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修證指要 坐禪儀
夫學般若菩薩,先當起大悲心,發(fā)宏誓愿,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爾乃放捨諸像,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
量其飲食,不多不少。調基睡眠,不節(jié)不恣。
欲坐禪時,於閑靜處,厚敷坐物,寬舒衣帶。
令威儀齊整,然后結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上,左足字右?上。或半跏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厭右足而已。
次以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以兩手大拇指相拄。
徐徐舉身前欠,左右搖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傾右側、前躬后仰。令腰脊頭項骨節(jié)相拄,狀如浮屠。又不得聳身太過,令人氣急不安。
要令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拄上腭,唇齒相著。
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若得禪定,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開目。向法云圓通禪師,亦訶人閉目坐禪,以謂“黑山鬼窟”,蓋有深旨,達者知也。
身相既定,氣息既調,然后寬放臍腹。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覺之即失,久久忘緣,自成一片。此坐禪之要術也。
竊謂坐禪乃安樂法門,而人多致疾者,蓋不善用心故也。若善得此意,則自然四大輕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法味資神,寂然清樂。若已有發(fā)明者,可謂如龍得水,似虎犇山。若未有發(fā)明者,亦乃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但辨肯心,必不相賺。
然而道高魔盛,逆順萬端,但能正念現(xiàn)前,一切不能留礙。如《楞嚴經(jīng)》、《天臺止觀》、圭峯《修證儀》,具明魔事,預備不虞者,不可不知也。
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
出定之后,一切時中,常作方便,護持定力,如護嬰兒,則定力易成矣。
夫禪定一門,最為急務。若不安禪,靜慮到這里,總須茫然。所以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xiàn)。故《圓覺經(jīng)》云:“無礙清凈慧,皆依禪定生。”《法華經(jīng)》云:“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是知超凡越圣,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恁定力。一生取辦,尚恐蹉跎,況乃遷延,將何敵業(yè)?故古人云:“若無定力,甘伏死門。掩目空歸,宛然流浪。”幸諸禪友,三復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覺。(錄自《禪苑清規(guī)》卷八、卍續(xù)藏一一一·九二O——九二一頁)
圣嚴識長蘆宵賾的生歿及年齡不詳,只知他於元祐四年(西紀一O八九)建蓮華盛會,又於崇寧二年,即西紀一一O三年八月編述《禪苑清規(guī)》。祖籍湖北,亦云直隸。二十九歲於真州長蘆寺落發(fā)受具。后參廣照應夫,一日躡階而有省悟,受到應夫的印可。元祐年間(一O八六——一O九三),住長蘆寺,迎母於寺,以盡孝養(yǎng),勸母剪發(fā),專念彌陀圣號,撰勸孝文一百二十篇,述世出世間的孝道。在其建立蓮華盛會期間,普勸道俗每日念佛乃至千聲萬聲,時感得普賢及普慧二在菩薩來會參加。
宗賾號為慈覺大師,他是一位主張禪凈雙修的大師,既著有禪宗的《禪苑清規(guī)》十卷,又著有更多關於凈土宗的書,他說:“念佛參禪,各求宗旨,溪山雖異,云月是同?芍^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戶透長安。”(見《凈土簡要錄》)
這篇對於日本的曹洞宗影響也極大,當其開祖永平道元(西紀一二OO——一二五二)到中國求法,嗣天童如凈的法而歸國后,所撰一文,其主要內容,幾首完全鈔自長蘆宗賾的。請參閱大正八二·一——二頁。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