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釋門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34集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34集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心。
【善知識!】你看《六祖壇經(jīng)》有個特色,只要一開始說〔善知識〕,就代表六祖又要談另外一段。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善知識,我們不但是自己的善知識,我們亦做要別人的善知識,我們不但要做自己的良師,也要做到別人的益友,我們不要看不起自己。這是什么意思?你千萬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的借口,說你這輩子不會開悟;你也不要怪罪現(xiàn)在是末法時期,不管哪個時代都有人開悟。請問,哪個朝代比較容易開悟?有的話聽起來對又好像不對,但因為大家都這么講,所以你就講:「我也不要開悟好了。」你不要開悟,你學(xué)佛做什么?你想學(xué)佛,又不想開悟,大家都想依賴阿彌陀佛,去到極樂世界再說;如果真的去成了,阿彌陀佛要跟你說什么?他還不是要教你開悟?所以我們不要一直依賴別人,要有志氣。假如諸佛菩薩就像我們的父母,我們不要樣樣靠父母,要有志氣,這叫靠而不靠。你要天助,就要先自助嘛!你要佛幫你,你就要自己幫助自己;你幫助自己,別人就會幫你。我們今天要幫助一個人,要那個人愿意接受才有意義,那個人不愿意接受,縱使一百個阿彌陀佛也幫不了他,這個概念不用學(xué)佛法也知道,但你自己不知不覺,這代表你根深蒂固就在否認你自己。你這樣怎么可以叫做〔善知識〕呢?怎么可以說眾生皆有佛性呢?難道佛性有大跟小,有說哪個比較聰明哪個比較笨嗎?沒有;這樣的觀念才能夠叫正見,才能夠確立在你的心,不然你講再多的道理,也是自欺欺人。我們常常鼓勵別人,但自己又不振作;我們看到別人做錯很生氣,但自己也是這樣;我們的觀念不正確,是自己的潛意識在作祟。我們要自信,但不是自傲,要謙卑,但不要自卑;根據(jù)這些原則去體悟,不要每次只叫別人善知識,自己也要是善知識。
【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心。】前面經(jīng)典講「智慧從自性生起」,你沒有見性,就沒有真正的般若智慧,所以你說:「我又沒有開悟,我有什么真正的智慧觀照呢?」你們產(chǎn)生疑惑,六祖不是等于白說了嗎?一個人只要知錯能改,就算是一種智慧,這個智慧不見得是你開悟的智慧。你今天知道佛法好就是一種智慧,懂得上進,知道凡事不要怪別人,就是一種智慧,這些都可以叫智慧。無論是什么智慧,它的目的就在于利益自己、別人和一切眾生。有時候我們不要太挑剔,以為談到智慧,就一定要怎么樣;你隨時可以生起很多的智慧,F(xiàn)在六祖大師所講的〔智慧〕是什么?用〔智慧〕〔觀照〕,懂得〔觀照〕,你自然就是有〔智慧〕的人。你說:「要觀照什么呢?」我們不如把〔觀照〕換個名詞說「觀察」,觀察什么?宇宙的存在不外乎是時間、空間和一切萬物,你觀察時間是變化的,空間是變化的,一切萬物是變化的,這個宇宙的道理就講完了,這是一個大原則、大方向。那談?wù)勀阕约,無非就是觀察你自己的身跟心。你說:「要不要觀察佛性?」不用,你觀察身心,自然就可以悟到佛性。佛性你怎么觀察?佛性無形無相;如果你要觀察,就證明你把佛性當(dāng)成一個東西。你要觀察你的身心,〔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澈,識自本心;〕也就是《心經(jīng)》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惯@就是智慧,以〔智慧觀照〕五蘊,照見五蘊皆空,不就能度一切苦厄了嗎?以上把整個修行的方法都跟你講了。你要觀察你的身、你的心,否則你會被你的身心折磨。你今天痛苦的,事實上離不開你的身心,你的身體病痛在折磨你,你死亡了,這個色身死亡也在折磨你,因為你會害怕、恐懼、不安,因為你害怕死。什么死?肉體死啦!你以為什么死?你為什么這么害怕?觀念越厘清就越輕松,否則就越痛苦,到處求神拜佛問卜,都是騙人的,你自己在騙自己;你自己觀念沒有弄清楚,問誰都沒有意義。
