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凈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無量壽經》四十八大愿 第一講
四十八大愿 第一講
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凈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凈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fā)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愿!北惹鸢追:“唯垂聽察,如我所愿,當具說之。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后,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好,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佛前發(fā)愿”——第五章。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這個法會上,向與會的大眾追述、陳述著往昔無央數(shù)劫以前的一件大事。這個“時”,就是無央數(shù)劫以前的法藏比丘思惟五劫,圓滿大愿藍圖的設計,向世自在王佛以及座下的大眾稱性發(fā)愿的那么一個稀有難逢的一時。所以這個“時”就定格在法界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上的這個時空點。這個“時”對我們一切眾生具有深刻的關聯(lián),當這一刻——“時成就”的時候,法界所有眾生的被拯救也就獲得了一種依據(jù)。就在那一刻,法藏比丘在寂靜處用五大劫的時間攝取完十方無量無邊的佛剎!岸僖皇畠|諸佛剎土”代表他的圓滿,這些諸佛奇妙的凈土莊嚴之相,以及成就這個莊嚴之相的諸佛的清靜之因行,這個法藏比丘都弄明白了,都提綱挈領地把握住了,把十方剎土的精華聚集在一起了,而且把救度十方九法界眾生的方法也思惟到了。那么他是在寂靜處靜坐思惟,這種思惟是深入法性——實相層面的思惟,這就前面講的“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不著在一切法上,住在實相般若上,以他的悲心來祈結國土第一、令一切眾生得到大安隱的這樣一個總愿——來攝取。
好,當完成這么一個總愿的時候,這種修慧——這種“軟件”的編制、這種藍圖的設計是非常細致的,非常周密的,是一個完整的東西。法藏比丘非常有自信,才到他的親教師世自在王佛的地方來稟告。先是這個弟子見師父的禮節(jié),五體投地地頂禮——“稽首禮足”,然后“繞佛三匝,合掌而住”,恭敬地向佛世自在王佛稟告。這時候,他們師徒倆也是離開了五大劫了,他就向世尊稟白:“我已經攝取了十方剎土的精華,來莊嚴我這個國土第一的大愿。這些方法、原理我都明白,我都凝聚在我的藍本里面了。”他不需要說多少話,實際上就這一句“我已……”,這是成就的話——我已經完成了這樁事情了。
世自在王佛當然非常了解了,一聽這句話,就很歡喜地告訴他的弟子就是法藏比丘:“你現(xiàn)在可以稱性宣說了。要知道,正是時候了!薄耙酥菚r”,這個“時”,一方面是你的悲心使你的愿成就了;更重要的是,九法界眾生需要得拯救的這種渴望、機緣在這里了。所以就讓他趕緊宣說:“你這一說,首先天人、聲聞、緣覺這些大眾,能夠發(fā)起信心,生起喜悅,能夠發(fā)起求往生的心!边@就是“發(fā)起悅可”。那么對那些菩薩層面的——大菩薩,聽聞到你已經成就凈土之行的這個法,“修行此法”——這個“此法”是什么?在《無量壽經》的下卷,十方諸佛敕令座下的菩薩都到西方極樂世界,禮敬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說法,受阿彌陀佛成佛之記。當這些菩薩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時候,看到極樂世界那樣的妙麗莊嚴,馬上就生起一個心——一個愿:“我也要成就像這樣的凈土!”
好,這時候,阿彌陀佛心懷歡喜,放光,然后就宣說了一個法。這法就是告訴這些十方的菩薩,你要成就這樣的剎土——這個愿太好了。但這個愿怎么實施呢?就在這里,把他因地當中成就極樂世界的這個法,他說出來了。這主要是體現(xiàn)在三個偈子——這是阿彌陀佛親口宣說的:“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愿,必成如是剎。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受決當作佛。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边@三個偈子十二句,就把法藏菩薩成就凈土的一個原理、機制告訴我們了。首先要契證諸法的空性,要了解世間和出世間一切法都如夢,如幻,如響,這是建構凈土的一個前提。如果把一切法都認為很真實,去心外求法,那都進入不了。那你契入諸法的空性,還要發(fā)愿,就是“妙愿”——奇妙的莊嚴凈土、救度眾生的愿。有這個愿作為中介,才能夠從諸法的空性當中現(xiàn)出它的莊嚴之相。這個莊嚴之相就是表現(xiàn)為凈土無盡的依正莊嚴,這就是剎土,就“必成如是剎”。
