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夜語
月夜東林
東林寺,位于廬山北香爐峰下,背靠東林山,與西琳寺之間只隔著一塊稻田。每天,晨鐘暮鼓敲響的時候,彼此之間,相互應和。
選擇到東林,是為了償還自己的夙愿。蘇東坡游覽廬山時,在西琳留下了千古佳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家后,家?guī)熧n予的法名恰是“成峰”二字。廬山是凈土祖庭,自己也好樂念佛,所以一直期待有機會去廬山參學。
我是踏著月色、借著星光來到東林的。乘車到了路口,司機把我丟了下來,說車子開不進去了,往里走沒多遠。隨后,汽車就一溜煙開走了。
早春的夜晚有點冷,眼前黑糊糊的一片,路并不寬,也沒有路燈。好在天上有幾顆星星,可以借點光亮。走出約半里,迎面有座寺院,心里激動起來。到近前,門關的很嚴實,敲了幾下,里面?zhèn)鱽淼姆窖员扔⑽倪難懂。我只好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向他打聽東林寺的位置。隱約中聽出幾個字,向前一直走。過后,才知道,那里是西琳寺的后門。
又走出幾百米,眼前開闊起來,迎面一座大山站立在不遠處,路的左側有許多建筑物,還透出一些燈光,不用說,這里一定就是我此行的目的地。又拐了一個彎,才發(fā)現寺院的大門。
寺院遠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氣勢開闊,大門被一些小店、餐館包圍著。有點象自由市場,如果白天游客多的時候,我當時這么想。一邊想著,一邊走了進去。
山門禁閉,看上去象一座城堡。沒有賈島先生那么猶豫,咚咚咚,叩響了鐵門。沒一會兒,門開了,一個老比丘探出頭來。我趕緊合十,說明來寺的目的。他大概明白了我的意思沖我努努嘴,說了句:“進來吧”。
我小心謹慎地滑進去,里面是一個大院子,路邊有幾輛小車。走過一個過道,是個更大的院子,院中間有一潭水,如果沒有月光,沒準會掉到水里,盡管水不深,感冒是免不了的。
過來一個在家模樣的人,向他打聽客堂在哪里。他順手一指,就在我右手約30米,一棟仿古的二層樓。此時,心里突然有點發(fā)慌,不知到知客師睡了沒有。如果碰上個嚴厲的師傅,免不了要給教訓幾句。自己在客堂呆過一年,知道忙了一整天,晚上還有事的苦惱,也知道知客大人的威嚴。
一個小師傅隔著玻璃問,有什么事?
“我來參加百萬洪名閉關念佛”我照直說。
他打開門,放我進去。讓我等一會兒,抓起電話聯系知客師。
我把香帶放在角落,畢恭畢敬的站著。
大約3分鐘后,一位人從我正對面的樓梯口走下來。我趕緊拜了下去,口中說道“頂禮知客師傅。”
他回了句,“拜佛”。
我想,這第一關總算過了。
然后,從香帶里掏出戒牒、身份證遞了上去。
知客師登記結束,吩咐開門的小師傅把我送到關房。
繞了幾個彎,在一棟二層樓前停了下來。
一會兒,門開了,我被領到了二樓一間屋子,開始十天足不出戶的閉關。
粒米同參
家?guī)熒脮,為人寫字不離佛法。曾在無錫太湖的一個小廟見到老人為齋堂留下的對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粒米同參粒米同餐。”十幾個字就把叢林的精神透露無余,農禪并舉,凡事隨眾不隨力。二時粥飯,大眾利益均沾。
在叢林中生活,如果能依止到一位善知識,那真要謝天謝地,大呼善哉了!名師很多,可是明師卻可遇不可求。有友如師,能交到這樣的朋友是一種善緣。
同樣,叢林也有“明師不如同參”的說法。道友每天和你在一起生活、修學,相互關心、彼此增上。隨時指出你的不足,及時隨喜你的善行。在你信念彷惶的時侯,布施你堅強;當你放逸懈怠的瞬間,告訴你精進。
同學慧師,四川廣漢人,性情外向,心懷慈愍。來寺之前在和蘇州相鄰的城市工作,不過對于佛教,卻是連三寶為何都答不上來。
初到寺院客堂,知客師傅態(tài)度嚴肅地說:“就你這樣,怎么考佛學院。”他的回答倒是不急不忙:“我就是不知道所以才來學習的啊,”知客師心里在想,那就讓你多住幾天吧,就憑現在的水平,一點戲都沒有。
十天過去,考試的結果出乎大家意料,慧師居然榜上有名,而且成績還不錯。
入學半年后,慧師準備出家了。聽到這個消息,多數人覺得有點突然。因為,在大家看來,他身上并不具備傳統僧人的一些東西。他為人熱情,性格活躍;他喜歡交友,不分老幼;他熱衷外學,文藝哲學。當然,這些特征在一些老修行看來是不合適宜的。
出家后的第二天,監(jiān)學安排慧師和我同住一間寮房。這樣,我們兩個新學沙彌不僅同學,又成了同寮;蹘熤殷w弱怕冷,主動提出睡靠窗的那張床。
接下來的一年,大多清晨,聽到鐘板,我起床洗漱完畢,接下來就是叫他起床。有次放暑假,慧師回俗家探望。早上起來,我照常叫他,沒人回音,才記起人已經回去了。
若干年后,談到這事時,慧師內心依舊十分感動。
每晚夜讀結束,躺在床上,你一言,我一語。辯論法義,交流人生。暢談理想,憧憬未來。
有時如廬山煙雨,綿綿密密;有時象錢塘潮水,響聲雷動。
有次,談著談著,忽聽樓下一聲大吼,“還讓不讓人睡覺”。二人趕緊打住話題,蒙頭不語。
和慧師共住的一年,彼此十分開心,盡管大家的想法并不完全相同,但從未紅過臉。
畢業(yè)后,常住把我們二人又安排在一起,一邊發(fā)心做事,一邊繼續(xù)學習。這樣,同事、同戒、同學、同寮,我們成了“四同”,因緣不可思議!
