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地與香港之間應多些包容和理解──北京兩會期間寬運法師接受《
內(nèi)地與香港之間應多些包容和理解(上)
──北京兩會期間寬運法師接受《大公報》
副總經(jīng)理周延召先生專訪
作為新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一百二十四名特邀香港人士其中的一位──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執(zhí)行副會長、香港西方寺方丈寬運法師,以香港佛教界代表的身份,2013年3月4日下午,接受了《大公報》副總經(jīng)理周延召先生的專題訪問,與大公網(wǎng)友分享這次參加兩會的感想及看法;談話內(nèi)容中多有獨特的見解與智慧,將佛教傳統(tǒng)精神在相應于新時代發(fā)展的過程中,挖掘出更深層的價值與意義,從而達到和諧社會、凈化人心、化世導俗的目的,F(xiàn)將全文刊出以饗新浪網(wǎng)友。
周延昭先生:各位網(wǎng)友下午好,我們今天非常有幸請到寬運法師來作客我們大公網(wǎng)。寬運法師是我們?nèi)珖䥇f(xié)委員,而且非常特別,他是我們香港佛教界第一位政協(xié)委員,而且今年又是第一次來參加兩會。我想寬運法師應該有很多的感想要和我們的網(wǎng)友來分享。下面就請寬運法師來談一談這一次參加兩會的感想。
寬運法師:各位網(wǎng)友,非常高興大公網(wǎng)今天提供這么一個平臺,讓我和網(wǎng)友們見面,我非常地高興能參加兩會,因為佛教界一直是愛國、愛教的中堅分子,而且佛教現(xiàn)在又有這么一個機會來參加這個平臺,讓我們了解國家、認識國家,讓我們能夠參政議政。因為佛教它非常地愛國,我們有「上報四重恩」的宗教情懷,即報國土恩、報眾生恩、報佛恩和報父母恩,所以這種情懷讓我們和國家連結(jié)在一起,所以這個因緣我們非常地珍惜,而且這更是香港佛教界第一次有政協(xié)委員這樣一個身份,作為特邀的委員來到北京參加兩會,所以感想非常之多;看到我們國家的強大,也看到國家對于各個宗教、各個界別的重視,所以我們覺得非常的高興。
周延昭先生:寬運法師既是一位修行非常高的年輕的大法師,同時又是我們大公報的老朋友,前不久,我們對寬運法師進行了專訪,以「寬闊大度,運量無外」這樣的一個標題,對寬運法師進行了深度的采訪。從采訪的過程當中,我聽我們的記者講述,感到頗受教育,而且法師境界之高,胸懷之大,實在非常令人欽佩。他自始至終充滿了愛國、愛港、愛教的情懷,這一次作為政協(xié)委員這樣的身份來參加兩會,我想他肯定準備了非常好的一些提案。那么在這個地方,也希望寬運法師能夠透露一二,以和我們廣大的網(wǎng)友來進行分享。
寬運法師:修行就不敢當,但出家人應該以謙卑的心、慚愧的心、感恩的心來參加,因為我自己代表了香港120萬的佛教徒來到這里;我們不單要關(guān)心香港,而且更要關(guān)心國家的事務,因為我是代表宗教的界別,那我就圍繞宗教如何在和諧世界里頭發(fā)揮作用來發(fā)表自己的一點看法。
我認為我們整個世界最需要的就是「和諧」:這和諧的世界它是有基礎(chǔ)的,而這個基礎(chǔ)首先就需要訂立「法制」,其次還需要道德的規(guī)范,第三就需要宗教的輔助。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社會一切的行為都要靠法律來維持,但法律是滯后的,不能超前,必須加上道德的約束。但外在的道德行為往往無法做到非常地圓滿,因為假如一個人的內(nèi)心的活動不能夠自我制約的話,就不能說是真正的道德;比如說他去募捐、去賑災,他可能是有另外的動機去做這件事情,其中可能有求名、求位種種的因素,很難保持純凈的動機。
但宗教就不同了,特別是佛教,它教我們要凈化內(nèi)心,而且要做到不能起心動念,對于不好的事情想一想都是罪過;若能做到心念不起,行為不犯,這樣就能達到真正的表里如一,所以我們才有「道德治法制之窮,宗教治道德之窮」的說法。因此,佛教就能在指導并提升社會道德層面上,起到更加完善的真正的作用。那么,我們整個社會道德才能提升,社會上每一個人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這樣的話,社會人心得到了凈化與改善,我們整個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真正地顯現(xiàn)出來。這樣才是一種真正的文化軟實力。因為現(xiàn)在隨著我們國力的增強,我們是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系,所以我們的社會發(fā)展,更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來維系,更需要有更高的道德標準與要求,因此,宗教應更自覺地體現(xiàn)其自身的社會價值,并對此作更深層次的挖掘。
