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初入佛門的四點意見》

  有幸到丹霞山參加學佛夏令營,能夠在這七天內同大家一起探討佛法,我感到很高興。學佛夏令營近年來在臺灣等地很盛行,臺灣的佛光山、圓光佛學院等各個道場,每年都要舉辦各種形式的夏令營,如小學生夏令營、中學生夏令營、大學生夏令營、教師夏令營等等,以此方式把佛法推廣到教育界。但在大陸舉辦類似的夏令營還屬首創(chuàng),因此我們大家珍惜這次機會,同時我也由衷地希望,通過這次夏令營,能帶動起國內知識青年學佛的風氣。

  學佛夏令營的舉辦目的是普及佛法,常言道:“禪門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對于一個初學者,想進入佛法的殿堂誠非易事,為此,我給大家提供四點意見:

  一、從無心進入佛法

  大家來這里來參加學佛夏令營,雖然人是到了,對外面的世界可能或多或少還有牽掛之心,或是對家庭的牽掛,掛念父母妻兒;或是對學業(yè)的牽掛,暑期作業(yè)還沒有如期完成;或是對事業(yè)的牽掛,公司的發(fā)展前景不知如何……如果是帶著這些牽掛來的,那就很難保證你在這七天時間沒會有多少收獲。所以,我要告訴大家,既然到這里參加夏令營,至少在這期間必須把家庭、學業(yè)、事業(yè)通通放下,不要有任何牽掛之心,也只有這樣,才能專心地學習佛法。

  其次,不能有是非得失之心。到寺廟里來學習佛法,不能對寺院生活妄加評論,因為我們對寺院的生活、規(guī)矩還不了解;更不能對出家人妄加評論,我們要以恭敬的心去對待所有的師父,只有從恭敬中才能增長自己的功德。如果你們因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寺院生活而妄加評論,就會在無意中產生罪過,結果只會和你們來學習佛法的目的相違背。

  另外,我們到山上來是為了學習佛法,不是為衣食住行,所以不能在飲食住房方面存有得失之心!維摩詰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維摩詰居士病了,文殊菩薩帶領百千弟子前去探望。維摩詰居士和文殊菩薩一直講論佛法,過了中午還沒飯吃,這時就有人提議:到你家里來,怎么到這個時候還不招待?維摩詰說:你們是為法來,不是為食而來。同樣,你們到山上參加夏令營,也要懷著這樣的心情,不能存有是非得失之心,才能學到佛法。

  進入佛法大海,最重要的還要消除固有的思想觀念。一個人的思想觀念與他成長的文化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解放以來,我國的文化教育,從基礎的中小學教育到高等教育,基本都是遵循唯物主義的指導思想,與佛教的某些思想存在一定的距離。現在,你們既然到山上來學習佛法,我希望你們暫時把這些觀念放一放,待學習佛法之后,可以再用你們的思想去比較,然后決定如何取舍。

  無心就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觀念空掉,用空靈的心境來學佛法,就像一個杯子,如果里面盛滿水,勢必無法再往里面倒,只有把杯中原有的水倒掉了,才能往里添水。學習佛法也是這樣,如果不能把得失心、是非心、牽掛心以及固有的觀念去掉,便學不到佛法。

  二、從信心進入佛法

  佛法的體系有四大部份:就是信、解、行、證。信是對佛法的信仰,解是對經論的理解,行是依理論產生實踐。佛法與哲學的區(qū)別也正在于此,哲學但有理論,而佛法既有哲學的理論,又有科學的實證。

  但佛法的理論與實踐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學佛須先有信仰。因為人的認識能力有限,對于高深的佛法理論,一時難以深入地理解。比如佛教所講的三世因果,平常人只能看到現世,看不到前生也看不到來世,這種情況怎么辦呢?只有以信仰來接受。平時,我們已經習慣于依賴自己的感覺,但我們的感覺是不可靠的:坐飛機時,我們感覺不到飛機的運動,其實飛機跑得很快;坐船時,我們看到兩岸的青山在移動,其實是船在跑。正因為我們的感覺常常是錯覺,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時,需要靠信仰的力量來接受佛法。佛經里面講:“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也就是說,信仰既是成道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源泉!洞笾嵌日摗吩:“信如手”,我們的生活是靠雙手來創(chuàng)造,同樣的,佛法的學習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假如我們沒有信仰,那就很難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益,就只能入寶山而空手歸。所以在佛經里有這樣一句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但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佛法的信仰與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又不同;浇毯吞熘鹘虖娬{的是“信者得度”,但學佛僅僅有信仰還不夠。沒有解和行,照樣得不到佛法的益處。信仰只是我們學佛的契入點,要進一步修行乃至了脫生死,還需要通過解和行,也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三、從疑心進入佛法

