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38集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38集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凈至無余
凈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煩惱暗宅中,】〔暗〕就是無明,無明讓你看不清楚,你就會自尋〔煩惱〕。舉個例子,當你是嬰兒的時候,你沒有看過你出生,因為那時候你不懂。當你要死亡的那一天,你也沒有看到你死亡,因為那一剎那你自己不知道。為什么你能知道死亡?因為別人有生死,你看到別人的生死,所以你知道有生死的問題。但是你不只看不到你的過去和未來,你人生的這段時間,你也根本看不到,你根本看不到你在做什么,你只知道你的煩惱、痛苦和無奈,你只感覺到別人不了解你,但你又何嘗了解別人。你這一生到底做什么,你不知道,這統(tǒng)稱自己的無明障礙到自己,所以六祖才說,一個有〔煩惱〕的人像在一個暗無天日的房子里面。
【常須生慧日!磕銘撋智慧,就像一盞燈像太陽一樣。你要生起智慧,就要像前面說的「合理還歸一」,你要明白真正的道理就是那顆心,那一顆心明白了,智慧就打開了。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窟@是《壇經(jīng)》里面很重要的修行概念。什么叫〔邪來煩惱至〕?〔邪〕就是不正,不正就是錯誤的觀念,就是你自己的偏見、邪見。一個人的〔煩惱〕還不是來自自己錯誤的觀念!你不相信,你把每個人的煩惱做一個調(diào)查統(tǒng)計,都來自于你不明理。煩惱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卻沒有煩惱你不聽自己的話,這就很奇怪。曾經(jīng)有很多父母問我怎么教育子女,我回答:「讓你的子女感動!而不是講一番大道理給你的子女聽。」你要跟他講什么道理?你不要以為聽完《六祖壇經(jīng)》以后,回去給他講道理,你想跟他說什么?「智者不言,言者不智。」為什么這么講呢?你明明知道他不認同你,你跟他講那些話,根本就沒有意義。你要讓他認同你的人,就要讓他感動;讓他感動之后,話不需怎么講,他也知道該怎么做。所以無論面對任何問題,你去做就對了,而不是在那邊爭辯、在那邊講,那些都無濟于事,只要你以身作則,盡心盡力教養(yǎng)他,無怨無悔的去做,因為他是人,他有佛性、有良心,一定會被你感動;只是有的人個性倔強,不會在你面前認錯,你知道就好了。好好地教育你的子女,侍奉你的公婆,好好地對待你的另一半、你的朋友、你的同事,好好對待跟你有因緣的人,無論他們對你怎么樣,你就盡心盡力對待他們就對了,這樣必定成佛,那你還有什么煩惱?講完了,你人生有什么問題?煩惱怎么起?你有正確的知見,〔煩惱〕自然不就消除了嗎?我們常講想開不就好了嗎?
另外以修學的角度來談,你現(xiàn)在在靜坐,念佛或誦經(jīng),突然有個邪念生起了,這叫〔邪來煩惱至〕,你在誦圣人的經(jīng),但你的思維是這么邪惡,產(chǎn)生極大的沖突。或是你在打坐,剛開始坐,坐下去像佛祖,但坐在那邊越想越氣,因為你的心中有怨恨,每個人都是有怨有悔,你不覺悟,怨恨怎么會消?覺悟了,哪來的怨恨?當你發(fā)現(xiàn)你的觀念不對,「唉呀!罪過罪過,阿彌陀佛,我為什么生起這樣的觀念!趕快拉回來,趕快生起我的正見!惯@叫〔正來煩惱除〕,但這樣修叫對治,真是累,這是二乘人小乘人的修法。
【邪正俱不用,】〔邪〕念也好,〔正〕念也好,都是心在起作用,只是我們在作用當中把它分為邪跟正。不論你在想什么,念頭就是念頭,它還不是念念無常!不管是什么念,它都是一念接一念,所以你不需要一起什么念,就在那邊拉來拉去,〔不用〕就是不執(zhí)著,只要知道這些都是如夢幻泡影,都不是永恒的。你透過這樣的訓練,就可以知道你的情緒,你不用在乎你的情緒。情緒跟念頭差別在哪里?念頭比較細,情緒比較粗糙,情緒還沒有起來,念頭已經(jīng)聚集了。就好像說水已經(jīng)堵住了,它開始滿起來,情緒就起來了。你明白這個道理,只要不執(zhí)著你的念頭,在那個當下,自然就能夠恢復自心的清凈。
【清凈至無余!看蟪说男薹,這才是頓教法門。你可以看到〔清凈〕不是沒有念頭,比如有一幅畫叫《風雨中的寧靜》,真正的靜不是沒有嘈雜聲,而是不被影響的意思。小乘的修行人是在深山古洞,大乘的修行人就是在鬧區(qū),在家人最適合學大乘法,因為你們每天都要在這種環(huán)境生活,但是,你雖然有修大乘的條件,卻一直想找個地方〔清凈〕,不用找啦!往你內(nèi)在不就清凈了嗎?所以在家人有這樣的優(yōu)勢,小乘法反而是出家人修的,例如藏傳佛教,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喜馬拉雅山閉關(guān),他們有那樣的條件。不要羨慕別人,要知道彼此的分別和作用。
【菩提本自性,】〔菩提〕就是覺的意思,這句話就是說覺悟的本能就在你的〔自性〕。佛性就是覺性,這個「性」又可以叫做可能性,所以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這是你自己要去促成的。你要到哪里去求個佛呢?或去求個覺呢?