我這次參加我們常務委員會,非常高興聽到賈主席在這里頭提出了三點對宗教的落實:
第一點,如何把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貫徹落實。
第二點,如何地發(fā)揮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的作用和價值。
第三點,就是如何培養(yǎng)順應新形勢的民族、宗教工作人才,因為社會需要宗教。所以說既然社會需要宗教,就需要宗教的人才,給我們這個國家的建設(shè)能夠添磚加瓦,能給我們整個社會無論在物質(zhì)層面、精神層面,都能建立更高的臺階,提升至更高的層面;如此的話,整個世界和社會才能真正的和諧,偉大的民族復興才會顯現(xiàn)。
我們不單立足于國內(nèi),而必須放眼世界,因為我們中華民族一直是世界的重要一員,所以,我們將來還要把佛教、道德、法制統(tǒng)一的和諧思想,向整個世界來傳播,真正發(fā)揮我們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對世界、人類作出貢獻。所以說,我們雖然立足中國,但是必須放眼世界、放眼未來,而且佛教它又沒有界限,沒有國界,沒有種族,沒有膚色,沒有地域種種的分別,希望這種平等的理念將來能為社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周延昭先生:我們寬運法師確實是學識淵博,剛才您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這個命題就是我們新一屆政府在倡導的「美麗中國」、「法治中國」,您在后邊又加了一個命題就是和善佛教,和善宗教,相信您肯定對這三者之間的關(guān)系有一個解讀,可否給我們談一談?
寬運法師:我覺得像我們佛教有「六和」的精神,這六和的精神就好像說,我們大家要想民族的復興,就必須要有統(tǒng)一的認識;這個所謂「統(tǒng)一的認識」就是為我們民族的振興找到一個方向,找到一個目標,然后我們就朝著這個目標去前進,所以六和之中,我們首先提出「見和同解」,也就說,要達到世界、社會的真正和諧,我們必須要有統(tǒng)一的見解和認識。
第二就是「戒和同修」,「戒」就是制度,能約束我們,令我能完善實踐道德、法制和宗教。像佛教里面有五戒,當然還有十善,其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等,都有一個嚴格的規(guī)范。
第三就是「利和同均」,就是現(xiàn)時我們社會富裕了,我們應如何將這個財富更加地合理分配?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需要的很少,但想要的卻很多;佛教就是教我們?nèi)绾伟研枰拖胍玫狡胶?佛教指示我們人生應該有它更高的價值追求,正如古德所云:「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刮覀冎钥床坏绞挛锏恼婷婺,原因就是我們有太多的我見、我執(zhí),總以為自己的見解、想法都是對的;因此,只有打破自己的成見,而且少跟別人比較;少分別、少計較自然就會覺得自己幸福。所以說,這個社會利益的分配,必須要合情合理合法,而且還要照顧一些有需要的或弱勢的人。
所以剛才說了,「六和」之中的前三個,一個是「見」,一個是「戒」,另外一個就是「利」。對傳統(tǒng)的六和的精神,我們應該賦予它新時代的意思,這對我們現(xiàn)今的社會絕對是有幫助的。而且我們說規(guī)范道德需要宗教,如果我們?nèi)伺c人之間能和,社會與社會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都能和,那么,才會真正地形成一股向前的動力,如此,我們偉大的民族的復興自然就會為時不遠。
周延昭先生:非常感謝。我聽了以后也深受教育。這個六和精神應該說是我們?nèi)祟惞灿械呢敻?其實就我直覺來講,它對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應該是可以從中尋找到一些答案,或者說它對社會的和諧、人性的平衡,應該是起到一種很好的熨燙的作用。在這個方面,我想問一個很具體的問題,最近這兩年,香港居民和大陸的訪客之間產(chǎn)生了一些小摩擦和小矛盾,當然這不是主流,但是引起了兩岸的普遍的關(guān)注,在這個方面,您從佛教本位的角度,從六和精神這個方面能夠給大家一些開示嗎?
