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心上用功 信愿行的修行次第

于心上用功 信愿行的修行次第

  禪宗法門,以心即是佛為究竟,所以不立語言文字,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心即是佛”一語,是禪宗的根本,無論講到何處,都離他不開。因一切唯心故。信愿行三字,有循序漸進的意義,學人往往隨便看過,未加審思。須知此三字中,每一個字,都有他的過程與差別。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所以首先就要重一個“信”字。但信有真妄之分,其間更要經(jīng)歷許多過程。如果不明了這種過程,難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發(fā)生其他差別。信字過程,簡單說,有下列幾種:

  一、不信。眾生本具佛性,與佛無二,但為多劫以來的業(yè)力障蔽,故上來對于佛法,是不信的。以后漸經(jīng)親友勸導,或因環(huán)境關(guān)系,一時為外力促動,乃存一姑且試之之念。此時表面雖學佛,而心中實未起信。

  二、疑信。何謂疑信?疑者,惑而不定也。初學者,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懷疑。今天覺得學佛是好,明天又覺得學佛是不好。今天遇一善因緣之人來贊嘆,便增加信心。明天遇一惡因緣之人,笑為迷信,便又生疑惑。自己與自己矛盾。此種信,名為疑信。然則此疑,究竟從何處生出來的?當知還是從自心上出來的。試問自心既已生信,何又生疑?蓋信為真心所動,疑乃業(yè)力所生。眾生業(yè)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將起,而無邊業(yè)力即來遮障,不許學人起信修持。此仍佛魔交戰(zhàn)關(guān)頭,何等危險!所以必須斷疑,方能生信。

  三、淺信。初學人,經(jīng)過熏習,對佛法稍有認識,疑滅信生,但發(fā)心不真,其信也淺;驗槭婪ㄉ现磺邢M,或求知識上之淵博多聞,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發(fā)生愿與行的力量。何以故?因其信淺,等到利益不見,或環(huán)境變遷,便置信心于九霄云外。這種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陣風,就不知吹到何處去了。

  四、深信。學佛人經(jīng)過相當修持,已得受用,覺得佛法是有真理,從事修持,立志不變。此時還算不得真正認識,只可說是墻上草,雖說有根,一旦遇風吹來,還是二面倒。即信佛之根基雖立,而信師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這個法師學禪,明天又皈依那個法師學密,著境生心,見異思遷。此乃不明自心佛,不知一門深入的道理。

  五、定信。定信即是堅定之信。學人修到此時,熏習已久,業(yè)障漸消,信心才算堅定。如樹大根深,風不能搖。信師信法,獨一無二,猛勇精進,不生厭怠。但風大時,大樹還可動搖。如修行人根本業(yè)障翻動,加以外境壓迫,信心還是不免差別。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六、真信。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真如是如如不動,清凈無相。信心到了如此地步,故日真信。真信不動,也就同虛空一般,無可動搖。此時自心與佛法師,心心相應(yīng),息息相關(guān),無纖毫痕跡,亦無絲毫分別。故金剛經(jīng)云: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信心到了這個境界,才是真信,真信才是究竟。

  照上述信字過程看來,分析似乎嫌多。其實非將此等差別,分析清楚,不能發(fā)生真信。如何能真?去妄即真。所以去妄,是最要緊最直截的工夫。然去妄又談何容易!若要容易,最好先從語言上下手。信字從人從言,即示人以下手方法。大家必以為此信字是世法上信實之信,與佛法上信仰之信有何相干?須知佛法不離世法,言從心生,人以信立;勖饕郧耙蠹沂匦目谌缫坏慕,其用意即在此。大家不要把“心口如一”四字看輕了,此戒即是去妄立信的實際工夫。佛要比丘自陳過失,即征信故。儒家亦說“言而有信”“言忠信”等,亦是教人從言語上建立信字的基礎(chǔ)。即以商場論,有數(shù)百年的者商店,他們的貨物比別家都貴,而生意鼎盛,歷久不衰。別家的貨比較便直,人反不相信。此何以故?因為一則是真一言堂,貨真價實;一則喊價齊天,還價齊地,有欺妄故。即此一點,已可證明言行不二,才能立信。更可見信字的好處。世法上說:“民無情不立”。佛法上說:“信為功德母”。足見“信”字是世出世法上的根本。希望諸同學,時時審查自己,是否心口如一,言而有信。切勿信口開河,輕諾寡信。信用一失,做人的立場,尚且不夠,何能談得上學佛。

