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講座

南師《瑜伽師地論》第十七講

  “復(fù)次。云何超越入諸等至。謂即于此已得圓滿清白故。從初靜慮無間超入第三靜慮。第三無間超入空無邊處。空處無間超入無所有處。乃至廣說。逆超亦爾。以極遠(yuǎn)故。無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來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諸大菩薩。彼隨所欲入諸定故。

  復(fù)次。云何薰修靜慮。謂如有一已得有漏及與無漏四種靜慮。為于等至得自在故。為受等至自在果故。長時相續(xù)入諸靜慮。有漏無漏更相間雜。乃至有漏無間無漏現(xiàn)前。無漏無間還入有漏。當(dāng)知齊此薰修成就。若于是處是時是事。欲入諸定。即于此處此時此事能入諸定。是名于諸等至獲得自在。等至自在果者。謂于現(xiàn)法樂住。轉(zhuǎn)更明凈。又由此故。得不退道。又凈修治解脫勝處及遍處等勝品功德能引之道。若有余取而命終者。”(十二卷)

  我們曉得,四禪八定,是聲聞眾的修法,出世間法,必定要經(jīng)過的,要修習(xí)的定境,即使是釋伽牟尼佛本身修持,都是經(jīng)過這個工夫的修證才證得菩提。后世的佛學(xué)、佛教反而把四禪八定變成空話,甚至打入小乘不相干的范圍,因此,學(xué)佛者非常多,修證的很少,證果的更少。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真正審慎的心情來研究它,了解它,乃至于自己去修證。無論如何,世間、出世間的成就,四禪八定是必經(jīng)之路,F(xiàn)在我們繼續(xù)原文:

  “復(fù)次云何超越入諸等至?謂即于此已得圓滿清白故,從初靜慮無間超入第三靜慮,第三無間超入空無邊處,空處無間超入無所有處,乃至廣說,逆超亦爾,以極遠(yuǎn)故,無有能超第三等至,唯除如來,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諸大菩薩,彼隨所欲入諸定故。”

  講修定的重要,做工夫的重要,修行,不是口頭的一個信仰,或者坐在那搞搞學(xué)理的思想。他說,怎么樣“超越”世間,進(jìn)入“等至”,四禪八定大小的這些境界都到達(dá)?必須對禪定的工夫已經(jīng)做到“圓滿”清凈,白凈念。那么這里,如果我們只看文字,做佛學(xué)研究,“圓滿清白故”很容易懂,就是說圓滿了,圓滿什么呢?清凈面,心性的清凈面做到了, “白”,白業(yè),只有至善,沒有起惡念,起心動念處,沒有一點雜污、雜染,沒有一點惡念。所以,要特別注意,“白”是白業(yè),“清”是代表清凈,因為上面都已經(jīng)有了,這里就是簡單地翻譯了。

  假定我們自己不做工夫去求證,看到這一句文字,以為自己就懂了,過去了,那就很可惜,很糟糕了。那么,何以做如此的解說呢?因為下面它本身就有,你看了就懂了。這也是告訴年輕的同學(xué)們,讀古書,尤其讀經(jīng)典,不可以馬虎的地方。假定,你精神不好,剛好讀到這一句,就停止了,以為懂了,下面再接下去,以為是下一段了,那就完了。所以,“好書不厭百回讀”,好的書不能討厭,不能厭惡,不能不耐煩,讀一百遍還不完全懂。譬如你們有人看白話的六祖《壇經(jīng)》,或者許多白話的經(jīng)書,你讀一百次,一百次的感受不同,讀書是這樣。不像現(xiàn)在白話的作品,只有五分鐘的壽命,報紙的文章是一分鐘壽命,看過去就沒有了,都曉得了,而且那些都是廢話,重要的只一兩句。古書固不然,相反的。這是在這里特別向大家,年青的同學(xué)們叮嚀的地方。這是閑話,解釋過了。