寬運法師:剛才提到「見和同解」,我覺得這個「見」非常重要;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兩岸四地,我們都是同宗同源,我們都有統(tǒng)一的信仰,我們都是大家庭的一員。佛教所講的「和」就是如何包容,所以,我覺得內(nèi)地和香港之間應該多一點包容,多一點理解,因為我們在文化背景及生活習慣上有不少的差異,但是我們血濃于水的民族情懷,令我們難分難離。就像內(nèi)地很多地方發(fā)生水災、地震或其他災難的時候,香港人對祖國同胞血濃于水的情感就自然顯現(xiàn)出來;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和」的精神、「慈悲」的精神。相反地,當香港經(jīng)濟出現(xiàn)困難的時候,內(nèi)地也給予我們很多的照顧和支持;我覺得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大家庭的成員有時候也難免有磕磕碰碰,但是我們求大同、存小異,希望能逐漸把彼此的距離拉近;我們共同實施多一點國家教育、民族教育,大家庭的教育,把各階層人們的意見統(tǒng)一起來,這個差異慢慢就會縮小,所以,我認為這個不是一個大問題。好像以前星云大師給我們國家主席作了一幅字,這四個字就是「登高望遠」,喻意我們執(zhí)政者應該高瞻遠矚,看的超前,雖然在改善、改革的過程里面難免有摩擦,但是我們?nèi)绾文馨阉?所謂「化干戈為玉帛,化戾氣為祥和」,把這個「不和」化掉,需要通過法制,需要通過愛國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以達到改善人心、利益社會的目的。
剛才說了,六和中前三和,特別提到「利和同均」;社會上的利益如何能得到平均的、合理的分配,就必須訂立好的、合適的制度去實行,而更重要的是通過宗教,特別是佛教的思想,令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與人為善,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果社會上人人都改惡向善,那么就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問題、解決不了困難;希望大家多包容、多理解、多點六和的精神;出家人之所以稱為「和尚」,「和尚」就是以和為上的意思;希望大家多一點和,那事情就容易解決了。
周延昭先生:寬運法師是真正的大和尚,在這個方面我還有一個問題,隨著我們社會的發(fā)展和開放,相信有越來越多的宗教界人士參與政事,參政議政,那么這個應該說是有史以來我們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在這個方面,給我一種感覺就是既在三界外,又在五行中,用出世的心來做入世的事,來造福人類,對這個大師怎么看?
寬運法師:大家都知道,我們出家人是以出世的情懷做入世的事業(yè);我們以人生佛教、人間凈土的實現(xiàn)為目的;那么既然是人生佛教、人間凈土,我們就應該首先考慮到人生是不是能夠改善。第二步,才是后世增勝;第三步才能了生脫死。而第四步才能夠法界圓明。所以,我們首先必須以人為本,也就是從一個好人做起;因此,佛教主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亦即從一個好人,然后成為賢人、圣人、羅漢、菩薩,直到成佛。不過,世界上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佛的境界;我們出家人參政議政只是因為自覺身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應該給予一些意見,給予方向性的建言,因為佛教的理論是屬于精神層面的,而其實踐又是社會層面的、生活層面的;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需要信仰來提升精神或心靈層次,因此,無論是信仰共產(chǎn)主義也好,信仰其他各種不同的宗教也好,目的就是希望令我們找到生命的一個根,以此作為安身立命的依據(jù);所有宗教之中,尤其是佛教,明確地指示給我們一個終極的追求,讓我們透過生活的實踐體現(xiàn)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以我們佛教的責任和使命,就是盡力引導世俗社會走向一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信仰,有了信仰,這樣生命才會有根,才會有正確方向。
所以,我們參與國家的事情,就是因為我們佛教有愛國、愛教的情懷,我們出于佛教所說的大悲心,有了這種心,這種情懷,我們就能用悲憫的心、慈愛的心,報國土恩、報父母恩、報眾生恩,還有就是報佛恩;我們希望用一種感恩、報恩的思想,以達到化世導俗的目的,這樣對世俗社會必然是有幫助的。我們的想法就是基于這一點來參政、議政,我們還是以謙卑的心、感恩的心來參與的,我們只是來給予意見,而不是來這里當官問政,絕對不是的。我們只是提供意見,以表達我們對社會、對眾生的關(guān)心、關(guān)懷,如此而已。
內(nèi)地與香港之間應多些包容和理解(下)
──北京兩會期間寬運法師接受《大公報》
副總經(jīng)理周延召先生專訪
周延昭先生:好像法師涉及到了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剛才講您來做政協(xié)委員,或者說您所代表的這一批愛國、愛港、愛教的宗教界人士,實際上是為了給整個社會提供一些非常好的建議,是為了更好地來行使自己作為宗教界人士對社會的一種回饋等等,它是以非常平和的心態(tài),而不是以做官的心態(tài)來做這個事情的。當然我們在社會上也有一些個別的現(xiàn)象,有一些政治方面的,所謂的以做官為追求的這樣的宗教界人士;也不可否認會有這樣的一些存在,這樣的一些個別現(xiàn)象。還有以商業(yè)為目的的這樣的一些商業(yè)宗教界人士,在這個方面,我想用什么樣的一種方式能夠更好地來引導他們多為眾生考慮,多為社會考慮,在這個方面有沒有一些好的建議?
