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幸福之門的七把鑰匙
很高興今天能夠和龍元建設(shè)的各位家人做一個簡短的分享。大家從事的是建筑行業(yè),與我所在的佛教事業(yè)看起來有很大的分別。盡管我們的行業(yè)殊異,在事相上有所不同,但在終極的原理上卻是相通的,因此,我們能夠來面對面做一個對接。
為什么說我們大有相似之處呢?這是從人本的角度上來說的。
讓我們來想一想,我們?yōu)楹味⻊?wù)?大家所做的是為了讓消費者安居樂業(yè),讓納稅人合理地享受到城市的公共設(shè)施,讓老百姓能夠生活在良好的環(huán)境之中;而我們寺廟是凈化心靈的場所,使人從內(nèi)心得到提升,使人從更高的角度上來對待一席生命,使人不懼生,不畏死。前者為身有所居而服務(wù),后者為心得其所而奉獻,不都是從人本的角度來行事、利他的嗎?
人活著總是離不開兩個方面,一是物質(zhì),二是精神。倉廩豐足是為了使人安身立命,但是有了花園,有了洋房,有了好車,卻不一定能夠在洋房里安臥,不一定能夠看住自己的心。因此,在物質(zhì)生活之上,更需要精神的培養(yǎng)與凈化。心態(tài)和境界最終決定你的幸福,而非物質(zhì)。不丹首相提出“幸福指數(shù)”,就是因為物質(zhì)之上仍有精神層面之緣故。
人們跟隨著經(jīng)濟大潮而競逐名利,擔(dān)的是千斤擔(dān),乘的是蚱蜢舟,常常覺得心神不定,恍惚遲疑。有了錢,還是難免會有人詛咒你、辱罵你、指責(zé)你,你的心會不會因為別人的責(zé)難而輾轉(zhuǎn)難眠呢?你會不會深陷在郁悶之中走不出來呢?
針對以上的難題,我和大家從七個方面的分享。
一、信念,是不可磨滅的
首先,我們需要直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信念”。
《論語》中有子貢問政于孔子的故事: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這段故事的意思是:孔子認為政治穩(wěn)定、天下太平需要依靠的因素有三個,分別是糧食、軍事、人民對國家所具有的信心以及國富民強的信念。在這三者中,如果一定要去掉一個,首先舍去的是軍事。正像老子所認為的那樣,兵器乃是國家的不祥之器,如果使用不當,將會招致殺身之禍。而在糧食和民信中,孔子以后者為最重。因為只有民信具足,才能匯聚人心,共度危難或共襄盛舉。
在最近的電影《功夫熊貓》中,我們也看到了“信念”的重要性。一開始,熊貓顯得又憨又笨,就像是沉迷于騎士小說的堂吉訶德一樣引人發(fā)笑。它除了對于武功的熱愛之外,就是一身肥肉和一顆愛做夢的心。當它在很偶然的機會中碰巧成為武林高手的候選人時,它的師父感到十分苦惱,不知道應(yīng)該怎樣訓(xùn)練它。于是,熊貓的師父就去問龜仙人怎樣才能夠使熊貓變成真正的武林高手。龜仙人告訴它,要訓(xùn)練熊貓,首先要有“信念”,要有使它成為武林霸主的信心。于是,它的師父就按照熊貓的特性來訓(xùn)練它,最終使它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功夫熊貓”。
人的信念在最關(guān)鍵的時刻總是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時候我們的身體吃不消了,所憑借的就是磐石一般的信念。你們看那些跑馬拉松的選手,在最后沖刺的時候,其實體力都已經(jīng)差不多耗盡了,但是強大的信念會推助他們依然向前,突破最后的距離。我們在做事的時候也是一樣,憑借信念要比理想更加強大。當理想的光輝因為現(xiàn)實的磨難而退卻,信念卻能說服我們不要裹足不前,它推動我們前進,達到成功的彼岸。
一個有信念的人,就不會為五斗米折腰,也不會因他人的毀謗而放棄。一個有信念的人就有脊梁。我們佛教的修行,也就是修這樣的一種品質(zhì)和德行。
家族的世澤綿延,企業(yè)的長青長存,國家的長治久安,依靠的其實都是內(nèi)在的信念。
比如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人交了好運,大家會說那是因為他祖上積德。這種說法乍一聽有點迷信的色彩,實際上卻是值得思考的。“禍因惡積,福緣善慶”,這是因為祖上善良、柔和的人生價值與信念在無形中得以傳承,這才是家族興旺的真正緣起。一個家族越是行善,周圍的善人就會越來越多,正面的能量也就會越來越大。記住,積德比積財永遠重要得多。
我認識一個從商的朋友,年輕的時候沒有什么錢,就是開拖拉機的。當他開始想做一點生意的時候,他身邊就有幾個朋友一直幫助他。他心里想,等自己有了錢一定要回報他們。等他有了業(yè)績以后,他真的開始回饋給以前幫助他的那些人。他越是付出,他身邊的推動力也就越大,久而久之,他的企業(yè)也就越來越興旺。他說,現(xiàn)在之所以自己的企業(yè)能夠做那么大,完全不是因自己的意念所成,而是旁邊的人無形中成為他的推動力,不斷地推助他的前進。這樣的情形,是不是善念的延續(xù)呢?