【起心即是妄!俊财鹦摹尘褪瞧鹦膭幽钕胍プ穼ぃ歉揪褪恰餐诚,這就是一般人所犯的毛病。
【凈心在妄中,】清凈的心就在妄心里面。菩提在哪里?菩提就是煩惱,煩惱止息,不就菩提了嗎?妄心止息了,不就凈心了嗎?例如你現(xiàn)在心很亂、很煩,一直想逃避它,卻逃避不了,就是因為它那么強烈,所以才將目標那么明確地指給你看,你應該感謝它,因為它指引你去見性;就是因為這樣,你才知道「凈心在妄中」。接著你漸漸會懂一個道理:無論發(fā)生什么事情,我都接受一切!當你真的接受了,到一定程度,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個不可思議的境界會現(xiàn)前,F(xiàn)前的意思也是個假名,只是因為息妄顯真,那個真也是個假名,這是境界,只是你個人的體悟而已。姑且叫見性也好,叫三昧也好,都是一個名稱,你能夠碰觸到,你就能夠知道。
【但正無三障!俊舱尘褪钦姟!矡o三障〕是什么?就是無煩惱障、無業(yè)障、無報障,這三障就是惑、業(yè)、苦,〔障〕就是障礙。誰在障礙你?觀念不正確,就障礙你。詳細來說,煩惱就是從迷惑來,因為迷惑才會莫名其妙產(chǎn)生那么多煩惱;你的心被迷惑了,你的觀念錯誤了,你的行為必然錯誤。業(yè)障就是行為,你的所作所為。有人常講:「師父啊,我業(yè)障深重。要誦哪一部經(jīng)比較有用?」你去做比較有用啦,不要不明白真實義。有人誦完《慈悲三昧水懺》之后就去吃雞腿;我也曾經(jīng)看過,在家人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在誦經(jīng),因為出家人行情比較高,所以有些人渾水摸魚,為了待遇比較好而出家,佛祖看了一定流眼淚。我也看過在家人為往生者誦經(jīng)時,一邊誦一邊喝啤酒,因為天氣太熱了,這真是啼笑皆非。家屬也不懂,你請他來誦經(jīng)做什么?不如你們家屬自己誦就好了。業(yè)障就是你的行為障礙你自己,你的行為來自你的觀念,既然觀念不正確,行為自然不正確,最后的結(jié)果當然是報障,當然是痛苦,所以叫苦,這叫〔三障〕,這就是「思想、行為、結(jié)果」的輪回。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恐v的是別人。如果這十個字你懂,就好修行。我常講:「別人是別人,你是你!谷绻阏娴南氘攤真正的修行人,就是一切都沒有障礙到你、妨礙到你。很多人剛開始要修行,障礙就起來了,回到家里煮菜就要分鍋,或是要求全家跟著吃素,妻兒很無奈,只好跑出去吃麥當勞。你不要因為自己想修行,就要別人跟你一樣改變,時間到了,他們自然會變,你勉強別人改變,會讓人家痛苦,這就是你的罪過;你雖然是好意,自以為這是對他好,但別人不見得要聽你的話。世界上就是有那么多人產(chǎn)生那么多的怨恨,你認為好的,對別人來講不見得是好,你今天來修行,要吃素也可以,不吃素我沒有說不可以,因為我主要是要跟你談心,你什么時候要吃素,自己決定。沒有人像玄奘大師那么明理的,他去度窺機大師的時候,窺機大師跟他說:「要我出家是有條件的,我要一車美女、一車美酒、一車書。」若不是玄奘大師對他那么了若指掌,怎么會答應他?色也不離,酒也不離,還答應你出家,那玄奘大師不是要背很大的罪過嗎?但玄奘大師知道他的根器,「都答應你,以后你自己就會戒。你不懂,我硬要你跟著我這樣做,反而會帶來痛苦!共灰驗槟阈扌兄,你家就分成兩派。萬一你家又有一個人去修道,就變成三足鼎立。萬一再有一個人,就變成五胡亂法、戰(zhàn)國七雄…,有夠亂。很多家里修道的人都互不欣賞,看起來真是辛苦。所以你要「一切盡不妨」。我講別人,是因為一般人的潛意識,都是認為別人在障礙你,你一看就看到別人,覺得是別人給你設(shè)障礙,這是個很錯誤的觀念,別人不會妨礙你,你也不要妨害任何人,F(xiàn)在一般人,一下批評政治、宗教,一下批評社會、教育…,這沒有意義,會批評,會抱怨的人,就是有礙,它會障礙你。你真的是修道人,看這個世間,看到所有的一切,完全不妨礙你,這就是正見,你要有這樣的正見。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恐v的是自己。儒家就常有這個概念,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你看你自己就好了,你看什么別人呢?〔與道即相當〕,〔道〕就是心的意思,修道就是修心,悟道就是悟心,一個人能夠常見自己的過,才能夠跟自己的心境契合。