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阿彌陀經》宗要——信愿持名12了義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三句話都是佛之知見。所以印光大師極贊《要解》說,縱世尊親作也不能過之。)

  “了義中無上了義”。“了義”是什么呢?簡單說來,就是分明顯了真實究竟的義理。注解中的“分明顯了”,就是常說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即是了因佛性中的了字。臺教說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緣因,即“是心作佛”。三了因,即“究竟成佛”。這三因佛性也有個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發(fā)明了鉆木取火。鉆了木頭才能取出火來,所以鉆木就是緣因佛性。那么什么叫了因佛性呢?火出來了,木頭也燒盡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證幾段經文,《寶積經》說:“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二無分別,是名了義。”又《涅經》說:“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維摩經》《寶積經》也都有同樣的指示。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 我們不能依靠意識。在八識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賴耶識都沒有問題,出生毛病的在于第六識和第七識。第六識就是要分別,第七識就是執(zhí)我。如果依第六識第七識當家作主,那就是認賊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洞笾嵌日摗氛f:“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fā)真智。”這就是“依智不依識”的道理。 “依義不依語”。語是語言,義提實義,即是中道第一義諦。這本來不是文字語言所能表達,所以對于經里的文句,應當深入思維其中的實義,而不是死抓住這一句的語言文字。如果這一句被你執(zhí)死了,你自己也就被這一句執(zhí)死了。所以禪宗說死于句下,就是說你在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應該依語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實之義。

  “依法不依人”。學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關鍵是法。凡夫所說,若能契于正法,也應信受奉行。假令有人雖能顯現(xiàn)如佛之相好,但所說不契正法,于其所說,也應舍離,萬不可依靠。我們尋求善知識,不是看他是什么地位。這位是佛學權威,那位是佛教團體的首長。專去聽這些頭銜,這就是依人。應該不論這些。我們只是看他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機!圓覺經》告訴我們,凡夫想要得成圣道,首須尋求正知正見的人。經云:“末世眾生將發(fā)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怎么認清善知識呢?應從他的正知正見,而不是從別的條件來選擇的。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都是佛經,經就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分別。明白開示中道實相之義的是了義經!赌洝氛f:“聲聞乘名不了義經,無上大乘乃名了義。”了義經說明究竟真實之理,如煩惱菩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里頭只是講苦集滅道、十二因緣,不說人人可成佛,只說證阿羅漢,這就是不了義的。所以說《法華》時就改變了,佛說阿羅漢,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說修行三大阿僧祗劫才可以成佛,但闡提不能成佛。這是因為當時眾生根器不夠,只有這樣說才容易接受。但到后來開權顯實,就說人人都有佛性,闡提也成佛。這不就是矛盾了嗎?那么依哪個呀?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們應依了義教所說,人人有佛性,闡提也能成佛。這是實說。當我們發(fā)現(xiàn)經典中有矛盾,我們只能依了義的經典。凡是宣說中道實相妙理的經典,即是了義經。我們現(xiàn)在正念的《阿彌陀經》,就是以實相作為體性,統(tǒng)統(tǒng)說的是實相,所以是了義教。

  《要解》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等等莊嚴,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鳥樹林即是實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顯現(xiàn)極樂依正主伴,種種清凈莊嚴,故亦無不相。所以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離一切相,那就成聲聞乘的偏空。本經是以實相為體,全妄即真,沒有一樣不是實相。以至一毛一塵,一一都是全體法界。所以《要解》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這就是說極樂的正報依報、法身佛、報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實相的全部理體。又說:乃至……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本經不但深明理事無礙法界,并極顯事事無礙法界,所以說持名念佛法門是了義中無上了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