一樣的道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但它該怎么樣,就是要隨緣,因為你想怎么樣也不可能。就像今天早上我肚子有點不舒服,我不能恐嚇它,或跪下來求它不要痛。我不想讓它痛,但它會不舒服,我有什么辦法!有沒有辦法?有,就是接受,這就是最好的辦法,是一種智慧。接受的當(dāng)下,要不要吃藥?還是要吃,就吃下去、接受它就好了。果然心里一接受它,剛才上課只要一坐下就好了。如果我抗拒它、執(zhí)著它,它會越強烈。你看,你執(zhí)著一個東西,它會越強烈,痛苦會放大,會無限地延伸。我們都知道癌癥的患者生不如死,很痛苦。如果你有機會去看癌癥的患者,有修行和沒有修行的,事實上還是不太一樣。有修行的人雖然苦,但是他愿意接受,所以他還是很平和的;沒有修行的人,真的很痛苦,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希望醫(yī)生為他安樂死,醫(yī)生也不能做。原則上不是說等到那一天你才對身體不執(zhí)著,你現(xiàn)在就要不執(zhí)著。有些人對身體很執(zhí)著,他隨時身上有帶藥膏,被蚊子叮到,他就拿出來抹,這事實上是很不好的習(xí)慣。以醫(yī)學(xué)的角度,只要被叮到就拿起來擦,擦久了就失去了免疫力。除非到深山野外去爬山,去露營偶爾帶一下,不要一天到晚把藥膏變成錢包,一天到晚擦擦擦。我意思是說,不是叫你不要照顧你的身體,而是叫你不要執(zhí)著它,你就會知道,這樣做輕松很多。
再來,不要執(zhí)著你的心情。你的心情不外乎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就是很復(fù)雜啦!你不要希望說你的心情隨時會很好,你在騙誰?你的「心情好」可以好二十四小時嗎?既然不可以,你為什么一直想期待你心情好呢?更徹底的說,既然你相信佛說一切都是無常,你的心會是常嗎?你的心情會是常嗎?你的心根本就是無常,那你期待它常,這不是自尋麻煩嗎?!世間人不明白這個概念,所以他要上情緒管理的課,情緒管理是什么意思?過去我都在上那些課,意思是我過去都在騙小孩,就是小孩哭拿幾顆糖給他吃的意思。情緒你怎么管都管不了,你什么時候會抓狂,沒有人知道!但情緒管理也不是你遇到狀況才要管理。無聊算不算一種狀況?那無聊怎么管理?無聊就去找事做啊!那就是情緒管理?有的人,常常跟你講:「不要胡思亂想,去做事情。」這句話只對了一半,這叫對治,不是徹底的,但你卻常常做這種事情。我坦白講,你只要明白你心情的變化是無常的,明白它就好,你就接受它。不管你的情緒怎么變化,你只要用你的正見,接受它,很自然的,久了它對你一點影響力都沒有。事實上這個境界對一般人來講,層次就很高了。我們一般人在學(xué)佛,就是被心影響,所以才要學(xué)《金剛經(jīng)》「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心」就是你執(zhí)著的心。
你要知道,《六祖壇經(jīng)》是頓悟、究竟法門,你明白了很輕松,很快,是直接了當(dāng);不明白的人,使不上力,這樣他就會退而求其次,去修其他的法門。那會不會有效果?會,但慢慢來。無論你修任何法門,到最后那一剎那,一悟,統(tǒng)稱都叫頓悟,最后你還是要頓悟。《壇經(jīng)》告訴我們不要在前面那里打轉(zhuǎn),直接從「迷」跟「悟」下手!该浴垢肝颉菇⒃谝粋很重要的概念:正見。你不要認為你讀了《六祖壇經(jīng)》就有正見,不要用你的想象,你去做事就知道了,你只要看看你的正見有沒有辦法保持二十四小時,你就知道你有沒有正見,你遇境就倒了,怎么可以說你有正見呢?有正見的人,白天有正見,晚上也有正見;他遇到事一樣有正見,遇到大事小事都有正見;他遇到順境、逆境正見都一樣。你用這樣去檢驗?zāi)阕约翰痪偷昧藛?這叫印證,你也不需要去找別人替你印證。所以修行這種事情,不需要問別人,「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埂溉缛孙嬎,冷暖自知!棺约鹤钋宄。就像你慈悲不慈悲,心中有沒有怨恨,你都不要問別人,你心中有怨有恨,你就一定不會開悟。你想修成佛祖,怎么越修越氣?修行也沒有什么秘密,有的法門告訴你:「我們的法門是秘密的,不可以教別人!刮覇柲悖骸刚胬碛袥]有秘密?大道有沒有秘密?」密在哪里?密在汝邊啦!請問,學(xué)費繳一千萬或你沒有繳學(xué)費,誰比較容易開悟?跟你繳學(xué)費不相干啦!所以別人傻,你也跟別人一樣傻,你為什么要花那些冤枉錢呢?這么簡單的道理世間的人什么時候才能夠懂!