你要深入〔見己過〕,不要看到表面的缺點,粗糙的脾氣,你要能夠看到你的潛意識,你以前不敢面對的問題,都要掏出來。你來聽我的課,我已經(jīng)幫你挑了不少問題出來。有人聽我的課,本來身體好好的,聽完都體無完膚。很多人不敢面對,或者那是你根本沒有察覺過的問題;每個人反省自己的工夫不一樣,也就是你的反省有沒有很深入很深入呢?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我以前常教「人際溝通」的技巧,這兩句話懂了,你就沒有什么溝通不良,沒有辦法跟人家相處的問題。你不懂,是不明白〔色類自有道〕,〔色類〕就是指的一切眾生,我們是人,比較關(guān)心人,所以色類就是一切大眾。每個人因緣條件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學佛的不可以排斥沒有學佛的,因為你要知道,他的因緣條件跟你不一樣,所以他才有這樣的作為。你不要氣他,不要輕視他、排斥他,你應該體諒他、悲憫他。比如,我們不可以看到白道的人就畢恭畢敬,看到黑道的人卻指指點點。遇到白道和黑道的人,你都可以跟他們閑話家常,他們有他們過去的因緣;那現(xiàn)在的因緣呢?因為見到你,你對他會產(chǎn)生影響力,你的行為和你談話的內(nèi)容都會影響到他,如果你能夠跟一個陌生人談一次話,你就有可能改變他的人生,好比「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咕涂茨銜粫。一般人談話都沒有主題,不是談不出所以然,就是一直想要教訓別人,所以人家不想聽。還有,人們的內(nèi)心很渴望你談一些有意義的話,就像一個口渴的人,想喝真正的山泉水,你卻拿墨汁給他喝,不然就拿調(diào)味的飲料給他,越喝越口渴。每個人的環(huán)境條件不一樣,但是我們不要彼此有障礙。家庭當中夫妻兩個人對教育子女的看法不一樣,或父母兩個人對處理事情的看法不一樣,任何地方都可能不一樣,你怎么能夠相安無事呢?就是要懂得彼此尊重。再加上如果你講話真的很有道理,任何人都會聽你講。這個道理你懂了,在你工作上或生活中,你就會有很高的成就,開會也好,協(xié)商也好,談判也好,溝通也好,換成佛法,度人說法也好,都是這個樣子,〔色類自有道〕從這句話去尊重體諒每個人,然后又能夠提出你的正知正見,那當然妙不可言。
- 上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37集
- 下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39集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六祖壇經(jīng)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 透過《六祖壇經(jīng)》來看頓悟與漸悟的區(qū)別
-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從《六祖壇經(jīng)》中總結(jié)出的人生三境界
- 《六祖壇經(jīng)》二十四精論
- 《六祖壇經(jīng)》中“不立文字”的含義是什么?
- 依《壇經(jīng)》《地藏十輪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依《六祖壇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佛教禪定是什么?
- 佛法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
- 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是福報不是功德
- 向善向惡決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 《六祖壇經(jīng)》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壇經(jīng)內(nèi)容
- 修習菩薩道就要有這樣的大誓愿
- 你知道愚癡與智慧的真正差別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