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九十五年度結(jié)夏開示
道
——九十五年度結(jié)夏開示
(一)
無論在家或出家修行,都希望成道。第一要先悟道,悟了道以后是修道,最后才能成道,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容易忽略。儒家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箿,就是溫習(xí)、復(fù)習(xí);溫故,就是將已知道的事情重新復(fù)習(xí),時時刻刻念茲在茲,不要忘記。
雖然我們知道了這些道理,可是不一定能夠做到,因為心很粗,六根時常向外攀緣,「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一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容易攀緣;攀緣了以后,產(chǎn)生顛倒、取舍,就容易迷失自己。所以,修行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不要忘記自己本具的覺性。
我們天天在念佛、禮佛,究竟佛在哪里?為什么要拜佛?覺得自己業(yè)障重,打了妄想、犯了過失、造了惡業(yè),所以來禮佛懺悔。拜佛的目的是在懺悔,懺悔之后,心清凈了就是佛,六根清凈就是佛!改芏Y所禮性空寂」,能所俱空這一念心是絕對的。如果希望見佛,有能見、所見,心就成了相對的,就變成妄想了,哪里還有佛?佛早就成了生滅心,成了生滅心就是妄想。這念心沒有能見、沒有所見,達到絕對了,就稱之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心當中有了過失,佛就不在了,佛就變成了無明、煩惱、愚癡。所以,禮佛的目的是在檢討、反省,使我們的佛性時時存在。佛性就是覺性,眼睛能見、耳朵能聽、嘴巴能說,有了過失,馬上檢討、反省、慚愧、懺悔、改過,這樣就是真正的修行。否則,即使每天禮很多佛、念很多佛,心當中都是妄想、塵勞,也沒有功德可言。
「佛」就是指我們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這一念覺性。心不貪、不瞋、不癡,清凈心就是佛;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綺語,口清凈就能與佛相應(yīng);身體不做殺、盜、淫,身清凈就能與佛相應(yīng)。所以不要好高騖遠,只想到要在將來成佛。將來怎么成佛?「萬丈高樓從地起」,沒有現(xiàn)在的努力,也不會有未來的成就。大家都知道中臺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能夠做得到,三業(yè)清凈了就是佛。
所以,佛法必須在生活上落實,首先要有信心,信清凈心是佛、清凈心是道。《金剛經(jīng)》講:「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是什么?心當中一念不生,當下這個覺性就是無為。所以,修了善,沒有能修之心、沒有所修之境,能所俱空;弘揚了佛法,無一眾生可度,能所俱空。雖然是無為法,但也不妨礙有為法,什么是「有為法」?「修一切善,無善不修;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這屬于有為。既然要契入無為,為什么還需要修有為法?因為要藉由修善來轉(zhuǎn)識成智,轉(zhuǎn)化心中的惡業(yè)種子,轉(zhuǎn)了以后,能所俱空,就是歸于無為法。
「斷一切惡,無惡不斷」,怎么去斷?檢討、反省,慚愧、懺悔,把它看破,這個就是斷惡。譬如,對于男女之間的事情起了貪愛,念念不忘,就要把它看破。什么叫做「看破」?男女之身本來就是臭皮囊,這個身體是臭的,大家要了解,執(zhí)著身體為實有,就會起貪愛,必須藉由修不凈觀來看破這種煩惱!赣^」就是思惟,思惟一次沒有用,這個妄想還是會一波波不斷地涌現(xiàn),所以在靜坐時還要不斷地反復(fù)思惟:九孔流不凈……這個就是看破,這個就是觀行!赣^」不是想一個東西,而是用智慧心反省、觀照,把煩惱照破、把境界照破。如果不看破,心中的這個「賊人」始終還是存在。王陽明先生說:「擒山中賊易,擒心中賊難!沽鶎α鶋m,生了無明、起了煩惱,心當中的貪瞋癡就是賊人,所以要時時刻刻警惕自己。每一個人都有妄想、煩惱,我們現(xiàn)在要轉(zhuǎn)煩惱,把賊人變成好人。
