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菩提道場 第十五卷

  菩提道場 第十五卷

  黃念祖居士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暉遍照。復(fù)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瓔珞。云聚寶鎖。飾諸寶柱。金珠鈴鐸。周匝條間。珍妙寶網(wǎng)。羅覆其上。百千萬色;ハ嘤筹棥o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yán)。隨應(yīng)而現(xiàn)!

  在佛道場(修道之處叫做道場),有菩提樹,這個菩提樹就更高了。上述的寶樹也很高,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愿,寶樹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將是四百萬里,或者更高?磥戆偾Р皇侵苯酉喑,就是說很多的千。菩提樹高四百萬里,樹身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向四方分布二十萬里。有人挑剔說樹太高,這個葉子分布的不夠廣。這是因為他沒有考慮底下還有極高的寶樹,又不能把陽光都擋住了,所以樹長得細(xì)高。這種樹是一切眾寶自然和合而成。“華果敷榮”。這個菩提樹的華與果,開敷得繁茂旺盛,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景相,并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處。復(fù)有樹上頭的莊嚴(yán),有青、綠、紅、白各色的摩尼寶,就用這眾寶之王的摩尼寶來做瓔珞,懸掛樹上。樹上還有寶柱,寶柱彼此之間要有聯(lián)接,這個聯(lián)接叫做錙,一般是木結(jié)構(gòu),極樂國的聯(lián)接是云聚寶。這個有證明,《唐譯》說:“有獅子、云聚寶等,以為其錙。”所以這很確鑿。用這種云聚寶所成的鎖來莊嚴(yán)寶柱,又把許多金(純金)、珠(真珠)、鈴(鈴鐺)、鐸(鈴中木舌,敲鈴發(fā)聲)遍掛在菩提樹的枝條上面。又在樹上掛了珍妙寶網(wǎng),周遍蓋在菩提樹上。摩尼、瓔珞所懸掛的金珠鈴鐸以及珍妙寶網(wǎng)流放百千萬的光明,彼此相照,互為莊嚴(yán),互相輝映,互相作為裝飾,放無量光明。光焰明耀,所顯妙光及所照之區(qū)域都沒有極限。一切莊嚴(yán)之相,普應(yīng)群機,變化不拘,隨意而現(xiàn)。

  【微風(fēng)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本段顯極樂寶樹演說妙法的不可思議功德。“微風(fēng)”是清細(xì)和緩的風(fēng),徐慢的飄動,吹到菩提樹的千枝萬葉,演奏出無量的美妙音聲,都是在宣說微妙之法呀。“其聲流布”。這個音聲就流通散布諸方,遍滿一切佛國。菩提樹所發(fā)的法音,清凈通暢,“哀亮”,能引發(fā)聽者生起悲愍眾生的心。好的音樂總是含一點悲意。“亮”是明亮,響亮,此處是指音樂的節(jié)拍鮮明,音調(diào)爽朗。“微妙”,因在音聲中宣演妙法,于是音聲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無法宣說的程度。“和雅”,指安和雅正。聲音安和就令聞?wù)咝闹邪埠。雅就是脫俗,正就是離邪,不是鄭衛(wèi)邪蕩的音樂。所以極樂世界的音聲,在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聞聲嗅香。嘗其果味。觸其光影。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zhuǎn)。至成佛道。復(fù)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本段表彌陀大愿的功德不可思議,所成就佛土的殊勝不可思議,菩提樹能施之法益不可思議。“若有眾生。睹菩提樹”,倘若有眾生眼見菩提樹了;“聞聲”,耳聞到這個妙法音聲了;“嗅香”,鼻聞到樹的香味了;“嘗其果味”,舌嘗到所結(jié)果子的味了;“觸其光影”,身體接到樹的光或影子;“念樹功德”,意根在憶念樹的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凈無垢,徹辨無遺(例如耳目,對于所聞到的聲與色,都能完全辨別,沒有遺漏,叫做徹)!稌琛返脑“耳根無垢曰清”。一個人成見牢固,對于正確的東西聽不進(jìn)去,就由于你耳垢太重了。“徹聽眾音曰徹”,對于種種聲音都能聽到了叫做徹。其余五根可以舉一返三:意根是意根無垢為清,徹了諸法為徹。“無諸惱患”!唯識述記》說:“惱是亂義”。所以無諸惱患,就是沒有種種惱亂所造成的過患,于是就可以安住于不退轉(zhuǎn)之位,達(dá)到圓滿佛果。