寬運法師:我認為佛教界應該加強我們自身的建設(shè),因為我們出家人必須「以戒為師」,剛才說了「戒和同修」,有了戒就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統(tǒng)一的管理;我們都知道社會對出家僧眾是有要求的,所以我們必須知道如何把自己的定位定好,我們既然是大家庭的一員,我們從事宗教傳播的工作,我們就必須懂得如何傳播,如何去令到社會上更多人受惠得益,所以必須做到解行并重,理論與實踐合一,這個實在非常的重要。由于佛教對我們眾生的關(guān)懷特別的多,所以在實踐上來說,佛教是一個入世的宗教,所以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幫助到很多有需要的人,這也就是佛教所強調(diào)慈悲精神、利他精神。而更重要的是,佛教的利他其實就是利己,利己就是利他,也就是說,在成就他人的過程中來成就自己,F(xiàn)在我們一般人修行還不圓滿,所以我們在付出的時候就難免抱怨,難免有偏差,但因為佛教是一種覺悟的教育,這一種偏差,隨著我們覺悟的提升,就會不斷的往更高的生命層次提升,也就是從前面所說的,從好人、賢人、圣人、羅漢到菩薩、到佛,亦即從凡夫僧,到圣賢僧,到菩薩僧,最后慢慢成佛。
周延昭先生:確實佛教界做了很多非常慈善的事情,這些事情都是我們非常稱道的,而且在佛教界有一個話題,也比較神秘,我們大眾也比較關(guān)心,就是到底有沒有佛?我在和一個大和尚聊天的時候,他說了一個觀點,他說你做佛的事情,你就是佛,你做人的事情,你就是人。那么您在這個方面,有沒有什么給我們開示的?
寬運法師:我認為迷了就是眾生,悟了就是佛,我們每一個人原本都具足清凈的佛性,只因為有太多的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這是因為我們有迷,但我們?nèi)绾文軓拿宰呦蛴X悟?這是一個不斷自我超越與提升的過程;當你真正覺悟了,內(nèi)在、外在自然會得到提升。我們佛教經(jīng)常說:我有寶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內(nèi)在的自性寶珠,可惜長久已來被煩惱塵勞所封閉,所以散發(fā)不出原有的光茫;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總是往外奔馳追逐,我們眼觀妙色,我們耳慕好音,我們鼻嗅好香,我們身貪細滑等等;我們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于我們的身體,六根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所以,佛教教我們反求諸己,反聞聞自性,要我們向內(nèi)追求,也就是內(nèi)求;內(nèi)求即是所謂「內(nèi)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就是通過內(nèi)心的提升,那么外在的世界也就會慢慢的改變。外求所得到的往往是煩惱的根源,都是貪瞋癡或無明所引致的,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把這些煩惱無明去除,修行也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把錯誤修正了,把煩惱無明凈盡了,那就是佛了。
周延昭先生:我似乎明白了。因為我也經(jīng)常聽一些高僧大德講,我們寬運大法師慧根深厚,佛緣也甚深,很多網(wǎng)友都非常希望能聽到您是怎么樣和佛門結(jié)緣的,又是怎么樣一路修行過來,達到目前的這樣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的?
