火風空見識 隨緣施設無實義之三
楞嚴經白話解 第六卷 第十六章 地水火風空見識 隨緣施設無實義之三
原文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掛礙。
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白話解
這時,阿難及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頓時身心蕩然,滌除塵垢,無有掛礙。
大眾向內觀心,可鑒十方,映照十方世界,猶如觀看手中拿著的一張葉子,葉脈紋理,看得分明。一切世間所有事物,當下即是菩提妙凈圓明的本心,周遍圓融,包含十方色空。
反觀父母所生我的色身,猶如那十方虛空中飄蕩的一粒微塵,若存若亡。又如大海中的一泡浮漚,隨波逐流,忽起忽滅。了然自知,清凈的本來妙心,湛然常住,不生不滅。
原文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來前,說偈贊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1顛倒想不歷僧祇2獲法身
愿今得果成寶王。
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
五濁惡世3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4十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5令我早登無上覺于十方界坐道場6舜若多性可銷亡7
爍迦羅心8無動轉。
【注】
1劫梵文Kalpa,音譯劫,是一個很大的時間單位。一小劫約一千七百萬年,一大劫約十三億年。
2僧祗梵文Asanknya,音譯阿僧祗,表示一個很大的數。一阿僧祗為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一兆為一百億),即是1045,1后面帶著四十五個零。
3五濁惡世形容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是一個很不干凈的世界。五濁是:1、劫濁,2、見濁,3、煩惱濁,4、眾生濁,5、命濁。(詳見卷第八·第二十一章)
4泥洹即涅槃異譯。
5微細惑當自心不作意,已離六識之時,在寂靜中還有惑亂相,引起煩惱,這是藏識引起的無明煩惱,把這種無明煩惱稱為微細惑。
6道場在此,指修入如來地,已獲無上覺的境界。
7舜若多性可銷亡梵文Sunya,音譯舜若多,意譯空。有相皆空,空相亦空。
8爍迦羅心堅固如金剛之心。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楞嚴經》“將毀戒體”說明阿難示現的是凡夫、初果的圣人
- 如果覺得唯識學很沉重,可以看看《楞嚴經》
- 如何學《楞嚴經》?放下識心和一切執(zhí)著
- 聞佛法而不修行 如同沒聽過佛法
- 圓瑛法師及憨山大師對《楞嚴經》的推崇
- 高僧大德為什么推薦去學《楞嚴經》呢?
- 楞嚴經和楞伽經哪部好?楞伽經與楞嚴經的區(qū)別
- 《圓通章》的出處殊勝
- 《楞嚴經》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因緣
- 在家人可以修持《楞嚴經》嗎?
- 《楞嚴經》中的見識,見性,根性有何關系與區(qū)別?
- 《楞嚴經》是怎么傳入中國的?
- 《楞嚴經》傳到中國的秘密
- 出離世間苦海最好的法門
- 佛說妄情積聚不休而能產生體內愛水
- 佛說末法時代邪魔會施行貪淫魔道
- 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才是最大的目標
- 《楞嚴經》和凈土法門,所說的成佛道理是否相同?
- 不斷淫修禪定者,即使千百劫后也仍是一堆熱砂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