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山 第四章、佛教的勝跡
。ㄒ唬┟ 第四章 佛教的勝跡
自禪宗在唐代盛興以后,禪徒常常游方學道,主要是尋師訪友,以求發(fā)明宗旨。如趙州從念八十還行腳,汾陽善昭平生參八十一員善知識。當時所謂「參方」,「行腳」,并沒有固定的去處。到唐末時,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處:(一)是五臺山——文殊菩薩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三)是終南山——三階教圣地;(四)是鳳翔法門寺--佛骨圣地。南宋寧宗時,由于史彌遠的奏請,制定禪院等級,有「五山十剎」的規(guī)定。以杭州徑山的興圣萬福寺、靈隱山的靈隱寺、南屏山的凈慈寺、寧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廣利寺為五山;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萬壽寺、江寧的靈谷寺、蘇州的報恩光孝寺、奉化雪竇資圣寺、溫州的龍翔寺、福州雪峰崇圣寺、金華的寶林寺、蘇州虎丘靈巖寺、天臺的國清寺為十剎,成為禪徒游方參請集中之地。到了明代,這些山剎久已衰歇,當時佛教界中也少有可以指導諸方的尊宿大德;于是在佛教徒中出現(xiàn)了參拜名山的習慣。一般佛教徒集中參拜的地方是四大名山:一是山西五臺山,二是浙江普陀山,三是四川峨眉山,四是安徽九華山。四山之中以五臺山為最有名。明代曾有「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除四大名山之外,還有寧波的阿育王寺和云南的雞足山等。
五臺山在山西省五臺縣東北四十里。有東西南北中五峰對峙,相距各數(shù)十里,峰頂平廣如臺,所以叫作「五臺」。又叫作清涼山,因為山中盛暑時不覺炎熱。相傳此山是文殊菩薩示現(xiàn)之處。不僅中國漢藏蒙族如此傳說,即在印度和尼泊爾等國也同樣有此傳說。晉譯《華嚴經·菩薩住處品》(卷二十九)中說:「東北方有菩薩住處,過去諸菩薩常于中住。彼現(xiàn)在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又唐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說:「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后,于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弧乖盒⑽牡蹠r,此山即有盛名,建有寺院。唐儀鳳元年(676)罽賓國僧佛陀波利來唐,就是專為人山求見文殊菩薩的。據(jù)說他來到山中進入金剛窟、不再出來了。山中寺院甚多,有漢僧寺院,也有喇嘛寺院、各有十大剎最為著名。
普陀山為浙江定?h東一百五十里海中的一個島!钙胀勇邋取故氰笳Z。義為小白花或光明,原是印度南方秣羅矩吒國海中山名,相傳是觀世音菩薩住處(見《大唐西域記》卷十)。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梵僧來浙江,于此島潮音洞中見觀音菩薩瑞相,因建茅而居,并取以為名。梁貞明二年(916),日本僧慧鍔于五臺山得觀音像,取歸日本,舟行至此,因筑庵奉之。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王舜封出使三韓,遇風濤,舜封望潮音洞叩禱,得平安濟渡。事還,以事奏聞;賜名寶陀觀音寺。自此以后,凡往來三韓、日本、阿黎、占城、渤海,取道放洋的人,多望山歸命,祈求平安,遂成為名山中的觀音圣地。山中有普濟寺(俗稱前寺)和法雨寺(俗稱后寺)二大剎。其余寺庵甚多。有元代修建的多寶佛塔,傳為元宣讓王建,所以俗稱太子塔。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縣西南,兩山對峙如峨眉故名。相傳古時有蒲翁入山采藥,得見普賢菩薩瑞相,其實是宋人的附會。原因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嘉州屢奏普賢顯相,因遣內侍張重進前往莊嚴瑞相。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0),又造普賢銅像,高二丈余,建大閣安置。其后屢加裝飾,增修寺宇。于是峨眉山成為普賢菩薩的圣地。
九華山在安徽青陽縣西南四十里。唐天寶中,新羅王子金喬覺出家為僧,名地藏,航海至此。至德中(755一757),諸葛節(jié)為購地建寺。貞元十三年(797),金地藏寂,年九十九。明代因以金地藏為地藏菩薩化身而崇祀之。山中現(xiàn)有金地藏塔(俗稱肉身塔)。此山便成為地藏菩薩的圣地。
阿育王寺在浙江寧波。相傳印度阿育王于一日一夜造八萬四千塔,供養(yǎng)釋迦佛舍利,布置于南贍部洲各地。中國有十九處(見《法苑珠林》卷三十八),現(xiàn)在唯存此一處,為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慧達(原名劉薩訶)在此處掘得。其塔非金玉銅鐵,又非巖石,作紫黑色。塔身四方形,每面刻一佛本生故事:薩埵王子變、舍眼變、出腦變、救鴿變等。上有露盤,塔中有懸鐘。佛舍利在鐘內,因建寺供奉,名阿育王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廣利寺。歷代以來,佛教徒來寺參拜舍利,未嘗中止。
雞足山在云南大理洱海東北一百里,地屬賓川縣。印度摩揭陀國有雞足,是佛弟子迦葉遵奉佛命,持釋迦佛的僧伽黎衣(袈裟)入滅盡定,以候將來彌勒佛下生處(見《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卷九)。此山原亦名雞足山,明人因附會此山即是摩訶迦葉入定處,興建許多寺院。滇、川、康的佛教徒多來此山參拜。
- 上一篇:(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勝跡
- 下一篇:(四)重要佛事 第三章、佛教的儀式
- 第十章、漫談漢族僧服
- (三)五百羅漢 第九章、漫談羅漢
- (二)十八羅漢 第九章、漫談羅漢
- (一)十六羅漢 第九章、漫談羅漢
- 第八章 漫談變文的起源
- (二)少數(shù)民族語文大藏經 第七章、漫談大藏經
- (一)漢文大藏經 第七章、漫談大藏經
- (三)佛畫的種類 第六章、漫談佛畫
- (二)佛畫的目的 第六章、漫談佛畫
- (一)佛畫的起源 第六章、漫談佛畫
- (八)變文寶卷 第五章、佛教文化藝術
- (七)佛曲 第五章、佛教文化藝術
- (六)金石文物 第五章、佛教文化藝術
- (五)石窟 第五章、佛教文化藝術
- (四)寺塔 第五章、佛教文化藝術
- (三)大藏經 第五章、佛教文化藝術
- (二)版刻 第五章、佛教文化藝術
- (一)佛畫 第五章、佛教文化藝術
- (二)祖庭 第四章、佛教的勝跡
- (四)重要佛事 第三章、佛教的儀式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