初到客堂,我們一切從頭學起;蹘煾嬖V我,有人私下預計我們二人堅持不到三月。我問起原因,他說理想與現實,自利與利他之間總是有一定的距離,只有好的發(fā)心還不夠……
過后,我想如果沒有慧師的支持,我很難展開一些工作。
就在我們同事第一百天清晨,慧師悄悄離去。我清楚記得,那是四月初八,佛誕日。我也記得,那次寺院浴佛法會的緣起還是慧師親手擬出的。
慧師做人和我有些地方很相似,原則問題不容半點含糊,決不手軟。
直到半年之后,才接到他打來的電話。說是目前一座傳統叢林里一邊讀書,一邊教一些小沙彌英文。
又過了數月,我到廬山參學,順路去看望他。一年沒見,變化不小,舉手投足之間流露出宗門下的規(guī)矩,看來收獲不小。擔任正科班的班主任,引導三四十個未成年的小師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對他來說也是個挑戰(zhàn)。
不過,可以看出來,他干得很開心。
有次,還意外地看到他嘴里含著棒棒糖的樣子,真逗!
“僧人的基礎道心教育,信仰建設不能忽視。其實,我們佛學院還是缺法師的”慧師對我說。
我表示隨喜,卻沒留下來。
慧師陪我到了廬山,那天,他有點發(fā)燒,我們從山腳一路爬到山頂。
在枯嶺街的藥房里買了些感冒藥,分手是在山頂的小天池。吃了藥的慧師迷迷糊糊、似睡非睡。
我向他告辭,他的回答讓我吃了一驚。
“菩云,向寺院請?zhí)旒,再住一天,明天再走吧。此地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我記得當時故作鎮(zhèn)靜道:“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兄弟保重,后會有期。”
然后,頭也不回下了山。
之后,我想過,有機會和慧師再打同參。
母親、僧人、菩提心
做完了每日的功課,隨手抓起子愷的《散文隨筆》。一篇《我的母親》還沒讀到尾,卻已潸然淚下。
離家近四年,一年中偶爾也回去一。二次,一般只住二。三天,不是時間不允許,而是生活方式已不習慣。
記得出家前的日子,整天抱怨家里的一切。環(huán)境人事看什么都不順眼,似乎外面世界有多么好,母親總是寬容卻又藏著傷感的回答:“家里的飯吃不慣了。”
從小到大,三十年中沒有離開父母,一旦想到要獨立生活,老人總是不放心?墒莾鹤訄猿旨阂,做母親的也只好隨順。說的話讓我終身難忘,“只要你快樂,我就快樂。”
在聽到的一瞬間,我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具有愛心的人,付出總是比得到的要多得多。此時在母親的面前,我體會到更多的關愛與理解。
同意孩子出家,在這塊土地,在此時此刻,遠不如子女考上名牌大學那么風光。況且,他們把孩子送出去后,就要面臨諸多的挑戰(zhàn)。親戚朋友的不解,四方鄰里的關注,日漸衰老的身體,還要獨自面對晚年的孤獨。來自身心的種種壓力交織在一起,有很多出家人父母在孩子離家后,沒過上幾年就突然蒼老了許多。
“山南山北鷓鴣啼,送子茫茫出虎溪。身眼莫隨財色染,道心須向歲寒存?唇浤罘鹨缼熃,苦志明心報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間天上獨稱尊。”
這首偈子,據說是唐裴修送兒出家時對孩子的教誨。出家后的裴公子法名法海,一生精勤修學,報答現世父母恩德。
從在家到出家,這條路很長,有的人化上一輩子時間,或許也走不到盡頭。對于出家的殊勝,偶爾有點體會,可是真要用一輩子去承擔,那就沒法接受了。
皈依之后的第八個秋天,我終于遠遠看到了僧俗之路的交界點。
出乎我的意料,送我離家的那天,母親沒有哭。在我看來,愛哭是女人的天性,而且又是在和共同生活了30年的孩子離別的時刻。
