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門宗禪詩研究(一)
【內容提要】云門宗是禪宗五家七宗之一,以開山祖師云門文偃禪師(864—949)而得名。云門宗的接機方法是云門三句: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本文從云門宗的接機方法、禪學思想、禪悟思維特質出發(fā),對云門宗禪詩進行研究,揭示云門三句的禪悟內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云門宗禪詩之取象方式、運思特點、美感質性。探討黃龍宗禪詩的禪悟內涵和美感特質,透析潛蘊其中的佛心、禪韻、詩情,對建構21世紀中國禪詩研究學有著重要意義。
【關 鍵 詞】云門宗/云門三句/禪詩/美感特質
【參考文獻】
〔1〕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朗上座》。
〔2〕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緣密》。
〔3〕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245頁。
〔4〕〔41〕〔71〕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西禪欽》。
〔5〕〔42〕〔72〕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普安道》。
〔6〕〔43〕〔73〕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慧通》。
〔7〕〔44〕〔66〕〔74〕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元妙》。
〔8〕〔12〕〔45〕〔75〕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文慶》。
〔9〕〔23〕〔29〕〔67〕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文偃》。
〔10〕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慈濟聰》。
〔11〕〔89〕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慧光》。
〔13〕〔90〕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法秀》。
〔14〕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義懷》。
〔15〕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倚遇》。
〔16〕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竟欽》。
〔17〕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普照》。
〔18〕宋?圓悟克勤《碧巖錄》第39則。
〔19〕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光祚》。
〔20〕〔28〕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竟脫》。
〔21〕〔22〕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可遵》。
〔24〕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節(jié)誠》。
〔25〕宋?圓悟克勤《碧巖錄》第50則。
〔26〕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惟簡》。
〔27〕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有評》。
〔30〕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趙搭。
〔31〕宋?圓悟克勤《碧巖錄》第83則。
〔32〕〔39〕〔96〕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志瀕》。
〔33〕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宗一》。
〔34〕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智才》。
〔35〕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了一》。
〔36〕南宋?萬松行秀《從容錄》第82則。
〔37〕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惟湛》。
〔38〕《林間錄》卷上。
〔40〕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法明》。
〔46〕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師寬》。
〔47〕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守初》。
〔48〕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守億》。
〔49〕宋?挺守賾《古尊宿語錄》卷18《緣密》。
〔50〕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含匡》。
〔51〕南宋?萬松行秀《從容錄》第19則。
〔52〕《碧巖錄》第77則。
〔53〕宋?圓悟克勤《碧巖錄》第15則。
〔54〕〔94〕〔95〕宋?圓悟克勤《碧巖錄》第6則。
〔55〕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子祥》。
〔56〕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瑞新》。
〔57〕〔65〕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曉聰》。
〔58〕宋?無門慧開《無門關》第21則。
〔59〕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延泳》。
〔60〕宋?挺守賾《古尊宿語錄》卷15。
〔61〕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懷璉》。
〔62〕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智澄》。
〔63〕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深禪師》。
〔64〕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滄溪璘》。
〔68〕宋?挺守賾《古尊宿語錄》卷15。
〔69〕宋?挺守賾《古尊宿語錄》卷16。
〔70〕《五燈會元》卷16《重元》。
〔76〕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 山寧》。
〔77〕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散圣》。
〔78〕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第254頁。
〔79〕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化城鑒》。
〔80〕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慧遠》。
〔81〕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趙橫山》。
〔82〕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鐵幢覺》。
〔83〕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澄遠》。
〔84〕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令滔》。
〔85〕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5《齊岳》。
〔86〕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擇要》。
〔87〕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守恩》。
〔88〕南宋?普濟《五燈會元》卷16《應圓》。
〔91〕宋?挺守賾《古尊宿語錄》卷18。
〔92〕葉夢得《石林詩話》上。
〔93〕宋?圓悟克勤《碧巖錄》第87則。
云門宗宗風陡峻,以簡潔明快、不可擬議的手法破除參禪者的執(zhí)著,返觀自心。云門宗既不像臨濟那樣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樣丁寧綿密,而是以激烈言辭,指人迷津,剿絕情識妄想!度颂煅勰俊肪2云:“云門宗旨,絕斷眾流,不容擬議,凡圣無路,情解不通……孤危聳峻。”云門曾作頌示學人:“云門聳峻白云低,水急游魚不敢棲。入戶已知來見解,何勞再舉轢中泥。”〔1〕充分表露了云門聳峻、 機用迅疾、不容擬議的特性。禪林中往往以“云門天子”、“云門一曲”表示云門宗風。云門曲原為華夏古曲,曲調艱深,歌者難詠唱,聞者難領受,禪林遂用來轉指難于理解的云門宗風。云門宗接化學人,猶如天子的詔敕,一次即決定萬機,不得再問,令人毫無猶豫之余地,因而又有“云門天子”之稱。
云門宗的要義與菁華集中體現(xiàn)于“云門三句”。文偃曾示眾:“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世緣,作么生承當?”眾人無對,遂自答:“一鏃破三關。”“函蓋乾坤”指絕對真理遍布天地之間,函蓋整個宇宙;“目機銖兩”指師家為斷除學人煩惱妄想,超越語言文字,促使學人內心頓悟;“不涉萬緣”,指師家應機說法,施行活潑無礙的化導。后來云門法嗣德山緣密汲取云門三句精髓,改其語為“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禪林或稱為德山三句,〔2 〕由于它廣為云門宗禪人所用,因此習慣上仍稱為云門三句,并被譽為云門劍、吹毛劍。對“云門三句”的內涵,呂澂先生以法眼文益的《宗門十規(guī)論》“韶陽則函蓋截流”為出發(fā)點,從理事關系上來加以說明,認為云門三句中,重要的是前兩句,即函蓋乾坤、截斷眾流,指出韶陽將函蓋喻為理,將截流喻為事,“作為理是普遍的,合天蓋地;從每一事上看,即如截流只是一個斷面,因此,理就是整個,事就是斷面。”〔3〕實際上,云門三句是一個內在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并無主次之分。對于理解云門宗禪學思想與禪詩美感特性,云門三句的每一句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 上一篇:云門宗禪詩研究(二)
- 下一篇:宋代云門宗
- 吳言生說禪:茶道與禪道的文化意蘊
- 禪宗詩歌境界
- 禪宗哲學象征
- 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
- 云門宗禪詩研究
- 《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一)
- 《法華經(jīng)》與生活禪
- 《圓覺經(jīng)》與生活禪
- 《法華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五)
- 《華嚴經(jīng)》與生活禪
- 《起信論》“一心二門”的思維模式
- 《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四)
- 《心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三)
- 《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七)
- 禪宗思想淵源 后記
- 禪宗思想淵源 結語
- 禪宗思想淵源 第十章《涅槃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禪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圓覺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