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課題(八) 佛入涅槃
初級課題(八) 佛入涅槃
佛陀說法四十五年,席不暇暖地奔走,足跡踏遍了恒河兩岸。到了八十歲那年,從摩竭陀國到毗舍離, 在毗舍離的大林精舍,作最后一次的教誨。這時,佛陀身體染了疾病,已自知將要涅槃 (1),于是漸漸向前走,經(jīng)過每一村落,便利用休息時間,向村民說法。在波婆村 PAVA 接受金匠名純陀 CUNDA 的供養(yǎng)后,病勢加重,于是復(fù)步行到拘尸那拉城 KUSINARA 外的娑羅 SAL 雙樹林(2),佛陀就選擇在娑羅雙樹間,作他入滅的地方。
佛陀在阿難陀鋪好的僧伽梨 SANGHATI (3)上,右肋臥下時,已經(jīng)疲倦不堪。這時一位外道須跋陀羅 SUBHADDRA 來求見,佛陀又抖擻精神向他說法,他就成為最后度化的弟子。隨侍佛陀的阿難陀等見佛病勢沉重,十分難過,佛對阿難陀等說:「別難過,信任自己,緊握真理中求解脫!拱㈦y陀三次請佛住世 (4),佛陀回答:「萬法自性仍歸于滅,人人有生必有死,我的肉體怎能永存呢?我這段生命,必須循著自然法性 (5) 而歸于寂滅!拱㈦y陀和羅侯羅等聽了,不禁流淚!于是眾弟子公推阿難陀請問佛陀四個問題:
佛陀住世時,我們依佛為師,佛陀涅槃后,我們依誰為師?
佛陀住世時,我們依佛陀安住,佛陀涅槃后,我們依什么安?
佛陀住世時,惡性的比丘有佛陀調(diào)伏,佛陀涅槃后,惡性的比丘,如何調(diào)伏?
佛陀住世時,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后,經(jīng)典的結(jié)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說:「我答復(fù)你們的四個問題,你們好好記著」:
我涅槃后,應(yīng)依戒律為師。
我涅槃后,應(yīng)依四念處安住。
我涅槃后,惡性比丘,應(yīng)默擯 (6) 置之。
我涅槃后,一切經(jīng)典首句應(yīng)安「如是我聞」等證信的句子。
阿難陀和眾弟子在佛陀身旁默默流淚,佛陀象慈母般的安慰他們說:「你們不用悲傷,我一生所說的教法已經(jīng)很多,只要你們依照著去實(shí)行,就是我的法身 (7) 永遠(yuǎn)在人間了!」又說:「一切眾生均有佛性,皆當(dāng)作佛;斷善根的闡提 ICCANTIKA (8) 也可成佛!咕驮谶@年(公元前五四三年)的五月月圓夜半,佛陀從容安靜的涅槃了。
拘尸那拉國國王和佛陀眾弟子們,用最隆重的禮節(jié),為佛陀舉行了火葬。佛的舍利 SARIRA (9) 由八八國國王請去建塔供奉。這種舍利塔,一直到現(xiàn)在,還留在人間。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永遠(yuǎn)為人們仰慕崇拜。
備注:
(1) 涅槃 ── 華譯為滅度或圓寂或解脫,即滅煩惱度生死,圓滿種種功德智慧。
(2) 娑羅雙樹 ── 娑羅華譯堅(jiān)固,此樹生態(tài),下根相連上枝雙合,名娑羅雙樹,而佛入滅之地即在此樹林。
(3) 僧伽梨 ── 比丘所穿法衣之一,又稱大衣。因割截條數(shù)最多,又稱雜碎衣。
(4) 住世 ── 安住于世,不作圓寂。
(5) 自然法性 ── 一切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謂之自性。
(6) 默擯 ── 以默不來往,不共語交談之方法,來治理不受訓(xùn)誨的人。
(7) 法身 ── 佛之真理,因圓滿莊嚴(yán)一切功德法名法身,此身為一切法性之所依。
(8) 闡提 ── 即生大邪見而斷善根者,因有心性所以還可成佛。
(9) 舍利 ── 華譯靈骨,或堅(jiān)固子,是修戒定慧的功德結(jié)晶而成的。
習(xí)題:
(一) 佛陀受何人作最后供養(yǎng)?
(二) 佛陀到拘尸那拉城 外,選擇何處為涅槃地?
(三) 阿難見佛陀病重,三次請佛住世,佛說何語?
(四) 佛陀最后度化的弟子是誰?
(五) 佛陀如何回答阿難陀的四個問題?
(六) 佛陀如何安慰阿難和眾弟子?
(七) 佛陀涅槃后,遺體由誰火化,舍利如何分配?
- 上一篇:初級課題(九) 佛歷與佛旗
- 下一篇:初級課題(七) 佛陀說法濟(jì)度眾生
- 附錄(四) 選擇題
- 附錄(三) 佛學(xué)常識問答高級組比賽題
- 附錄(二) 佛學(xué)常識問答初級組比賽題
- 附錄(一) 盂蘭盆真義
- 中級課題(四十四) 印度佛法的傳播
- 中級課題(四十三) 佛經(jīng)的四次結(jié)集
- 中級課題(四十二) 佛教中心教理(三法印)
- 中級課題(四十一) 心意識的研究
- 中級課題(四十) 五濁惡世
- 中級課題(三十九) 十八界
- 中級課題(三十八) 四大五蘊(yùn)
- 中級課題(三十七) 四弘誓愿
- 中級課題(三十六) 四攝法
- 中級課題(三十五) 四無量心
- 中級課題(三十四) 學(xué)佛的目的任務(wù)
- 中級課題(三十三) 佛教青年的精神
- 中級課題(三十二) 菩薩與六度
- 中級課題(三十一) 樂的追求
- 中級課題(三十) 十二因緣
- 中級課題(二十九) 緣起的人生宇宙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bào)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xué)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xué)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shí)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dǎo)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shí)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fèi)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yán)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yùn)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jì)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yán)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yán)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yán)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jì)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