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上)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

  我們西方寺每月一次的佛七法會,全寺的法師和工作人員都非常重視,都希望更多的有緣人來參與,都想方設(shè)法令大眾生歡喜心,以成就大家念佛功德。前兩天,我為一位居士封棺說法,讓我對人生無常有更深刻的體會;這位居士是一位名門太太,她非常的有錢,住在渣甸山上價值數(shù)億元的豪宅里,享盡了榮華富貴;據(jù)悉她的首飾珠寶多到不得了,鞋子也有近千雙,衣服用幾間房子都放不完;平時由幾個工人來照顧,可謂身嬌玉貴,但是卻活到六十歲就過身了;無常的到來是何其的迅速啊!所以不禁令人感嘆人生的短暫與虛幻,所謂「萬般帶不去,雖有業(yè)隨身」,她生前這么富有,到死的時候卻一分一毫都帶不走。

  因此,我們學(xué)佛就是要認清楚自己活在世間的意義,要給自己一點空間,要給自己一點時間;我們有了空間和時間,才能與佛、菩薩溝通,將來才能有把握,不要到臨終的時候才臨急抱佛腳,才請法師助念、求法師超度我們到極樂世界──這就是因為自己沒有把握;當(dāng)然臨終的助念非常重要,但事實上,如果修念佛修得好的人,本來不用助念也能往生,助念只是幫助我們品位的高低;所以說,自己有信心、有把握,臨終的時候能夠一心不亂,才算是真正的念佛人。因為一般情況來說,如果沒有修行、沒有念佛、沒有福慧,就只能在六道輪回;在六道中就要受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種種的苦。唯有在彌陀凈土中,是蓮華化生,沒有生苦;所謂「有生必有死」,但是蓮華化生,就不需要入胎受生,沒有生就沒有苦。還有,在極樂世界之中,寒暑不遷,長年都是恒溫的,不像娑婆世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所以就沒有老苦。而且身生分段,所以更沒有病苦。這些都是極樂世界的好處。因為壽命無量,也就沒有死苦。極樂世界之中,沒有父母、兒女,也就沒有愛別離之苦;大家想一想自己的親人過世,那種悲傷,那種難過,那種燋心之痛,是多么的難以忍受;可是,這種種痛苦在極樂世界之中都不存在,那里只有法眷屬,沒有愛別離痛苦的煩惱,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既然善男子、善女人,于是便沒有怨憎會苦;在極樂世界之中,我們無須跟合不來的人相處;大家都修行向善,不會勾心斗角,互相猜忌,互說是非。因為彼此容顏相同,所以沒有美丑之別,亦沒有華衣美服之分;彼此都是金色身,沒有貴賤高低的差別,既然沒有差別,衣食受用,隨想而至,想要什么便能得到什么,于是便沒有「求不得」之苦。人世上,往往有許多求不得的情況,通常是想要的卻偏偏得不到,總是沒有辦法得到,若要得到的話,便要橫行強奪,作奸犯科,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意,所以唯有拿公援、拿救濟基金渡日,過著貧困的生活。又或者即使得到了亦是稍遜于人,總是不能稱心滿意,甚至得到了,轉(zhuǎn)眼便散失敗壞。

  在極樂世界中,沒有貧富的分別,永遠是大富大貴。不過極樂世界并非遙不可及,只要通過努力修持念佛法門,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生到極樂世界中去;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實修、通過持名念佛,將來都能夠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的愿力,與我們信、愿、行的功夫感應(yīng)道交,所成就的微妙功德。中午過堂的時候,我跟大家說過,我們念佛要「心凈而后入道,識心而后成悟」,實實在在地說,就是要遠離貪、瞋、癡三種的煩惱。我在上一次的佛七中,曾經(jīng)跟大家講過,如何能離開貪、瞋、癡三毒的各種方法。大家都知道,慳貪將來要受餓鬼道之報,瞋恚就會墮落地獄道,而愚癡就會生到畜生道中;所以遠離貪、瞋、癡,即是遠離了三惡道。貪、瞋、癡三毒,是眾生的根本煩惱;若再深入一點來說,其實是貪、瞋、癡、慢、疑等五種煩惱與障礙。這五種煩惱中的「慢」,對于修行人來說,所引起的障礙實在是非常的嚴重,所以必須徹底的遠離!嘎故鞘裁?即是「我慢」;我慢也就是「憍慢」;憍慢是眾生的習(xí)氣,是眾生常犯的過失,但卻又不自覺、不自知,所以不容易矯正。而「慢」究竟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那就是因為眾生有「我」,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由是而產(chǎn)生種種執(zhí)著;有了我執(zhí)便容易生起憍慢心。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修行就是要斷「我執(zhí)」、斷「法執(zhí)」。

