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法智慧凈化社會人心——濟群法師訪談錄
在利益社會大眾的同時,保持超然的心態(tài)
記者:您是怎么開始接觸網絡工具的?自己管理博客和微博嗎?
濟群法師:網絡我們一直在使用,并于十年前開設了個人網站作為弘法平臺。這是一個沒有國界的平臺,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瀏覽,這是傳統(tǒng)書刊不具備的優(yōu)勢。近年來,隨著博客的普及,我意識到博客更靈活,更易為大眾接受,使用也更方便。后來又發(fā)現(xiàn),微博的傳播力量和速度更有優(yōu)勢。所以,目前是網站、博客和微博并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佛法以更多的形式,更廣泛地走向大眾。
佛法的人生智慧,是當今這個浮躁社會特別需要的。為了契合時代,弘法可以而且應該借助現(xiàn)代的傳播方式,這樣才能提高效率。微博是我自己每天發(fā),博客由一位居士打理,他會把我寫的東西編輯之后發(fā)到博客上。
記者:佛教在普通人眼里很神秘,似乎是屬于古代的,脫離現(xiàn)實的,您認為佛教能為今天的社會做什么?
濟群法師:社會上有句話叫做“與時俱進”,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也有“契理和契機”的原則。契理,就是準確把握法義,忠實地繼承并傳遞;契機,就是在表現(xiàn)方式上契合時代,令當今大眾喜聞樂見。佛法在2500多年的流傳過程中,一直都在根據(jù)不同地區(qū)和時代的文化背景,以適合“此時此地”的方式進行詮釋。作為今天這個時代的出家人,我們有責任對佛法做出契合當代的解讀。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佛法的現(xiàn)代化。只有用適合當代的方式去表現(xiàn),它才能消除隔閡,讓更多的人愿意聆聽,愿意接受。也只有這樣,佛法才能真正起到安定社會、凈化人心的作用。
記者:您剛剛講到與時俱進,是不是說佛教在今天也應該有所改變,那么如何改變?
濟群法師:與時俱進主要是在表現(xiàn)方式上,而不是在內涵上,不是在法義上。因為法是法爾如是的,過去如此,今天如此,未來還是如此。不是說,我們需要對法的本身進行增減或是改變。但在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的漫長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夾雜了許多陳規(guī)陋習,令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諸多誤解。有人覺得佛教只求來世,脫離現(xiàn)實;有人覺得佛教就是躲入山林,不問世事;有人認為佛教就是燒香拜佛,求得慰藉;有人認為佛教就是服務亡者,親人離世才想到寺院;還有人覺得佛教只是失意者走投無路后的無奈選擇。諸如此類,都是對佛教的誤讀。
民國年間,太虛大師特別提出“人生佛教”的理念,認為佛教是立足于現(xiàn)實,是為人生服務的。每個人生命中都有種種迷惑煩惱,如果沒有解決,我們是無法安心,無法看清自己,也找不到生命終極價值的。太虛大師對“人生佛教”的弘揚,糾正了佛教自明清以來日益嚴重的鬼神化、來世化的傾向,為民國以來的佛教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百年來,佛教界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是通過弘法啟迪社會人心,令大眾擁有健康的生活和心態(tài);一方面是積極開展慈善事業(yè),發(fā)揮大乘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尤其是臺灣教界,更是成果斐然。所以說,佛教不只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但這種入世又不是完全不分彼此,而是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在利益社會大眾的同時,保持超然的心態(tài)、獨立的人格。如果沒有這種超然和獨立,想入世利益大眾是不容易的,很可能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記者:人能徹底解除煩惱嗎?您有沒有煩惱?
濟群法師:一個人只有成為圣賢,成為佛菩薩,才能徹底斷除煩惱。身為一個出家人,雖然還不是圣賢,但我們是在效仿圣賢,在按照佛陀的教導修行并生活,換言之,我們所做的一切正是在對治煩惱。此外,我們的生活習慣、居住環(huán)境、做事心態(tài)都和在家人不同,都是有戒律和正法保護的,所以煩惱很少,不太感覺得出來。
幸福的產生跟你的需求和心態(tài)有關
記者:您怎么看待今天這個時代?