  此下更顯菩提樹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又因為能看見菩提樹的緣故,可以得到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見了樹的人,可以得無生法忍,極樂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極。三種忍的涵義是:“音響忍”!秲粲笆琛罚“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就是說,從聲開悟,于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響。只是回響而己,根本沒有人在說話。于是知道這一切都同回響一樣,沒有誰制造這個響,所以說沒有作者。了解以上的真實義叫做音響忍。這是二地以上菩薩的境界。“柔順忍”。“舍詮趣實”叫做柔順忍。用語言文字來表達(dá)義理叫做詮,一切經(jīng)論、禪宗的公案都是詮,正是指月的標(biāo)。許多人抓住這個手指頭,要從手指頭上找到月亮,那就請等驢年,F(xiàn)在言詮都舍掉了,雙眼正對月亮,這就是舍詮趣實。所以舍離言詮,趣入實相,得柔順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到七地以上,就“證入實相,離一切相”,這才是無生法忍。證入實相,離開一切相,安住于無生法中,是七地以上菩薩的事情。見到菩提樹,就得到這三種忍,足證彌陀的愿力與無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議!稄浲邮桠n》解釋無生忍(無生法忍的略稱)有兩種:一種從法上說,一種從修行上說。從法上說,種種沒有起念,沒有造作的實際理體,叫做無生。具有無為智慧的心,在理體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說:無生法就是遠(yuǎn)離生滅的真如實相理體。真智安住在這個理體上不動,叫做無生法忍!洞笾嵌日摗氛f:“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dá)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智論》開示得很清楚,對于本無生滅的諸法實相,能夠(1)信受,(2)通達(dá),(3)無礙,(4)不退,就是無生法忍。

  從行上說,更上一層樓。《疏鈔》說:“報行純熟,智冥于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若涥海。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文中“報行”是對有功用的集行而說的。集行指心心精進(jìn),念念勸修,加功用力,墮在功用道中。這是七地以上菩薩的境界,于是漸增,轉(zhuǎn)為報行,并且純熟。報行是無功用道,不必起意運心,自然任運流入如來智海,是八地菩薩境界。這時自心真智與理體冥合。理體無相、無為、無功、無相。行無另外之體,只是以智慧為體,智與理不二,所以行與理相同,也無相、無為、無功、無相,都是廣大如虛空,清湛似止水。這時慧日朗照,心識種種妄惑自然不起,這才叫做真得無生法忍。

  菩提樹功德,能令看見的人位登八地,正因極樂即是華藏。華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門,全在極樂。全體包括一一局部,這是婦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識,可是局部包括全體,乃現(xiàn)代科學(xué)所證實的華嚴(yán)玄門。見樹就是見整體的華藏世界,圓滿具足一切功德。見樹得忍,不算份外,并且這正是華嚴(yán)十玄門中托事顯法生解門。從具體事相,可以開佛知見(顯法),示佛知見(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見。所以釋迦牟尼佛當(dāng)年,在靈山會上拈起華來叫大家看,大眾都莫明其妙,獨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一笑,他開悟了,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這就是托事顯法,花是事,迦葉所悟是法。所以極樂世界菩提樹,你看了就證無生法忍,也都是托事顯法。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滿足愿故。明了。堅固。究竟愿故!

  佛告訴阿難:極樂世界,華果樹木都能給眾生作佛事。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兩個原因:(一)是無量壽佛的威神力。阿彌陀佛已經(jīng)成了佛了。阿彌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這個力量。(二)是本愿力。過去發(fā)的愿,所以現(xiàn)在實現(xiàn),能讓眾生看見樹就得三忍。所以本愿力是總,底下滿足愿、明了愿、堅固愿、究竟愿,這四個是分別說。(1)“滿足愿”!秲粲啊氛f:“愿心圓備”。發(fā)愿的心是圓滿具備,所應(yīng)為眾生設(shè)想的都想到了。(2)“明了愿”。光明、智慧共同相應(yīng)故。(3)“堅固愿”。是“無退精進(jìn)”,沒有退心。(4)“究竟愿”。“期盡有情法界際故”,所以稱為究竟。因為他要度盡法界一切有情,所期望的只是度盡一切眾生,所以這一切愿,都必然是以真實之際為體,從真實慧所發(fā)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眾生普得真實之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