出家好比女兒出嫁一樣,從此由俗家進入如來家,融入一個大家庭中。所以,母親一直在提醒“到了寺院要和大伙兒保持和諧。凡事不要太認真,鉆牛角尖。在外面注意身體,別太累著。家里不用操心,讀書期間安心學習,等過幾年畢業(yè)我們再來看你。”
講究原則而方法不當是我為人處世的弱點,所以,有些時候會讓別人下不了臺。母親因此也頗為牽掛,總免不了叮囑幾句。
初夏的廬山,午后有點悶熱。正對香爐峰的寮房緊閉著,母親進入我的思緒中。
出家人,也是人。也會有七情六欲,過分壓抑反而于事無補,疏導不失為好辦法。彼此之間不以情相系,卻以智化情,以法相聚,做菩提路上的法侶。
如果愛一個人,那就勸他一起學佛,那樣大家永遠在一起;如果恨一個人,那也勸他共同修行,那樣仇恨將徹底終止。
快兩年沒回家看看了。有時通話,也不過是些客套語言。諸如“好嗎?好!保重!”等等,接下來就只有“再見”了。
學了幾年教理,概念名相記住了一些。至于說到能用上幾分,自己心里最明白。
畢業(yè)前夕,法師給大家做了關于菩提心的講座。在介紹到具體修學方法的時候,特意提到一種七因果法。此方法最初由對自己母親念恩開始,最終引發(fā)出面向一切有情的慈悲心。原來,母親與佛很近,母心與佛心并不遙遠。
夏天放假,我想回去看看。
東林安居
今天是農歷四月十五,佛制僧團結夏安居日。蘇州在下雨,從早到晚,一刻也沒停。想到去年今日,在廬山的時候,也是小雨,天氣雖然不好,可是我們卻非常歡喜。
三個月的安居從那天開始。早課后,有點困,回到房間睡個回籠覺。迷糊中聽到有人在叫我的名字,往外一看,慧祥就站在門口。見我在看他,連忙對我說:“快到大殿集合,馬上舉行安居儀式,大家都在等你和中勇師了。”我知道麻煩來了,趕緊跳起來穿上海青搭好七衣往大殿沖去。
大殿里面站滿了出家人,見到一些不熟悉的面孔。從表情上來看,大家都很嚴肅與莊重。我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叢林生活,又遲到了半天,低著頭站在最后。
過了幾分鐘,一位新來的法師,據說是寺院剛剛請來的堂主站到大殿的中央位置,宣布2005年東林寺夏安居儀式開始。
由于下雨的緣故,踩界不方便,所以妙行法師口述大界讓大家對著那個方向觀想。由東至南,由南向西,由西到北,再由北回到東。我感覺就好象畫了個圈,我們被圈在里面。聽說安居期間,沒有特殊情況,如為三寶事或者生病,求法等,不可以離開界內。即便要離開,還要召集全體僧人到場,做個儀式后才能離去。
除此之外,寺院常住還布置了大量的修學課程。安居期間,每天上午念誦《大方廣佛華嚴經》和《無量壽經》,每天最少念1萬聲佛號,每周三個下午學習《菩薩戒》,最后還要考試。
我看到貼在教室的通告,就感到有點暈,安排的這么滿,有點壓力。
來東林之前,還不知到這里對戒律的尊重程度。來后,才一點點感受到。
寺院從開山慧遠大師開始,就重視戒律,持戒念佛是這里的家風。明代末年,律學宗匠寶華山的開山祖師三昧寂光和尚曾經在此地弘揚毗尼,提倡凈土。
現任住持傳印長老,早年親近虛云老和尚,注重學律持律,代理住持大安法師,雖然出家年代不長,但好樂律儀。所以,管理寺院幾年來,增加了半月布薩,結夏安居、羯磨懺悔,自恣學戒,漸漸把叢林的律制生活逐一健全。
參加過太姥山或者東林寺誦戒的師傅,一定忘不了做為比丘的神圣。誦戒的過程,就是我們和佛陀見面的時刻。他在經中告訴我們這些后世的比丘,他沒有離開我們,他會半月一次來看望我們這些愚癡學生。他不會舍棄我們,只要我們還有一點點慚愧羞恥心。他還告訴我們:毗尼住世,正法久住。
我永遠忘不了坐在臺上誦戒的情景,開篇:“稽首禮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
念到最后的時候,我忍不住加重了聲音:世尊涅槃時,興起于大悲,集諸比丘眾,與如是教誡。莫謂我涅槃,凈行者無護……此經久住世,佛法得熾盛!
