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思想 >

佛教徒人生態(tài)度——自利乎?利他乎?(1)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都有各自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不論有沒有學佛,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責任。否則,縱然修行修得不錯,但從利益社會的角度來看,卻不曾起到一個佛教徒所應發(fā)揮的作用。大乘佛教的修行,要求佛弟子在自利的同時,進一步利益社會大眾,這也是佛法在人間弘揚的必由之路。菩薩道的精神正是在利他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佛菩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眾生,所得到的功德也都回向眾生。

  遺憾的是,社會上很多人都認為佛教徒是自私自利的人,認為他們拋棄父母妻兒,只圖個人清閑,不承擔家庭責任,不過問社會疾苦。那么,學佛的人究竟是自利還是利他?

  一、什么是利益?

  世間的人,盡管奮斗的目標不同,但都逃不脫名利二字。正如孟子所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利益是有情生存的基礎(chǔ)。即使是出家人,也必須“衣食住用”四事具足才能安心修道。更何況凡夫都是血肉之軀,需要飲食來長養(yǎng)色身,需要服裝來御寒,需要住房來遮蔽風雨,還需要適當?shù)?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用具。尤其在今天這個社會,我們要跟上時代的發(fā)展,使佛法得到更好弘揚,也需要有相應的科技設(shè)備和物質(zhì)條件。

  對利益的追逐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并且確實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提高了整個人類的生活水準。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正面意義固然值得肯定,但在另一方面,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和心靈危機也遠遠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代。

  自我中心主義的盛行,使得自私自利瘟疫般侵蝕著人類的心靈。在個體之間,表現(xiàn)為當代社會的缺乏溫情;在群體之間,表現(xiàn)為世界范圍內(nèi)的沖突與戰(zhàn)爭。在當今世界,基于擴張需要而制造的核武器,已經(jīng)足以毀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可以想象,一旦這些核武器因為某些國家的利益被使用時,勢必對整個人類的和平與安定構(gòu)成莫大的威脅。

  這就涉及到義和利的關(guān)系。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