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 目錄 序

  從“空義”談中觀唯識

  宏印法師

  目錄

  序

  空義與中觀、唯識的關系和開展

  大小乘解脫觀的異同

  了義與不了義的抉擇

  中觀談空與二諦

  唯識談空與二諦

  如來藏系統(tǒng)談空與二諦

  觀空

  總結

  序

  中國人接受印度的中觀般若而開展出天臺,中國人接受印度的唯識而開展出華嚴。華嚴與天臺被稱為廣大悉備系統(tǒng),地位是相當高的,可見要了解中國佛學的博大系統(tǒng),也不能忽略對中觀、唯識的研究。換句話說,如果對中觀、唯識有好的認識基礎,要了解中國天臺和華嚴等思想就比較容易通達。

  今天要講的“從空義談中觀與唯識”,這個題目雖然比較學術性,但它和修行卻很有關系。古時候的印度人不論那一宗、那一派、什么法門,都不會為學術而學術,或者為學問而學問,為研究而研究。因為印度的各宗教、各哲學,以及佛教里面的各教派理論都和修行、求解脫有密切關系。直到近代,才開始純學術的考證。

  我為什么要選這個題一來談呢?可能我們近代在研究佛學、研究佛法都知道,“空”這個觀念,這個道理是最困惑人的了。通常我們將“空義”簡稱為“空”,但是將“空義”兩字連用的也有,像“中論”就出現(xiàn)“空義”這個名詞。那么,并非到了大乘才開始談空,原始佛教時代,小乘的部派時代,直到大乘應運而生的時代,都在談空,來到中國也是在談空。曾終看到佛教的雜志上,有一位余老居士在他的文章里人聲呼吁:佛教下要再談空啦!談空會導致人家的誤會,總覺得佛教是消極的、厭世的、否定的,空已經(jīng)談得太多啦!應該盡量談有,尤其是“真空妙有”的“妙有”應該多談些,才能使得佛教更積極。我覺得他的用心可嘉,他的動機也值得我們諒解。但是事實上,“空”的觀念與修行足有密切關系的,所以從印度歷史上各宗各派的佛教,直到中國歷史上各宗各派的佛教一定都要談空,以后的佛教可能也是要談,不談也不行。像一般人常常將佛門稱為空門,出了家就叫做遁入空門,這是不懂佛法才曾產(chǎn)生的誤會。事實上,正確的了解“空”;對一個學佛的人是不可少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