東林凈土夏令營
七月的廬山,依舊有點熱。一天上午,正和果玉師坐在背陰的陽臺喝著功夫茶聊天,班主任妙行法師來到我們身邊。法師無事不過來,今天到這里,一定有什么吩咐。
果然不出所料,一邊喝茶,他一邊說起過段時間常住要舉辦個凈土夏令營,希望我和果玉師能夠發(fā)心,擔任輔導員。
想到自己安居結束后就要告假,半年以來深受常住關懷,未及回報。臨走前有個機會,當即就答應下來。果玉師和我一樣,沒有異議。
第二天下午,在《凈土》編輯部召開輔導員預備會議;I辦人員介紹說,“這是東林寺第一次面向社會舉辦夏令營,對于參加者的年齡與學歷都有較高的要求。報名的人員已有近百名,而且每天還有源源不斷的咨詢電話。由于輔導員是與營員接觸最多的人,所以大家身上的任務很重,希望順利完成,對于凈土法門在青年知識分子中的宣傳起到積極的作用。”
夏令營安排在夏安居結束后第二天開始報到,為期6天。在這期間,營員每天除了參加寺院的早晚課之外,還安排了大量的活動給他們能夠感受寺院生活的清靜與莊嚴。比如:念佛、傳燈、行腳、寫經、叩鐘、學習佛門禮儀等等。
被安排擔任女營員的輔導員讓我有點哭笑不得,原計劃在隔壁西琳寺請位比丘尼師傅擔任此重任。后來,不知怎么搞的,這個“美差”輪到我的頭上。
一個年輕和尚帶著20個年輕女孩,連續(xù)6天,我要抓緊時間先想好對策。還好,怕我應對不過來,又派了同學時敏給我擔任助手。同時,又安排一個叫張燕清的女居士扮演營員,打入內部。這下,里應外合,肯定萬無一失。
找來已經確定要來人員的報名登記表,坐在房間里一個個熟悉,從照片到職業(yè),從對佛教的理解到對凈土法門的認識,我都仔細過目。幾個小時下來,看得暈頭轉向,好歹總算大致記住了大家的特征。
有兩個填寫的特別搞笑,在對參加本次活動的期望一欄中,居然填上了明心見性四個字。一看就是互相抄襲,而且禪凈不分。
報到的當天晚上,我們在教室開營員分組見面會。作為輔導員,好歹也要說幾句?纯磁_下,約16個左右,聽說還有兩個外出未歸,20個人不成問題。那就自己先介紹一下吧,然后讓同學們互相介紹。最后,期望大家好好呆著千萬要給女眾爭光。
第二天的早課給大家一個下馬威。4:00起床,對許多人來說簡直是個夢想。開營儀式結束,緊接著介紹佛門禮儀。時間安排的很緊,看到有的營員有點不行了。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早上,有個女孩子帶著商量的口吻對我說:
“師傅,我們今后的活動能否量力而行?”
“拿這里當成自選商場,想要什么就拿什么”我心里這么想著,可是嘴巴卻說“不舒服嗎?”
“我們有點吃不消,過幾天回去還要上班。”旁邊一個瘦小點的女孩在幫腔。
我想突然想起來,這兩個就是要來明心見性的。既然如此,就說:“盡量爭取上殿,機會難得,好好珍惜。”
我不能太強硬,否則會傷害這些嬌小姐的善根。但是,也不能太軟弱,佛法也不能賤賣。
經過二天的適應期,大家開始穩(wěn)定下來。第三天晚上,開輔導員總結會的時候,時敏突然接到內線張居士的短信,說是女子組那邊有異常情況,需要他馬上過去。
時敏三步并兩步下了樓,我們繼續(xù)明天的活動細節(jié)落實?旖Y束的時候,他回來了,時敏為了夏令營做了許多事,這幾天明顯有點疲倦。他說起女子組有兩個上海來的營員不能跟上大家的節(jié)奏,脾氣又大,不好溝通,似乎還想半路退出。所以組長很為難,看看怎么辦?
“上海來的,是不是就是提出不想上殿那兩個?”我問。
“就是她們!她們來了就問題不斷,第一天報到有個居然穿個短褲,這還了得,被看門的師傅擋在山門外。
第二天,兩個人說是買褲子跑出去一天,到晚上才回來,一點組織紀律也沒有。”
今天早上,大家都去上早殿,就她們兩個沒起來。敲她的們還不高興,說是輔導員法師同意的,接著又說不舒服。
中午,給她們送感冒藥,有個還在屋子里做面膜,簡直開玩笑。”時敏回答。
感覺有點象敘述罪狀,一條一條的,一不小心我也卷在里面,心里想著。
“大家都來談談,女子組輔導員先說吧”,營長發(fā)話了。
怎么說,真有點為難,兩邊不好得罪。
我說,“從上海到九江來回近千里,大都市的女孩子既然能到山林寺院也不容易。來之前她們對這里的生活一無所知,能及時改正就好了。再過兩天,夏令營就要圓滿,中途走人對大家的情緒都會有影響。希望還是妥善處理,當然,同時也要安慰我們的內線居士。據說這段時間她忙的也快撐不住了。”
其他的輔導員也表示同意,佛門慈悲啊,不舍一人。
8月27號,今天中午夏令就要圓滿,來自全國各地的七、八十位年輕人又將回到滾滾紅塵中去。臨行前,有50多位營員將在大雄寶殿釋迦佛像前由法師證明,歸依三寶受持五戒。我們女子組幾乎統統參加,就連那兩個上海來的調皮鬼竟然也跪在拜墊上,令我不得不相信三寶的威德與慈悲的力量。
告別的時候,不要流淚。帶上東林祖庭的期待,帶上三寶的的祝愿,帶上對真理的追求,帶上阿彌陀佛對眾生的無盡悲愿。
小田來東林
到東林幾月,有了手機,和昔日的同修開始聯系。
一天,《小夜曲》突響,抓起電話。號碼顯示對方來自南京。
那里是我的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來電,會帶來好消息的。
按下接聽鍵,聽筒那頭是個小伙子急促地聲音。
“是菩云師嗎,我是田晉寧啊!”
“我是菩云,你好,小田。”
“聽小喬說你到了東林寺,我想過來看看,怎么樣,方便嗎?”
我猶豫了一下,差開主題,問到:
“你現在不工作嗎?”
“前幾天辭職了,太累了。”
“哦,是這樣。下來有何計劃?