  “從初靜慮無間超入第三靜慮”,就是說,你由得到“初”禪定,“無間”斷地,更求努力進(jìn)步,進(jìn)入了“第三”禪;由到達(dá)第三禪,再更求無間斷的進(jìn)步,超過去,跳進(jìn)“空無邊處”定;由“空無邊處”定,不要間斷地,再進(jìn)一步超越,進(jìn)入“無所有處”定。這是順著次序來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色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等等。但是,這還是普通的修法,有程序的修法,鈍根的修法,老實的修法。不要認(rèn)為鈍根就……

  利根人也不要把自己看成是鈍根,越是利根人,做工夫走的是最老實、最笨的路,這個人非成就不可。所以,我常常告訴大家,世間、出世間法有一個不可變更的原則:第一流聰明的人,在修持求學(xué)上,做最笨的工夫,一定成功的;自己本身是最笨的,但是在思想、理想境界,做的事情都是做最聰明的事,沒有不失敗的。世間法、出世間法同樣,第一流聰明的人要走最笨的路,最老實,最嚴(yán)謹(jǐn)。所以我常常罵你們同學(xué)——講罵已經(jīng)很不應(yīng)該,實際上是太慈悲了。都是假聰明做聰明事,笨嘛笨得要死,思想啊、動作啊、做事啊聰明得要命,說話那個嘴巴才會說呢,有什么用?要走老實的路子。

  所以,現(xiàn)在講的四禪八定是老實的路。翻過來說,“廣說”的話,“逆超亦是”,有第一流的根基,也許剛剛學(xué)佛,一上來就到了四禪境界,乃至到達(dá)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但是,雖然如此,凡是這樣利根的人,他必然會回轉(zhuǎn)來,寧可再從第一禪開始來試一下,求證果。據(jù)我?guī)资甑慕?jīng)驗下來,世法、出世法成功的人物,多半是如此,就怕假聰明,千萬要注意。

  “逆超”,就是說,四禪八定不從順序的路子來,他先證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后再轉(zhuǎn)回來證入哪一種定境,由最低的開始。同時,我也經(jīng)常告訴大家,學(xué)佛——其實世間法也是這樣,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最后的就是最初的。一個人基礎(chǔ)打不好,什么都沒有用。沒有用的人怎么辦?回轉(zhuǎn)來趕快打好基礎(chǔ),這個是聰明人走老實路。因為“逆超”這句話,所以引出來這么多話。

  “以極遠(yuǎn)故”,因為太高遠(yuǎn)了,太高遠(yuǎn)了就要從基本,腳踏實地的做起?偠灾,以禪定的工夫,最高遠(yuǎn)的 “無有能超第三等至”,第三禪的定慧境界。第三禪已經(jīng)到了色界的有頂天,到第四禪舍念清凈,那是跟無漏果、出世間法接近了,那是另一問。所以,世間、出世間,由初禪修到三禪境界,離喜得樂,無覺無觀的境界。這個時候,得樂的時候,密宗、道家這些什么氣脈種種,乃至單修、雙修種種的目的,在到達(dá)二禪、三禪這個境界的時候,已經(jīng)不需要了,那已經(jīng)變成渣子了。除非他還要利生,再起用,不利生不用。因為離喜得樂的時候,所有的氣脈統(tǒng)統(tǒng)轉(zhuǎn)化了,色身四大轉(zhuǎn)化了,不然不能得樂。這個樂不是你們所想像的,你們少數(shù)同學(xué)現(xiàn)在打坐也有點小輕安,或有點小樂的境界,不要認(rèn)為這個已經(jīng)就是禪了,不要嘴巴“饞”。

  “唯除如來,及出第二阿僧企耶諸大菩薩”,唯有成了佛的人,乃至一切“菩薩“,修行已經(jīng)到了“第二阿僧祇劫”,才能隨意入定。一個凡夫,像我們,要開步走學(xué)佛,以教理來說,要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祗劫才證果成佛。“第二阿僧祗劫”快要到第八地,是六、七地的菩薩,超過了遠(yuǎn)行地。

