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門宗禪詩研究(三)
二、“截斷眾流”的詩禪感悟
對“截斷眾流”,云門宗人有如下“解說”:“大地坦然平”!41〕“堆山積岳來,一一盡塵埃。更擬論玄妙,冰消解瓦摧”!42〕“鐵山橫在路”。〔43〕“佛祖開口無分”!44〕“窄”。〔45〕“截斷眾流”指截斷奔駛疾馳的情識心念,指示參禪者不要用語言意識把握真如,而要返照自心,以獲得頓悟。普安道之頌,意為不管參禪者帶來多少難題,一個真正的禪師對它們都視如塵埃,隨便用一個字或一句話就把問題打回去。如果學人還想開口論玄論妙,就用更峻烈的手段使他的情識計較冰消瓦解。云門多用一字關,最能體現(xiàn)截斷眾流的特色。通過答非所問的一字,如鐵山橫擋在面前,使參禪者湍急奔瀉的意念之流陡然中止,即使是佛祖也無法開口,在窄不通風的關口,讓參禪者離開原來的思路,于片言只語之際,超言脫意,消除知見妄想,掃蕩情識,徹見本來。云門宗反復強調(diào),參禪求道只能返求諸己,不能向外求覓,向外求覓,只能拾人牙慧。言語只是師家用來開示學人的方便,“凡有言句,盡落有無”!46〕任何言語,只要有意路可尋,都落入了相對的二分法之中,是死語而不是活語。為了獲得般若體驗,必須摒棄對言語的執(zhí)著:“承言者喪,滯句者迷”!47〕守億禪師詩云:
馬祖才升堂,雄峰便卷席。春風一陣來,滿地花狼籍。〔48〕
馬祖禪師剛剛升堂準備說法,百丈禪師即卷起坐席表示法會已終。百丈這種作略,猶如一陣春風,將言辭的浮華吹落凈盡。在云門宗看來,師家的引導只是開悟的方便,開悟之后,便不再需要師家的開示。云門宗還提出了“參活句,不參死句”原則。正面闡釋佛理的句子乃至于公式化的舉止稱為“死句”,不涉理路、繞路說禪而看不出意義的句子才是“活句”。參活句旨在使人不執(zhí)著于語言文字、舉止本身的意義,明白佛性的不可解釋性:
黑豆未生前,商量已成顛。更尋言語會,特地隔西天!〔49〕
“黑豆”是文字的形象比喻。當語言文字還沒有形成之前,只要生起了意識“商量”,就與大道乖離。如果再咬嚼言句,與見性更是遙隔西天。因為活句根本就不能憑意識情念去參究。參活句,即是要使參禪者“去卻擔凳,截流相見”,〔50〕回歸于不容情塵意垢的前語言境域。由截斷眾流,生發(fā)出云門宗禪詩的一系列美感特質(zhì)。
1.把斷牢關
僧問云門“不起一念”還有沒有過失,云門對以“須彌山”。 〔51〕起念固然是過,但溺于“不起一念”之念,仍然落入了分別妄想, 仍是意念之流,所以云門予以截斷,謂其過之大,猶如須彌山一般,旨在使學人遠離有過、無過等對立二見。僧問云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云門對以“胡餅”!52〕雪竇頌云:
超談禪客問偏多,縫罅披離見也么?糊餅 來猶不住,至今天下有淆訛。
很多參禪者都喜歡問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談,問話之中有大大小小的縫罅,所以云門用胡餅攔縫塞定。問話者猶自不肯停止,繼續(xù)問“胡餅與超佛越祖之談有什么交涉”,被胡餅驀口塞住,仍然不肯回光返照,以至于后來的參禪者,只管向胡餅上尋思猜測,自誤誤人。云門之答,是絕不容思量分別的截流禪機。又僧問云門“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時如何,云門對以“倒一說”!53〕“機”是能觀之心,“事”是所觀之境,心與境即主觀與客觀。目前能見之機與事容易分辨,但客觀未生、主觀未起時的機與事則難以度量,故云門以“倒一說”作答。“倒”即顛倒。僧人舍卻目前的事機而問未發(fā)生的事機,既然是未發(fā)生的事機,則心與境尚未接觸,因此這句問話的本身就是顛倒之見解。云門示眾:“十五日以前不問汝,十五日以后道將一句來。”又自答說:“日日是好日”!54〕“十五日”并不是指特定的日子,而是云門借來掃除學人對于“十五”等數(shù)字所代表的千差萬別之妄想。凡大小、長短、方圓、迷悟、凡圣等等的相對概念,都是差別,因此傳統(tǒng)上根據(jù)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作出的對于時間的劃分,并進一步依之來判定吉兇禍福的作法,亦是凡夫的妄想分別。