“先到你這里來看看,調整調整”
“那好吧,不過和家里先商量好,別讓父母擔心。
說這些話是有原因的。
小田和我是在慈光圖書館認識的,當時我們都做居士。他就職于一家國有保險公司,是個業(yè)績不錯的業(yè)務員。
聽他介紹起保險來,頭頭是道。有的居士覺得挺有道理,有點興趣。也有的認為只有阿彌陀佛最保險。
小田學佛很認真,經常參加我們的念佛。不過,他的呼機也常在不該響的時候叫起來。下來,一般他就要去和他的客戶接頭。
一天,大家在談論佛法的時候。有人說小田把工作丟下,跑到臨安的東天目念佛了。
有人支持,有的反對,有的大談,有的沉默。一番爭論后,大家的討論不了了之。
過完年,聽到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小田的精神出了點問題,現在家里治療恢復。
約上小喬,來到小田的住處。門開了,一位頭發(fā)斑白的老太出現在門后,一定是小田的母親。把我們讓進去,在沙發(fā)上剛落坐,小田從臥室走出來。步履沒有往日做保險時的自信,身上穿的服裝一下讓我聯想到精神病人。
交流起來,才得知問題出在一個月前。
希望迅速解脫,證得念佛三昧的小田,在一個不知內情居士的幫助下,開始了為期7天的餓七。
前幾天,虛火上身,還感覺不錯。到了第四天晚上,煩惱猛的現前,念頭陷入幾年前和鄰居的糾紛中。情緒突變,破門而出,星夜趕回南京。
到家的時候,已是次日半夜。一個人搬起塊大石頭,爬到五樓樓頂,計劃用石頭把鄰居的雨棚砸個稀八爛,出出憋了幾年的惡氣。
站在城市中心的樓頂,小田猶豫了良久。站起來,拿起石頭,又放下來,……
最終,他按響了自家的門鈴。
可是,煩惱卻揮也揮不去。母親忍住淚,把他帶到醫(yī)院治療。
說了些安慰與鼓勵的話,我們與小田告別。
從此,家中經常接到一個母親的電話,為了自己生病的兒子。
我能說什么,佛教無能,還是小田有過。只有安慰與理解。
出家前,又去看望了小田,這次似乎有些好轉,氣色精神都不錯。盡管還在服藥,母親已經考慮兒子工作了。
到了寺院,難得聽到故鄉(xiāng)的消息。
一次,聽說小田又找了份事在做,心里也為他高興,更為他母親開心。
現在,他辭掉工作,要來東林看看,我不知怎么辦。
雖然我已出家,對這種事我卻無能為力。
我還是個凡夫。
上方塔
上方塔,位于東林寺殿堂建筑的最高處,建在寺院正后方的山腰上。最初建于何時,我也弄不清楚,雖然我在那里還住過半年。聽說,來自印度迦毗羅衛(wèi)的高僧佛陀跋陀羅尊者把從故鄉(xiāng)帶來的幾顆釋迦佛的舍利放在塔的地宮里,所以上方塔又名文佛塔,F在看到的塔共有九級,文革后由果一上人募化所成。
讀書之余,我常常下樓登塔,俯視東林。從神運殿西過一狹長過道,出口即般若泉。向前約三、四十米,有兩條路可以上塔。新修水泥臺階筆直向上,看上去有點死板,不太喜歡。
還是比較念舊、懷古。初春,走在承載了幾百年歲月的石板路上,仿佛特別與穿著長裳的出家人相匹配,有點人在江湖的意境。
竹子發(fā)筍的時候,雨后,石臺階兩邊的竹林里冒出了小筍,筍尖上的露珠晶瑩無暇,一下子聯想到極樂世界蓮池中的八功德水。
山上種滿了竹子,清清郁郁,所以后山又稱靈竹山。中國人喜竹,放進了歲寒三友。此時,竹子代表了人的思想,一種生命力的象征,不知能否和往生西方聯系在一起。
我的剃度師父特別喜歡竹子,盡管他住的寮房很破舊,周圍卻種了不少竹。他也愛畫竹子,當然還有些小竹筍。落款的時候,總把自己住的地方稱為松竹窗下白云丈室。
或許是遺傳,我也對竹子也有種好感。住東林的時候,寮房在藏經樓隔壁,背對靈竹山。所以,每天都可以坐望翠竹,感受清涼;氐綒w元后,陽臺前有一排小竹子,恰似天然屏風,割斷紅塵。
不緊不慢的到達半山,靠近塔的底層,周圍的一切頓時放了下來。此時,心中只是覺得與佛很近,或許只有幾米的距離,雖然不知道具體的位置。上來拜塔的人很多,經?吹接腥巳揭话,從山腳拜到塔下。
春夏秋冬,塔還是那座塔,拜塔的人卻換了一茬又一茬。
塔北10米,有座屋子,地方不大,名聲并不小。門頭上刻著三個字——譯經臺,顧名思義,有人在這里翻譯過佛經。他是誰,還是那位來自佛陀故鄉(xiāng)的尊者。
當年,在首府長安,遭受羅什門下弟子的攻擊后。尊者四處流浪中,遠公不計個人安危,古道熱腸,接納了他。不經意之間,竟然成就了廬山的譯經事業(yè)。
譯經臺上住了幾個師父,修行都很認真。有個老比丘,每天都會禮拜繞塔,即便是三伏天,也是如此。譯經臺里供奉的觀音菩薩座前,也不知從哪一年起,多了一個簽筒。從此,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也好,游客也罷,都會好奇地跪在菩薩腳下;位沃裢怖锏闹窈,希望能晃出未來的前途,搖走過去的悲傷。