我們中國人為什么要建一個祠堂來供奉自己的祖先呢?我們的祖先身上有某種品質(zhì)幫助他成就事業(yè)。當我們每次祭拜他的時候,就會想到他的身上有某種優(yōu)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久而久之,祖先就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就向他一樣樹立起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用圣人的品質(zhì)來對照自己,見賢思齊,這就是祭祖祭天的內(nèi)涵所在。
佛學(xué)的智慧也是一樣。我們拜佛菩薩不是拜一尊木像,而是拜他們的精神。拜佛最終還是要反求諸己,依靠自我覺知,自我提升,獲得信念,證得圓滿。
二、奉獻,因失去而得道
奉獻,在佛教來說,就是布施。
被稱為日本經(jīng)營之圣的稻盛和夫,一生創(chuàng)辦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yè),在七十多歲的年紀還接手了日航公司。這個公司在此之前已經(jīng)連續(xù)多年虧損,但是在稻盛和夫的經(jīng)營下,短短五個月以后,日航便實現(xiàn)了扭虧為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將企業(yè)管理的精髓歸納為簡單的幾個字:正念、利他、厚德、堅持。
正念就是我們所起的每一個念頭都要和天地大道相吻合,不要做違背規(guī)律的事情。
利他,也就是奉獻。一個能奉獻的人,收獲才是最大的。
我們常常聽說一些動物利他的故事。比如有一種叫湯姆遜瞪羚的動物,當它們中的任何一只首先發(fā)現(xiàn)了天敵時,所做的不是逃跑,而是馬上不斷地原地起跳,以自己的身體為目標提醒周圍的伙伴:有天敵,快跑。但是那只起跳的瞪羚就會成為豹子的目標,被天敵吃掉。這種瞪羚一直都是以這種利他的生存法則在草原上生活,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同伴的安全。
動物尚能如此,而身為萬物之靈長的人又是怎樣的呢?我們從媒體的報道中讀到,地震中、起火的手術(shù)臺上,個別不負責(zé)任的老師和醫(yī)生不顧學(xué)生或病人的安危,首先逃離現(xiàn)場,這是純粹的利己主義行為,應(yīng)當譴責(zé)。我們從輿論的一片聲討中也不難看出,奉獻之人受人尊重,利己之行人人唾棄。
奉獻、布施并不是非得用金錢給予別人,孩子、老人、窮人也一樣都可以布施。孩子可以用純真的笑容來布施,老人可以用人生的經(jīng)驗來布施,窮人可以用自己的力氣來布施。如果我們能夠以布施的心態(tài)來看待人生,就會發(fā)現(xiàn)一切圓滿。
我們往往糾結(jié)于失去,認為失去是一件不快樂的事情。但是世間的事情本來就有無限轉(zhuǎn)圜,有失去才會有得到的喜悅。剛才有位家人對我說:“我最近身體不好,感到非?鄲。”我對他說,身體不好就是一件好事。因為身體不好,我們才能夠感受無常,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使自己過上有規(guī)律的生活。
昨天有一位朋友說,他是做家裝生意的,一年的營業(yè)額有兩個多億,但是凈利潤只有五百多萬。他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客戶不斷和他交涉,他覺得煩不勝煩,生意簡直做不下去。我說,你為什么不換一個角度來想一想呢?客戶找你交涉,就說明你所做的東西與他所想要的還有距離,這個距離越大,你努力的空間也就越大,利他的空間也就越大。
境隨心轉(zhuǎn)。當我們遇到麻煩的時候,轉(zhuǎn)變一種觀念,改變一種思維,更正一種態(tài)度,變換一種角度,人生就自然洞明豁達,左右逢源。
三、思維,開啟全新的人生
一個人的成功,至少有80%都取決于思維的格局。人們的智力程度往往是相似的,這個世界上從未有過這樣的偏見:一定是智商高的人領(lǐng)導(dǎo)智商低的人。決定我們?nèi)松男腋、快樂、事業(yè)、家庭的,其實是思維。
