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凈土”的位置到底在哪兒?

\

凈土的概念

  凈土乃諸佛于因地修菩薩道時,通過發(fā)凈佛國土成就眾生的誓愿,經多生累劫積功累德而建立的莊嚴清凈世界,為佛所居住之地。凈土的“凈”包含兩方面:一、眾生的清凈;二、世界的清凈。

  相對而言,眾生居住的環(huán)境,由于有煩惱和污穢,故稱為穢土。

西方凈土的方位

  關于西方凈土的位置,在佛說的許多經典中均有描述。下面摘取《阿彌陀經》做一介紹。

  《阿彌陀經》云:“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經文描述極樂世界與我們居住的娑婆世界相距有十萬億個佛國,那里有位阿彌陀佛。由此可知西方凈土與此世界距離甚遠。

  而在《六祖壇經》中,能大師在回答韋刺史關于西方凈土方位時,做了不同的回答:“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wèi)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shù)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

  首先,能大師并不否認西方凈土的存在。但在能大師看來,佛法無多子。由于修行人的層次有高低不同,即根機有利鈍之別。因此,若對下根少智的眾生,就對他說西方凈土在十萬億佛國之外。如想往生,必須老實念佛,兼行十善、八正道。相反,為上根利智的人,直接讓他自己凈心。并引用《維摩詰經》“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認為凈土便在自心,心外別無凈土。

  惠能相對于“西方凈土”的概念,提出一個“東方人”的稱謂。他針對信仰凈土念佛法門的人的心態(tài),風趣地說:雖生為東方人,但自凈其心就無罪,又何必非要發(fā)愿念佛往生西方呢?即使是西方人,如果其心不凈也是有罪的,他們也許有的正發(fā)愿往生東方呢!

  隨后大師又云:“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愿東愿西,悟人在處一般。”能大師認為凈土在身內,修行的關鍵是了達自性,顯發(fā)般若。獲得智慧以后就無所謂凈土、穢土,當下就是凈土,即唯心凈土。

  他接著說:“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人的一切正見和慈悲善行就是佛、菩薩的本質在自身的體現(xiàn),而一切邪見和情欲煩惱、惡行就是導致輪回惡趣的原因。因此,如果:“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銷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六祖壇經》記載,他對于西方凈土所說一番話,在座下聽眾中引起極大反響,“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

  惠能所說凈土的中心意思是佛與佛國凈土本來就在人們自己的心中,只要凈心修善,西方凈土就立即顯現(xiàn)在眼前。惠能是不主張在現(xiàn)實人間之上再求什么出世間的。他告訴信眾:“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凈,即是自性西方。”

如何看待二種凈土的分歧

  其實早在初唐,道綽法師在其《安樂集》中,曾就此問題有過回答。他是采用問答的方式進行闡述:“或有人言,所觀凈境,約就內心凈土融通,心凈即是,心外無法,何須西入?”

  答曰:但法性凈土,理處虛融,體無偏局,此乃無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無字寶經》云:善男子!復有一法,是佛所覺,所謂諸法不去不來,無因無緣,無生無滅,無思無不思,無增無滅。佛告羅(目+侯)羅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說正法義不?’爾時十有九億菩薩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門,當為眾生流通不絕。’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則為兩肩荷擔菩提,彼人即得不斷辯才,得善清凈諸佛世界,命終之時,即得現(xiàn)見阿彌陀佛與諸圣眾往其人前,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輩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緣,求生凈土,雖至彼國,還居相土。又云:‘若攝緣從本,即是心外無法;若分二諦明義,凈土無妨是心外法也。’ 道綽法師舉佛經為例,認為諸佛依二諦說法。從勝義諦上來講,一切法皆由心生,不離本心,念佛往生就是自心中的彌陀接引自心中的眾生往生自心中的凈土,故說心外無法;同時,在世俗諦看來,有些中輩、下輩的信徒由于未能明了諸法的真相,執(zhí)著有個外在的佛不放,所以也不妨說西方凈土在心外。

  為什么呢?因為究竟意義上看,一切的心外就是心內。當我們還在迷的時候,就會以為十萬億佛土外真的有一個極樂凈土。當覺醒之后,凈土也好,彌陀也罷,一切泯除,如觀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又如永嘉禪師在《證道歌》中寫道“夢里明明有六道,覺后空空無大千。”所以,就理上說,我們心中有本具的極樂?蓮氖律现v,卻不礙過西方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此即理事無礙的道理。因此,既不能執(zhí)理廢事:只承認西方凈土在心內,否認十萬億國土外的極樂;同時,也不要執(zhí)事廢理:死死報住身外的凈土,不接受一切法皆自心本具。

  唐代迦才法師在其《凈土論》也認為,西方凈土體性有三:一是法身凈土,此即無相無生;二是報身凈土,據(jù)實亦是無相無生,就事即有相有生;三是化身凈土,亦是有相有生。但對二乘、凡夫及地前菩薩而言,只能生于化土,不能見法、報二土。也就是說,對于二乘、凡夫及地前菩薩而言,彌陀凈土為化土。故《攝論》云:“化身新新出世,數(shù)數(shù)涅槃,即王宮生,雙林滅也。而今勸眾生生者,謂生化身土中。若眾生欲往生者,唯須作相生觀。”

  新羅元曉法師《游心安樂道中》,介紹凈土方位時說:“定彼土所在者,佛土圓融,本無東西,扣機多端,方現(xiàn)此彼。”他又將西方凈土分為四土:一、法性土;二、實報土;三、受用土;四、變化土。其中法性與實報土一味平等,周遍法界,非余所測;受用、變化酬愿垂感,隨機所欲,指方可得。故《小無量壽經》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