濟群法師:今天是個特殊的時代。從物質的角度看,沒有理由說今天的人過得不幸福。但事實上,過得幸福的人并不多。因為今天的人需求太多,而一個始終處于渴求的人,是不容易知足,也不容易產生幸福感的。
而與物質高度發(fā)達相對應的,是社會的瞬息萬變,是人心的動蕩不安。在這樣的喧嘩中,人們越來越不容易看清方向。因為需求太多,就要不停地忙碌著。時間長了,這種忙碌就成為一種慣性,從來也不去想自己為什么而忙,又在忙些什么,只是在一片混亂中隨波逐流?梢哉f,今天的人已經失去休息的能力了。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人們也不愿意停歇,寧愿用電視、手機和各種娛樂來打發(fā),來把每一分鐘都填得滿滿的。
為什么我們無法讓自己停歇,無法讓自己放慢腳步?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妄想和情緒在內心此起彼伏,這種躁動讓我們不得安寧。我們可以看到,多數(shù)人的生活,就是在醒來后不斷忙碌,直到筋疲力盡地倒在床上,然后第二天又繼續(xù)忙碌。所以,今天的人普遍活得很累,很疲憊。這種累往往不是來自體力上的消耗,而是來自內心的混亂和躁動。正是這種混亂和躁動,把內心的能量消耗殆盡,把寶貴的生命消耗殆盡。
記者:您經常談到對財富、對幸福的看法,這也是現(xiàn)代人很關注的問題,我們怎樣才能更有幸福感?
濟群法師:現(xiàn)在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比較偏向于物質。所以,政府提倡兩個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確實把握得很準。
從佛教角度來看,生命也是包含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人雖然是活在物質世界,但起到主導作用的往往是精神因素。比如幸福,能夠帶來幸福的究竟是什么?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我們可能覺得物質是關鍵因素。但一切應有盡有時,你會發(fā)現(xiàn),帶來幸福的不是其他,正是能感知幸福的心。其實,幸福感就是一種滿足感,你的需求被滿足了,你就會覺得幸福。當然這里有個前提,就是內心沒有煩惱。通常,在人的一生中,兒時最容易開心。而在成年之后,即使事業(yè)有成,生活優(yōu)越,也不容易產生幸福感。究其原因,一是需求太多,二是壓力太大。比如一個人有幾十億財產后,即使再多幾百萬也很難高興起來。當人的需求不斷擴大之后,得到滿足的概率就越來越小,相應的,產生幸福的概率也越來越小。所以說,物質只是產生幸福的輔助條件,不是關鍵因素。中國傳統(tǒng)教育是以儒釋道為基礎,以儒治世,以佛修心,以道養(yǎng)生,重視心性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之道。但現(xiàn)在的教育多半偏向于實用技能,而忽略了做人的教育,忽略了對人自身的了解和改善,F(xiàn)代社會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問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定位不清,重點偏移。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以解決,我們是很難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一個幸福的人。
記者:您覺得應該怎么改變?
濟群法師:不同的文化傳承,會鑄造不同的人格。千百年來,中國人的人格是以儒釋道教育為基礎,從而形成相應的追求、志向、處事方式和立身之道。民國時期,隨著國門被強行打開,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經歷了由失去信心到逐漸回歸的過程,最后形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認識。也就是說,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立足點,同時以西方文明作為改造物質世界的工具?上У氖,這個定位未能得到有效繼承。在過去幾十年,傳統(tǒng)似乎被連根拔起,中國從道德社會迅速走向功利社會,并帶來了種種讓人不得不正視、不得不反思的社會問題和生態(tài)問題。目前,人們雖然已經開始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但還沒有進入主流教育。要建設和諧社會,還需要從傳統(tǒng)入手,把它落實到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中,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全面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的人。
如果沒有健全的人格為基礎,使用科學是很危險的
記者:您舉辦過一些心理學和佛教對話的交流活動,您認為佛學和心理學之間有共通之處嗎?
