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情,緣于前世因果
《法滅盡經(jīng)》說:“末法時代,《楞嚴經(jīng)》先滅。其余經(jīng)典,逐漸而滅。”如果楞嚴經(jīng)不滅,正法時代就現(xiàn)前。由此可見《楞嚴經(jīng)》之重要性!独銍澜(jīng)》的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或簡稱為《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佛說該經(jīng)的直接因緣為,阿難化緣時,遭摩登伽女之母以咒攝入淫室,戒體快要被毀壞時,佛陀令文殊菩薩持楞嚴咒前往救護阿難,將阿難與摩登伽女帶回。阿難自恨道力未全,請佛宣說奢摩他、三摩提、禪那等諸佛如來得成菩提之最初方便。由此可見,摩登伽女是理解《楞嚴經(jīng)》心要的關(guān)健性人物之一。
摩登伽女的故事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主要依據(jù)《楞嚴經(jīng)》、巴利文經(jīng)典和大正藏第十四卷的《佛說摩登女經(jīng)》之記錄整理而成。阿難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佛陀三十二相,阿難三十相,由此可見阿難少年英俊,相貌莊嚴。而阿難陀的年輕貌美,也引起了很多麻煩。據(jù)《楞嚴經(jīng)》第一卷記載,有次舉行大法會后,佛陀帶領(lǐng)許多弟子接受波斯匿王的供養(yǎng),阿難沒跟上,于是就單獨到舍衛(wèi)城街上乞食。走了很久來到一個聚落,缽還是空的,阿難又熱又餓又渴。剛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兒打水,阿難走到井邊,這名女子抬起頭看見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中發(fā)出贊嘆:"多么莊嚴的比丘啊!"一念之間,她心里生起強烈的愛念。
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屬首陀羅種姓。依據(jù)印度的傳統(tǒng),首陀羅種姓的人為四種姓4中最下階級賤民,以清掃街路為業(yè),他們既無權(quán)誦經(jīng)、祭祀,不能與四種姓中的其余三個種姓交往,甚至不可以直接將水、飯食等物親自拿其它三種姓的人。所以當阿難向摩登伽女要水時,摩登伽女猶豫不決,不敢把水供養(yǎng)給阿難。阿難知其原因,安慰她道,"佛陀教導(dǎo)四種姓平等,你雖屬首陀羅種姓,但一樣可以供養(yǎng)比丘飯食。"摩登伽女聽后萬份高興,歡歡喜喜地將水倒入阿難缽中,并瞪著大眼注視著阿難,直到他離開。
摩登伽女回家后,便得了想思病,整日思念阿難,飯食無味,從此失去了人生的樂趣,終日不是憂郁,就是沈思。眼看著花一樣的嬌容日見消瘦,她的母親放心不下,再三盤問她究竟有什么心事折磨她。摩登伽女最后才告訴母親她的心思,母親設(shè)法讓她嫁給阿難。母親知道比丘是神圣不可犯的,女兒這種愛戀之心,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墒桥畠核狼蠡钋,一心只愛這位比丘。
