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在動真格的行為中,命運就能改變

\

  《了凡四訓(xùn)》,我想學(xué)佛的人大概都比較明白。這里我們簡單的看看它給我們的啟示,就在于袁了凡改命。這是明代的一位讀書人了。原來本來想從醫(yī)的,結(jié)果由于遇到了一個會算命的孔先生,他才開始發(fā)心讀書考功名。他考功名,哪一年考第幾名,哪一年考第幾名,哪一年作什么官,什么時候去世,都被這個孔先生一算八字,全都給他算出來。而且先把它記錄下來,以后他所考的這個名次還真的跟那個孔先生算的一樣。

  所以這樣看起來,人的生命——命運啦,它是有一個軌跡的。有一個定數(shù),哪個年頭會干什么,會發(fā)生什么,他自然能夠排列得出來。這也是事實。這好像用現(xiàn)代遺傳學(xué)來說,就是我們一生的命運好像在基因里面。遺傳基因密碼里面就給它編程好了,像一個軟件已經(jīng)編好了。于是我們一生的過程,就是這個軟件密碼一個再現(xiàn)的過程;旧鲜沁@么一個道理。但是這里面也不是一定的,你再現(xiàn)的過程也有主觀能動性。原來袁了凡就有個觀念:噢,既然是命中注定了的,那我就可以消極的對待。就這個心。

  結(jié)果在棲霞山與云谷禪師有一個對話。這個云谷禪師就告訴他:“這個命運啦,還是可以改變的。你只要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你這樣的力量超過了你命運的那個軌跡。”就是命數(shù)里面也有變量,這個變量就取決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它就能改變命運。那么這一段開示,對袁了凡觸動很大。忽然他感覺到:“噢!命運還是可以改變的!”原來以為——相信有命運——命運就是這么回事,于是努力、不努力也就一樣。所以他原來在衙門里面,也就比較被動。反正干也是這個樣子,不干也是這個樣子。他知道這不一樣之后,他就想——人都有趨向那種幸福的本能——趨樂避苦。“既然可以趨向快樂,然而我為什么不努力一下呢?”

  所以袁了凡就開始發(fā)心改變命運。原來命運不是很好:他只能活五十三歲,命中也沒有兒子;他也只是考取秀才,并沒有考上進士。所以他就發(fā)心行三千件善事,來發(fā)起求兒子的愿。命中沒有兒子,對于傳統(tǒng)社會:“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沒有繼承香火的人啦。所以他求這個愿:“我要求有兒子,許行三千善事。”果然,還沒有等到他滿三千件善事,他就生了一個長男啦。生了一個兒子,這樣就對他更有一種鼓舞力量。“我命中沒有進士。我再許一萬件善事,我要求中進士愿。”結(jié)果他真的又考取了進士。然后他的壽命呢,也不求自得。享年已經(jīng)有七十三。

  這個“立命之說”,在“孟子”那里就已經(jīng)有很精辟的闡述。但自古以來,能夠把這個立命之說“身體力行”,能夠付諸實現(xiàn)的,大概也就是袁了凡先生一人而已。所以要轉(zhuǎn)變一種知見,從信心下手;然后把這個信心,落實在動真格的行為當中,行得很勇猛,命運就改變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