  菩薩第七地是遠(yuǎn)行地,第八地是不動地,現(xiàn)在我們是已經(jīng)超過了金剛喻定,在十二層樓,是等妙二覺,文殊、普賢的境界。所以,要注意啊,假使考試,一問你佛學(xué)名詞,不要答不出來。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這個都要念來,至少住過佛學(xué)院嘛,哪一地都不曉得?第八層樓是什么?第九層是老古出版社,第十層樓是什么佛堂,都要報出來。

  所以“唯除如來”,“及出”,超過了“第二阿僧祇劫”第七地、第八地的菩薩等等,才能夠說“彼隨所欲”,要入哪一種定就入哪一種定,所以普通不要隨便吹牛了。也有同學(xué)向我吹過牛,說他現(xiàn)在可以隨便想入哪種定就入哪種定。我說:對,你好像在這里坐電梯一樣,要到哪一樓就到哪一樓。這可不是電梯哦,是工夫來的。

  “復(fù)次云何薰修靜慮?” 怎么樣修定呢?

  “謂如有一已得有漏,及與無漏,四種靜慮,為于等至得自在故,為受等至自在果故,長時相續(xù)入諸靜慮,有漏無漏,更相間雜,乃至有漏、無間無漏現(xiàn)前,無漏無間還入有漏,當(dāng)知齊此薰修成就。” 你注意了,所以后世有些講禪宗的,“一悟便休”,悟了就不修了?沒有這回事。諸佛菩薩都還在不斷地進(jìn)修,小心翼翼的進(jìn)修。所以,法門無量,修行也無量,功德無量。你真看《觀佛三昧海經(jīng)》,乃至看戒律,你看佛他老人家領(lǐng)導(dǎo)大眾的時候,有一比丘瞎了眼睛,要縫衣服,沒有人穿針線,在叫,大家同學(xué)們,一千二百眾羅漢都在管自己打坐入定了,沒有理。佛聽到了,出定,下座,趕快來給他穿好針線,拿到他手上,教他怎么縫。他問“你是誰。”

  佛說:“我是##。”他自己報名字,他不會稱自己是世尊了;佛若說我是世尊,那就不能當(dāng)我們老師了。

  然后說:“哎呀,世尊啊,你怎么親自來給我穿針線?”

  他說:“你不要難過啊,你修你的,我修我的,我在培養(yǎng)功德。”

  他說:“你成了佛還要培養(yǎng)功德?”

  “為善,培養(yǎng)功德哪有止境!”千萬注意啊,這就是修行。所以啊,悟后正好起修,正好“熏修靜慮”,更好做工夫,況且還沒有悟。

  那么,怎么樣“薰修靜慮”呢?假定“有一”個人“已得有漏”,得到有漏果。什么是有漏果?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的有些羅漢——羅漢分兩種:一種羅漢是得了道沒有神通,另一種羅漢是得了道也有神通。至于有漏果,乃至鬼神得了有漏果的鬼神都有神通,但是不明道。所以,已經(jīng)證得有漏果——有漏果還是再來的,不是究境,乃至得四果無漏果位,這“四種靜慮”,四禪的境界,“為于等至得自在故”,還要修習(xí),樣樣都到達(dá),而且隨心所欲,能夠自在。“為受等至自在果故”,能夠證得解脫自在,這是你證得道,能不能做到隨時證得自在的果位呢?那又是一個問題。譬如你悟了道,明了理,《楞嚴(yán)經(jīng)》告訴你“理需頓悟”,你事上沒有證到,身心都沒有轉(zhuǎn)化。譬如你講空,空的思想、理你都到了,但你空不了,性空也好,緣起也好,中道也好,你中到哪里去呀,一天到黑都在煩惱、妄念,都在七情六欲的變化中,你中到哪里去,空到哪里了(liǎo)呢?自在都不能得,得了自在還要證得自在果,有所成果。那么,因此要“長時相續(xù)入諸靜慮”,要長期地練習(xí),無間斷性地。