所以我們把建構西方凈土的一個原理用公式來表現(xiàn),第一是空性,第二是妙愿,第三是剎土。那么在大愿的稟告當中,它就包含著這樣的法的精神。這個四十八大愿就是從諸法空性里面升華出來的,這就是妙愿。因為諸法的空性——涅槃自性,它就是奇妙的,是不可思議的,是具足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善法的、廣大無邊際的,這就天臺家講的“性具”。在這個“性具”里面的無量德能,怎么開發(fā)得出來?這就要發(fā)愿。你發(fā)了愿,再由這個愿導行,就必定能圓滿你的大愿,莊嚴你的剎土,乃至于你在這個過程當中究竟六度——乃至無量的菩薩行,一定能做佛。
所以這些與會的菩薩聞到你的發(fā)愿,知道你的原理、機制——就是這個法,他就得到大的啟發(fā)了,就“緣致滿足無量大愿”,就是能緣你這個法,滿足他菩薩的無量大愿。菩薩無量的大愿,最終是離不開成佛度眾生的核心。所以這樣的一個稱性發(fā)起的四十八大愿,包含著所有修道人成功的妙愿:或者自力怯弱的“我求往生”;或者他的境界很高的,也能得到甚深的啟發(fā),也要像這樣一個凈土的修法——這個認同,來快速、圓滿地完成他自己的大愿。你看世自在王佛就做了這么一個高度提煉的的概述,說明你這個大愿“宜知是時”,趕緊稱說,來利益這么多眾生。
那么這樣,法藏比丘顯然得到了佛的印證。實際上,四十八大愿稱說,世自在王佛就在旁邊啦,就坐在那里啦。他在佛面前稱性宣說,也就說這個四十八大愿是得到了世自在王佛的印證的。從他開始發(fā)愿的起始,到他發(fā)愿的時候以及發(fā)愿的圓成,都貫穿著他的親教師世自在王佛的這樣的一個加持。那么如果把世自在王佛這個“世”——世間,作解脫德,“自在”作般若德,“王”理解為法身德的話,那么世自在王佛是代表涅槃的三德。換句話來說,他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證得的這樣的一個法界藏身的德;這樣世自在王佛的這種加持、印證,也就等同于十方諸佛的加持和印證了:所以這個大愿不是一般的一個情況。不是我們凡夫心血來潮、頭腦發(fā)熱,發(fā)個愿——實際上都不是稱性發(fā)出來的。發(fā)了愿,過幾天:“哎呀,做不到啊!能不能修改呀?”它不是這個(樣)。這個是不能修改的——稱性而出的。
所以法藏比丘就稟白佛陀,“唯”——很莊嚴的,“唯垂聽察,我即將發(fā)的大愿,我要具體詳細地宣說了”。那么這宣說不僅僅是對佛一人說,這是在世自在王佛的法會上宣說。這就等于世自在王佛把他講經說法的這個權利,在這一刻賦予了法藏比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是可理解為代佛宣說嗎?
好,下面是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分為三大類。第一是攝法身愿,攝法身愿包含著三愿,就是第十二愿“光明遍照十方愿”、第十三愿“壽命同佛永久愿”、第十七愿“諸佛稱名贊嘆愿”。那么這三愿是法藏菩薩莊嚴自己的愿,讓自己的光明遍照十方,讓自己的壽命無量,讓自己的名字得到十方諸佛的稱揚贊嘆。雖然是莊嚴自己自身的功德,實際上他的目的還是為了普度一切眾生。這是攝法身愿。
再就是攝凈土愿,攝凈土愿有三愿。第一就是第一愿“國無三惡道愿”,讓我的凈土沒有三惡道;第二就是第三十一愿“凈國照見十方愿”,西方極樂世界每個構件面都非常清凈,墻壁、地面、樹干都能夠照見他方世界的情況;第三十二愿“嚴飾超諸天人愿”,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構件——宮殿、樓閣、寶池,它都是種種珍寶合成的,里面有種種寶香的羼滲,是一切世間天人無法比擬的。這是攝凈土愿三愿。
除了這六愿之外,其它的四十二愿都是攝眾生愿——四十八愿的核心就是攝眾生。這里攝眾生如果從類別上分,又分攝凈土往生者,攝本土的眾生愿,有攝他方眾生的愿。那這個攝本土的愿,有攝天人的愿,有攝菩薩的愿;攝他方世界也有攝凡夫愿和攝菩薩愿,它又有所不同。
好,我們大概了解這個就可以。這個愿目,這里是鋪陳了四十八愿,但是漢、吳兩譯是二十四愿,宋譯是三十六愿。我們還是以曹魏本和唐譯本為核心的,一般就指四十八大愿。大家不要以為僅僅只有四十八大愿,阿彌陀佛稱為大愿之海,五大劫的思惟不僅僅就思惟這四十八條,要么不能稱為大愿之海。他是面對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剎土的眾生發(fā)愿的,所以他的愿目將會很多——才能夠對應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剎土、各種不同根機的眾生,來沒有遺漏地救度。所以稱為大愿之海。這里釋迦牟尼佛所介紹的四十八大愿,是從大愿之海選擇了一些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關聯(lián)緊密的部分作介紹。大家要了解這一點,不要以為只有四十八大愿。四十八大愿內容非常深廣,細講要花很多時間;但粗略的講呢,又好像不得要領。我看時間確實不夠,所以我們就用概略的方式,還是要講一講它的大意。