  在《六祖壇經(jīng).機緣品》第七中,記載了一個公案:

  有一位僧人名叫「法達」,他七歲就出家當(dāng)和尚,每一天勤誦《妙法蓮華經(jīng)》,誦了三千部之多。很多人可能一部都沒有誦過,相對之下,他跟別人一比,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當(dāng)時他聽說六祖惠能大師是禪宗的祖師,于是便前往參拜。但是當(dāng)他拜會惠能大師的時候,心想惠能大師可能亦未必曾誦過三千部的《法華經(jīng)》,所以他禮拜的時候,起了憍慢心,頭不著地。于是惠能大師便訶責(zé)他說:「禮不投地,何如不禮!你心中必有一物,令你感到放不下!狗ㄟ_回答說:「我念《法華經(jīng)》已經(jīng)念了三千部。」惠能大師說:「即使你念至萬部,如果真能領(lǐng)會經(jīng)意,不以為勝,則與我同行。你現(xiàn)在自以為是,都不知道自己的過錯,所以我要說一首偈來教誨你:「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惠能大師又說:「你叫什么名字?」僧人回答說:「名法達!箮熣f:「你名法達,何曾達法?」于是又說了另一偈:「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fā)!狗ㄟ_聞偈,悔謝道:「而今而后,當(dāng)謙恭一切!

  以前我跟大家說過,我們拜懺的時候,要好像清兵一樣,拜下去「嗻」的一聲;真正的禮拜應(yīng)該是五體投地的,如是一拜就是要我們把我執(zhí)去掉──我們拜佛,不是為了求佛給我們增福,也不是怕佛會給我們降罪,只是出于虔誠的恭敬心;有了謙卑恭敬的心,我慢自然就能袪除,這才是我們拜佛,禮佛的真正意義所在。

  由于法達禮拜的時候頭不著地,所以當(dāng)時惠能大師便說了一首偈來教誨他;意思是說他去參拜、去頂禮的時候,還有我慢,我執(zhí)的存在,這樣的話,即使誦了一萬部的《妙法蓮華經(jīng)》還是沒有功德。因為我慢一起,罪障即隨之而生,所以憍慢心就好像深坑一樣,如果眾生一旦墮入我慢的深坑之中,就好像墮落地獄一樣,由此可知,我慢之過,其罪之深。因此,我們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千萬不要有這種輕慢心,不要起貢高想:「憑什么要我拜這個法師、拜這個泥塑木雕的佛像?」我們經(jīng)常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咕褪且盐覀兊膽x慢心袪除。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下)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下來,我們講一個大家都很熟識的公案;剛才我們所說的法達比丘,他非常的貢高、非常的傲慢。另外在《妙法蓮華經(jīng)》里面提到,有一位常不輕菩薩,衪剛巧和法達比丘相反,祂見到四眾同修都行禮拜,見人就拜、見人就歡喜贊嘆:「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必當(dāng)作佛!挂馑际钦f,我對你們敬愛有加,我拜你、贊嘆你,不敢對你輕慢,因為你們將來都是佛,都是菩薩?墒钱(dāng)時許多憍慢的人,一樣還是很生氣,心想為什么祂會這樣拜我呢?于是就拿瓦片、石頭、木杖等去打祂,但是這個常不輕菩薩,人家打祂的時候,祂卻沒有一點點的生氣及怨恨,還是恭恭敬敬,反正任何人來找祂,祂都對之恭敬禮拜、贊嘆,就是因為祂心里沒有絲毫的憍慢心──這個沒有憍慢心的菩薩,就是我們尊敬的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祂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就是這樣。確實是沒有我慢的一個最好的例子、最佳的典型。

