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典藏 >

楞伽經(jīng)

《楞伽經(jīng)》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因此是歷來禪者修習如來禪、明心見性最主要的依據(jù)之一。除此之外,佛于本經(jīng)中詳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種無我,而這些法門,也都是法相宗、唯識學主要研習的對象,尤其是..[詳情]

楞伽師資記 序言

  楞伽師資記 序言

  《楞枷師資記》全一卷,唐凈覺集于景龍二年(708),又稱《楞伽師資血脈記》。記述楞伽經(jīng)八代相承付持之經(jīng)過。本書為站在北宗立場所撰述之初期禪宗傳承史。由于初期宗師之傳法特重楞伽經(jīng),故名為“楞伽師資記”。本書內容次序:(1)譯者求那跋陀羅,(2)菩提達磨,(3)慧可,(4)僧粲,(5)道信,(6)弘忍,(7)神秀、玄賾、老安,(8)普寂、敬賢、義福、惠福。本書為初期禪史研究之基礎資料。

  兩目中,各出一五色光舍利,將知大師成道已久也。

  大唐中宗孝和皇帝景龍二年,敕召入西京,便于東都廣開禪法,凈覺當眾歸依。一心承事,兩京來往參覲,向有余年。所呈心地,尋已決了。祖忍大師授記之“安州有一個,即我大和上”是也。乃刑〔=形〕類凡僧,證同佛地。帝師國寶,宇內歸依。

  凈覺宿世有緣,親蒙指授,始知方寸之內,具足真如。昔所未聞,今乃知耳。真如無相,知亦無知。無知之知,豈離知也。無相之相,豈離相也。人法皆如,說亦如也。如自無說,說則非如。如本無知,知非如矣。

  《起信論》云:心真如是〔=者〕,即是一法界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法,唯因忘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別無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有真〔+如〕自體相者,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有〔=前〕際生,非后際滅。畢竟常恒,從本性自滿足,一切功德。自體有大智惠光明義,故自性清凈心。

  《楞伽經(jīng)》云:自心現(xiàn)境界,隨類普現(xiàn)于五法。云何是五法?名、相、忘想〔=妄相〕、正智、如如。是故眾〔+生〕物無名,〔+由〕心作名;諸相無相,由心作相。但自無心,則無名相。故曰正智如如。

  《法句經(jīng)》云:“參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余乃潛神玄默,養(yǎng)性幽巖。獨守凈心,抱一?谷。聊寄一序,托悟在中。同我道流,愿知心耳。真如妙體,不離生死之中;圣道玄微,還在色身之內。色身清凈,寄住煩惱之間。生死性真,權〔=獲〕在涅般之處。故知眾生佛性。本來共同。以水況冰,體何有異。冰由質礙,喻眾生〔+之〕系縛。水性虛〔=靈〕通,等佛性之圓凈。無法可得,無相可求。善法尚遣舍之,生死故應遠離。

  《維摩經(jīng)》云:“欲得凈度,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也。”身雖為之本,識見還有淺深。深見者,是歷劫清凈,薰修之因。一發(fā)道心,乃至成佛,亦不退也;淺識者,是現(xiàn)今新學,初離歡喜,為積生已來,有誹謗邪見之因,無正信習道之力。根則不定,后還退敗也。覆尋生死,只為攀緣。返照攀緣之心。心性本來清凈之處。〔+實不有心。寂滅之中,本無動念。動處常寂,寂即無求。念處常真,真無〕染著。無染是凈,無系是脫。染即生死之因,凈即菩提之果。

  大分深義,究竟是空。至道無言,言則乖至。雖以性〔+空〕擬本,無本可稱?兆詿o言,非心行處。圣心微隱,絕解絕知。大覺寒寒〔=冥冥〕,無言無說!法華經(jīng)》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也。無法可說,無心可言。自性空閑,返歸于本。本者道也,道性胓恫而無際,放曠清微。壞大千以寂寥,通古今而性凈。即上下周圓,〔+廣〕遍清凈。是凈佛國土也。是知一毫之內,具足三千大千。一塵之中,容受無邊世界。斯言有實耳。此中坐禪,證者之自知,不由三乘之所說也。

  經(jīng)曰:菩提之道,不可圖度。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苞天地,細入無間。故謂之道也。所以法身清凈,猶若虛空。空亦無空,有何得有。有本不有,人自著有?毡静豢,人自著空。離有離空,清凈解脫。無為無事,無住無著。寂滅之中,一物不作,斯乃菩提之道。

  然涅般之道。果不在于有無之內,亦不出于有無之外。若如此者,即入道之人,不壞于有,亦不損于無。像法住持,但假施設耳。是故體空無相,不可為有;用之不廢,不可為無。則空而常用,之〔=用〕而?铡?沼秒m殊,而無心可異。即真如性凈,常住不滅也。余嘆曰:天下有不解修道者,被有無系然也。有不自有,緣未生時無有;無不自無,緣散之后故無。有若本有,有自常有,不待緣而后有;無若本無,無自常無,豈待緣盡后始無也。緣有非是有,真如之中〔+無自〕有緣;無非是無,清凈心中,無彼無也。有無〔+之〕法,妄想之域,豈足以標圣道。

  《放光經(jīng)》云:“菩提從有得耶?答曰不也。從無得耶?答曰不也。從有無得耶?答曰不也。離有無得耶?答曰不也。是義云何得?答曰無所得。得無所得者,謂之得菩提也。

  ◎楞伽師資記一卷

  東都沙門釋凈覺居太行山靈泉.谷集.〔谷集=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