--------------------------------------------------------------------------------
(二)
除了轉(zhuǎn)煩惱,進一步還要養(yǎng)道。什么是「養(yǎng)道」?就是培養(yǎng)這念清凈心,「如雞孵卵」、「如龍養(yǎng)珠」。養(yǎng),就是保持我們的清凈心,如果沒有經(jīng)過長期保養(yǎng)、長期觀照,這念清凈心不會現(xiàn)前。平日弘揚佛法是「善開方便門」;養(yǎng)道,是「安住大乘心」。
「如龍養(yǎng)珠」,如果龍把自己的珠子養(yǎng)成了,就能呼風喚雨,可以現(xiàn)大神通。我們這念心就像龍珠一樣珍貴,養(yǎng)成功了,就能得自在、得解脫。修道到開悟的過程是「如雞孵卵」,好象母雞孵蛋一樣,經(jīng)過數(shù)天,在溫度和各種因緣和合下,小雞就孵出來了。如果母雞不專注地孵蛋,而是亂蹦亂跳,始終安住不下來,這些蛋便容易受涼、受潮,孵不出小雞。
養(yǎng)道也是同樣的道理,時時刻刻使身口意三業(yè)清凈,六根不攀緣、顛倒,并且要堅住正念、隨順覺性。覺性要時時刻刻存在,不管順境、逆境,白天、晚上,動靜閑忙,覺性都要存在,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闺x開了覺性,念念就是妄想、生滅。明白這些道理了,就要找一個清凈的環(huán)境,如龍養(yǎng)珠、如雞孵卵,使清凈心、不動心、作主的心念念分明、時時存在,不存在了就要趕快收回來,只起善念,不起惡念,最后善念也了不可得。所以,修行有這么一個層次:「先以善舍惡,后以舍舍善。」悟到這個道理,就算開悟了;悟了之后還要修道、養(yǎng)道,那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乃至于這一生都是在養(yǎng)道。
其實覺性是本具的,不是養(yǎng)出來的,只是我們現(xiàn)在明白了,知道要轉(zhuǎn)識成智,就稱之為「養(yǎng)道」。做事的時候,這念心要清楚明白,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得很好,不說長道短,修一切善法,這些就是養(yǎng)道。有善法才能有福報,沒有善法就沒有福報,善法、福報是修出來的。修了以后,修無修修,保持正念,能所俱空,又回歸到覺性。
養(yǎng)道成功了,就能成道。但悟道、修道、養(yǎng)道、成道都不是短時間的,因為我們心當中習(xí)氣很重,告訴自己要改過、不打妄想,偏偏要打妄想,這就是「習(xí)氣」。為什么偏偏要打妄想?這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習(xí)氣染著成垢,所以修行要從這個地方來修,無論禪、凈、密、律,都是在這念心上用功。如果不知道「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知道修身口意使三業(yè)清凈,而是到外面去求道,這就屬于「外道」。
--------------------------------------------------------------------------------
(三)
佛說八萬四千種法門,每一種法門都是用來對治煩惱、妄想!杆師o貴賤,治病者良」,哪一種藥能夠?qū)χ巫约旱牟?就是最好的藥。佛法也是一樣,「法無高下,契機者妙」,每個人都有貪、瞋、癡三毒,所有一切藥、一切法,都是緣自貪瞋癡的病;貪瞋癡的病治好了,這個藥也不需要了。所以《金剛經(jīng)》講:「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惯^了河,就不需要船了;生死了了,心當中所有的法門通通都要放下,這就是正知正見。