  “有漏無漏,更相間雜”, 世間法、出世間法的工夫都要做,互相“更相間雜”地練習(xí)。

  “乃至有漏、無間無漏現(xiàn)前”, 在世間法的有漏果當(dāng)中,隨時修出世法的無漏果現(xiàn)前。

  “無漏無間,還入有漏”, 能夠跳出世間得無漏果,還進(jìn)入世間來練習(xí),折磨自己,薰修自己,考驗自己。

  “當(dāng)知齊此薰修成就。” 我們要“齊此薰修成就”,世間出世間并重,有漏無漏并修,才能夠成就。

  “若于是處、是時、是事欲入諸定,即于此處、此時、此事能入諸定,是名于諸等至獲得自在。” 怎么叫“得自在”的定境呢?他說,修道的人“是處”,這個地方;“是時”,這個時間;“是事”,這一件事,我想進(jìn)入這個定境,那么,馬上可以在這個地方、這個時間、這件事上進(jìn)入這個定境,那么,這個樣子才叫做“得自在”得到定的自在。譬如我們大家現(xiàn)在要打坐,坐在那里,前面有個人走走路啊,講講話啊,放個屁啊,然后就受不了了,你的這個禪座就搖擺起來了。“是處”,這個地方不對,你定不了,乃至自己座位沒有鋪好也定不了。那生死到來的時候,不等你的哦,說:“我的位置不對,我慢點死。”行不行?你到一個獨居靜處的地方,怕凄涼,怕寂寞,你告訴閻王:“現(xiàn)在我太凄涼,太寂寞了,你把我送到**路那里死,好不好?”行嗎?所以要注意,定要“是處” 隨處可定;“是時”,隨時可定;“是事”,任何一件事上,我要定就定,說丟就丟掉了,進(jìn)入定境。你要注意啊。

  像你們打坐還談不到修定,在昏沉昏亂境界,然后下了座向我報告,說他在入定。我只好一笑了之,哈。不過,也是定,昏沉定,真的哦,也是八萬四千法門中的一個法門,不過,是凡夫定的無記果而已,進(jìn)入這個定,將來的智慧會越來越差,腦子越來越笨,會如此的,你們要注意啊,定不是這個境界。坐起來,以為是坦然而住,實際上是大昏沉一個,結(jié)果記憶力越來越差,智慧越來越差,身體嘛越來越分泌,肚子越來越胖起來,如此而已,告訴你,注意哦,千萬千萬注意!

  所以,什么是定?注意!“是處、是時、是事”,隨時要入哪種定,我就入哪種定。一個和尚在深山苦廟,屋頂不能遮住雨,門窗不能擋住風(fēng),我反正可以證入光明熱鬧之定:噢,無數(shù)無邊的美妙境界,那才可以自在這樣才可以住山;天冷了,我要進(jìn)入火光三昧,自己發(fā)曖了;天熱了,我要進(jìn)入雪山里入定一樣,馬上自己得清涼。“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七十歲才敢講這個話,這是得自在。

  “等至自在果者,謂于現(xiàn)法樂住,轉(zhuǎn)更明凈,又由此故,得不退道。又凈修治解脫勝處及遍處等勝品功德能引之道,若有余取而命終者,由此因緣,便入凈居,由軟中上品,修諸靜慮有差別故,于一切處受三地果。”怎么樣叫“等至自在果”呢?可以證果位的。所以,我們剛才講“是處、是時、是事”,可以隨意自在入任一種定,但你還不一定得果,得什么果?就是你這個肉體,父母所生的我們現(xiàn)在這個壽命終結(jié)的時候,你究竟往生——即遷識,戶口遷移、搬家了,你還不曉得是搬到普通的國民住宅,還是搬到貧民窟去,還是搬到巴黎最好的花園房子住,或者紐約的摩天大廈去住,還不知道呢,果位你沒有把握。往生天上人間任意寄居,往生西方,一念就去了,有把握地去,有證據(jù)地去,或者是往生色界天、凈居天那里住,這個叫得果。等于說,我們普通人有了國際上的公民證,到世界各地可以不用申請辦出入境證,隨時一個電話,說我有一種特別的護(hù)照,我要走了,到哪里去了,乃至上飛機(jī)也不要等。我們普通買飛機(jī)票,你看,十天半個月要提前登記,因為大家沒有錢嘛,想等便宜票。我若是要頭等艙的票,那隨時可以走。所以,我假設(shè)要走,就隨時買頭等的,你們一萬兩萬,我四萬好吧?就走了,立刻就走。大家沒有錢,窮嘛,你只好等,一樣道理。