母親愛女心切,只好硬著頭皮來找阿難,并說,"我的女兒對你一見鐘情,朝思暮想,我愿將女兒許配給你為妻。"阿難說,"我所持的戒律不可以取妻。"摩登伽女的母親哀求阿難說,"你若不取我女兒,她便會自殺,懇請你求我女兒一命。"阿難十分為難地說,"我隨佛出家,身為比丘,不可結(jié)婚生子。"摩登伽女的母親回來后將情況如實向摩登伽女說明,并勸說女兒死了這條心?赡Φ琴づ桓市,哭著對母親說,"我若不能成為阿難的妻子,便會死去。母親有大神力,可以求我。"母親答道,"天下之道力,無有人能勝過佛與阿羅漢。"摩登伽女說,"母親可以念符咒使阿難迷惑,天黑后不許他出門,然后我們便可以成夫妻了。"
摩登伽女的母親無奈之下,當阿難再次來到她家門口托缽化緣時,她便用邪術(shù)迷使阿難迷迷糊糊,身不由己地進入摩登伽女的家,摩登伽女大喜,把自己打扮得如花似玉,來誘惑阿難。阿難心知不妙,不肯依從。摩登伽女的母親大怒,在門前點燃一堆火,拉著阿難的衣服威脅說,"你再不順從,便將你投入大火燒死。"阿難心中有若難言,悔恨平時不用功,危難之時力不從心。
阿難危難之時,一心念佛,道交感應(yīng),佛陀心知阿難受難,趕緊派遣文殊菩薩到摩登伽女家附近去找回阿難,并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嚴咒。此時,阿難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內(nèi),在即將破戒時,忽然間清醒過來,馬上離開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摩登伽女見阿難忽然離她而去,心中非常難過,來到寺前等阿難。阿難外出托缽,摩登伽女便傻傻地跟在他后面;阿難嚇得不敢出門,摩登伽女便在門外等候。摩登伽女一日見不到阿難,便無所適從,大哭而歸。
阿難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向佛求救。佛陀問摩登伽女,"你如此苦苦追阿難,為什么呢?"摩登伽女回答道,"阿難無妻,而我無夫,我和阿難正好可以結(jié)為夫妻,請佛慈悲成全我們的好事。"佛說:"你真的很愛阿難?"摩登伽女說:"我真的非常愛他。"佛說,"阿難沒有頭發(fā),你若肯剃除秀發(fā),你和她一樣了,我才可以讓阿難娶你為妻。摩登伽女毫不猶豫地答道,"為了阿難,我什么都可以做。"佛陀說,"那么回家告訴你母親,剃發(fā)后再回來。"
摩登伽女回家后,請求母親為她剃除秀發(fā)。摩登伽女的母親非常傷心地說,"女兒的頭發(fā)猶如孔雀的羽毛,理應(yīng)小心保護才對。你美若天仙,國中英俊男子那么多,我一定能幫女兒找一個如意的郎君,又何必苦苦的要嫁給一個沙門呢?"摩登伽女回答說,"我生為阿難的人,死為阿難的鬼。今生我非阿難不嫁。"摩登伽女的母親一邊流淚,一邊替女兒剃下秀發(fā)。
摩登伽女剃光頭發(fā)后,高高興興地來到佛面前說,"我已落發(fā),請佛陀履行您的諾言。"佛陀問摩登伽女,"你愛阿難什么呢?"摩登伽女答道,"我愛阿難明亮的眼睛,我愛阿難英俊的鼻子,我愛阿難迷人的耳朵,我愛阿難甜美的聲音,我愛阿難高雅的步伐,我愛阿難的一切。佛陀問,"阿難眼中的眼淚不凈,鼻中的痰不凈,口中的唾液不凈,耳中的耳垢不凈,身內(nèi)的屎尿骯臟不凈;楹笮胁粌粑鄯x,生子后便生老病死等苦,由此觀之,阿難的身體有何值得愛的?"
為了進一步引導(dǎo)摩登伽女領(lǐng)悟不凈觀,佛陀叫人把阿難的洗澡水端出來,問她:"你既然那么愛阿難,這盆水是阿難的洗澡水,你就將它喝下吧!"摩登伽女嚇了一跳說:"佛陀,你是大慈悲者,這么臟的水為何叫我喝呢?"
佛說:"每個人的身體原本就是這么臟的,現(xiàn)在阿難健康時你就已經(jīng)嫌臟了,那他將來老死敗壞時,你又將作如何想呢?"
