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儀規(guī)
于放生處設(shè)香案。備凈水楊枝,中供觀世音菩薩像。眾等以慈眼視諸眾生。念其沉淪,深生哀憫。復(fù)念三寶有大威力,能救拔之。法師手執(zhí)水盂,默念想云:一心奉請十方慈父,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降臨道場,加持此水,具大功勛,灑沾異類。令彼身心清凈,堪聞妙法。
一、香贊
楊枝凈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滅罪除愆、火焰化紅蓮。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稱)
二、稱圣號: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三、法師說水文:
菩薩柳頭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
腥膻垢穢盡蠲除令此壇場悉清凈
教有密言謹當持誦
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啰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薩皤啰罰曳.數(shù)怛那怛?qū)懀蠠o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婆盧吉帝.室佛啰愣馱婆.南無.那啰謹墀.醯利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侄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啰摩啰.摩醯摩醯.唎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阇耶帝.摩訶罰阇耶帝.陀啰陀啰.地唎尼.室佛啰耶.遮啰遮啰.摩么.罰摩啰.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啰參.佛啰舍利.罰沙罰參.佛啰舍耶.呼嚧呼嚧摩啰.呼嚧呼嚧醯利.娑啰娑啰.悉唎悉唎.蘇嚧蘇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彌帝唎夜.那啰謹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啰耶.娑婆訶.那啰謹墀.娑婆訶.摩啰那啰.娑婆訶.悉啰僧.阿穆佉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啰.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啰謹墀.皤伽啰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啰夜.娑婆訶.南無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無阿唎耶.婆嚧吉帝.爍皤啰夜.娑婆訶.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訶。
五、心經(jīng)(一遍)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詹划惿。色即是空?占词巧。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滅。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六、往生咒(三遍)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耽婆毗。阿彌唎哆。毗迦蘭帝。阿彌唎哆。毗迦蘭多。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訶。
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訶薩(三稱)
七、請圣:
香花迎 香花請南無一心奉請
八、法師白云:
十方三寶,釋迦本師,彌陀慈父,寶勝如來,觀音菩薩,流水長者子、天臺永明,諸大士等。惟愿慈悲,證知護念,今有水陸、飛行諸眾生等。為他網(wǎng)捕、將入死門、弟子某等發(fā)慈悲心、學(xué)菩薩行、贖其身命、放使逍遙。承順大乘經(jīng)典,代為懺悔。授與三皈。稱揚十號。及說十二因緣,但以此類,罪障深重。神識昏迷。不能了知,方等深法。仰乞十方三寶,威德冥加。令其開悟,早得解脫,佛子,念汝多生業(yè)重,墮在畜生。今為汝等,對三寶前發(fā)露罪愆,汝當志誠,隨我懺悔。
九、懺悔:(法師唱一句大眾和一句)
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今對佛前,一切罪障,一切罪根)皆懺悔(三遍)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三遍)
南無求懺悔菩薩摩訶薩(三稱)
十、持咒:
南無清涼地菩薩(三稱)
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啰帝,毗黎你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娑婆訶。(三遍)
唵。薩斡巴缽。月斯普吒,怛賀啰。斡資啰耶。娑訶。(七遍)
十一、傳授皈依:
諸佛子,汝等不聞三寶,不解皈依,所以輪回三有,今墮畜生,我今授汝等三皈依法,汝今諦聽,諸佛子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法師說一遍。眾答一遍)
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三說,法師說一遍。眾答一遍)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傍生。(三說,法師說一遍。眾答一遍)
汝等佛子。皈依佛竟 皈依法竟 皈依僧竟
從今以往,稱佛為師,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三說,法師說一遍。眾答一遍)
從今以往,稱法為師,更不皈依外道典籍。(三說,法師說一遍。眾答一遍)
從今以往,稱僧為師,更不皈依外道邪眾。(三說,法師說一遍。眾答一遍)