  一般來說,憍慢可分為七種;今天我們學(xué)佛修行,就應(yīng)該好好地自我檢討一下,自己有沒有這種憍慢的心呢?第一種是「慢」,即是看不起比自己低的人,認為自己比他強,比他殊勝,而對與自己同等的人,本來理應(yīng)可以接受,但心里也起了憍慢想,總覺得人不如己,總想把別人比下去。第二種是「過慢」──即過度的憍慢,對于同等的人,硬要認為自己好過對方、勝過對方;而對于勝過自己的人,卻偏要貶低人家,認為人家跟自己差不多;其實人家比自己強,偏說對方跟自己同等,這就是過慢。第三種是「慢過慢」,對勝過自己的人起相反的看法,認為自己勝過對方,其實明明知道自己不及對方,卻又不肯接受、不肯承認。這樣實在非常的不好。第四種是「我慢」,是七慢之中的根本慢,我們一般人都會有一種感覺,感覺什么呢?因為我們都知道此身只不過是「五蘊假合」,但卻偏偏執(zhí)著有我的存在、有我所的存在;因為有我而生起了我慢,就是「內(nèi)執(zhí)有我」,認為一切的人都不如我;而對外則執(zhí)有我所,相對于其他所有的人,我都較為超勝,自認為高于一切、高人一等,這就是我慢。第五種是「增上慢」;什么是「增上慢」呢?即是說,你本來是一個凡夫,并未證得果位,但是卻妄稱自己已經(jīng)證得了,正如經(jīng)典上所說的:「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棺约何丛删佛果,卻向別人說自己已成佛、已成菩薩;本來「我原是佛、我原是菩薩」,以佛、菩薩的高度來要求自己是對的,但卻千萬不能以為自己已經(jīng)是佛、已經(jīng)是菩薩,并要求別人對自己禮拜、供養(yǎng),這都是增上慢,而且更是大妄語。所以,如果有人說:「我是佛、我是菩薩!刮覀兌家獙λ蛞粋問號;他是否欺世盜名、追求名聞利養(yǎng)呢?如果是的話,那他就是一個騙子,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為現(xiàn)今末法時代,有很多這種人,假佛法之名騙金詐財;我們佛教徒要睜開眼睛看清楚。第六種是「卑慢」,「卑」是謙卑的「卑」。也許有人說了,那我謙卑還不行嗎?如果過份謙卑而不肯向他學(xué)習(xí),其實也是過失;什么過失呢?你對于那些很優(yōu)秀的人、很能干的人,雖然認為不及于他,或承認他比我強,我差過對方,但是你雖承認了,卻不肯虛心向他人學(xué)習(xí);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刮覀円撔南騽e人學(xué)習(xí),以補自己的不足;虛心學(xué)習(xí)還不夠,而且還要尊師重道;可是,許多人縱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卻不肯去實行,這就是卑慢。自認不如,卻不肯向人謙虛學(xué)習(xí),這也是一種過失,身為佛教徒不應(yīng)該有這種卑慢。第七種是「邪慢」,什么叫「邪慢」呢?就是無德而自以為有德。本來說一個人修得很好,很有德行;這個德行不是自己說:「我是大德啊!你們要對我恭敬、供養(yǎng)!」這個「大德」是別人對你的稱許──你修得很好,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圓滿,你是人天的導(dǎo)師,你是一個楷模、一個榜樣;于是別人尊敬你是某某大德長老。但是你不能沒有這個德行就自稱為大德長老,這是邪慢,是很大的過失、是妄語、是將來墮地獄的因。因此,一個修行人不應(yīng)該有這種心。我們就是因為有這七種的慢心,于是成為煩惱生起的根源。我們?yōu)槭裁磿袩⿶滥?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釋迦世尊成道的時候曾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埂嘎咕褪俏覉(zhí),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種我慢、這種高傲的心袪除。我們貢高我慢一起,就會成為增上慢,這都是修行人不可不小心警剔的。如果我們在教理或境界上未得而說得、未證而說證,這都是修行人的增上慢,更是大妄語。所以我們學(xué)佛,就是要袪除我慢,就是要學(xué)習(xí)謙虛,因為謙虛能令我們向戒、定、慧,向種種的法門,去學(xué)習(xí)、去熏修,否則的話,就容易走錯路、走偏路。