我們看第一愿“國中無三惡道愿”,意思是說:如果我成佛的時候,我所住持的剎土沒有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如果這一愿不能完成的話,我就不成佛。那法藏菩薩為什么要發(fā)這個愿,而且把這條愿放在第一?前面我們講過,法藏比丘贊嘆佛的相好光明來陳述自己愿的時候,就有一個根本的悲心——“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所以四十八大愿是他對一切恐懼的眾生來發(fā)的,是體現(xiàn)他的大悲心的。那在他五劫的思惟中,他用自己的天眼通觀察他方世界種種情況的時候,對這個法藏菩薩來說,他是觸目驚心的。能夠引發(fā)他悲心的一點,就是看到有那么多三惡道的眾生遭受著種種劇烈的痛苦,尤其是阿鼻地獄的眾生,那一天都是萬死萬生。等到輾轉的地獄苦受完了,到了畜牲道,他又忘記了——調過頭來又下了地獄;惡鬼道、畜牲道里受完了這個業(yè)報,僥幸得到人身,由于煩惱習氣又造作惡業(yè),又墜到三惡道去:這個真是輪回不已。我們在六道輪回的過程當中,絕大多數(shù)的比例都是在三惡道里,在人天道里面是很少的。
而這些眾生在菩薩眼里就是多生多劫自己的父母、兄弟、眷屬。他們都有佛性,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只是那種無明啦,情執(zhí)啊,把這個佛性完全遮蓋住了,冤枉地遭受劇烈的痛苦,而且在這個苦當中他不知道出離。那你想想,法藏菩薩現(xiàn)量看到這些的時候,他真是痛徹心髓、如箭入心哪!所以最要解決的是三惡道眾生的痛苦啊!所以他就必須以他的悲心把這一條放在第一:在我所成就的剎土當中,永遠不會有三惡道了。那這一愿也向我們透示,它是帶業(yè)往生的一個法門,就是你他方世界的眾生業(yè)障深重,帶業(yè)到我這兒來,就是帶了三惡道的業(yè)力種子到我這兒來,你也不要害怕有三惡道的輪回。不僅三惡道的事實沒有,連三惡道的名稱都沒有,這就是后面“國中無不善名愿”。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在西方極樂世界你三惡道的這個業(yè)力種子就枯萎,就不能起現(xiàn)行。然后他的善法——佛法的修行馬上跟上去,以后破無明,這些虛幻的三惡道輪轉的幻業(yè)、幻苦也就沒有了。從“睡夢”當中醒了,他就得到了安樂啊!這是第一愿,我們要體會這種悲心。
那第二愿緊接著對三惡道的這種劇苦,還要預設一個底限的安樂,這就是第二愿“不復更生惡道愿”:你只要到了極樂世界去,不再重新到三惡道去了。這就針對什么類別的眾生呢?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土,沒有墜三惡道的風險了,但是有一類往生的天人——帶業(yè)往生的天人,他曾經因地發(fā)過悲愿:“我只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見阿彌陀佛,我要回來救度眾生!边@時候他還是天人的身份,還沒有破無明,他的三惡道業(yè)力種子還有,離開了極樂世界,就有墮三惡道的風險了。所以針對這一類情況法藏菩薩發(fā)第二愿。
本身在西方世界沒有壽終,他是無量壽,這個“壽終”是指往生的天人他要離開極樂世界,悲心很切,要到他方世界度眾生,所以表達為:他離開極樂世界,為在極樂本土的壽終。那他離開極樂世界,比如再回到娑婆世界,他還有業(yè)力種子,照樣到三惡道去了,那不白去了一趟嗎?如果到極樂世界還回來,又墮三惡道,就覺得不保險了,也不敢發(fā)愿再回來了,那永遠呆在極樂世界不敢來。來了就墮落那怎么行呢?所以這一個大愿就保證,你只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再回來沒有關系,你不會墮三惡道的,你還能夠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阿彌陀佛這一愿作保證,曇鸞大師有個比喻,就好像你這顆種子用一個不朽藥給涂上了,涂上了一層保護層。這個種子一般放在水里會爛掉,放在火里會燒掉,但是我涂了一層保護層——是佛的果地上的保護層,所以它入水不爛,入火不燋——不被燒燋。所以我們只要見到阿彌陀佛,再回來,不會再墮三惡道。所以很自在:愿力保護,披上宏誓的盔甲。這宏誓盔甲包括我們自己發(fā)愿的盔甲,更包括阿彌陀佛果地上大愿的盔甲,我們披上了,就不會被五欲六塵、煩惱所擊中。這就比喻為:如鵝鴨落水,鵝和鴨落到水里沒有關系。如果沒有這一愿保證,我們就像雞:落到水里就“落湯雞”,不可收拾。好,這是第二愿。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于東林寺第二屆凈土文化進修班
- 上一篇:《無量壽經》四十八大愿 第二講
- 下一篇:《無量壽經》之法藏發(fā)愿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