  你得自在,不一定得自在果,證果。就是說,什么是得自在果,證果?就是“現(xiàn)法樂住”,你現(xiàn)在的現(xiàn)行,晝夜六時,不管你在家出家,做事不做事,你在法樂的境界里,這個樂不是說你心里覺得快樂就是樂,是身心兩方面都發(fā)樂就是得自在果了。

  “轉(zhuǎn)更明凈”,天天進(jìn)步,只有光明,只有清凈,連渾身的氣脈,每一個細(xì)胞都是明、凈,有一點不凈,自己已經(jīng)知道,非常明凈。所以,我講他們做工夫的,你看那臉色即不明,不發(fā)亮光,又不干凈,那個工夫有什么用?至少外形要明凈,內(nèi)在更要明凈。由于這個道理,由于工夫到了這個境界,可以得到小乘果位的“不退道”,不退轉(zhuǎn),不下墮。

  因此,“又凈修治解脫勝處”,隨時可以得解脫,心理上任何煩惱來,乃至于說,一切煩惱擺脫不了的,到這里一定就解脫了。那你們又產(chǎn)生問題了:那些業(yè)報,我欠人家的帳啊,父母、子女的情啊,沒有還的?哎,那業(yè)果還是在啊,這只是暫時解脫,暫時請假了,還是要還賬的,將來再來還嘛,沒有關(guān)系,隨時可以度他,乃至加倍地還。可是這個時候,得解脫處的時候,隨時可以解脫。你雖然是得了道的人,真到業(yè)果來的時候,你還解脫不了呢,自在都做不到,還能解脫?

  所以要“解脫勝處及遍處等”,“遍處”是任何處,任何定境界,任何環(huán)境,說到無量就無量,說無邊就無邊,說空就空。這一切的“勝品”,“勝”即超越三界,超勝的,對各品、各個階層的“功德能引之道”,一切都是善思善行的功德來,引發(fā)菩提道的,那么,你都要進(jìn)一步修行。雖然得了定,工夫到此,你不修善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啊,“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起心動念,做人做事,只有反省自己,懺悔自己;乃至懺悔反省還是消極的,要積極的為他,要利世,“功德能引之道”,引發(fā)菩提證道。

  那么,在這樣薰修的過程中,“若有余取而命終者”,怎么是“余取”呢?你還有業(yè)果沒有完。我們隨便舉一個人,或者三個人、四個人,多得很。第一個,大家熟悉的六祖,你們都認(rèn)識他,對不對?你看,六祖有一天晚上打坐,趕快叫徒弟拿二十吊錢放這里,夜里打坐,“窗子門都打開。”有個人被派來行刺他。那人一跳進(jìn)來,六祖說:“哎呀,你何必殺我,前生我欠你二十吊錢,錢擺在這里,我沒有欠你命債。”然后,那人皈依了他。這些我們所結(jié)的多生業(yè)債都要還的,連佛成了佛都要還好幾次債。所以永嘉大師告訴你:“了即業(yè)債本來空,未了還需償宿債。”六祖到了最后,你看,肉體還要被人家殺一刀,脖子上被砍一刀。達(dá)摩祖師也是受人家毒藥,馬上吃進(jìn)去會毒死的,“我已經(jīng)中毒了,我要走了。不過,我可以不受毒。”“嘩”吐出來……

