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人生態(tài)度——自利乎?利他乎?(3)
三、佛教徒講求利益嗎?
有些人以為學(xué)佛就意味著對世俗責(zé)任的放棄。沒有學(xué)佛前,事業(yè)做得轟轟烈烈,學(xué)佛后立刻走向另一個極端,事業(yè)放棄了,家庭責(zé)任放棄了,這種認識實在是大錯特錯。
如果是通過正當(dāng)途徑和辛勤勞動獲得的財富,經(jīng)典中稱作凈財。對于這樣的凈財,作為佛教徒也不必避之惟恐不及。因為財富也是行菩薩道不可或缺的工具,有了足夠的資糧,我們才有能力造福社會大眾。
對于在家信徒來說,職業(yè)的選擇非常重要。整個佛法修行的綱領(lǐng)不外乎八正道,它包括了我們的身、口、意三業(yè)。其中,正見是正確的人生觀念,正命則是指正當(dāng)?shù)闹\生手段。
很多在家居士都樂意布施,無論是助印經(jīng)書還是建寺院、塑佛像,都能慷慨解囊,但卻不注意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正當(dāng)與否。所謂正當(dāng),有兩個標準,首先看是否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nèi),但作為佛教徒來說,還有更高的要求,要根據(jù)戒律的規(guī)范來衡量。
比如殺生的職業(yè),以世間的標準來看,也是三百六十行之一。但佛弟子若是從事這樣的工作就很不應(yīng)當(dāng),會使我們在賺錢的同時,造下了很多罪孽。我在弘法的過程中曾接觸到一些在家居士,一方面做很多好事,一方面卻在從事著和殺生相關(guān)的職業(yè)。他們來向我請教:“若是用這些錢去修布施,去供養(yǎng)三寶,將來還會不會遭到惡報?可不可以將功贖罪?”根據(jù)因果的規(guī)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能招感善報是肯定的,但所犯下的罪業(yè)也必須由自己來承擔(dān),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雖然布施會給你帶來財富,但殺生的果報也同樣不可避免。就像有些富豪,腰纏萬貫卻百病纏身,生不如死,到果報現(xiàn)前之時,想用金錢來買健康恐怕也辦不到了。所以,我們在選擇職業(yè)時,一定要符合法律和戒律的規(guī)范,在原則問題上切不可掉以輕心。由此類推,與偷盜、邪淫、妄語等戒律所禁止的行為有關(guān)的職業(yè)都是不如法的,不屬于正命的范疇,學(xué)佛者不應(yīng)盲然從事。
佛教強調(diào)因果,人生的一切都離不開因緣果報。有句話叫做:“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不管怎樣積聚財富,到臨終之時,唯一能帶走的就是我們造下的業(yè)因。古人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多做善事,就是積集我們的福德。反之,“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通過不正當(dāng)謀生手段來獲取財富,最終將得不償失。
除了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獲取的利益,佛經(jīng)中還處處以較量功德的方式告訴我們學(xué)佛的利益!金剛經(jīng)》告訴我們:“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由此可見,讀誦、弘揚佛經(jīng)的功德不可思量,財施功德有限,法施的功德無量。其他如《地藏王菩薩本愿功德經(jīng)》、《普賢行愿品》等等,也都有類似的說明。
說到利益,還涉及到思想境界的問題,即不能對我們所做的一切有所執(zhí)著。社會上的人每做一件好事,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嘆和恭維,要知道對名的希求也是我們修行的障礙。若為人讀誦、講解經(jīng)典時有心追求利益,那么所得就很有限。反之,如果沒有摻雜私心雜念,得到的功德和利益就會象虛空那么廣大。
正如《金剛經(jīng)》所說:“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佛陀要求我們在布施時做到“三輪體空”,首先要沒有布施的我,若是菩薩在布施時“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會生起貢高我慢,對被施者失去平等之心,所做的一切也只能招感人天福報,和菩薩道的修行是不相應(yīng)的;其次是沒有接受的對方,作為菩薩,不管受施者是冤是親,都應(yīng)一視同仁;第三是不計較布施的物品,無論貴重與否,只要對方需要就慷慨施予。如果能做到施者、受者、施物三方都空的話,布施的行為才是圓滿的。不執(zhí)著功德,不等于沒有利益,相反,正因為不著相,所得到的利益更是不可思議。只有本著無所得的心,所修的善法才是清凈無染的。
- 上一篇:破諍論——答真如四難
- 下一篇:佛教徒人生態(tài)度——積極乎?消極乎?(2)
- 因緣因果,把果變成因
- 現(xiàn)代人普遍缺乏精神追求
- 涅槃不等于死亡,活著也可以涅槃
- 見地是修行的指導(dǎo),修行是對見地的體證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義?
- 如何理解“明心見性”?
- 當(dāng)五欲六塵現(xiàn)前時,如何心靜?
- “禪凈合一”也很好
- 誰需要解脫?
- 禪宗是否能擺脫戒律的束縛?
- “一念不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覺的?
- 濟群法師:從禪宗式微看修學(xué)基礎(chǔ)
- 濟群法師:如何才能使心平靜下來?
- 向上一著,不是人人夠得著
- 迷了,趕快找出路
- 我們?yōu)槭裁匆U修?通過禪修,究竟要獲得一種什么能力?
- 《壇經(jīng)》講“不思善、不思惡”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對立?
-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 明心見性 認識自己
- 煩惱即菩提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