菩薩是慈悲的,她坐在臺上,一動不動。
來求簽的人,人來人往,來了又走了。
只是,手中多了一張簽條。
住塔的師父,還總是那幾個。
遠公塔院
1590年前,暮秋的一個黃昏。江洲城外,香爐峰下的東林古剎里,傳來了沉重又悠揚的念佛聲。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聲音劃破了長空,直透天際。夕陽的余暉,飄灑在山門內每一個角落。白蓮池中倒映出西琳寺千佛塔影,一陣微風吹過,水面泛起了漣漪。一些干枯的蓮桿還沒來及清理,唯一一朵白蓮也開到了極點。
仔細聽,伴隨著松濤聲,后山隱約傳來幾聲虎嘯,凄涼與憂傷,仿佛在嘆息,在感嘆。
全寺僧俗幾百人,把方丈的小院堵個嚴嚴實實。念佛聲從里面不停的傳來, 大家的臉上呈現出一種安詳的表情,絲毫看不出這個寺院最高領導人離去給他們帶來的憂慮。
對他來講,留下與離開已經沒有任何區(qū)別,就象門前那棵親手種下的松樹,一年四季總是那么清翠。
一位老人走完了83年的人生,他選擇了在暮秋的午后。
二十年前,許下與阿彌陀佛在蓮池海會相逢的約定,本可以在十年前實現?墒,為了開鑿蓮池,種植蓮花,自己卻一再失約。前幾天,對方再次上門邀請。老人想想,是到了該回去的時候了。
蓮池中,最后一枝白蓮,在天黑透的一瞬間,花瓣隨風飄落到水中,剩下一只碩大的蓮蓬在空中搖曳著。
幾天之后,寺院西北角的小山上,斜對著千佛塔多出了一座新建的僧塔。圓圓的塔上有數不清的鵝卵石,石頭從門前虎溪中拾來。據說,老人生前從未出過虎溪。只有一次例外。那天,后山的虎兒睡著了。
塔前的香樟樹,是老人年輕時種下的。此時,足以遮蔽夏日的酷暑。樹下,一個石桌、四個石凳。
盛夏傍晚,兩三個守塔的僧人會到此地納涼。
一壺茶,一把芭蕉扇,坐在樹下,回憶老人的故事。
每天的話題不一樣,手中那串念珠卻日日相同。
煙雨剪刀峽
七月酷暑,來廬山避暑的人真不少,大都直接乘車上到空中都市——牯嶺。
山腳下的東林寺,氣溫比起九江城里好不了多少。幸虧,夜里涼爽點,能睡個好覺。否則,師傅們都要逃到下院去乘涼了。
月底,老和尚從北京回寺,給廬山帶來了一場雷雨,雨持續(xù)了一夜。直到次日,小雨時斷時續(xù)。站在陽臺,遠眺東面的群山。煙雨襯托下,它越發(fā)顯得鐘靈毓秀。飛瀑如練,嵌在山腰。諾那塔院時隱時現,北香爐峰宛若一幅天然的水墨畫。
古人形容廬山瀑布飛流直下,如銀河傾瀉天際。我去了三迭泉,費了老大盡,走到近前,看后也覺得一般般;蛟S,沒有詩人的慧眼吧。
有次,同學果師對我說,剪刀峽瀑布風景很美,又一直不為人了解,這幾年才開發(fā)出來,對外宣傳。
昨晚一場雨,久旱初涼,想來山里一定泉水豐盈,行腳去剪刀峽吧。
念頭一動,腿就吃苦。叫上果師,戴著斗笠,客堂告好假。
出山門,溯虎溪向上步行。沿途滿目青翠,無染紅塵。田間的稻谷長的很壯實,看來不久就要抽穗,幾個農家小兒從屋內向外張望,不時探出頭來,眼神里分明寫著兩個字——天真。
經過一個岔路口,果師說向右約三里進山,有白居易草堂數間。白氏當年被貶江洲,為遠離都市,曾在此結茅隱居數年。后人稱其為中隱,喻其介乎大小之間。
草堂久已荒廢,有現代隱士某某,自籌資金重建。想來,人世有興廢,可煩惱古今同。不過,今天沒時間,只好改日登門造訪。
向前里許,過幾戶人家。眼前狹窄起來,一大標志牌和門樓赫然現前。聽說從東林來,門票給打了八折。
入得門內,空無一人。向南數十米,過虎溪橋。橋木質結構,長久溪水浸泡,木頭有點腐爛。從門票背后的游覽圖可以看出,山路緊挨著溪流,源頭來自剪刀峽。
向上二十米,有匡續(xù)祠。相傳匡續(xù)為漢代人,在此結廬修道,后羽化登天。被封為此地神圣,廬山古稱匡廬,即由此得名。據說,后代凡久旱或者大澇,當地百姓都要到此祈禱,頗為靈驗。
再向上,溪上架一繩索橋,可達對岸涼亭。亭邊石刻桃花源三字,下有大石橫臥溪中,名曰“臥云”。獨坐石上,坐對清山,腳踩流泉。惜未帶茶琴,不能煮泉聽琴。只好抓起農夫山泉,附庸風雅而已。
過此地,一里左右,有一高臺。臺階數十級,甚為險峻。不敢四顧,登臨臺頂,有“講經臺”石刻。碑文顯示,東晉慧遠大師,曾于此地為眾弟子開講般若空義,講經臺下自然形成一潭池水,俗稱“天池”。大師是否來此,那無關緊要,不過游人至此,或坐或立。望山看水,忘情無我,如能少許契如,倒是真實受用。
山里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下了講經臺,雨點密了起來。急著往前沖,沒小心撞著路邊的樹干,一摸頭,受傷了。
果師說:“流血了。”
我答:“不低頭只能自討苦吃,不看破不行!”