  復次“愿”字。凡作一事,必先有愿,無愿絕對不成,所以名日愿力。因要有一種愿望,才能發(fā)生一種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進。故信心已具,即當立愿。但愿有小愿、空愿、真愿、大愿之分:

  云何為小愿?初學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其愿力小。小愿略說三種:一者,求現(xiàn)世榮樂。即求名利福壽,乃至妻財子祿等。二者,求來世福報。即求來世生人生天,得大富貴,享受快樂。三者,為求自了,著于涅槃。殊不知名利恭敬,妻財子祿,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而人生如夢,轉(zhuǎn)眼皆空,生人生天,富貴快樂,總在輪回之中,難逃生老病死之苦。故六祖日:“擬將修福欲滅罪,后世得福罪還在。”凡此皆是小愿。而妄求涅槃?wù),只圖自了,不知如來應(yīng)世,為的是救世度生,茍只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執(zhí)頑空,亦是小愿。

  云何為空愿?空愿如空頭支票,不能兌現(xiàn)。即學佛人雖具信心,而業(yè)識之障蔽仍深。偶爾激于情感,一時興奮,輕立誓愿,心口仍不相應(yīng)。一愿出口,轉(zhuǎn)身便忘;虻芽谡f,借博虛名。如此立愿,不但易墮妄語,且增違背誓愿之大罪。

  云何為具愿?即真實不虛之愿。無論愿之大小,均出至誠,詳加審思,愿心一發(fā),存心動念,不敢隨便,任憑景況如何,始終如一,絕不違背。譬如發(fā)愿對同參互相親愛,便隱惡揚善,遇事恒順。發(fā)愿不動嗔恨,便事事和藹,煩惱不生,漸漸做到冤親平等。但其愿真而不大,雖有受用,仍非究竟。

  云何為大愿?學佛到了因緣成熟,得遇善知識,徹底明了佛法真義,深知佛恩難報,發(fā)至誠不二之心,立利他無我、宏法利生、眾生不盡我誓不盡之大愿。至于為法捐軀,傾財盡命,猶屬其次。此所謂宏誓大愿。

  大家當知愿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覺。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不但學佛要立愿心,才能由因生果,即一種政策主張,或一種技術(shù)創(chuàng)造,亦必先具真確的見解。具了真確的見解,還須具有堅定的愿望,艱險不避,百折不回,然后才可達到目的。若胸無定見,固不能成功,而愿力不堅,必至精神渙散,還是失敗。這種事例很多,不必細舉。學佛人在自利方面,為明心見性;在利他方面,為濟世度生。濟世度生,固是難事,而明心見性,亦非近功,所以更非立真實的大愿不可。吾人發(fā)愿,與發(fā)誓同,故名誓愿。凡違背者,必受嚴重譴報。

  復次“行”字。學佛人開始就要行,所謂依法奉行。但行是根于愿來的。真實心愿已發(fā),即當照愿實行。若有愿無行,或行之不力,即同口說王膳,不得一飽。所以無論愿之大小,或自修,或利他,必須難行要行,難忍要忍,粉身碎骨,在所不計,行不達愿,終不移改。但行字范圍甚廣,簡單說,就是要行菩薩道。菩薩道即是六度萬行。然萬行不離六度,依佛說:以布施度慳貪,以持戒度毀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進度懈怠,以禪定度散亂,以般若度愚癡。此六度均含有度己度人,同登彼岸之意,亦即行字之義。然則度人度己,二者何先?須知人我一體,自他兩利,何有后先。蓋度人即是度己,度己正為度人。大乘菩薩,無我相,無人相,故只知利他。惟其只知利他,結(jié)果眾生未盡,而自己先度。小乘菩薩,著于我相人相,只知自利。惟其只知自利,故我執(zhí)難破,結(jié)果不易自度。即此可知,自利不利,尚在此岸;利他無我,才是彼岸。

  總之信愿行三字,皆由心愛,大家現(xiàn)學心地法門,更當時時在心上用功。故六祖教人,一則曰:“此須心行”。再則日:“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曰:“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jīng)轉(zhuǎn)”。望大家依心起信,依心立愿,依心力行。心是真如,真如是真實不虛,如如不動之義,念念能依如是之心,則成真信、真愿、真行。心本無量,體大無外,處處能依如是之心,則成大信、大愿、大行。既真且大,自然心佛同體,感應(yīng)道交。

  慧明所說的話,都很粗俗。但話雖粗俗,亦不無理由。禪宗古德,誰不懂教?誰不是以粗俗的話來開示學人?其所以如此者,乃恐學人離開自心自性,專在經(jīng)教文字相上枉用功夫,徒增理障故。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