濟群法師:佛法重視對心行的調整,所以自古就被稱為心性之學。相對西方心理學來說,可以說是東方心理學。在我的弘法過程中,一直重視用佛法幫助人們了解內心,解決內心存在的問題。心理學所做的雖然和佛法有相通之處,但重點只是解決異常的心理問題。至于人類共有的貪嗔癡煩惱,在心理學領域屬于正常范疇,并不在其解決之列。而佛法是要從根本上解決一切煩惱,這不僅是異常心理的病因,也是種種痛苦的根源。所以說,佛法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更為透徹。
正因為如此,西方心理學界自榮格以來,不少流派都在廣泛吸收佛教的教義和禪修實踐,應用于心理學的學科建設和臨床治療。相關著作在西方已出版了很多,戒幢佛學研究所也組織翻譯了五本。此外,我還參加過一些心理學界的高端培訓和對話交流,西園寺也舉辦過以“佛教與心理治療”為主題的論壇,以及面向心理咨詢師的禪修營,并開設有為社會大眾提供免費心理咨詢的“觀世音心理熱線”。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方式使更多人認識到,佛法智慧對調整心行的作用。
記者:您用iphone發(fā)微博,從這一點看您是個時尚的出家人。怎么看待科技對人類生活的改變?您說過,不要過分迷信科學,您認為佛教和科學矛盾嗎?
濟群法師:不矛盾?茖W精神其實非常好,求真務實,實事求是,做任何事都要有這樣的精神。此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極大改善了人類的物質條件,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比如交通工具和現(xiàn)代資訊,就給我們帶來難以想象的便利。從這方面說,我們都是科技的受益者。
但關鍵在于,使用科技需要有智慧,需要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態(tài)。我對科學是有過一些菲薄的言論,比如“科學到底是第一生產力還是第一破壞力”,等等。這并不是否定科學,而是提醒大家,科學也處在一個發(fā)展階段,我們要客觀地看待它、善用它,否則就可能造成極大的危害。如果沒有先進的生產力,人類對環(huán)境的破壞是有限的。反之,這種破壞就可能是毀滅性的,是難以復原的。
所以,我并不是否定科學,問題是在于使用科學的人。我要強調的是,如果沒有健全的人格為基礎,使用科學是很危險的,就像小孩玩火一樣。從某方面來看,科技就像神通。佛教認為,如果有神通而沒有道德,沒有智慧,就會帶來很多麻煩。事實上,我們這個世界正面臨著很多這樣的麻煩,甚至是災難。
佛教自身的問題不只是佛教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的折射
記者:您怎么看待號稱“史上最潮80后和尚”的釋道心?他出唱片,參加娛樂節(jié)目,形象和一般的佛家弟子很不同。
濟群法師:我對他了解不多。不過,出家人應該有出家人特有的形象,如果超出這些特征,通過一些方式去嘩眾取寵,是不如法的。單純地說,出家人做嘉賓、出唱片不是什么問題?梢酝ㄟ^做嘉賓的方式,以出家人應有的正面形象現(xiàn)身說法,糾正社會大眾對佛教的偏見。至于出唱片,我也出了很多“片”(指指書櫥里講座、弘法的音像出版物),關鍵是看出什么內容。但把自己打扮得像歌星那樣作秀,就超出了出家人的行為規(guī)范。雖然可能會成為一時的熱點,但并不見得真正受歡迎。因為社會大眾對出家人還是有自己認可的標準,雖然這個標準未必準確,但多少反映了他們希望看到的形象。如果一個出家人表現(xiàn)得比普通人更俗、更入世,于自身、于佛教、于社會都是沒有利益的。
佛教認為,做任何一件事首先要看發(fā)心,看動機是為了利益社會還是表現(xiàn)自己,是為了弘揚佛法還是嘩眾取寵。其次是要看效果,看能否給自他雙方帶去利益。第三是要看行為本身,看所作所為是否符合戒律,符合出家人的行為規(guī)范。如果做不到這幾點,很可能會有副作用。
記者:怎么看待佛教場所的商業(yè)化?比如說少林寺被辦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yè),您怎么看待?