  “由此因緣。便入凈居。由軟中上品修諸靜慮有差別故。于一切處受三地果。如前有尋有伺地已廣分別。修習(xí)無尋唯伺三摩地故。得為大梵。由軟中上。上勝上極品。薰修力故。生五凈居。當(dāng)知因修清凈靜慮定故。生靜慮地。不由習(xí)近愛味相應(yīng)。既生彼已。若起愛味。即便退沒。若修清凈。還生于彼;蛏露;蜻M(jìn)上定。先于此間。修得定已。后往彼生。何以故。非未離欲得生彼故。非諸異生未修得定能離欲故。又非此間及在彼處入諸等至樂有差別。唯所依身而有差別。”(十二卷)

  要走了,再吃下去,涅槃了?墒,后來抬出棺材來,里頭沒有人。因為死的時候還少了一只鞋子,方丈借他一只。后來,我們派到新疆那邊的大使在回來的路上碰到他:“哎,你老人家到哪里?”他說:“我回國去。不過有一只鞋子是少林寺和尚的,你幫我?guī)Щ厝,謝謝他借我穿。”鞋子帶到了,徒弟們打開棺材一看,沒人。你看,米拉祖師也是中毒而死,等等,好多好多。就是說,修道、修持的境界,越是修行人,越是對三世因果、六道輪回越明顯,越清楚,越可怕。但是,我經(jīng)常說,也即佛經(jīng)常說的:不要怕結(jié)緣,有時逆緣結(jié)一點都好,就怕沒有緣;有了逆緣,他生來世還可以度度,若逆緣都沒有,根本就無緣,見也見不到,度個什么人?像你們只顧自己的,“山西人拉胡琴——自顧自”,有什么用?一點功德不培養(yǎng),一點人緣也不結(jié),未證成佛,先結(jié)人緣啊。這個“余取”是這個道理。“若有余取”, 還保留許多,帶些業(yè)債走路,“而命終者”,

  “由此因緣”, 余取還有一個意義,就是說:不想證涅槃,先升天玩玩吧,停留一段時間再來,那么:

  “便入凈居”, 凈居天在哪一層天。可绲哪囊粚?第幾禪?所以,我昨天就吩咐你們帶“三界天人表”,沒有找出來?我說了盡管說,你們還是在十二樓睡覺,都要查清楚啊,多少次講課都特別發(fā)這個給你們,大概都丟了。假使考試,你們?nèi)么蛄惴,這兩天不是要考試嗎?我正好準(zhǔn)備出這個題目,你們不就完了?你們還緊張地睡不著覺,緊張有什么用?就是進(jìn)入凈居天,“由此因緣,便入凈居”。

  “由軟中上品,修諸靜慮有差別故,” 在凈居天中,由“軟”修,就是初級的。你們現(xiàn)在都在軟修,一邊是散慢、放逸、睡覺,慢慢來,有三大阿僧祗劫,大概才開始呢,對嘛?軟修、“中”修、“上品”薰修,即真正的努力、次等的努力、不努力,這對于修證證果的時間差別很大,就是早一年畢業(yè),或遲十年畢業(yè),等等。于“諸靜慮有差別故”,而且境界也有差別。

  “于一切處受三地果。” 在任何的天人之間,接受三禪定的得樂的果在天人之際受的果不同,就是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三種不同的果。

  “如前有尋有伺地,已廣分別。” 我們修做工夫,證果的果地,這個差別——曉得自己工夫到了哪一層,證的果地在哪里,你很清楚,教理清楚的人,對自己做的工夫非常清楚。在哪一節(jié)呢?在《瑜伽師地論》前面的“有尋有伺地”里,已經(jīng)很詳細(xì)地給你們講過了,不需要再多講,“如前尋有伺地,已廣分別”。

  “修習(xí)無尋唯伺三摩地故,得為大梵。” 有余習(xí)未盡,這個人還有余習(xí)未盡,在凈居天當(dāng)中修三禪定,受這個果報、果位這個樂,那么,這種情形,在有尋有伺地這個境界里頭,告訴你們做工夫修證的道理,本經(jīng)里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現(xiàn)在告訴我們怎么樣證修“無尋唯伺”。