寬運法師:境界就不敢講,但是我覺得出家人應該以弘法利生為己任,如何把佛教傳播出去是我們最高的使命。我覺得現(xiàn)在的人年輕的時候是用身體去換金錢,到老的時候是拿金錢去買健康;當我們擁有的時候,又怕失去,患得患失,沒辦法活在當下。為什么?就是因為我們有太多的舍不得,有太多的東西不想放棄。其實我們出生的時候什么都沒有帶來,當然走的時候什么也帶不走,只是我們很多人都看不透這個道理,在人生的旅途上迷失了方向,我們總被外在的東西所迷惑;我們就好像一個背著簍子在路上撿石子的人,由于沿途的石子太美麗了,每走一步都撿起一塊石子往簍子里放,越撿越多,越來越重,壓得幾乎都走不動了,仍然不肯掉棄或放下一些,真是惾啊!我們現(xiàn)代人就是這樣,每個人都往外追逐,令到自己身不安,心也不安。佛教就是教我們認識人生的本質(zhì),讓我們釋懷,讓我們放下;只有放下了,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在。
我自己最常實踐的功課就是學習放下,前一段時間我去了一次不丹,當時有這么一個看法,以前的不丹是全世界幸福指數(shù)最高的國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大大降低了,為什么降低了呢?因為他們以前信仰佛教,而且那里地方又不是很大,有70%多的森林覆蓋率。以前他們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沒有這些科技帶來的所謂現(xiàn)代文明,而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每一天有很多的游客去到不丹,他們就有了比較;有了比較就會有你高我低、你有我無、你多我少等等的計度,所以他們現(xiàn)在就沒有這么幸福了。所以,我自己也認為,少比較,我們就會活得更幸福。
周延昭先生:非常好,少比較;少比較,心態(tài)就平;少比較,我們這個社會就非常安定。我也聽說了,寬運大和尚對佛法的修煉也是非?炭嗟,為什么您能夠說佛法如數(shù)家珍,和您平時的這種苦修應該是有密切的聯(lián)系,那么在這個方面你能不能談一談是怎么樣來修行的?
寬運法師:修行就不敢當了,不敢說修行,只能說我很愿意做一些佛教的傳播工作。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眾生可以管好家庭,管好財富,管好我們琳瑯滿目的東西,但我們很少人真正管好生命,本來我們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有句話說,「熙熙為名來,攘攘為利去」,一般人每天在名利里打滾,每個人心不安,身也不安;佛教就是讓你看破、放下,正如古德所說:放下、自在、安樂。我們身為出家人,就更加要內(nèi)心謙下,外行于禮,這樣待人接物,也不去比較,我們只要管好自己的生命,不去貪求世間的榮華富貴,所謂大廈千幢,夜眠三尺;山珍海味,也不過日食三餐;如果我們擁有多余的東西,就希望讓更多的人受惠;我們關(guān)心弱勢群體,所以傳播正確的理念,相信對整個世界都有幫助,而且我自己很愿意做這個傳播工作,希望大眾都能覺悟,都能受惠,都能真正受到佛教智慧的啟發(fā)。我認為佛教就是一個大的智慧。
周延昭先生:佛教確確實實是一個大的智慧,尤其是從印度傳入我們東土以來,其實它是我們傳統(tǒng)的道教和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都很好地融入了一體,比如說我們古先賢說過這句話:盡人事聽天命,或者說盡人力聽天命;這個聽天命按我的理解就像是法師剛才說的是放下。如果說你放不下,可能就會有很多的煩惱,在這個方面,在儒、釋、道融合這方面,想聽聽寬運法師的看法。
寬運法師:我們都知道儒家是治世的,是入世的;道家是治身的,是半出世的,佛家是治心的,是既出世也是入世的。以前都有以前禪宗里頭一個「幡動、風動」的公案;所謂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心才是真正的主宰。我們的心支配著整個人的行為,所以古人說了,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但是佛教所說的不只是放心,而是安心;這個安心里頭就包括安身,安心,因為我們現(xiàn)在整個社會人心都在滾滾的紅塵里,無法看透,無法出離;正如前面所說,儒家是治世的,所以提出五常;佛教是出世而入世的,所以提出五戒;由此可見,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才有儒學興,佛教隆的說法;而道教則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以修養(yǎng)身心;其實治心的、治身的,治世的,三者都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傳統(tǒng)文化里面需要儒家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佛教雖然說三世因果,但是命運是可以改變的,無論是通過五戒也好,十善也好,都能把我們這個宿命改變,可見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升華的過程,如果我們把整個生命都升華了,境界自然就會提高了。