濟群法師:佛教場所的商業(yè)化,有錯綜復雜的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情況。過去,很多寺院曾被旅游部門占用,變成了旅游點。佛教界接管之后,可能會繼續(xù)沿用以前的一些做法,比如收取門票及出售香燭、提供素齋等簡單經營。還有一種情況是,地方把寺院當做景區(qū),當做創(chuàng)收資源,配合開發(fā)一些商業(yè)產品,甚至會招募假和尚,行坑蒙拐騙之事。此外,也有些寺院把經營場所承包出去,結果承包者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給佛教界帶來不良影響。至于少林寺的現(xiàn)象,也比較復雜。這個牌子很大,打主意的人自然多,不應該把全部問題歸結于少林寺本身。關于上市一事,我曾問過永信法師,他說:地方政府要求我們上市,我做了很大努力,才沒有被上市。
記者:在中國,佛教向來有世俗化的傾向。大多數(shù)人信佛只是燒香拜佛,有的還帶著明確的目的,佛教并沒有走入人們的精神層面,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濟群法師:這一方面和長期以來的教育有關,一方面和佛教自身呈現(xiàn)的精神面貌及弘法力度不足有關。現(xiàn)在很多寺院都是旅游區(qū),人們來到寺院,只是把它當做景點轉上一圈,再聽導游胡侃一通,對佛教內涵沒有絲毫認識。作為寺院,多數(shù)也沒有意識到弘法的重要性,沒有為社會大眾正確認識佛法做些什么。所以,教界自身也有一定責任。
記者:您其實是努力地在做這件事。
濟群法師:我是比較努力地在做,佛法這么圓滿的智慧,但社會又有這么多誤解,真是令人遺憾。其實,這不僅是佛教自身的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的折射。佛教經歷了“文革”的摧殘,在改革開放的環(huán)境中迅速恢復起來,自然會帶上很多這個時代特有的浮躁氣息。如果佛教界不能發(fā)揮安定社會、凈化人心的作用,不僅是佛教的不幸,還是社會的不幸。當人們的內心需要沉淀,需要凈化,可來到寺院之后,卻看到應該是紅塵凈土的寺院也充滿浮躁和喧嘩,還有哪里可去,還有哪里可以安頓身心呢?
正確的認識會引發(fā)我們內心的智慧
記者:目前社會存在信仰危機,人們可能無法信仰任何理論或者宗教。很多人對佛教的信仰,可能并不是出于了解,而是迷信。您說信佛是智信,不是迷信,如何區(qū)分?
濟群法師:第一,佛法信仰能把人導向智慧,導向生命的覺醒,而不是導向迷惑。第二,迷信不僅存在于宗教,也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們對很多觀念、習俗和潮流,往往未加審視就輕易地相信它、接受它、跟著它跑了,這不是迷信是什么呢?第三,佛法重視“正見”,也就是正確的認識,是幫助我們確立智慧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真正的信佛是需要以智慧審視后再接受的。
人生會面對各種環(huán)境,這些環(huán)境對我們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不在于環(huán)境本身,而在于我們如何看待。從佛教觀點來看,每個人都是帶著有色眼鏡在看世界,如果認識本身有問題,我們所認識的對象就會產生較大偏差,從而給我們制造種種煩惱,所謂“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所以,生活在這個世間,認知模式非常重要。主要包括觀念和心態(tài),觀念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心態(tài)則包括各種情緒。學習佛法,就是接受一種正確的認識,然后以此看待世界,處理問題,使我們的認識逐漸接近真相,而不是活在觀念和情緒中。因為錯誤認識會不斷制造煩惱,制造痛苦,而正確認識則會解除煩惱,開發(fā)智慧。當煩惱逐漸減少,我們本具的智慧就能逐漸顯現(xiàn)出來,就像烏云散去后的萬里晴空,清朗無垢,湛然寂靜。
- 上一篇:誰動了我的這潭水
- 下一篇:濟群法師《初入佛門的四點意見》
- 仁德上人:體會體驗落實實踐佛法的道理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仁德上人:慧覺歌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仁德上人:有智慧的人會為后代留下精神財富
- 仁德上人:戀我慧凈歌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仁德上人:歇息慧空歌
- 如瑞法師:怎樣增進智慧和珍惜福報?為什么要;垭p修?
- 星云大師:佛法在哪里?佛法遍在虛空之中
- 濟群法師: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凈界法師: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仁德上人: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而無知是真智慧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