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jīng)
《楞伽經(jīng)》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禪宗初祖達(dá)摩祖師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因此是歷來禪者修習(xí)如來禪、明心見性最主要的依據(jù)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經(jīng)中詳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而這些法門,也都是法相宗、唯識學(xué)主要研習(xí)的對象,尤其是..[詳情]
楞伽師資記 第七章
楞伽師資記 第七章
唐朝荊州玉泉寺大師,諱秀;安州壽山寺大師,諱賾;洛州嵩山會善寺大師,諱安。
此三大師,是則天大圣皇后、應(yīng)天神龍皇帝、太上皇,前后為三主國師也。上忍大師授記云:后傳吾道,只可十耳。俱承忍禪師后。按安州壽山和上,撰《楞伽佛人法志》云:其秀禪師,俗姓李,汴州尉氏人。遠(yuǎn)涉江上,尋思慕道,行至蘄州雙峰山忍禪師所,受得禪法,禪燈默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出文記。后居荊州玉泉寺。大足元年,召入東都,隨駕往來二京教授,躬為帝師。
則天大圣皇后,問神秀禪師曰:所傳之法,誰家宗旨?答曰:稟蘄州東山法門。問:依何典誥?答曰:依文殊說《般若經(jīng)》一行三昧。則天曰:若論修道,更不過東山法門。以秀是忍門人,便成口實也。應(yīng)天神龍皇帝神龍元年三月十三日,敕:禪師跡遠(yuǎn)俗塵,神游物外。契無相之妙理,化有結(jié)之迷途。定水內(nèi)澄,戒珠外徹。弟子歸心釋教,載佇津梁。冀啟法門,思逢道首。禪師昨欲歸本州者,不須。幸副翹仰之懷,勿滯竔榆之戀。遣書示意,指不多云:
禪師二帝欽承,兩京開化。朝野蒙益,度人無數(shù)。敕于本生大村李為置報恩寺,以神龍二年二月二十八日,不疾宴坐,遺囑三字云:屈曲直。便終東都天宮寺,春秋一百余歲。合城四眾,廣飾宮幢,禮葬龍門山。駙馬公主,咸設(shè)祭文。敕:故秀禪師,妙識外融,靈機(jī)內(nèi)徹。探不二之奧,獨得髻珠。守真一之門,孤懸心鏡。至靈應(yīng)物,色會神明。無為自居,塵清累遣。其頤轉(zhuǎn)慕,精爽日聰。方將洞前識之玄微,導(dǎo)群生之耳目。不意大悲同體,委化從權(quán)。一傷泥日之論,長想意傳之教。雖理絕名相,無待于追崇。而念切師資,愿存于榮飾?少洖榇笸ǘU師。又敕宜差太子洗馬盧正權(quán),充使送至荊州,安置度門人。寺額亦付正權(quán),將回日奏聞。門
人贊曰:
至矣我?guī)?道窮真諦。清凈解脫,圓明實際。演無上道,開無上惠。跡泯一心,心忘三世。
假言顯理,順理而契。長為法舟,濟(jì)何所濟(jì)。
大師云:《涅般經(jīng)》說善解一字,名曰律師,文出經(jīng)中,證在中內(nèi)。
又云:此心有心不?心是何心?
又云:見色有色不?色是何色?
又云:汝聞打鐘聲打時有,未打時有,聲是何聲?
又云:打鐘聲,只在寺內(nèi)有,十方世界亦有鐘聲不?
又云:身滅影不滅,橋流水不流。我之道法,總會歸體用兩字。亦曰重玄門,亦曰轉(zhuǎn)法輪,
亦曰道果。
又云:未見時見,見時見更見。
又云:《瓔珞經(jīng)》云:菩薩照寂佛寂照。
又云:芥子入須彌,須彌入芥子也。
又見飛鳥過,問云:是何物?
又云:汝向了了樹枝頭坐禪去時得不?
又云:汝直入壁中過得不?
又云:《涅般經(jīng)》說。有無邊身菩薩,從東方來。菩薩身既無邊際,云何更從東方來,何
故不從西方來,南方北方來,可即不得也。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