我們往往會遇到原地轉(zhuǎn)圈的情況,走進死胡同里繞不出去。這個死胡同是什么?就是我見、我思、我得、我慢、我執(zhí)。因為,絕大部分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自己的做法無可挑剔,所以人生才會處處碰壁,事業(yè)才會遇到瓶頸。
我和綠城房產(chǎn)的一些高管關(guān)系很好。他們對我說,以前把市場定位在超級富人的時候,慢慢做下來,政策一變,就會遇到很大的阻力。這時,就應(yīng)該應(yīng)時而變。做房地產(chǎn),總應(yīng)該從人民的需要、中國未來的走向、整個世界的時勢等大局來思考。
如果我們的思維總是很狹隘,那就會像童話中所說的一樣:蝙蝠覺得自己很優(yōu)秀,既擁有鳥類的翅膀,又擁有獸類的模樣。它覺得自己應(yīng)該可以在鳥獸中都建立起自己的地位,甚至成為百獸之王。可是,因為它有翅膀,獸類不接受它;因為它長得像小獸,鳥類也不接受它。最后,它處處碰壁,只好單獨在夜里飛行。
中國的古話說:“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我們?nèi)绻胍玫揭黄瑯淙~,必須要見到整片森林,對于事業(yè)和生活,都要有大局意識。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基業(yè)長青。
四、覺知,感受自足的幸福
人生的道路上找尋幸福感,需要覺知。
因為幸福本不是一件固有的、恒定的事情。所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有些事情在你看來是幸福的,在別人看來卻是痛苦。比如今天大家一起來這里聽課,有的人覺得可以放下工作來學(xué)習(xí),非常開心,他相信今天所聽到的東西能夠改變他的人生;有的人則認為還有那么多工作沒做完,還有那么多事情沒處理,他又不想出家,還讓他特地過來聽一個和尚講課,他就會覺得如坐針氈。在這個過程里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是覺知。
又比如有一個叫杰米揚的人,他做的魚湯很好喝。他的朋友來他家做客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夸獎他做湯的手藝。于是,他開始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的湯天下無敵。他是一個好客的人,以后每個朋友來他家,他就只做魚湯,而且給他們每個人都準備很多很多魚湯,喝得大家都感到反胃了。他卻渾然不知,仍然感到自己的手藝很好。這也是由于覺知不足造成的問題。
有一次,我給上海交大的公共管理碩士講課。他們大都是一些年輕的公務(wù)人員,工作繁忙,學(xué)習(xí)背景優(yōu)秀。當我開始給他們上課的時候,馬上感到他們的注意力完全地集中在我身上,聽得非常仔細,全神貫注,這種氛圍非常令人感動。我并不認為自己講得有多么動人,但是他們對于未知知識的學(xué)習(xí)力和吸收力卻非常驚人。他們對于知識的高度覺知力使我感到,這是一群非常具有前景的年輕人,他們的前途不可限量。
很多人一遇到某種工作,首先想到的是抱怨。比如我讓你去掃地,你就覺得掃地是下等人做的事情,我怎么可以去做呢?于是地就掃不干凈。連地都掃不干凈的人,如何去掃天下呢?轉(zhuǎn)變你的覺知,就是在接到工作的當下、遇到事情的那一刻,就馬上讓自己去接受它,喜歡它。只有喜歡一件事情,才能夠?qū)⑺龊谩4蠹沂亲鼋ㄖ,能夠在一片平地上蓋起摩天大樓使人們有地方可以安居樂業(yè),這是多么令人激動的事呢。每一次,你的付出,都能改變世界。這樣的人生多么有意義。
當我們?nèi)缡强创约旱娜松,人生的意義就展現(xiàn)出來。你的人生就將喜樂富足,無所怨懟。這種快樂,需要覺知,需要不斷地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
五、慈悲,大愛無疆
我們的小冊子上有《日誦警策文》,其中的第一條是這樣的:“我用全身心的愛來迎接今天,我贊美敵人。我在心里默默地為每一個人祝福。我愛自己,我用清潔與節(jié)制來珍惜我的身體,我用智慧和知識來充實我的頭腦。”這就是愛,這就是尊重,這就是付出,這就是慈悲。
