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哲理故事 >

第八十二、不要只是相信

  第八十二、不要只是相信

  有一次,一位名叫跋提的離車族人,到毘舍離城的重閣講堂拜訪佛陀

  離車人跋提對佛陀說:

  「大德!我聽到這樣的傳言:

  『沙門瞿曇會迷惑人的幻術,又通曉拐引術,會誘拐其它教派的門徒!

  大德!這是真的嗎?還是有人故意誹謗世尊的呢?我們不愿意誹謗世尊,特地來向世尊求證!

  「跋提!

  不要只因為那是多數(shù)人的主流觀點,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因為那是來自古老口傳的吠陀,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因為那是來自有完整傳承者的教說,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因為那是來自經典,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基于合乎邏輯,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基于合乎推理,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基于合乎理性思惟,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基于合乎深思所成的觀點,就信以為真;

  不要只憑著教說者的權威與好口碑,就對他所說的信以為真;

  不要只因為這位出家沙門是我的老師,就對他所說的信以為真。

  跋提!一件事只要做了以后,會有不善的、有罪過的、智慧者所譴責的結果,或者會有所執(zhí)著,因而引發(fā)出無益之苦的,跋提!那就是應當舍離斷除的。」

  接著,佛陀舉了些明確的實例來說明:

  「跋提!人的心中如果起了貪,起了瞋,你們認為是有益呢?還是無益呢?」

  「大德!是無益的!

  「跋提!因為心中起了貪念、憤怒的人,會被貪、怒所蒙蔽而起執(zhí)著,這樣,殺人、搶奪、淫亂、欺誑等惡行,就都做得出來。不但自己做了,還會教唆別人一起做。這樣的人,是不是像陷于漫漫黑夜,一直受著無益之苦呢?」

  「大德!確實是這樣的!

  「跋提!這樣,你們認為貪與瞋,是善還是不善呢?是有罪過還是無罪過呢?有智慧的人都會譴責還是稱贊呢?」

  「大德!那是不善的;是罪過的;有智慧的人都會譴責的!拱咸岽。

  「跋提!心中不起貪、不起瞋的人,就不會被貪、怒所蒙蔽,不起執(zhí)著,而能遠離殺人、盜奪、邪淫、欺誑等惡行。不但自己遠離,也會勸別人遠離,這樣的人,是不是常在安樂中受益呢?」

  「大德!確實是這樣的。」

  「跋提!這樣,你們認為無貪、無瞋,是善還是不善呢?是有罪過還是無罪過呢?有智慧的人都會譴責還是稱贊呢?」

  「大德!那是善的;是無罪過的;有智慧的人都會稱贊的!

  「跋提!世界上的寂靜善士,都是這樣教導弟子的:應當調伏貪、瞋、癡、激憤而安住,貪、瞋、癡、激憤調伏了,身、語、意就不會因貪、瞋、癡、激憤而造業(yè)!

  跋提聽了佛陀這一番教導,大為折伏,因而對佛陀說,即日起愿意終生歸依佛陀,為在家佛弟子。此時,佛陀再回到最初的話題,反問跋提說:

  「跋提!我可曾對你說:『來!跋提!來當我的弟子吧,我是你的老師!弧

  「大德!不曾!

  「跋提!所以,那些說『沙門瞿曇會迷惑人的幻術,又通曉拐引術,以誘拐其它教派門徒』的,只是一些不動腦筋深思的沙門、婆羅門,對我不實誹謗的話罷了。」

  「!大德!這真是善巧的引誘,美妙的幻術啊。我殷切地期盼您也能以這樣善巧的引誘,誘導我親愛的族人,讓我的族人,都能獲得長遠的利益與安樂。大德!如果所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都能聽到這樣善巧誘導,那么,所有的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也都能獲得長遠的利益與安樂。」

  「跋提!的確是這樣的。跋提!不僅如此,所有的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民眾也一樣。即使是講堂外的那些大樹,如果能有思惟,也能經由這樣的誘導而斷除不善法,具足善法,獲得長遠利益與安樂的,更何況是人呢!」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四集第一九三經》。

  二、幻術,是一種不實在的騙人把戲,和誘拐一樣,都不是光明磊落的行為。由于佛陀的善巧且殷實教說,常常能折服外道信眾來歸依三寶,因而就有外道,如耆那教教主尼干子,說佛陀是以咒語幻術來迷惑異學的,以此為自己的下臺階(《中阿含第一三三優(yōu)婆離經》;《中部第五六優(yōu)婆離經》、《增壹阿含第四七品第三經》)。這種傳言,想必在當時有一定程度的流傳才對,因為不僅跋提來向佛陀求證,就連當時的憍薩羅國波斯匿王,還有波羅牢伽彌尼都來向佛陀求證(《中阿含第二○波羅牢經》),甚至背叛佛教僧團的提婆達多,也這樣對摩揭陀國阿阇世王說(《增壹阿含第四九品第九經》)。這一部分,是南、北傳《阿含》一致說到的。

  三、佛陀教導跋提不能只是單純的相信,不僅對傳言,甚至于對理論、經典、師長,乃至于自己的禪思,都不可以據(jù)此全然信賴,一定還要以實際上行為的善惡表現(xiàn)、貪瞋癡苦迫是否獲得徹底的止息來做檢證,充分表現(xiàn)了佛教理性與務實的性格。這一段經文,還出現(xiàn)在《增支部第三集第六五經》與《增支部第三集第六六經》。這一部分,不是南、北《阿含》共傳的,而是南傳《阿含》所特有的。不過漢譯《阿含》中,也有質多羅長者反駁尼干教主的「信應在前,然后有智」,而說「何用信世尊為」(《雜阿含第五七四經》),漢譯《大智度論》中,也有「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的教說,其精神也都與此相呼應。

  四、如果依元亨寺漢譯本來看,這段「不能只是單純相信」的經文,佛陀都以單人稱呼起頭,而以「汝等」(你們)而不是「你」接續(xù),這或許當時的確有多人圍繞在旁邊聽聞,只是經文的簡略未表,也或許這是一段定型格式的經文,才會留下單數(shù)與多數(shù)稱呼上不協(xié)調的痕跡。

  五、對傳言、傳說、猜測持保留態(tài)度,似乎比較容易接受,但要對經教、推斷、理論也能保留一些檢討的空間,難度就稍微高一些了,而對自己的深思與禪思,以及對好口碑者與家?guī)熤砸沧鳈z證抉擇,那就更難了,尤其對「信仰增上」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不過,無可否認的,在自己修學過程中,保持一分「有可能是錯了」的審慎態(tài)度,直到自己完成親身體證,應當是比較健康的。君不見,在佛陀修學的過程中,之所以能夠層層突破,直到完成正覺,豈不是因為佛陀能在「此法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中阿含第二○四羅摩經》)的不斷反省下,才能有所突破而完成的嗎?

  六、相對于本則故事的「不要只是信」,《阿含經》中有更多比例的經文,強調著信佛、法、僧的必要,比如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都有「信」的條目,這是南、北傳《阿含經》所共同的,表示了「信」的需求與力用,也凸顯了「不要只是信」的稀有與難得。不過,若依佛法理性與實踐的性格來論,佛法所講的信,應當與純情感式的信仰不同,而當是舍利弗「深信」的模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