摩登伽女聽了佛的話,忽能觀察人身的不凈,再也愛不起來─原來阿難的身體一樣這么臟,那還有什么可以愛的?從此愛念、貪念都消除了,頓然開悟,真的出了家,證了初果。
這則故事給我們?nèi)缦掳藗啟示。
1. 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緣
佛陀告知諸比丘,摩登伽女對阿難一見鐘情,死心塌地,單從現(xiàn)世因果來講,摩登伽女是瘋子,阿難是傻子,看起來毫無道理。但從三世因果來說,確是合情合理的。佛陀以其神通了知,摩登伽女在以前五百世中都是阿難的妻子,而且每一世都相敬如賓,互敬互重。更有趣的是他們倆都是好的佛教徒。所以今世一見鐘情,非常親切,顯得與眾不同,難分難解。
佛陀在告誡人們?nèi)松黼y得時說,"吾從無數(shù)劫,往來生死道,舍身復(fù)受身,不離胞胎法。計我所經(jīng)歷,記一不記余。純作白狗身,積骨億須彌。以利針地種,無不值我體,何況雜色狗?其數(shù)不可量。"盡管人生難得,但三大阿僧祇劫中,做人的機會也不少,我們在坐的大家曾經(jīng)不知做了多少次人家的媳婦、丈夫、兄弟與姐妹。今生若有緣相見,自然感到份外親切。首先見到的可能又成就了另一段夫妻因緣。因此俗話說得好,"十年修得同舟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因此今生最終能成眷屬,實在不容易,理應(yīng)珍惜。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一個啟示。
但人這一輩子,有機緣見到前世親人、甚至是多世夫妻的機會應(yīng)該不會太少,所以不少人見到某些人時有相見恨晚之感覺,道理就在于此!有些人可能在今生今世會遇到很多前世有緣份之人,但作為一個有教養(yǎng)之文明人,總不能見一個愛一個,以免造孽。否則今世會煩惱無窮,苦海無邊,來世還要受苦,實在是不聰明之極!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
也許有人會問,今生為人,若遇不到有緣之人,那會怎樣?若遇不到有緣之人,也許會獨身、或者出家,所以當今獨身之人也不少,就是一個最好的見證。若無緣,即使勉強結(jié)成眷屬,在一般情況下,婚姻也不會快樂。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三個啟示。
如何才能化解這種不愉快的結(jié)局呢?對婚姻不圓滿的夫妻來說,兩方首先應(yīng)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勇敢地面對存在的問題,傾心相談,然后雙方都要加倍努力,珍惜、關(guān)心、尊重對方,兩方不融洽的關(guān)系就一定能得到改善。其次對于那些仍然沒有找到理想對象的人來說,若想盡早結(jié)束獨身的生涯,就要廣結(jié)善緣。喂麻雀的故事最能說明這一問題。
唐朝時弟兄兩一起出家,師兄老實木訥,不會講法,但講法時聽眾很多;而師弟自幼聰明好學,精通經(jīng)教,善于說話,但講法時無人來聽他講法。師弟感到非常迷茫。于是便去問一位有道高僧。這位高僧開導(dǎo)他說,"聽你師兄講法的人多,那是因為他前世結(jié)了很多善緣;聽你講法的人少,那是因為你前世結(jié)的善緣少。"這位師弟請教說,"那么,今世怎樣才能多結(jié)善緣呢?"高僧說,"若要快,從現(xiàn)在開始,你每天多喂麻雀就可以了。"聽了高僧的開導(dǎo),師弟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堅持喂麻雀。二十年后,師弟再次升座講法,有幾千人來來聽他講法,而且都是年青人,二十歲左右。高僧開導(dǎo)說,"這些年青人都是你喂過的麻雀轉(zhuǎn)世投胎而來,所以來護你的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無緣,只要今世廣結(jié)善緣,就一定能遇到有緣人,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四個啟示。
2. 愛欲為生死之根本