你雖然知道不要執(zhí)著你的身,你的力道之所以不強,就是因為你沒有觀察。你越觀察,就越發(fā)現(xiàn)這個身體根本就不是你。我們今天之所以執(zhí)著,就是因為有一個「我」在作祟。就是說,你認為身體是你的,你認為心是你的,結(jié)果你把身心合起來變成一個實有的你,就是這個東西在作祟,讓你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為什么?你今天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保護你自己,對另一半好,希望他不要拋棄你;對子女好,希望他們以后孝順你;對朋友好,希望他們喜歡你;對老板好,希望老板重用你…。我講佛法,很慈悲,又很殘忍,就是把你內(nèi)在不敢講的東西講給你聽。你執(zhí)著自己,就會想盡辦法保護這個你,這樣很痛苦。叫你不執(zhí)著你,談何容易?!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觀察,一直觀察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身體是四大,「地水火風(fēng)」,它根本是「緣起」,它一直在變化。接著看到你的心,它就是隨著境界而起,心在哪里?你找不到心。為什么會有心?因境而有心,因執(zhí)著那個境界,心就這樣生起。若無前境何來有心?有的人得先觀察身體,之后再觀察他的心,層次比較高的直接觀察他的心,層次更高的就像六祖,因為身心本是無常,所以「本是幻」,既然「本是幻」,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鼓鞘菍哟巫罡叩摹T趺葱?看你自己,是按照你個人的層次,你覺得沒有辦法,就往更粗糙的方向去觀察。身體是最粗糙的,尤其是身體的呼吸,一呼一吸二十四小時都有,很容易觀察到。觀察到最后,把呼吸的過程姑且叫個假名「我」,不過如此而已。這樣的道理你可以聽懂,但你不會感動,就沒有力量;你自己去證明,你才會被你自己修行的過程感動,這樣才會突破,關(guān)鍵就在這里。為什么說只有聽課力道不強?你聽課就好像我在拋磚,要靠你自己去修行,自己去體悟,那塊玉才會出現(xiàn)!赣瘛惯@么清澈、潔白,就好像你的自性。有的人,更粗糙,他貪愛世間的東西,「身外之物」指的是離開你身心以外,名利權(quán)勢這些東西。如果這樣,你就要從外面開始觀,名利是什么?權(quán)勢是什么?或你貪愛的人,你恨的人是什么?你觀,哪一個不是無常?這樣從外面的境界開始觀,之后觀身,再觀心。什么時候會悟?不一定。有的人觀境界就悟了,為什么?《金剛經(jīng)》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共⒉皇悄膫角度比較好,是每個人因緣機會不一樣。禪宗很多祖師大德直接去參「佛性」或「誰」,當(dāng)然這個看你的層次,他直接看那個問題,不需要從其他問題延伸進來。你現(xiàn)在不用去管什么方法最好,還是以你自己為主。雖然你是個假名,是個緣起的現(xiàn)象,今天你之所以六道輪回是因為這個現(xiàn)象,你今天要解脫,還是從你身心的作用去解脫,不然你根本沒有辦法解脫。你只要問你自己,你要先觀察什么對你最受用,你就從那里下手。當(dāng)你能夠把它看清楚,叫「內(nèi)外明徹」,內(nèi)是身心,外是外面的世界,你能夠?qū)⑸硇氖澜缍伎辞宄!裁鲝亍,明就是明明白白,徹就是徹底。我們首先是?a href="/remen/renshe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人生不負責(zé)任,接著是對生命不負責(zé)任。什么叫對人生不負責(zé)任?你人生到底在干嘛?人生這條路你跌跌撞撞,你何去何從?到底為誰辛苦為誰忙?那是你的人生,你為什么不想清楚呢?!再來,「生命」,生命就是你,你自己是什么?生命的狀態(tài)又是什么?你從來都不管,但是你又貪生怕死,這是很不負責(zé)任的態(tài)度。
古人講,「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篃o論是談修道,還是一般的專業(yè),大部分的人都是不學(xué)無術(shù),只有少部分的人是專家,在各個領(lǐng)域當(dāng)中深入就是專家。我們每個人對各個領(lǐng)域都不專,代表你對人生不負責(zé)任;縱使你不留戀世間的東西,你也應(yīng)該對你的生命專吧?但你對你的生命也不專。如果你對你生命專,你就能開悟。你沒有這個心:「我要徹底去研究這件事情,一直到清楚明白為止。」舉個例子,不要說佛法,我講世間法就好,很多的科學(xué)家一天到晚只為了他那個科學(xué)問題朝思暮想,有位科學(xué)家為了想一個原理,有一天在洗澡,突然想到就沖出來了,他是誰?阿基米德。一樣,牛頓看到蘋果掉下來,他就會思考這個問題,你就會撿起來吃而已。關(guān)鍵在哪里?他愿意想,就能夠想出答案。開悟事實上也是這個樣子;為什么叫參禪?為什么叫思維?禪師一輩子就思考一個問題,那個問題他懂了他就開悟。我們有沒有思維?表面上是有,但是你的思維根本沒有深入,而且你思維太多,那個思維就叫做胡思亂想。你一輩子都在胡思亂想,你到底要想到什么時候?學(xué)佛法不是不可以想,不要聽我說「不要用腦袋」,你就不敢想,你只要針對一個問題想,這個「想」就不叫妄想,從這個「想」找出真正的答案,你才會徹底。我這樣舉例說明已經(jīng)很清楚了。