凈土宗講,念佛有一個自性天真佛。念佛的目的是用這一句佛號把我們的妄想化掉、把煩惱照破。所以要「念而無念」,無念才是佛。明白這個道理,就找到菩提心了,菩提心就是我們的清凈心。所謂「念佛有個自性佛,誦經(jīng)有卷無字經(jīng)」,誦經(jīng)也是一樣,是在對治煩惱、無明,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心當中有一卷無字經(jīng)──天然本具的覺性。這些都是正知正見,如果不了解,東求西找,甚至到外面去求無上大法,這就顛倒了。法是什么?世尊〈付法偈〉說:「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挂簿褪恰督饎偨(jīng)》所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在哪里?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個覺性,一念不生就是無為法。
釋迦牟尼佛說了無量無邊的法,到最后自云沒有說一個字,這是什么道理?能所俱空。如果執(zhí)著自己說了很多法,就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心就迷了。說了以后一念不生,沒有一句佛法可說,這就是無為法,無為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沒有一個眾生可度,為什么?如果逢人便道,就是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心當中就有無明煩惱、貢高我慢。釋迦牟尼佛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卻說沒有度一個眾生,因為佛的心始終是安住于無為法。
--------------------------------------------------------------------------------
(四)
什么是佛法僧三寶?佛,就是已覺悟的心。知過、改過,智慧心時時現(xiàn)前,這是自性佛寶。這念心安住在空性上、安住在覺性上,有了煩惱,照見一切法畢竟空寂,能所俱空,這是自性法寶。能所一如,念念分明、處處作主,這就是自性僧寶。諸位要在這一念心上認識自己,做到了,就是三寶住世。
佛法是以人為根本,以慈悲心、平等心、不動心、智慧心、無住心為根本。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在佛法當中,一開始就教大眾要修五戒十善,做到了五戒十善,心就清凈了。太虛大師講:「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xiàn)實!谷烁裢瓿闪,進一步超凡入圣,那就是水到渠成!溉顺杉捶鸪,是名真現(xiàn)實」,沒有現(xiàn)在的努力、用功、檢討反省,怎么會大徹大悟呢?要大徹大悟,還必須以人為根本,先要老老實實做人。
禪宗祖師說:「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xiàn)全身!打坐、做事,這念心都是在空當中,這是百尺竿頭上的人!鸽m然得入未為真」,雖然證得了真空之法,但卻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實,那什么才是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xiàn)全身」,百尺竿頭如何再進步?悟到真空的道理,不住在真空上,又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就是「深深海底行」!父吒呱巾斄ⅰ咕褪前俪吒皖^,「深深海底行」就是和光同塵,與大眾平起平坐。每個人都一樣在穿衣吃飯、做人做事,可是開悟的人就是和大家不一樣,無論穿衣吃飯、做人做事,心中都沒有貪著,內(nèi)心很平穩(wěn),沒有人我是非。所以「十方世界現(xiàn)全身」,整個世界都在我這一念心當中,進也進得、退也退得,空有無礙,這就能得自在!阜鸱ㄔ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就是要在世間落實,假使住在真空當中,和眾生隔絕了,怎么去度眾生?怎么去弘揚佛法?