在悟者看來,日由東方出,月有盈虛時,萬古如一日,本無好歹別,所以云門說“日日是好日”,每日皆為舉揚佛法、修行辦道的吉辰佳日。云門之答,旨在截斷學人的差別妄想,揭示修行須在當前時刻的禪理。云門宗截斷眾流的手法還通過多種機法表現(xiàn)出來,如僧問“從上宗乘,如何舉揚”,子祥對以“今日未吃茶”,〔55〕是以平凡截奇特;“世間所貴者,和氏之璧、隋侯之珠,金山喚作驢屎馬糞。出世間所貴者,真如解脫、菩提涅槃,金山喚作屎沸碗鳴”,〔56〕是以賤截貴,以貴截賤;“未必是松一向直,棘一向曲,鵠便白,烏便玄。洞山道這里也有曲底松,也有直底棘,也有玄底鵠,也有白底烏”,〔57〕是以曲截直,以黑截白;僧問云門如何是佛,云門對以“干屎橛”,〔58〕是以穢截凈,指示學人應當超越凈、不凈的對立,用純一無雜之心參究,方能開悟。這是險絕的云門禪法,旨在破除學人對“什么是佛”的迷執(zhí)。只要了悟本體心性,就不必外求。凡有外求,即是妄想,即是干屎橛。
2.意象對峙
為了截斷思路,云門宗設置了觸背關:“若道是拄杖,瞎卻汝眼;若道不是拄杖,眼在甚么處?”〔59〕通過是與非的意象對峙,將人們的思維逼到絕境。只有突破觸背關,才能躍入“識情難測”的“非思量處”!60〕非思量處,不落相對有無之境,禪師往往用唐詩意象來加以呈現(xiàn):“野蒿自發(fā)空臨水,江燕初歸不見人”,〔61〕“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62〕深禪師舉出“白鷺下田千點雪,黃鶯上樹一枝花”兩句,僧人正想議論,禪師立即打了他一座具!63〕不觸不背,感悟到的景色是脫落了情塵意垢的現(xiàn)量之境。“天地之前徑,時人莫強移。個中生解會,眉上更安眉”!64〕存在于“天地之前”的現(xiàn)量之境,沒有二元意識居存的余地,所有在天地既分之后看似對立的意象,在這里都并存不悖,“非夷所思”:
井底生紅塵,高峰起白浪。石女生石兒,龜毛寸寸長。〔65〕黃昏雞報曉,半夜日頭明。驚起雪師子,瞠開紅眼睛!66〕
對峙的意象并存不悖,是摒除了情塵意想的現(xiàn)量境。既然摒除了情塵意想,意象的對峙與意象的和諧并無區(qū)別,因此,云門也特別強調(diào)意象的和諧性:“諸和尚子莫忘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67〕云門將“九九八十一”作為感悟禪法的“向上一路”和“最初一句”,〔68〕并指出“見拄杖但喚作拄杖,見屋但喚作屋”!69〕學人問禪師什么是“透法身句”,禪師以“上是天,下是地”作答,〔70〕也是截斷眾流,讓他莫妄想。
- 上一篇:云門宗禪詩研究(四)
- 下一篇:云門宗禪詩研究(二)
- 吳言生說禪:茶道與禪道的文化意蘊
- 禪宗詩歌境界
- 禪宗哲學象征
- 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
- 云門宗禪詩研究
- 《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一)
- 《法華經(jīng)》與生活禪
- 《圓覺經(jīng)》與生活禪
- 《法華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五)
- 《華嚴經(jīng)》與生活禪
- 《起信論》“一心二門”的思維模式
- 《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四)
- 《心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三)
- 《華嚴經(jīng)》、華嚴宗與禪宗思想(七)
- 禪宗思想淵源 后記
- 禪宗思想淵源 結(jié)語
- 禪宗思想淵源 第十章《涅槃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禪宗思想淵源 第九章《圓覺經(jīng)》與禪宗思想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