佛教的慈悲是愛的升級。我們知道,佛教中的觀音菩薩以慈悲著稱,她對待每一個人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她自己離開苦海以后,依然愿意尋聲救苦,倒駕慈航,以每個人都能夠接受的樣子示現(xiàn),來幫助大家。慈就是給予快樂,悲就是拔除痛苦。慈悲是柔和的,是默默無聲的包容和理解。
當你內(nèi)心柔軟的時候,別人與你交流都會感受到你的慈悲,你的笑容因為真實而讓人感到柔美動人,每個人都愿意和你在一起,也愿意幫助你,這就是慈悲的力量。如果我們能夠做到慈悲,那么生活中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我們常常使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慈悲的問題:大海上有兩艘船。如果兩艘船上都沒有人,即使撞到,也不會有沖突;如果一艘船上有人,一艘船上沒有人,撞到以后也不會有什么沖突;但如果兩艘船上恰好都有人,撞到之后,必然爆發(fā)口舌之爭。雙方必然都會指責(zé)對方的過失,這時沒有法律來仲裁,那以什么來化解呢?只有慈悲,只有包容。
生活中也是一樣。生活并不常有絕對的對錯,大部分的矛盾都是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導(dǎo)致的。你所遇到的矛盾,有一半是你的責(zé)任,所以不要總是去指責(zé)對方;饷艿姆椒,首先就是要進行自我反思,把自己變成那一艘空船,把自己變空、變無,把一切矛盾化作無形,這就是佛教的思考方式。
真正具有領(lǐng)導(dǎo)藝術(shù)的人就像空氣一樣,似有若無,他不時時出現(xiàn),催促你干這干那,卻似乎又時時在你的身邊,陪伴你整個工作的過程。這就是慈悲的力量,它能夠使你的團隊永遠和諧,欣欣向榮。
六、學(xué)習(xí),升華志意
為什么人在少年的時候成長得最快,就像被澆灌的樹木一樣可以在短短的幾年中得到最大的提升呢?就是因為青少年時期的學(xué)習(xí)力是最強的,對于知識的渴望也最為迫切。
人可以學(xué)習(xí)的對象有很多很多:向書本學(xué)習(xí),向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學(xué)習(xí),向平凡的人學(xué)習(xí),向天地學(xué)習(xí),甚至向秋天落下的第一片樹葉學(xué)習(xí)季節(jié)更替的道理。從四季的更替中,我們可以了解人生生老病死的規(guī)律,了解生住異滅的規(guī)律。當你的企業(yè)到達一定的頂峰以后,就一定會有一個趨于平穩(wěn)或者下落的過程,等下落到低谷的時候又會上升。這就是陰晴圓缺的自然規(guī)律,無論你承不承認,都是一樣存在。
只要你的心打開了,時時處處都可以學(xué)習(xí)。
領(lǐng)導(dǎo)的藝術(shù)需要我們不斷地自我成長,自我提升,這也要依靠學(xué)習(xí)。如果你不學(xué)習(xí),而你的后生晚輩一直在學(xué)習(xí),他們就會很快地超越你,取代你,讓你失去安身立命之所在。
正因?qū)W習(xí)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不大的寺院也專門開設(shè)書院,每年我們都要購買十幾萬冊的書,編印幾十萬冊的書進行流通。我們的每一間廂房里都至少有十本書供客人閱讀,而且還專門成立了讀書會和青年會,使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從學(xué)習(xí)中得到益處。大家手上拿到的小冊子,我們每年的印量在九十多萬冊,每期的《香海禪心》雜志里也一定會有好書推薦的欄目。盡管我們現(xiàn)在承受著建設(shè)寺院的壓力,但我們還是會用五分之一的收入來投入到文化建設(shè)上。以后,寺院發(fā)展了,我們還將專門用一座樓作為圖書館,購買各個方面的書籍,以方便大家學(xué)習(xí)。