周延昭先生:在這個方面我想到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有一個名詞叫格物,這個格物就是我們?nèi)寮业囊粋詞匯,同樣,也是我們佛教和道教的一個詞匯,在這個方面,我有一些個人的理解請教法師,正像法師講的,我們?nèi)寮沂侵v入世的,那么我對格物的理解就是要去除障礙,要為社會來做貢獻,那么道家它是要放棄東西,不斷地使自己和世界隔開,隔到窮鄉(xiāng)僻壤,隔到荒蕪人煙,這是半出世。還有我們佛教,佛教我認為是一種徹底的去除物欲,格物就是去除物欲,對物的追求和欲望,在這個方面請寬運法師給指點指點。
寬運法師:其實佛教提倡覺悟,這個覺悟就是如何讓你自己有一個提升,就是對整個宇宙人生有個更深刻的認知,怎么認知呢?好像我們的這個身體,佛教說是由四大組成;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滅聚則生,緣散則滅;而禪宗里面有一個比喻說,當我們未悟以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我們修行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真正覺悟的時候,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佛教真正的看法是怎么樣的呢?這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因為有我在--有我才有你,才有他;有我才有山,才有水。這個山和我其實本來都是一個假名,那里有永恒不變的一個山的存在呢?所以當我們明白了這外在的一切都不過是假名時候,就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當然到真正覺悟的時候,就會明白「假名不壞實相;實相不壞假名」,那么,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所以說,佛教是一個覺悟的教育。
同時,佛教的宇宙觀給我們很多多維空間的認識,像螞蟻是二維空間,它的世界也可以很廣大。青蛙是三維空間,如果沒有這個三維空間它不能捕食。而我們?nèi)祟愂嵌嗑S空間;佛教說有五種眼,所謂佛眼、法眼、慧眼、天眼、人眼,不同的生命境界,所看到的、所認識的就不同。一般我們用人眼來看這個宇宙,認知這個宇宙,而不是用智慧的眼去看;所以佛教教我們以慧眼看人生。這個覺悟,就是讓你大徹大悟;格物致知,這是大智慧。所以我們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整個色是我們現(xiàn)象界一切的東西,包括身體及種種有形的、物質(zhì)性的事物,但是這些本質(zhì)都是緣生的,都是空的。就連感受都不是真實的。佛教只是讓我們通過內(nèi)、外在的觀察,破除執(zhí)著;我們沒有執(zhí)著了才能真正自在,才能真正的覺悟。
周延昭先生:非常感謝寬運法師,今天的一席開示,使我在很多方面有很深的感受,我突然想起來四句話,請寬運法師給指正:我心之外皆洞天,洞天生在我心間,似是而非為萬象,生生不息為道源。
寬運法師:這個也是一個很好的境界,就像我說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刮覀冇X悟以后一看,這其實沒有內(nèi)外,也沒有你我;從第一義諦上看,一切都是幻化、幻化、幻化,幻化,那有高低、內(nèi)外之別呢?
周延昭先生:非常感謝寬運法師,希望我們廣大的網(wǎng)友在有機會的時候,多聽我們大法師開示,好,謝謝大家。
寬運法師:非常感謝大公報、大公網(wǎng)提供這么一個機會,非常感謝周總,謝謝! (全文完)
- 寬運法師:念佛要有什么心?念佛人在心性上要好好下功夫
- 寬運法師:佛教生態(tài)觀:一切眾生相互依存,皆應重視
- 寬運法師:人心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獄
- 寬運法師:悲憫眾生,真正的離苦得樂
- 寬運法師:佛與眾生的差別在哪里
- 寬運法師:提干總被頂下來,該辭職嗎?怎樣面對事業(yè)上的逆境?
- 寬運法師:修行其實是修心,尋回原本清凈的自心自性
- 寬運法師:像對待子女一樣慈悲眾生
- 寬運法師:未弘佛法 先結(jié)人緣
- 寬運法師:疾病皆由貪欲引起
- 寬運法師:白隱禪師以德報怨證修行
- 寬運法師:修行先從控制情緒開始
- 寬運法師:經(jīng)懺和尚被鬼逼 終得開悟成禪師
- 寬運法師:以清凈心布施,自得無量福
- 寬運法師:放光不是菩薩專利,你也可以
- 寬運法師:佛陀教你怎樣有求必應
- 寬運法師:凡事先問自己
- 寬運法師:做人失信 得不償失
- 寬運法師:成功從好的性格開始
- 寬運法師:善用其心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