離開了這個覺性,另外去住在一個境界,那不是真正的道。如《六祖壇經(jīng)》所說:「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剐扌械木辰绾芏,但是都不能執(zhí)著。什么才是真實的境界?中道實相。中道實相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尚書.大禹謨》講:「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闺x開這個惟微道心,另外去找道,始終是找不到的。必須把這念心轉(zhuǎn)過來,以前起無明、起貪瞋癡,現(xiàn)在不起無明、不起貪瞋癡,這個心就是真實的心。
--------------------------------------------------------------------------------
(五)
心有體、相、用三大。心時時刻刻堅住在正念上、堅住在覺性上,屬于心之體;心的作用可以無量無邊的廣大,是心之用;作用即產(chǎn)生果報,則是心之相。修善,能生善的果報;作惡,有作惡的果報。做善事,心當中就是光明,光明就是凈土;做壞事,提心吊膽,心中充滿黑暗,將來的果報就是地獄、畜生、餓鬼。儒家講:「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蕩蕩,就是指這念心時時刻刻安住在正念上。
《四十二章經(jīng)》說:「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釋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轉(zhuǎn)*輪時講四圣諦,最后在娑羅雙樹間入涅槃前還是講四圣諦,佛所開示的三十七助道品都是幫助我們凈心、定心、破執(zhí)、轉(zhuǎn)識成智的法門。這些道理要了解,否則天天講悟道、修道,連道在哪里都不清楚,如何修道?如果沒有這個觀念,失去了信心,人云亦云,這一生修道就不能成功!改硞上師很好、哪個地方有法、哪尊菩薩很靈感……我要去修一個法,希望得到加持……」有了這種心念,已經(jīng)離道十萬八千里遠了,佛已經(jīng)跑到西天去了!敢荒畈挥X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聽到了種種傳聞,打了妄想還不自覺,晚上再繼續(xù)做夢,「唉呀!那個法真靈啊,我還沒有去就做夢了……」其實是自己的心產(chǎn)生執(zhí)著。
一切法都是心生出來的,心生出來的就是一個夢境。所以夢里好的、壞的境界,我們絕對不執(zhí)著,要成為一個不做夢的人。什么是不做夢?至人無夢。至人,就是至高無上的人,就是圣人、智者。佛經(jīng)講:「照見五蘊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既然一切法空,我們還要修善嗎?當然要修,要修一切善,不執(zhí)著一切善。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故裁词瞧兴_?不是天天去拜的菩薩圣像。觀音菩薩有三十二相,哪一個才是觀音菩薩?觀音就是慈悲心。只要有慈悲心,觀音菩薩就在我們身旁。要見菩薩,就要通達無我法。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萬象皆是虛妄,無有一法獨立存在;知道一切法都是虛妄的,不去執(zhí)著,通達無我,這就是真正的菩薩!钙兴_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xiàn)中」,既然是無我、是空,那我們什么都不要做了嗎?還是要做,如《金剛經(jīng)》所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雇ㄟ_無我法者,還要修一切善法,才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六)
禪宗直截了當告訴我們,心凈即是佛、心定即是佛、心明即是佛、絕對心就是佛,這就是一個方向。心有體、有相、有用,不要執(zhí)著在某一個境界上!读鎵(jīng)》記載,神秀大師有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惯@屬于漸修。修行不要好高騖遠,不要以為這樣的境界不究竟就忽視它。真正將這四句話應(yīng)用到修行上,有無量的功德!干硎瞧刑針洹,要想成道,就如同種菩提樹一樣,要善調(diào)身心、要持戒,使身口意三業(yè)清凈。除了善調(diào)身心以外,還要勤修善法。修善法是福報,有了福報,食衣住行就沒有問題!感娜缑麋R臺」,心如同鏡子,由于在日常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原本的明鏡就蒙了塵,所以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第一步。怎么樣叫做「拂拭」?檢討反省、改過自新。檢視身口意三業(yè)有沒有過失?有,馬上就改,這就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心如明鏡臺」,在佛經(jīng)里也有許多類似的譬喻,所謂「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相來則現(xiàn),相去則無」,心就像是一面鏡子,講得具體一點,心不離六根,覺性展開來就是六根的作用!笣h來漢現(xiàn),胡來胡現(xiàn)」,無論什么人來,我這一念心都能夠知道,是非、善惡,有為法、無為法都知道,男女老幼、美丑、忠奸、成敗、得失、窮通壽夭……都知道。如果這些都不知道,我們的覺性到哪里去了?不就成了沒有知覺的石頭了?