冒雨沖風,一路烏龍?zhí)、天寶石、愛魔谷、牯牛潭,終于可以感受到源頭的氣息。拐過一個完彎,走到一個木質的橋上,還在找剪刀峽到底在何處。一回頭,一陣煙霧夾著雨氣打來,定睛一看。
“到了,就是這里,就是這里”我大叫。
五乳情結
明末四高僧中,對憨山德清情有獨鐘。大師的年譜拜讀數遍,每次都有感觸。憨山出生在安徽全椒,距我住處不遠。再加上他的啟蒙教育幾乎在南京報恩寺內完成,這就又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從憨祖留下的《夢游集》了知,他生平相交道友,尤以紫柏、妙峰和雪浪等人最為知己。幾位離世后,憨祖不是撰寫塔銘,就是寫碑文,以為紀念。言詞鑿鑿,感人彌深。
紫柏尊者獄中臨終時分,尚以“老憨之怨未雪”做為生平三大負之一,足見二人法情道誼及交往之深,。
菩云憶及于此,每每感嘆真君子交往也!
憨祖幼年學教,通達義理。遇云谷禪師,授以宗門一法,苦參力究多年,后在清涼道場得個悟處,以《楞嚴》印心。之后,隨緣度化,興叢林、建道場。遭誣陷,忍辱負重,身處邊地,不忘利他。
憨祖晚年,曾隱居匡廬五乳峰下的法云禪寺!秹粲渭份d:萬歷丙辰年間,憨祖自南岳東游,避暑于金竹,尋幽于五乳。愛此地山水,遂有隱居之意。恰逢黃梅邢孝廉慷慨購地,以為老人養(yǎng)老之所。汪司馬等護法發(fā)愿捐資鴆材,金沙于公等置辦香火田產。二年未到,寺院完工。
憨祖甚喜匡廬清幽寂靜,擬以此地為終老之所,自號匡山逸叟。他以為與此地有舊緣,在《喜歸匡山》中有:“山是前生住,林從今日開。誤嬰塵累去,喜仗宿緣來”之句。
對于廬山,憨祖并不陌生,少年時行腳就曾游經此地。所以,在其《歸匡山》一詩中,序曰:余少志遠游,三十住山,倏二十年,忽被業(yè)風吹入幻海。二十余年,而此一念,未離寒嚴冰雪中也。傾幸晚歸匡山,以遂投老,蓋年七十二矣。嗟嗟浮世人生幾何!視此余生,如西山落日,浮光瞬息,乃為詩記之
拂袖歸匡廬,一超濁世緣。眾念悉已枯,千峰抱幽壑。邈與人世殊,七賢到云中。五老頻招呼,眉目時相對。嘯傲多歡娛,明月有時來。
憨祖在五乳,日課《華嚴》數卷,佛號萬聲,十大愿王,導歸極樂。以華嚴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入阿彌陀佛無量光壽之愿海,實證自性本具之彌陀,親炙究竟唯心之凈土。
如果不是曹溪大眾和地方紳士多次入山祈請,盛情難卻,憨祖必定終老于此。有其描述匡岳文字為證:“盤踞二百余里,如出水青蓮高插云漢。南臨吳岳、北眺中原、直與五岳爭雄。”
學佛初期,偶夢至一寺院,一屋門大開,內有二三僧人聚坐議論。路過時,見門內一僧指我對余人言:“此人不是妙峰嗎?”