開悟不是件很奇怪的事,是因為你不愿意鐵杵磨成繡花針,你不愿意針對那個問題去深入。我們的心散亂、不定,所以沒有力量,你只要愿意針對你所想要的去探討或觀照,一直深入下去,有一天你一定會〔明徹〕,你就能夠〔識自本心〕,就是了解你的生命,真正了解你自己。你自己是什么?你說是「緣起」也對,是「性空」也對,佛性就是空性,所以離開身心沒有一個佛性。這個「性」就是它本來的樣子,身心本來的樣子就是「空」,那個空就是「佛性」,明白了就叫「見性」。當(dāng)你見到那個性,為什么會有智慧?因為空沒有障礙,所以你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不會起八萬四千煩惱。佛法的理論要講簡單,我可以用很短的時間跟各位分享,無論你是哪一節(jié)課來聽,任何一節(jié)課都一樣,你聽懂就拿去,拿什么?「無一法可拿」謂之「拿」。在講課時名之「有拿」,拿了之后名之「無拿」,就像佛傳法給大迦葉尊者,在傳的時候「有法可傳」,傳后「無法可傳」意思是一樣的,這個東西叫「心法」,到底是什么?沒有人知道,只有你跟我知道,其他人不知道我們在講什么,那就是一個精神體悟和核心。你想去探討本心或佛性,本性或如來藏,這些名詞在談同樣一個東西,它是什么?它不能光聽理論,不是翻幾本字典你就認為自己知道,字典所描述的也還是接近而已,還是瞎子摸象;別人可以形容給你聽,但它是什么你不知道。舉個例子,我們明知道水中撈月是撈不起來,明明知道水中的月亮是如夢幻泡影,但你跟一個人講:「你看水中的月亮如夢幻泡影!」他不見得會相信;他即使相信了也起不到作用。那個水中的月亮就像我們現(xiàn)在的身心,我們現(xiàn)在就好像站在岸上。我跟你講:「你的身心就如夢幻泡影,你了解嗎?」你說:「我了解!埂改銏(zhí)著嗎?」你說:「我執(zhí)著!鼓悄氵@樣說沒有力道,你就是要讓他跳下去,讓他去撈那個月亮,他大口大口地嗆水而一無所獲之后,才能領(lǐng)悟到「真的是如夢幻泡影!」修行就是要這樣修。你不要站在岸上聽人家講,你要跳下去,感覺才會深刻。
不論你是貧賤富貴,無論你是什么身份、地位都一樣,你不懂真理你就是無知。無知的人怎么會快樂?他注定會煩惱!笌煾,我有很多心事想跟你說。」我當(dāng)然知道你有很多心事,你跟我說也沒有用,你打電話去生命線張老師也沒有什么用,你不承認自己的無知,你有什么煩惱?就是無知嘛!你就是不明白這個世界到底發(fā)生什么事情。但我們常常把不明白的事情推給莫名其妙的老天。老天在哪里?是老天爺,還是上帝,還是王母娘娘,還是太上老君?你把責(zé)任推給「祂」,「祂」是誰?這個是人是神還是鬼?還是根本沒有你也不知道,你抱怨「祂」做什么?你抱怨「祂」,求「祂」都是莫名其妙。你要探討真相,當(dāng)你聽見這樣的道理,你可以懷疑,無論任何人跟你講的道理,你都可以懷疑。但是,你要證明,這叫符合科學(xué)、實事求是的精神。我們不要被騙,但也不要愚弄自己,不明白的事情我們承認自己不明白,不懂就說不懂,就這么簡單,然后自己去追尋答案。
- 上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33集
- 下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35集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六祖壇經(jīng)是誰寫的?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 透過《六祖壇經(jīng)》來看頓悟與漸悟的區(qū)別
-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意思
- 從《六祖壇經(jīng)》中總結(jié)出的人生三境界
- 《六祖壇經(jīng)》二十四精論
- 《六祖壇經(jīng)》中“不立文字”的含義是什么?
- 依《壇經(jīng)》《地藏十輪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依《六祖壇經(jīng)》等談如何安頓身心
- 佛教禪定是什么?
- 佛法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
- 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是福報不是功德
- 向善向惡決定了你通往西方的路程
- 《六祖壇經(jīng)》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壇經(jīng)內(nèi)容
- 修習(xí)菩薩道就要有這樣的大誓愿
- 你知道愚癡與智慧的真正差別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