諸佛子等,皈依三寶已。我今更為汝說。十二因緣。生相滅相、令汝了知生滅之法、悟不生滅之法。當處究竟。當處清凈。當處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一清凈。一切清凈。一自在。一切自在。同于諸佛,證大涅槃。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無明無性。本是諸佛不動之體。汝等執(zhí)著。妄起無明。譬如病目,見空中花。既知是已,無明即滅。佛子。再為汝等稱四弘誓愿。令汝得聞。依佛發(fā)愿。依愿修行。汝今諦聽。
十二、發(fā)愿
眾生無邊誓愿度 煩惱無盡誓愿斷
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 佛道無上誓愿成(三遍)
自性眾生誓愿度 自性煩惱誓愿斷
自性法門誓愿學(xué) 自性佛道誓愿成(三遍)
十三、稱贊如來名號
諸佛子。我更為汝,稱贊如來吉祥名號。能令汝等。永離三途八難之苦。常為如來真凈佛子。
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寶勝如來南無妙色身如來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離怖畏如來南無甘露王如來南無阿彌陀如來(三遍)
十四、放生
諸佛子等。此七如來。以誓愿力。撥濟眾生。三稱其名,千生離苦。證無上道。惟愿汝等。既放以后,永不遭遇惡魔吞啖。網(wǎng)捕相加。獲盡天年。命終之后,承三寶力。隨緣往生。西方凈土。持戒修行。見佛聞法。授菩薩記。轉(zhuǎn)化眾生。更愿放生。弟子某等菩提行愿。念念增明。救護眾生,常如已想。得生安養(yǎng)。見阿彌陀佛。證無生忍。分身塵剎。盡未來際。廣度眾生。并愿捕生人等。回心向善,同得解脫。共證真常。
十五、唱贊
胎卵濕化多劫沉迷皈依三寶發(fā)菩提籠網(wǎng)捕免離海闊天飛隨佛生西天南無生佛界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十六、念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繞生靈處三匝)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三稱)
十七、回向
若有見聞?wù)?悉發(fā)菩提心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放生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全)
南無阿彌陀佛
。ǚ派鷥x規(guī)終)
附錄: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
明古杭云棲寺沙門袾宏撰并注
蓮池大師戒殺文
世人食肉,咸謂理所應(yīng)然,乃恣意殺生,廣積怨業(yè),相習(xí)成俗,不自覺知。昔人有言,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是也。計其迷執(zhí),略有七條,開列如左,余可例推云。
凡有知者必同體,人之食肉,大是怪事。然不以為怪者,良由家世襲而為常,鄰里比而成俗。習(xí)行既久,不覺其非,反以為是,又奚怪乎?今有殺人而食者,人必大駭而亟誅之。何也?不習(xí)行故也。使殺人無禁,行之數(shù)年,以人肉而供庖廚者遍于天下矣。故曰舉世習(xí)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是也。
一曰、生日不宜殺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己身始誕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也。是日也,正宜戒殺持齋,廣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獲超升,現(xiàn)在椿萱,增延福壽。何得頓忘母難,殺害生靈,上貽累于親,下不利于己。此舉世習(xí)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一也。
唐太宗萬乘之主,生日尚不為樂。田舍翁多收十斛粟,乃賀客盈門,歡宴累日。不知其可也。今世有生日飯僧誦經(jīng),修諸善事者,其賢乎哉!
二曰、生子不宜殺生。凡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一切禽畜,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業(yè),亦太愚矣。此舉世習(xí)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二也。
一獵人暮夜大醉,視其幼子為獐,礪刃將殺之,妻泣諫不聽,竟剖其腹,出其腸,已而安寢。天明,呼其子與入市鬻獐肉。妻哭曰:“昨汝所殺者子也。”其人舉身自擲,五內(nèi)崩裂。噫!人畜雖殊,愛子之心一也,安可殺歟!
三曰、祭先不宜殺生。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掃,俱當戒殺,以資冥福。殺生以祭,徒增業(yè)耳。夫八珍羅于前,安能起九泉之遺骨而使之食乎?無益而有害,智者不為矣。此舉世習(xí)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三也。
或曰:“梁武帝以面為犧牲,世譏其使祖宗不血食。”噫!血食未必珍,蔬食未必惡。為人子者,貴乎慎修其身,而不覆先宗祀,斯善矣。奚取于祀之必用血也?禴祭勝于殺牛,《易》垂明訓(xùn)。牲養(yǎng)猶為不孝,圣有嘉謨。奚取于祀之必用血也?
四曰、婚禮不宜殺生。世間婚禮,自問名納采以至成婚,殺生不知其幾。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殺,理既逆矣。又婚禮,吉禮也,吉日而用兇事,不亦慘乎?此舉世習(xí)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四也。
凡人結(jié)婚,必祝愿夫妻偕老。爾愿偕老,禽獸愿先亡乎?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思相離也。爾以相離為苦,禽獸以相離為樂乎?信乎婚之不宜殺矣!