我們都知道,企業(yè)想要得到長足發(fā)展,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后面又是什么呢?是企業(yè)的文化、理想。而在文化的背后則是企業(yè)創(chuàng)立者的人生價值和人生使命在起作用。使命又來自于哪里呢?來自于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的福德,以前所積累的福報與現(xiàn)在的德行吸引人才來到他的身邊,為企業(yè)的建設(shè)貢獻力量。所以,我們主張大家都要廣種福田。
怎樣種福田呢?企業(yè)中的每一個員工,我們要使他衣食無虞;每一個與我們來往的客戶,我們要保證他們的利益;在社會中,企業(yè)也要承擔(dān)一份社會責(zé)任。福田越廣闊,企業(yè)的前景也就越光明。
七、制度,規(guī)則保護慧命
很多人覺得佛教的戒律很多,很嚴格。有兩百五十戒的說法,也有五百戒的說法。有的戒律甚至說每走一步路,每穿一件衣服都要持咒念一句阿彌陀佛。因為我們每喝一口水都有可能會傷害到一些微小的生命,每走一步路都有可能踩到螞蟻。人們認為,這樣的戒律很瑣碎,很麻煩。
但實際上,誰在世界上生存不必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呢?即使是在饑荒或逃難的過程中,人也總是要有基本的道德底線不可逾越,這就是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
做企業(yè)也是一樣,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線,要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我們都知道,雙匯集團是一個大型的食品企業(yè)。但是因為使用瘦肉精,幾乎在一夜之間就倒閉了,之前的三鹿集團也是一樣。他們的失敗就告訴我們,做企業(yè)一定要有正念,要有自己的道德標準,絕對不能做傷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要知道,保護別人的生命,也就是保護自己。
我們?yōu)槭裁粗鲝堖^有節(jié)制的生活?這個所謂的“節(jié)制”,也就是按照一定的制度和規(guī)則來生存。比如我們的身體器官都有各自的排毒時間,晚上11點到1點是免疫系統(tǒng)排毒的時間,凌晨1點到3點是膽排毒的時間等等,如果錯過這些排毒的時間,不好好休息,過日夜顛倒的生活,身體就會出問題。老子所說的“去奢,去甚,去泰”,也就是這個意思。不縱欲、不為惡、不做為富不仁的事情,才能夠積累福德,使得生活和諧、安康、幸福。
以上就是幸福生活的七把鑰匙,這些鑰匙不在別人的手上,也不依靠物質(zhì)財富的豐盈而實現(xiàn)。掌握這些鑰匙,并懂得如何正確使用它們的,是我們夙慧的心。
希望今天的內(nèi)容能夠?qū)Υ蠹矣兴鶐椭。阿彌陀佛?/p>
- 上一篇:順應(yīng)天道的喜樂人生
- 下一篇:禪修如何助益人生
- 仁德上人:發(fā)心做一個直心善良慈悲的明白人
- 仁德上人:了解菩薩的大慈大悲心
- 仁德上人:人生的真實價值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仁德上人:敵我慈悲歌
- 仁德上人:安祥歌
- 本性法師:退步原來是向前
- 仁德上人:快樂逍遙歌
- 仁德上人:人與人相處過程中需要互相理解、誠敬
- 大安法師: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本源法師: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仍是山
- 靜波法師:要舍得同別人一起來分享慈悲和智慧
- 如瑞法師:今日事今日了,做好每個當下應(yīng)該做的事
- 仁德上人:問問自己這一生究竟想要什么?
- 仁德上人:懺悔悔改歌
- 仁德上人:無論什么心念之中都是以慈悲的愛心為基礎(chǔ)
- 仁德上人:活著開心歌
- 仁德上人:人生就在身心相性之中,自性本來就是佛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仁德上人:關(guān)于人生的五條經(jīng)典法語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