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積修習禪定的資糧

  累積修習禪定的資糧

  惠空法師-慈光禪學研究所

  《俱舍論》中說人的煩惱有兩大類,一種是天臺宗說的見思煩惱,即小乘說的染污無知;另一種,天臺宗說是塵沙無明煩惱,小乘說是不染污無知。這兩種煩惱中,構(gòu)成我們道德因素的是染污無知。所謂染污無知,就是煩惱,也是障礙我們解脫道的根本。煩惱是從“我見”出發(fā)而產(chǎn)生的貪嗔癡慢疑:五蘊中因執(zhí)有我,而有我見,道就是無明(癡);能滿足我們要求的,我們就產(chǎn)生了貪;不能滿足我們的,就產(chǎn)生了嗔;在滿足和不滿足之間徘徊不定的,就是疑惑:滿足之后和眾生產(chǎn)生了高低對立的關(guān)系,這就是慢。于是貪嗔癡慢疑就這樣成為我們的根本煩惱,而這些煩惱都是由我見出發(fā),所以貪嗔癡慢疑再加上我見,就是六根本煩惱。

  一個人的道德高低,就從這六根本煩惱中看得出來。因為貪、嗔、慢,就會傷害、欺凌眾生;因為癡,就會迷迷糊糊做錯事。因此一個人的道德高下和他的煩惱有絕對的關(guān)系。而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和染污無知的煩惱雖有關(guān)系,但并不是絕對的,其關(guān)鍵在于塵沙無明或說是不染污無知。所以有的人聰明才智很高,但道德不一定好,因為所牽涉的煩惱不相同。當然,如果一個人常起煩惱,內(nèi)心常常充滿貪嗔癡慢疑,則聰明才智就會被蒙蔽遮蓋而不能開顯,惡業(yè)現(xiàn)前時就障住我們的身心,我們就無法展露我們的聰明才智。這是佛法對人性和煩惱最透徹的剖析。

  當然,真正出世的聰明才智對我們而言仍很遙遠,和我們比較有切身相關(guān)的,是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太復雜、太綿密,我們用盡全力,恐怕也不能降伏它多少,唯有禪定,才能真正徹底地解決它、唯有在禪定的修持之中,我們的煩惱才會淡薄。平常日常生活中,我們只是把煩惱綁住而已,一動,煩惱便開始生起,而且如果我們的善根不夠,強制久了,人就會變得呆滯。因此不靠定力,我們很難能降伏我們的煩惱;雖然我們可以用自制力,但是事倍而功半。煩惱,表現(xiàn)在具體的生活中,就是對事理的不明白、待人處事的不圓滿,這些事情,如果我們直接去面對它,會很辛苦,即使用了很多的精力,仍難以有顯著的改善,因為煩惱是遮天蓋地,到處都存在的。當然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身心活動,我們都要有自覺和約束力,但這只是治標而不能治本。要治本,就必須要有禪定的力量,才能輕松地降伏這些煩惱,進一步等有了智慧之后,那就更輕松了。

  當然,剛開始我們都要用自制力來自我約束,即道德的心性、持戒的心態(tài),來面對我們這些貪嗔癡等煩惱。藉著這種方式,暫時穩(wěn)定我們的心,降伏粗重的煩惱。如果要再進一步,就必須靠禪定的力量。《大智度論》說:“忍為禪定之門!比叹褪且笞约骸⒓s束自己。而相同的,有了禪定,就一定會產(chǎn)生忍的力量。今天要使我們的道德能夠快速提升,就應該要在禪定上下功夫,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能自我反省、自我檢點,一點一滴去累積我們修行禪定的資糧。而在道德之中,信用是很重要的一點。從一個人有沒有信用,可以看出他的心性是否穩(wěn)定。孔子說:“無信不立”。儒家的思想,就是從自我要求、自我約束開始來規(guī)范一個人的道德,而佛法則還有智慧和禪定的切入,從心性深處的角度來透視生命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相處要有道義,就是對別人的一種責任感,一種信用。就像說我們請了假之后能按期回來,自己請的假自己要有信用,從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對自己要求、自我約束的尺寸在什么程度。如果一個人連自己對別人承諾的事都沒有辦到,我們還能約束自己,要求自己什么呢?如果自己說話沒有信用,對自己的承諾不能掌握,那我們還有什么值得做為自己修行的基礎(chǔ)和本錢的呢?我們不是要求得十分嚴格,但至少對自己所做的承諾要用心、誠懇的把它兌現(xiàn)。尊重別人,也對自己負責。一個人沒有最基本的信用,那要求自己生命的力量又在那里呢?

  所以,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之中能要求自己、約束自己,這就是忍耐,如果不能忍耐,使享樂、放逸的程度超過限制,我們就無法實現(xiàn)我們的信用。如果能有約制自己的力量,我們就能守信用,因此一個人有沒有信用,就可看出一個人自我約制的能力有多少;而一個人自我約制的能力有多少,就可看出他修行的潛力如何。雖然這是小事,但其背后有著很深的心性和生命基礎(chǔ)。我們常說:“由小看大”,就是如此。因此,希望大家能多用心,自我要求、自我約束,凡事忍耐,因為這些就是我們修習禪定的資糧。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