「相來則現(xiàn),相去則無」,在白天做了很多事情,經(jīng)過了很多的波折,過去就算了,心當中不能有一點東西存留,要無住心──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一念心是清凈的心,就像明鏡一樣,「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不動」就是一塵不染,心不染污!覆粍印共皇鞘裁炊疾恢,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赶鄟韯t現(xiàn),相去則無」,白天做了種種工作、經(jīng)歷了種種事情,到了打坐的時候,要能一念不生;否則,心中的執(zhí)著一大堆,妄想、煩惱也很難消化掉。要如明鏡當臺,這念心始終不計較、不執(zhí)著,「人在哪里,心在哪里」,修一切善,不執(zhí)著一切善法。
這個道理在《莊子》也講得很清楚:「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至人就是圣人,至高無上的人。至人運用這念心就如明鏡一樣,能把所有的事物照得清清楚楚!覆粚⒉挥,迎,好的就生歡喜;將,就是憂愁、煩惱、嫉惡如仇。圣人「不將不迎」,這念心始終是坦蕩蕩的。雖然不將不迎,鏡子里面還是清清楚楚,什么來什么現(xiàn),這是心的作用!钢寥酥眯娜翮R,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應(yīng)」就是順應(yīng)世間上的萬事萬物!笐(yīng)而不藏」,心當中不能留一點痕跡,這個就是修行!腹誓軇傥锒粋,面對任何境界始終是「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這念心始終是清楚明白?吹胶玫,不起貪心;看到不好的,不起瞋心。要達到這個境界,先要把神秀大師這四句話應(yīng)用到日常生活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埂
--------------------------------------------------------------------------------
(七)
除了應(yīng)用神秀大師所說的法,第二個層次就要了解如何破除法執(zhí),契悟真空。如六祖惠能大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惯@是站在般若性空來講,屬于破除法執(zhí)的真空境界,也就是「百尺竿頭上的人」。心安住在般若、真空當中,這是第二個境界,但是五祖弘忍大師卻告訴六祖這樣還沒有見性!感浴故俏覀兊谋拘,六祖只契悟了空,事實上我們的本性、覺性非空非有,說有也不是,說空也不是。
神秀大師所說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是告訴我們回光返照的方法,若執(zhí)著,就成了法執(zhí)。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故瞧瞥▓(zhí)的說法,但是五祖大師認為這并沒有真正見性。所以,當五祖為六祖講《金剛經(jīng)》,說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言下大悟,明白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開悟的境界也不是有,也不是空,是自心當中實實在在的境界──「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才是真正見到本心,是實相境界。
《六祖壇經(jīng)》中的這三個層次,都是修道過程中的境界。如果執(zhí)著第二個境界,住在空當中,并沒有見到自性。所以六祖大師最后才真正體悟了本心本性──清凈心、平等心、不動心、真實心。自性是我們的清凈心,自性是我們的菩提心。以天臺宗所說「空、假、中」的道理為例,神秀大師的偈子屬于「假」,六祖大師所說的偈子是「空」,到最后真正徹悟了就是「中」,中道實相,體、相、用是一體的,如此才能顯出真實的受用。
佛法就是心法,時時刻刻都不能離開自心。雖然佛法講空、假、中的道理,但都以慈悲心為根本,而慈悲心的養(yǎng)成就在平時,如五戒中的「不殺生」,就是慈悲。做事情要本著慈悲的性德,講話要有口德,若口出惡言傷害別人,哪里還有慈悲心?所以不要目空一切、膨脹自己,不要貶責他人。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在一個團隊當中,一定有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人。每個人都有長處,我們可以從不同的人身上學(xué)習(xí)到很多道理。人生是活到老,學(xué)到老,所以要先把自己的身心放下。儒家又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埂敢娰t思齊」,看到品性好的賢者,我們一定要向他學(xué)習(xí)。他的智慧很高,我們要向他學(xué)習(xí);他的技能很好,我們要向他學(xué)習(xí);他對人很厚道、修行很好,我們要向他學(xué)習(xí)。如顏回「不遷怒,不貳過」,經(jīng)常檢討反省,知道自己的過失所在,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