醒后,夢中景象依舊清晰。
自后,越發(fā)深信前世曾為僧侶,云游諸方。不知此二妙峰有無宿因,可對憨祖及匡岳卻益加仰慕。
去歲住廬山,游歷山中諸景。多方打聽五乳舊址,可惜無人應答,甚為遺憾。
今夏在歸元,忽憶起五乳,遂發(fā)心腿傷復原,定要尋找舊址。
山是前生住,林從今日開。誤嬰塵累去,喜仗宿緣來。
大安法師
昨晚,常住召開全體僧眾大會。知客師傅談到道風建設時候,我憶起了大安法師。時間飛快,離開廬山一年多,時不時想起在那里的學修生活。當然,還有大安法師。
初次見到法師是在十日閉關的交流會上,天氣還很冷,房間沒有空調。法師穿一件灰色大褂,戴一頂手工織就的毛線僧帽。他說話非常謙虛,開口就是:“各位大德比丘,”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做為凈土祖庭的代理住持,除了承擔實際寺院管理,還要領眾熏修,開辦凈土研究班,培養(yǎng)僧俗二眾人材,很不容易。法師是專修極樂凈土,對于阿彌陀佛有著無比的信賴,更有建立在教理基礎上的一定實修的經驗,這在當代為數不多。
在廬山住了半年,我和法師單獨說話的時間不多?墒,經常有機會聆聽他的開示,使得我對他的了解一些。他為人很謙和,包容別人。記得首屆凈土夏令營期間,江西師范大學的一些老師和學生也來參加。一天晚上,開當天情況總結會議時,僧職師傅提出有幾個大學老師不遵守寺院規(guī)定,在居住房間抽煙,指出之后對方還不承認,要求予以處理。大安法師知道后,主動出來開示大家,向對方指出,希望尊重寺院的規(guī)定,也不必依照傳統的方式,予以趕人。并以孔子做《春秋》是責備賢人為證,化解了一場不必要的風波。
一天早齋,法師表堂,讓我看到他性格的另一面。“最近,師傅們上殿不出聲念。做為一個出家人,衣食住行來于十方供養(yǎng),不用象在家人那樣辛苦忙碌。我們拿什么來報答他們,拿什么來報答三寶,如果連上早晚殿都嫌麻煩,我們對的起誰。我不知道那些不開口的師傅安的什么心,你們到底想干什么?! 坐在下面的我,聽的同時心里也感覺慚愧,有的時候自己的聲音也不太大。
由于一些因緣,我決定在安居結束后離開東林。法師私下得知消息后,八月初找到我,善巧提出請我在寺院擔任書記,希望我能留下來。因為,他覺得道場里年輕的比丘中肯學習的不是很多。而我,盡管很貪玩,爬山喝茶?墒,還喜歡讀書,寫點東西。所以,樂于成就我在祖庭學習。法師很誠懇,他說希望我能安心在道場學習幾年,不用做事情。而我,卻拒絕了他的挽留。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歸元成就我出家、學教、受戒,無論常住還是研究所對我有恩,我在寺院才發(fā)心一年,我不能做忘恩負義之人。法師最后說了一句話:“那就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我向他頂禮告假,他說等參加完夏令營再走吧,我回答那是一定。半年都是常住在成就我,這點小事義不容辭。
離開東林的那天,沒有向法師告假,委托同學果師代為轉告。春節(jié),果師打來電話問我近來如何,說太累就回去,提到法師和同學們都很關心我,還希望我能回去。
《無量壽經》上說:“一切恐怖,為做大安,”希望我自己也能做到。
明月清風伴我歸
離開廬山的前夜,下起了大雨,整整一夜。
清晨,沒停下的意思。想著獨自去客堂告假,離開。果玉師和劉伯勇堅持要送我到九江。剛走到蓮池的前,于紅波追了上來,硬要往我手中塞錢,嘴里說著法師保重。一個老居士問:“師傅,你要走嗎?”我回答“出去一下”她馬上倒地頂禮,說“早點回來!”我有點感動。
東林的居士是我接觸過的比較如法的那一種。由于獨特的因緣,他們生活在寺院中,依止出家眾修學佛法——上殿、過堂、每天念佛,求生凈土。
出家人到處跑,所以換個環(huán)境一般沒有什么感覺。自己走如此,看別人也是這樣。
人生其實就在一念之間,決定回歸元也不例外。那天上午,剛剛在電話中答應回去,法云師下午就告訴我他們學院需要法師的消息。幾個鐘點,一切都變了,生命就是如此美麗,你要安心地接受。
聽說我要走,同學們都在挽留。法師也特意找我談話,期望能夠珍惜把握時間。法師很慈悲、真實,屬于那種情感豐富的人。從我見他第一面起,就覺得這個人可以信賴。我和他交談的次數不是很多,但每次都可以發(fā)覺到他的真誠,無論對人還是對信仰。
即便我和他在有些觀點上不同的時候,他還是給了我寬容與理解,這使我很欽佩。見勸說無效,最后他說那就服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吧。
我向他頂禮告假,他說等夏令營結束吧。我回答一定。半年沒有未常住做事,這點小事理所應當。
住在廬山的日子,是我出家生活中值得記憶的一篇。
- 成峰法師:“西方凈土”的位置到底在哪兒?
- 成峰法師:如何看待佛教徒弘揚外道典籍—從《文昌帝君陰騭文》
- 成峰法師:天臺六人行
- 成峰法師:想到了剃度師
- 成峰法師:西園夜話
- 成峰法師:白馬澗紀行·10首
- 成峰法師:我們都是那只尋找回家之路的猴子
- 成峰法師:慈心的力量——《佛說慈心應作經》點滴
- 成峰法師:對聯二副
- 成峰法師:閩南游·18首
- 成峰法師:梁溪行·9首
- 成峰法師:華山游·4首
- 成峰法師:西園夜話·102首
- 成峰法師:廬山行·32首
- 成峰法師:論六根門頭的修行
- 成峰法師:《六祖壇經》的凈土思想
- 成峰法師:夏會本《無量壽經》小議
- 成峰法師:如何看待佛教徒弘揚外道典籍
- 成峰法師:依止善知識是修道的根本
- 成峰法師:讓我們一起憶念三寶——成峰法師談皈依共修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