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人生態(tài)度——重生乎?重死乎?(3)
三、一般宗教重死
無論我們如何贊美生命,生命的脆弱并不能因此而有所改變。人命只在呼吸之間,生命從誕生之始,無一日不是在趨向自己的末日。年輕時或許還不能意識到時光無情,一旦步入老年,對死亡的恐懼再也無法回避。所謂“老來歲月增做減”,每過一年,便少了一年,每過一日,便少了一日。
正因為任何人都難免一死,死亡才成為一切問題的根本所在。因此,幾乎所有宗教都致力于對死亡的關懷。
基督教認為,人生是虛幻不實的,天堂才是永恒的歸宿。針對死亡的威脅,提出了神化的永生,正如耶穌之死被宣告為拯救一樣,人類也只有通過對上帝的祈禱,才能使死亡成為通往不朽的起點;浇痰信仰,正是建立在這種永生的希望上,在《圣經》中,上帝向他的子民宣告:“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那么,上帝真的能夠吞滅死亡,賦予死亡以新生的力量嗎?我們知道,有生必有死,以佛法的觀點來說也是同樣。所以,基督教對永生的期待仍然是不究竟的。
- 上一篇:影響禪定的飲食,知多少
- 下一篇:“一心二門”與周敦頤“無極太極”說
- 因緣因果,把果變成因
- 現(xiàn)代人普遍缺乏精神追求
- 涅槃不等于死亡,活著也可以涅槃
- 見地是修行的指導,修行是對見地的體證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義?
- 如何理解“明心見性”?
- 當五欲六塵現(xiàn)前時,如何心靜?
- “禪凈合一”也很好
- 誰需要解脫?
- 禪宗是否能擺脫戒律的束縛?
- “一念不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不覺的?
- 濟群法師:從禪宗式微看修學基礎
- 濟群法師:如何才能使心平靜下來?
- 向上一著,不是人人夠得著
- 迷了,趕快找出路
- 我們?yōu)槭裁匆U修?通過禪修,究竟要獲得一種什么能力?
- 《壇經》講“不思善、不思惡”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對立?
-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 明心見性 認識自己
- 煩惱即菩提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