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下眷屬?

\

  《涅盤經》云:“夫盛者必衰,合會者別離。”《成佛之道》云:“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人生在世,或是父母兒女,或是夫婦的會合,恩愛親情,互相扶助,洋溢著家庭的溫暖。但是,親愛的眷屬變成冤家,夫妻反目、兄弟鬩墻,在今日社會上乃是屢見不鮮之事;何況,一旦生離死別到來,拋下父母,丟棄妻兒,孤苦凄惶的各奔前程,誰還能顧得了誰呢?所謂“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西東”。因此,一個學佛的人,對于眷屬要能放得下。有些老年人,不堪于晚年的寂寞,常要子女或孫兒陪侍膝前,好者有一子女侍候床榻,直至百年送老,雖然聊解晚景的凄涼,但卻因此葬送了子女或孫兒的大好前程。如果因為親人眷屬各忙事業(yè),無暇榻前侍候,則孤寂難耐,傷心絕望,甚或責怪兒媳不孝,度日如年。人生如此,斯有何樂?所以,一個人要養(yǎng)成能夠獨立自主,親情來時受得起,恩愛別時放得下。還要廣結人緣,雖然兒女眷屬不能時常侍候左右,還有更多的親戚朋友可以榻前告慰。對于外境,也不必有所寄望,能夠獨立自主,沒有寄望,那么自然不會有失望;否則,一味地寄望于親人眷屬的慰藉,事實不能得到時,內心的悲傷惆悵,將難以負荷!或者是大限來時,生離死別,妻兒的啼哭,親友的眼淚,叫你怎能安心溘然長逝?所以眷屬要能放得下。

  《雜譬喻經》有一段記載:有一老母,唯生一子,寵愛倍加,認為是終身所寄。一天,獨子忽然得病命終,老母撫尸痛哭,悲不自禁。佛陀憐憫她的哀情,告訴她一個令子復活的秘方。母親悲喜交集,祈佛指示。佛陀說:“到沒有死過人的人家,索取吉祥草一把,自然可以令子復生。”于是老母沿家拜訪,見人就問:“府上曾經死過人嗎?”眾人皆回答:“祖先以來,都有死過。”如此經過數(shù)十家,家家都死過人,因此老母得不到吉祥草,悵然而歸,告知佛陀,佛陀開示道:“自有人類以來,有生必有死,生死乃自然之理,何必為一子死,而悲痛不已!”老母豁然而悟。

  一個人對于親情要能放得下,不能隨侍左右也罷,生離死別也罷,有合必有分,有生必有死,都能看破放下,不為情苦。

  當時,我的心情并沒有為自己可能殘廢而煩惱,我想:“腿子害風濕病要鋸斷,也好!本來我的生活就是南北奔波勞碌,假如沒有了腿,反而倒可以安閑自在,在寺院里寫寫文章,看看經書。那時候,我的時間會更多,我的心靈會更廣,我的人生會更有價值。”這意思是說,我并不在乎人家對我的譏諷與嘲弄,因而,是否殘廢對于我也就不是煩惱的問題,我這種對疾病的態(tài)度,也許值得大家參考。

  像美國的海倫凱勒,她是又啞、又聾、又瞎的殘廢,可以說是一個十不全,但是她卻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偉人之一。所以說,老病并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理上的不健全。人老不要緊,心理要永遠的健康,永遠的不老才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