在八萬四千種煩惱中,以貪瞋癡為其首,稱之為三毒;在三毒中,而貪欲又為三毒之首,而貪欲中愛欲最難斷!當我們接解事物時,由于人類無始以來的無明,一念妄動而產(chǎn)生三種感受:喜歡、不喜歡和舍受。當我們喜歡歡一件事物時,接著下來的一種思維就是想據(jù)為己有,貪心自然而產(chǎn)生。貪心生起之后,我們本來清凈之心就被貪污染而成為貪心,自利自利之心隨之而產(chǎn)生了。這使得一個人的思維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的思維再也無法客觀了,而是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私利為半徑劃圓。我們?yōu)樽约褐鹆艘坏缐,墻?nèi)是對他有益的事或話,墻外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現(xiàn)實的世界。由于我們的心受到貪的污染,這對我們觀點的形成產(chǎn)生著巨大的影響,它制約我們的視野,制約了我們自由觀察客觀世界的能力,我們眼中的世界從此再也不是客觀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并且?guī)в袕娏业膫人意義色彩。我們本能地希望看到或聽到墻內(nèi)對我們有利的事或人,我們無視墻外和我們無關(guān)或?qū)ξ覀儫o益的客觀世界。所以說,這時我們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再也不是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即墻內(nèi)的世界,而對墻外廣闊的空間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時我們真的成了井底之蛙,看問題時非常片面。若是色迷心竅,往往使人迷失心智,走向極端,干出非;奶浦隆莊子試妻的故事最能說明這一點。
有一天,莊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墳前,拚命搖扇,好像要把墳上濕漉漉的土煽干。莊子不解她的用意,便開口問她。她表示,墳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臨終遺言,要等墳上土干后,她才可以改嫁。她等不及了,于是猛煽墳土,讓它快干,好追尋第二春。
莊子想到世間居然有此薄情的女子,感嘆不已。繼而想到,自己的妻子會不會也這樣呢?疑心病起,便想試探。
莊子的太太姓田,我們稱她田女士吧。夫妻平日感情甚篤,莊子為考驗他妻子的忠貞,決定裝死試探。
聽說莊子急病而亡,包括親友等四方人士,許多人前來吊唁,其中來自楚國的王孫,長得英俊瀟灑,位尊多金,他見田女士新寡,楚楚可憐,便追求她。田女士不堪誘惑,愛上王孫。當晚,酒酣耳熱之際,王孫突然心臟病發(fā),命在旦夕。
田女士嚇得驚慌失措,急問王孫如何是好,王孫忍著痛楚,告訴田女士,要用死尸的腦漿才能起死回生。
死尸到哪找,總不能去掘墓吧?田女士轉(zhuǎn)念一想,丈夫不是剛死嗎?現(xiàn)成尸體,不用白不用,從前的夫妻恩義,此時早已拋諸腦后,她竟然拿著斧頭,劈開丈夫的棺木,準備取出他的腦漿做藥。
不料劈開棺木,莊子居然復(fù)活。田女士羞愧得無地自容,自縊身亡。
同樣,摩登伽女見到阿難后,便如同吃了迷魂藥。為了嫁給阿難,不惜把自己心愛的頭發(fā)都剃掉。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為情所苦,干出很多傻事,甚至心甘情愿地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見,愛欲能讓人滯迷到何等的程度!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五個啟示。
佛陀因此告誡阿難:"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迷戀愛欲不僅給今生帶來無限的苦惱,而且又有來世報!独銍澜(jīng)》云:"一切眾生,從無使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脫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v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于佛菩提,斯可希冀。"由此可見,愛欲是痛苦、生死之根本。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六個啟示。
3. 不凈觀為對治愛欲的方門