五曰宴客不宜殺生。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須廣殺生命,窮極肥甘,笙歌饜飫于杯盤,宰割怨號于砧幾。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此舉世習(xí)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五也。
若知盤中之物,從砧幾怨號中來,則以彼極苦,為我極歡,雖食,亦不下咽矣。可不悲乎?
六曰、祈禳不宜殺生。世人有疾,殺生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殺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莫甚于此矣。夫正直者為神,神其有私乎?命不可延,而殺業(yè)具在。種種淫祀,亦復(fù)類是。此舉世習(xí)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六也。
《藥師經(jīng)》云:“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可得。”所謂命不可延,殺業(yè)具在也。種種淫祀,如殺生求子、殺生求財、殺生求官等,及其得子、得財、得官,皆本人分定,非鬼神所為也。偶爾滿愿,遽謂有靈,信之彌堅,行之愈篤。邪見熾然,莫可救療,悲夫!
七曰、營生不宜殺生。世人為衣食故,或畋獵,或漁捕,或屠宰牛羊豬犬等,以資生計。而我觀不作此業(yè)者,亦衣亦食,未必其凍餒而死也。殺生營生,神理所殛。以殺昌裕,百無一人。種地獄之深因,受來生之惡報,莫斯為甚矣。何苦而不別求生計乎?此舉世習(xí)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七也。
親見屠羊者垂死而口作羊鳴,賣鱔者將亡而頭如鱔嚙。此二事近在鄰居,即非傳說。我勸世人,若無生計,寧丐食耳。造殺而生,不如忍饑而死也。吁!可不戒哉?
蓮池大師放生文
蓋聞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是故逢擒則奔,蟣虱猶知避死;將雨而徙,螻蟻尚且貪生。何乃網(wǎng)于山,罟于淵,多方掩取;曲而鉤,直而矢,百計搜羅?使其膽落魂飛,母離子散,或囚籠檻,則如處囹圄;或被刀砧,則同臨剮戮。憐兒之鹿,舐瘡痕而寸斷柔腸;畏死之猿,望弓影而雙垂悲淚。恃我強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補己身,心將安忍?
由是昊天垂憫,古圣行仁,解網(wǎng)著于成湯,畜魚興于子產(chǎn);圣哉流水,潤枯槁以囊泉。悲矣釋迦,代危亡而割肉。天臺智者,鑿放生之池;大樹仙人,護棲身之鳥。贖鱗蟲而得度,壽禪師之遺愛猶存;救龍子而傳方,孫真人之慈風(fēng)未泯。
一活蟻也,沙彌易短命為長年,書生易卑名為上第。一放龜也,毛寶以臨危而脫難,孔愉以微職而封侯。屈師縱鯉于元村,壽增一紀;隨侯濟蛇于齊野,珠報千金。拯已溺之蠅,酒匠之死刑免矣;舍將烹之鱉,廚婢之篤疾瘳焉。貿(mào)死命于屠家,張?zhí)嵝袒瓿旖,易余生于釣艇,李景文毒解丹砂。孫良嗣解矰繳之危,卜葬而羽蟲交助;潘縣令設(shè)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號。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曹溪守獵人之網(wǎng),道播神州。雀解銜環(huán)報恩,狐能臨井授術(shù)。乃至殘軀得命,垂白壁而聞經(jīng);難地求生,現(xiàn)黃衣而入夢。
施皆有報,事匪無征,載在簡編,昭乎耳目。普愿隨所見物,發(fā)慈悲心,捐不堅財,行方便事,或恩周多命,則大積陰功,若惠及一蟲,亦何非善事?茍日增而月累,自行廣而福崇,慈滿人寰,名通天府,蕩空怨障,多祉萃于今生,培積善根,余慶及于他世。儻更助稱佛號,加諷經(jīng)文,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離惡道,則存心愈大,植德彌深,道業(yè)資之速成,蓮臺生其勝品矣。
蓮池大師放生祝愿文
放生已,對佛像前至心禮拜,白言:
弟子某甲一心皈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遵先佛明誨,今行放生,已得若干,以此功德,愿我罪業(yè)消除,冤愆解釋,所修善根,日益增長。命終之際,身心安穩(wěn),正念分明,蒙佛接引,生極樂國。七寶池內(nèi),蓮花之中,花開見佛,得無生忍,具足佛慧,以大神力。凡我所放一切生命,以及十方無盡有情,盡得度脫,成無上道。愿佛慈悲,哀憐攝受。發(fā)愿已,念佛或百聲千聲萬聲,隨意多少。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guān)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