  佛法的學習要靠信仰,但佛教所提倡的信仰并不是一味的愚信,在學佛的過程中,我們還多少要保留一點懷疑的成份,只有帶著問題來學習,我們才能夠學好佛法。

  我們來到丹霞山,會看到很多出家?guī)煾冈诖蟮钅罱浕蛟诙U堂坐香,作為一般游客,隨便看看也就走過去了,不會有進一步探究的想法?晌覀兊竭@里來學習佛法,就要對所看到的現象進行思考:這些師父為什么要出家?為什么要拋棄紅塵?為什么要拋棄物質享受?他們的人生目標又是什么?正因為有了這些問題,我們才會去探討,去學習,去實踐。

  又如我們學習教理,肯定會對許多問題搞不明白,這就需要向法師們請教,對佛法的認識才能提高。在學習教理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佛教的許多觀念與我們以往的認識都是不同的。通常人們認為:人死如燈滅,人死了就沒有,可是佛法講三世因果,既然佛法是這樣認為,那它的理論根據是什么?只有勤于提問,勤于思考,我們才能學到更多。如果我們固執(zhí)己見或對人云亦云,那是學不到佛法的。

  禪宗是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禪宗的修行就提倡懷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就是說,你的懷疑有多大,你所能夠悟到的程度就有多大;如果你什么都不懷疑,麻木不仁,馬馬虎虎就過去了,那就什么也不懂了。所以禪宗祖師叫人參話頭,起疑情,其中有個問題是“父母沒生前本來面目是什么?”,這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想過?我想你們誰也沒有想過。而禪師們就將此類話頭作為修行的途徑,一直參,一直參,甚至參到臉也腫了,腳也腫了,渾身都腫了,突然間碰到一種條件的刺激,一下子就開悟了。這就說明,只有通過大疑才能大悟。

  所以,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需要有一份疑心,沒有疑心是不行的。疑心和信心并不矛盾的,懷疑是為了更好地堅定自己的信仰。

  四、從悟心進入佛法

  凡夫為什么會流轉生死呢?原因就是迷。

  迷也就是無知:我們不知道我們的生前,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死后。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們從來都搞不清楚。正因為我們的迷導致了生死流轉,所以要解脫生死痛苦,就要有悟心,也就是徹底的覺悟。佛就是覺者、智者的意思,有了覺悟和智慧才能進入佛法。

  佛法在哪里呢?可能有人會認為在寺院里、在經教中。其實這種答案只是對了一半,佛教里有部經典叫《金剛經》。經中講:一切法都是佛法。禪宗祖師也有過類似的開示:“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無非中道”,祖師還告訴我們:“平常心是道”。道在什么地方?佛法在什么地方?其實就在日常生活中。但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佛法呢?就要有一顆智慧的心。

  禪宗里有許多祖師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開悟的,并不是在大殿里念經念開悟的,也不是在佛堂里拜佛拜開悟的。有位祖師叫靈云禪師,有一次他在房間里用功修行,出來時看到外面的桃花開得火紅一片,剎那間就開悟了,他當時還留下了這樣一首詩:“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這是見到桃花而悟道,還有位比丘尼是因見到梅花而悟道,這樣的例子簡直舉不勝舉。

  同學們到這里來參加夏令營,在這七天的時間里,無論是從出坡勞動中,還是從坐禪誦經中,或是從課堂聽講中,都要能夠用你們的智慧去觀察思考,只有這樣,你們才可以進入佛法,得到佛法的受用。

  以上是我給大家提供的進入佛法的四點方便,希望同學們通過本次夏令營生活,能夠如愿以償,法喜充滿,謝謝。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