《華嚴經(jīng)》云:"菩薩若離女色,即得親近諸善知識,復(fù)令眾生因此離欲,皆住最勝解脫法門。"《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亦云:"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由此可見,遠離愛欲是修道之前提。
佛陀教導(dǎo)很多去除愛欲的方法,最著名的是"不凈觀"。若能善用不凈觀,有染著的愛欲就會消滅。
不凈觀(不凈想)為五停心觀之一,即觀想自他肉體之骯臟、齷齪,以對治貪欲煩惱之觀法。人的尸體隨時間而變化為丑惡之形狀,故在諸經(jīng)典中皆舉有多種不凈之觀尸法,以治貪欲之心,今列舉如下:
(一)據(jù)《禪法要解》卷上載,若淫欲多者,應(yīng)修習二種不凈觀。即:(1)觀死尸臭爛不凈,取此不凈之相,至閑靜處以自觀不凈。(2)雖眼不見死尸,然從師受法而憶想分別,自觀身中充滿發(fā)、毛、涕、淚、汗、垢、痰、耠等三十六種不凈物。
同書又舉出修習不凈觀能對治眾生對于色、形容、威儀、言聲、細滑、人相等六種欲望之執(zhí)著,且將不凈分為厭惡之不凈與非厭惡之不凈二種。對于執(zhí)著前五種欲望者,令觀厭惡之不凈;對于執(zhí)著人相者,則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尸為不壞,能斷除威儀、言聲二種欲望,觀死尸為已壞,則悉斷六種欲望。
(二)據(jù)《大毘婆沙論》卷四十所舉,隨觀行者之意樂,而有樂略、樂廣、樂廣略三種之別。又于此三種觀法之過程中,各明示初習業(yè)位、已熟修位、超作意位等三位,及其觀行之次第。舉樂略觀為例,即:(1)先往冢間觀察死尸之青瘀等相,復(fù)以勝解力移屬自身,即觀想自身青瘀乃至骨鎖,于骨鎖中,次第觀想足骨、腿骨、脛骨、膝骨、髀骨、臗骨、腰骨、脊骨、脅骨、髆骨、臂骨、肘骨、腕骨、手骨、肩骨、項骨、頷骨、齒骨、髑髏等,凡此種種,一切皆稱初習業(yè)位。(2)于骨鎖中,先觀足骨、腿骨等,乃至后觀髑髏,復(fù)于其中除半觀半,復(fù)除一分,唯觀一分,凡此種種,一切皆稱已熟修位。(3)以勝解力觀察如此之不凈相,遂系念于眉間,湛然而住,復(fù)轉(zhuǎn)此念入身念住,輾轉(zhuǎn)乃至入法念住,凡此種種,一切皆稱超作意位。
(三)據(jù)《俱舍論》卷二十二載,修不凈觀可對治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等四種貪。即:(1)緣青瘀等之相以修不凈觀,可對治顯色之貪。(2)緣死尸被鳥獸所食等之相以修不凈觀,可對治形色之貪。(3)緣蟲蛆等之相以修不凈觀,可對治妙觸之貪。(4)緣死尸不動等之相以修不凈觀,可治供奉之貪。此外,若緣骨鎖以修不凈觀,則因骨鎖中無四貪之境,故能對治上述之四貪。
當摩登伽女迷戀上阿難后,佛陀善巧方便,運用的就是不凈觀,循循善誘,使得摩登伽女觀察到原來阿難的身體一樣這么臟,那還有什么可以愛的?從此愛念、貪念都消除了,頓然開悟,真的出了家,證了初果。由此可見,愛欲對人的生心確實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也不是不可以克服,不凈觀是對治貪愛的法寶。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七個啟示。
4. 聞思修并重
般若由修而得,修由思得,思由聞得,由聞、思、修入三摩地,而得到現(xiàn)證三摩地,是真正的智慧。所以歸根結(jié)底,智慧由多聞來,欲得智慧,就要多多聽聞,看經(jīng)、研究、聽講經(jīng)、聽開示,所以說:"修聞增(長)智慧"。聞思修是修學佛法的程序。不聽聞佛法而盲修瞎練,修如盲人提瞎馬,半夜臨深池,是非常危險的,又如人生病后,不看說明書或不聽醫(yī)生勸告而亂吃藥,其結(jié)果是可想而知的--非常危險,所以聽聞佛法很重要。思的重要性有二。其一聽聞佛法后,必須思考,看看所聽聞的法是否是正真的佛法。其二,看看聽聞的佛法是否適合自己的修行。猶如人生病后,看了說明書后,思考一下藥是否對癥。修是最重要的,因為猶如病人生后只看說明書而不服藥,病永遠也無法好。同樣,聽聞的佛法再多,若無實踐,仍無法深受法益。阿難尊者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阿難雖然多聞,但是遇到摩登伽女,仍不能免脫摩登伽女之難。故《楞嚴經(jīng)》四卷云:“雖復(fù)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jīng)清凈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戲論,汝雖談?wù)f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又曰:“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yè)。”