  “尋”“伺”兩個字是玄奘法師花了很大的心思采用的中文字。過去的翻譯是有覺有觀,“覺”、“觀”兩個字,感覺的覺,觀察的觀。玄奘法師把這個境界翻譯出來,古人的翻譯已經(jīng)是變成意譯的翻譯了,他又根據(jù)梵文的原文,又把覺、觀這個境界說出來,“尋伺”,形容我們心理做工夫的狀況,一個是心里上還在找這個境界,插頭一樣,有時插對,有時插不對,即使是插對的,也是要插一下,這是“尋”;乃至不要插了,隨時在這個境界里頭,怎么樣都是對的,這就是“伺”。“伺”就有等待的意思,等到都在這里;“尋”是稍稍有點用力的意思。

  怎么樣“修習(xí)無尋唯伺”?隨時都在這個三昧境界里,到達(dá)了隨時都在這個定的境界里頭。換句話,沒有覺,妄念不起,靈靈之覺都不要保持;唯觀,只有空,或者是清凈,或者是光明,這個境界里,“得為大梵”,就成為大梵天。梵者就是清凈,色界天的最上層色界天初禪的最上層,果報是大梵天。不一定是大梵天的天主,我所以講他們是民主集權(quán)的,民主帝制的,所有的都是大梵天,推出一個主席就是天主,即大自在天,也翻譯為摩***,三眼,穿白衣的。你要是從比較宗教的角度來研究就很有味道,很有意思了,天主教,乃至《新約》“啟示錄”里的約翰所夢見的和所得到啟示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不能夠說這個是那個,那個是這個,不一定了。在這個境界“無尋唯伺三摩地”中,得的果報為“大梵”。

  “由軟中上上勝上極品薰修力故,生五凈居,當(dāng)知因修清凈靜慮定故,生靜慮地,不由習(xí)近愛味相應(yīng)。” 之所以升天,就是因為你修定的功德了果報可生色界禪定天,也就是在三界九地之中靜慮地。那么,你要問了:行善不也是升天嗎?是,行善可以升天,那要看你升哪一種天。大善想升到欲界可以,譬如中國文化講“聰明正直死而為神”,這種神多半是在欲界四天王天下面的神、天人,還在欲界里,所以還有男女夫妻、父母眷屬的關(guān)系。但是神,有神通,但是,是欲界的神通,色界以上他不知道,欲界上天他也不知道,你要曉得這個道理。要想升色界以上的天,十善業(yè)道以上,有善還要禪定相應(yīng),那就不容易了,要注意這個道理。因為你修清凈的禪定,“生凈慮地”。

  “不由習(xí)近愛味相應(yīng)”,你們大家修行,對世間還“愛味”得很呢,世間法都貪戀得很,“愛味”得很,至少自己是真“愛味”,假慈悲,“哎呀,我是在可憐吶,我覺得孩子們沒有長大嘛,眾生都要度,我的孩子也是眾生嘛。”我說:“對呀,不錯。”實際上啊,這是愛味,世間的愛欲味,不是究竟的慈悲。慈悲心,何必自己孩子,一切眾生皆是孩子,你孩子帶不下去,其他也帶不下,你何以可以放棄其他眾生?所以,愛味之心啊,愛的心——這個愛不是基督教所講的愛。這愛味之心同欲界的慈悲有時是相近的,不要亂加名詞,不對;不過,亂加名詞也可以,你對自己心理的相要辨別清楚。不然,你對心理辨別錯誤了,就是見思惑的錯誤,就被見、思所惑了,你所證的果位,所修持的進(jìn)步就有問題了。嚴(yán)格地講,所以,我經(jīng)常上告訴你們,修密宗也好,修禪也好,修凈土也好,教理不清,這個理不清,都是盲修瞎練,都是外道,嚴(yán)格講就是這樣。因為這是個科學(xué),必須要把公式搞清楚。所以說,“當(dāng)知因修清凈靜慮定故,生靜慮地,不由習(xí)近愛味相應(yīng)”,這不是世間法的一味的愛心所能夠達(dá)到的。