(八)
我們想悟道、成道,但是道究竟在哪里?道,在我們的心當中,清凈心、不染著心、慈悲心、平等心、不動心、無住心就是道,這些要在平時培養(yǎng)。雖然心性本具,如果沒辦法保持清凈、不動,就必須經(jīng)過一番努力,如龍養(yǎng)珠、如雞孵卵,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否則道就與自己不相干。你沒有去養(yǎng)它,這個道自然就不會現(xiàn)前。
這念心一個是空,一個是有,空有之間是無礙的。心的本體是真空,真空不妨礙妙有。所謂「用而?,故非有」,這念心每天都在作用,但不要執(zhí)著有。用了,即做即了,心始終如明鏡一般!缚斩S,故非無」,不要認為這個心是真空的,看也不能看、說也不能說、動也不能動,自己把它拘束在真空當中。所謂「空而常用」,還要起作用的。所以,我們的心有真空、又有妙有。心時時刻刻不染污,不起煩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時時刻刻覺察、覺照,「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一念心始終要安住在覺性上,這就是中道,就是實相;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這就是覺性,這些道理都要融會貫通。
禪宗祖師有首偈頌:「十方同聚會,個個學(xué)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箒淼降缊鲂扌,就要學(xué)無為,坐在禪堂里,一念不生,覺性了了分明,就是學(xué)無為!感目占暗跉w」,把所有的妄想、執(zhí)著通通放下,不取不舍,心當中一塵不染,就能契入無為法,與道相應(yīng)。
這一念心「用而?,空而常用」!赣枚?,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我們這念心雖是空性,但是能夠作用,并非什么都不動。所以要更進一步體悟,「百尺竿頭再進步,十方世界現(xiàn)全身」,「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深深海底行就是腳跟要點地。禪宗所謂的「腳跟點地」是什么意思?就是行住坐臥、穿衣吃飯,要腳踏實地、老老實實,不要好高騖遠,道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吃到美味的食物,這念心知道是好的,不要貪著;食物不合口味,知道不好吃,不要起瞋心,始終保持平常心,這就是腳跟點地。克己以嚴,對人以寬,這也是腳跟點地。如果自以為悟了道,就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對什么人都看不起,這就是腳跟沒有點地。
悟的境界很多,而真實的境界是無得無失,平常心就是道。每個人都有這念心,每個人都可以悟道,雖然現(xiàn)在是凡夫,但是凡夫心不染污就能與佛心相應(yīng)。這念心雖然人人都有,可是悟后起修就不簡單了,要能夠保任這念清凈心,就要如龍養(yǎng)珠、如雞孵卵。若沒有經(jīng)過這一番修持,仍是在生死、苦惱當中。
所以,理論和事實是不能脫節(jié)的。脫了節(jié),修行就修不成功。「萬丈高樓從地起」,五戒十善是我們的根本。修行想要達到最究竟的一層,就必須先把地基打好。地基是什么?就是五戒、十善,就是以人為根本,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
--------------------------------------------------------------------------------
(九)