當然,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并非證明我們不應(yīng)該多聞,而是聞的成分過多,修證的成分不足。若多聞是病,佛就不應(yīng)該說法了。所以我們應(yīng)該有所認識,真正的智慧,并非只是聽一聽即可的。不聽聞而要想得到智慧,恐怕是沒有那回事的。龍樹菩薩說:井里有水,若我們拿根繩子吊了水桶放下去即可汲出水來;就好比我們現(xiàn)在必須假借水管馬達,方可抽出地下水,否則即使干渴而死,地下有水,我們?nèi)允浅圆坏,所以我們不能說只要有水就好,其它東西是無用的。
千經(jīng)萬論,沒有說過不需要經(jīng)過聽聞即可開悟的。我們現(xiàn)在的毛病,是聽而不修。每部經(jīng)都是教人修行。譬如《阿彌陀經(jīng)》,即開示我們念佛法門。由于我們不照著去做,以致于聽與修,變成了兩回事。由此可見,聞思修三位一體才是去除我們心靈上塵垢的重要法寶。這是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給我們的第八個啟示。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如何評價一個人?
- 人生究竟有哪些顛倒?
- 人活著應(yīng)該注意一些什么重點?人生四不
- 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廣修供養(yǎng)?
- 認清人生實相
- 什么是人生的鏡子?
- 放下之人,是一種淡然物外
- 如果一個人
- 觀照當下
- 活著是為了什么
- 人生追求
- 觀察我們的內(nèi)心
- 面對現(xiàn)實,掩飾、抱怨、隱藏是無用的
- 在無事可做時,心依然要泰然安住
- 活著的方式
- 保持平常心,堅守正念
- 活著·追求
- 上善若水,利物不爭
- 幸福者何
- 遠離顛倒夢想
- 生滅無常
- 珍惜每一天
- 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原型是誰,玄奘在印度學習了多少年?
-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 一顆有訓練的心,才能得自在安樂
- 開心點,遠離不開心的人和事
- 腳踏實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 修行就是一種觀念的改變
- 一切唯心念,生怒生喜皆是心念
- 反觀自我,對治無明
- 對于行為偏差、不講理的人,也要恒順嗎?
- 眾生的執(zhí)著
- 責任感是人間最高貴的情操
- 堅持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 快樂的來源
- 快樂的類別
- 幫助別人,就是在散播快樂
- 修福報是貪心的表現(xiàn)嗎?
- 勇敢地面對生活,快樂地活在當下
- 人生要隨遇而安,來什么品味什么,才能“日日是好日”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華嚴經(jīng)]以水盥掌,當愿眾生,得清凈手,受持佛法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普洱茶]什么是茶頭,是怎么形成的?
- [禪宗公案]心不安,達摩傳授佛法的公案
- [生活故事]你就是你自己
- [哲理故事]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佛與人生]人生如何才能展現(xiàn)舉重若輕的本領(lǐng)呢?
- [佛學常識]地藏菩薩有何來歷
- [星云大師]醫(yī)病良方
- [紅茶]什么是云南紅碎茶?
- [禪宗思想]《十牛圖頌》的思想基礎(chǔ)是什么?
- [生活故事]契理容易契機難
- [哲理故事]上了哪個坡,就唱哪個歌
- [佛與人生]如何評價一個人?
- [佛學常識]地藏菩薩的名稱何來
- [星云大師]識得面目
- [綠茶]夏天喝什么茶清熱解暑?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