  “既生彼已”, 由禪定的功德生凈居天大梵天,五凈居地等等。

  “若起愛味,即便退沒”, 色界天的天人照樣會墮,是沒有跳出三界外,還在五行中,還在六道中;無色界同樣的。假設(shè)是在天人境界,一有愛味——天人那個愛味和我們的愛味不同,譬如佛經(jīng)說,也是實在的,我們吃的飲食,上等的飲食,以天人境界來看的話,臭的不得了,趕緊跑,看都不敢看,聞都不敢聞,不管你葷的、素的,都是一樣。所以,各種的愛味,生某一種境界,愛味就不同。等于一個人錢多,生活環(huán)境過得好,看貧民的生活環(huán)境,他已經(jīng)覺得格格不能進(jìn)入了。等于一個人在山上住慣了,到了城市,連這個空氣都受不了。天人境界有天人境界的愛味、貪欲。“若起愛味”,在那里又動了“愛味”之心,味不是味道啊,就是愛心的這樣一點味,“即便退沒”。

  “若修清凈,還生于彼”, 若把這個愛念再轉(zhuǎn)為一念清凈了,又可以證到。

  “或生下定”, 或者因這個愛味所起,在天人境界里,愛味著了一點點,本來是凈居天,墮下來了,下了兩三層天。等于說,由十二樓,又墮到九樓去了;九樓又墮到下面去了。

  “或進(jìn)上定”, 再求進(jìn)步的,還要更上升。

  “先于此間修得定已,后往彼生,何以故?非未離欲,得生彼故。” 總而言之,禪定境界,所以出家比丘們修離欲尊,愛與欲先要遠(yuǎn)離。

  “非諸異生,未修得定,能離欲故。”“異生”就是一切不同的眾生,不是人,也不是阿修羅,也不是畜生、地獄、餓鬼,乃至其他一切的眾生,就是異生是指人以外的。都是生命,不過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生命的成果。所以,生天道唯有得離欲,離開愛欲,得禪定境界才能生。不是其他的異生,沒有修離欲,所以不能得禪定,因此不能生到五凈居天等等的禪定天的境界。

  “又非此間及在彼處,入諸等至,樂有差別,唯所依身而有差別。” 禪定升天這個境界,并不是指這個世間乃至天道,“入諸等至樂有差別”,等于我們?nèi)耸篱g或者天上快樂的環(huán)境,譬如我們?nèi)耸篱g,你看他多有錢的,愛坐車就坐車,換一部汽車,外國進(jìn)口的,三百萬就三百萬,我們二十萬想買一部爛車,還要考慮考慮,等于買了半條命,天人境界大概汽車買個幾十部也沒有關(guān)系啊,或者飯吃個七八頓也可以啊——不是這個樂,不是人世間和天人境界的這個樂有差別。下面一句話重要,“唯所依身而有差別”,我們現(xiàn)在的肉體是我們的所依之身,當(dāng)然,也是我們自性本體一體之所生,阿賴耶識一體的兩面,F(xiàn)在你看,我們在座的很多同學(xué),三天兩天生病,大概好不了半天,難過就有七八天,人生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在煩惱中,這樣過。第一是身體脆弱,或者身體太好的人,煩惱就多,“所依身”的業(yè)果有差別。所以,天人境界的“所依身”的業(yè)果也有“差別”,善行到了,禪定到了……所謂的天人境界渾身都是光明,不是我們想像的光明,畫也畫不出來,不是世間這個光明,威嚴(yán)莊嚴(yán)色相,“非世間愛欲之所生”,圣功德之所生,這句話只能這樣講,因為大家畢竟沒有經(jīng)驗,也沒有看見過,你無法想像。你在理上要曉得,“唯所依身而有差別”,身量有大小,光明有大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