  釋迦佛在靈鷲山講《妙法蓮華經(jīng)》的時候,當(dāng)時聽經(jīng)的大眾很多,有五千名增上慢的弟子,卻要退席;本來佛講經(jīng)說法是很難得的因緣,各方弟子都會趕來聞法,但其中卻有五千弟子聽不下去要離開,當(dāng)時的阿難趕忙上前勸止;「你們不應(yīng)該走,要等佛陀把經(jīng)講完再能離開!沟轻屽确鹫f:「不要勸止他們,他們的因緣還未成熟啊!挂驗槲覀兌贾,《妙法蓮華經(jīng)》是開權(quán)顯實的經(jīng)典,其所開顯的即是「會三歸一」的法門,不但聽得懂佛一音說法的大乘人,能證得佛果,就是聲聞、緣覺等二乘人,一樣可以成佛。佛要闡釋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可惜有五千的增上慢眾,由于五濁障未除,于是還執(zhí)著于小乘,因此,未得而自以為已得,其實還有障執(zhí)慢等種種的過失存在;他們以為自己已證得究竟,懷疑佛所說的法有所偏差,所以便離座而去。但佛為何沒有勸止他們呢?佛怕他們聽了不但不相信,還反過來謗佛、謗法;而這個謗佛、謗法的罪,正是三涂六道的因;如果在他們還沒有謗之前,讓他們離去,這個謗的因,就不會種下,將來就不至墮落三涂。由此可見,佛是多么的慈悲啊!

  俗語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為什么會不投機呢?就是彼此的境界還有差別;佛教講求的是「契理契機」,因為佛教是圓融的;由于是圓融的,所以針對不同的根機,而說不同的法;就好像釋迦佛為我們開示念佛法門,這個念佛法門,實在太好了,所謂「三根普被」,能應(yīng)我們所有人的機;即使你對念佛法門無甚認識,或?qū)W(xué)佛一點興趣都沒有,一聽我講法便想離席,就想跑掉;試想,如果真的跑掉了,我會不會硬將大家留下來呢?是不會的。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個別的因緣,如果還沒有應(yīng)機,是不能勉強的,比如說,一些知識份子,如果你跟他說拜佛、念佛,他可能沒有興趣;他寧可研究十二因緣、四圣諦、八正道。所以說,佛法是圓融的,能應(yīng)機、能受用就好。

  今天所說七種的慢,都是為了應(yīng)我們念佛人的機,如果我們能把貪、瞋、慢、癡袪掉,我們就能把阿彌陀佛放進我們的心里去,如是我們念佛的時候才能與祂更為親近。要不然的話,祂講的我都半信半疑,又或者,祂講的其實我都懂了,這個增上慢心一起,念佛就不可能有感應(yīng)了。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應(yīng)機設(shè)教」;「應(yīng)機」就是受用,我們?nèi)绾问苡媚?在這七天里面引發(fā)大家,生起念佛的信心、生起信、愿、行的心,這就是應(yīng)機,就是受用,如此就能感應(yīng)道交。上面說了這么多,無非為了鼓勵大家,并增加大家的信心。好了,我們明天繼續(xù)講如何對治這七種慢的方法。

  因為西方寺是教演天臺、行歸凈土的道場,我們是天臺宗的傳人,

  所以有責(zé)任、有義務(wù)來宣揚《妙法蓮華經(jīng)》,我們以此經(jīng)的教義來說明如何對治上述的七種慢,以及如何生起念佛的信心。可以說,念佛法門,既是權(quán)也就是實;有念的時候是權(quán),無念的時候便是實,當(dāng)我們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時候,便是權(quán)、實合一了。今天就講到這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