佛法就在日常之間,平常心就是道。大家都知道平常心,但是安住平常心卻不容易做到,所以做人做事要以中臺四箴行為準則──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所謂「上」,指父母、師長、三寶,乃至于社會賢達、德高望重者。對上要尊敬,因為對方值得我們看齊、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對下以慈」,什么叫做「下」?以僧團而言,比丘是上,沙彌是下;比丘尼是上,沙彌尼是下;乃至出家眾是上,居士是下。在家庭里,父母、長輩是上,子女、晚輩是下。對下要慈心廣大,如諸佛菩薩能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下要慈,要有愛心,要有耐心、尊重心、容忍心,要有鼓勵他人的心。這些都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根本道理,根本道理做到了,我們的心就得到清凈、得到安定、得到滋潤。例如,具足慈悲心,你不求觀音,觀音自然在你身邊。我們雖然了解真空妙有的心性之理,若沒有大慈悲心,也只是自己得解脫,不能發(fā)揮全體大用。
「對人以和」,對什么人都要客氣、要和合。一般社會上的人都知道「和氣能生財」、「家和萬事興」。「來者是客禮相待」,不管對方是有錢、沒錢,老人、小孩、婦女……,來者是客,都同樣是要以禮相待,以笑臉歡迎,奉上茶水,這是一般做生意的待客之道。假使違背了這個原則,生意也做不成。例如,客人進來逛一下,東看看、西看看,東摸摸、西摸摸,東問問、西問問,后來嫌?xùn)|西太貴,就走掉了。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店家不高興,馬上給客人一個下馬威,這就不對了。雖然他只是來看看,沒有買東西,但自己還是以禮相待:「歡迎,歡迎,下次再來,謝謝!謝謝!」起碼要講這些話!纲I賣不成仁義在」,人家走了,看到你這么客氣,以后一定會再來消費,而且還會多買一點。所以,大家要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就是度眾的方便。
佛法是以人為根本,人成即佛成,無論做人做事都要依根本原則而行。行菩薩道是「善開方便門,安住大乘心」,希望大眾要把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上,修行就在行住坐臥當中,不要認為念佛、誦經(jīng)才是佛法。為什么要念佛?念佛主要是對治自己的妄想,要念而無念,將有念歸于無念才是佛,清凈心現(xiàn)前才是佛。如果每天都保持無念,天天都是在念佛;時時刻刻堅住正念,時時都是在誦經(jīng)。正念、凈念才是真佛。知道了這些道理,就要堅住正念,要有堅定的信心。一般人都喜歡求菩薩保佑,希望得到加持,什么是「加持」?在聽聞佛法的當下心開意解,契悟了真理,生起了信心,就是得到十方諸佛的加持。
現(xiàn)在社會上的亂象很多,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在動亂、饑荒當中,甚至幾十萬人、幾百萬人都沒有飯吃。每天經(jīng)?吹自殺的新聞,很多是因為經(jīng)濟狀況不好,欠債、繳不起貸款、討債公司來要債,逼到走投無路而自殺。什么事情都要退后一步想,退后一步,海闊天空。人在福中要知福,知足常樂,我們能夠在道場修行,是很大的福報。
出家修行要經(jīng)常提醒自己:「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挂獣r時覺察、覺照,使身口意不犯過失,保持三業(yè)清凈。所謂「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平時要提醒自己:嘴巴不亂講話,心不隨意攀緣,把意識心收攝回來,念念作主,要動就動,要靜就靜,只起善念,不起惡念,這就是「守口攝意」。攝,就是收攝,把意根歸一,不讓它輕舉妄動!改獝酪磺兄T有情」,不但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不讓人家起煩惱,還要修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笩o益之苦當遠離」,要安住正念,不去修毫無意義的苦行。「如是行者得度世」,確實做到了,這一生就能得到解脫。
- 上一篇:導(dǎo)師于九十五年度星燈營開示
- 下一篇:佛門大道
- 惟覺法師:佛法的“信”有幾種?四種層次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惟覺法師:禪對生命的重要性
- 惟覺法師:知恩感恩報恩的人生觀
- 惟覺法師:改變命運要修福修慧 從因緣果報上來改變
- 惟覺法師:禪就是保持當下這一念心
- 惟覺法師:學(xué)佛就是悟真求實
- 惟覺法師:真正的財富
- 惟覺法師:禪坐會走火入魔嗎
- 惟覺法師:六祖壇經(jīng)
- 惟覺法師:惟覺法語
- 惟覺法師:正知見
- 惟覺法師:成佛
- 惟覺法師:口業(yè)之過失與功德
- 惟覺法師:夏季學(xué)界精進禪七開示
- 惟覺法師:得戒和尚一百年度在家菩薩戒會開示
- 惟覺法師:怎樣把人做好?把事做好?
- 惟覺法師:修善培福
- 惟覺法師:掃除了心地垃圾,清凈光明即現(xiàn)前
- 惟覺法師:佛學(xué)與醫(yī)學(xué)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