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了幻:婚姻生活對修行的意義
1、在家學佛也能成就
不少人執(zhí)著地認為:在家干擾多,學佛難修。曾有一位學佛居士對我說:“在家里,我心就煩,到了寺廟,心情馬上就舒暢了;所以,在家永遠修不成,眼不見心不煩,只有走遠點,才能修成功。”在許多人眼里,只有山中、寺廟里,才能修行,紅塵家庭怎能修行呢?
也曾有不少人,向我詢問出家的有關(guān)事宜。對其中年高歲大,且對佛教陌生者;以及雖然也能講幾句口頭禪,但世俗習氣甚重者,我往往勸他們打消這個念頭。告訴他們出家并非容易之事,因為他們大都認為一入寺廟,就與紅塵徹底脫鉤了,自然就會煩惱頓消。但我告訴他們,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因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與煩惱;你們不能期望住在寺廟里的,就應(yīng)該是圣人;只要是凡夫,就應(yīng)該充許別人有煩惱、有矛盾;聽到這里,對方往往睜大眼睛說:“出家人四大皆空,難道寺廟里還會有矛盾嗎嗎?”當我肯定的回答后,他們往往流露出大失所望的神情說:“我還以為一出家就一了百了呢!”
認為學佛是極其崇高卓絕的,非一般生活在碌碌塵世里的男女所能實踐的觀點;以及學佛必須離世棄俗,住到寺院里或是其它僻靜的處所去的觀念,是一種片面的觀念,是對佛的教誡,缺乏全面了解所產(chǎn)生的。有這種看法的人,大都只因聽到或讀到某些佛教的小冊子,而這些小冊子的作者,或許對佛教的整體并沒有充份了解,因此所發(fā)表的見解是片面的;也有的則是一些人自己斷章取義,想當然的誤解佛法。佛的教誡,不僅是為了寺院中的僧眾而設(shè),也是為了身有家庭的普通男女;代表佛教生活方式的八正道,是為了一切的人而設(shè),沒有任何分歧。
因為不論佛教是多么純凈而高尚,如果廣大的群眾,不能在日常生活里受持奉行它,它就將一無用處?墒,如果你能正確的了解佛教的精神,而不是拘于某些文字,你便能夠一面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一面遵行其教誡。也許有些人,會覺得住在邊遠之處,與世隔絕,比較易于接受佛法。但我認為大部分人不適應(yīng)這種生活,離世的生活,會使得他們整個身心都變得沉郁滯鈍,反而不利于發(fā)展他們的精神與理智的生活。
而真正的出離,并不就是將此身離開塵世。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就說過:一個人可以住在林間修苦行,心中如仍然充滿了染污不凈的思想;另一個人住在城鎮(zhèn)里,也不修苦行,可是他心境澄朗,了無微瑕。兩者之中,舍利弗說,在鄉(xiāng)鎮(zhèn)中過清凈生活的人,遠勝于住在林間的人,更為偉大。面對一切誘huo而又能證果的在家人,當然要比那些不受外來干擾,潛心修習而獲證果的比丘更值得贊嘆。如佛陀時代,有一位大臣,當他騎在大象之上,穿戴著上等的衣著,但心澄凈無染,當下作觀,立刻就證得圣果。
對此,佛陀說道:“寂靜,自律,自信,純潔,非傷非害一切有倩,此人即為婆羅門,隱者,沙門。”“嚴身住寂靜,調(diào)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加害諸有情,彼即婆羅門,彼即是沙門,彼即是比丘”。——《法句經(jīng)》第142偈
佛陀時代,許多在家居士并沒有拋棄世間生活,而獲證涅槃圣果。其中,最為虔誠、最為慷慨的在家信徒給孤獨長者,修行證到圣位斯陀含果(二果),釋迦族的大名為二果,陶工甘提柯羅為不還果(三果),凈飯王(佛陀之父)死時,據(jù)說證阿羅漢果(四果),從此解脫了生死。
有人也許要問:如果常人可以過在家的生活,而仍能修習佛法,為什么佛要創(chuàng)立出家僧團呢?其實,出家僧團是專為某些志愿獻身的人而設(shè)的。這些人不但要發(fā)展自己的精神及心智,而且立志要為人類服務(wù)。一個有家有室的居士,不能期望他將一生整個地奉獻出來為人群服務(wù)。出家僧人因為沒有家室之累,也沒有其它俗務(wù)的羈絆,可以根據(jù)佛陀教誡,將全部身心貢獻于“增進多數(shù)人的福祉,增進多數(shù)人的快樂”。在歷史過程中,佛教寺院不僅成為宗教中心,也成為學術(shù)文化的中心。
由于宿世因緣和愿力的不同,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大可能走上出家修行的路。因此,對一般人而言,現(xiàn)實生活更直接、更有吸引力;而斷欲去愛,別離家庭,全身心地投入追求真理,奉獻大眾,這目標雖然高尚,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古今中外,東西方的宗教中,能舍棄家庭追求真理的人:如比丘(尼)、道、(姑)、神父、修女等,從來都只占人類的極少數(shù)。故對普通人而言,不必去勉強效仿。
2、婚姻有助于我們認識人生、完善人格
孔子曾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在家學佛的人,下手處可以從夫妻、家庭做起,經(jīng)由婚姻生活的鍛練,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生活和人際處世,乃至認識社會人生。如果學佛者能在婚姻生活中,能好好地跟自己的另一半相處,那么這個人必然是認真的修行人。
切不可小看婚姻生活的復雜性!俱舍論記》言:“多思慮故名為人。”來自不同因緣、不同成長背景的夫妻,雖說彼此存有真摯的愛意,但人類具有的煩惱和矛盾,潛藏在心靈深處,當它生起時,常常是身不由己的。因此,夫妻兩人要長時期地和睦相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中有許多學問。
當雙方還只是男女朋友或未婚夫妻時,通常只會分享快樂,而不會患難與共,約會結(jié)束后,便各自回家,自己的問題自己煩惱,自己的責任自己照顧;當兩人在一起時,都只是分享快樂而已。所以那時候的情況不太一樣,感覺比較浪漫、唯美,即使有些小爭吵,也會因為雙方雖有些距離,也會很快就回心轉(zhuǎn)意,并原諒對方。
然而一旦住在一起以后,大家就必須同甘共苦,這時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所以才需要經(jīng)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了解熟悉彼此的習慣和點點滴滴,婚姻關(guān)系才能漸趨成熟。而且相處時間一久,伴侶內(nèi)心深處的一面,也會慢慢顯露出來,然后雙方會逐漸習慣對方的優(yōu)缺點,如早歸、晚歸等等,因此,需要長時間的相處,才能彼此調(diào)適。
據(jù)說夫妻感情越好,兩個人就會越來越相像。意思是說,夫妻彼此十分相愛,不知不覺地就會吸取對方的品質(zhì),然后變成同一體一般,連他們的表情也會跟著變改。人類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一樣,看起來越相像,就表示他們的感情越好。因為彼此相愛,表達方式和想法又很接近,“相由心生”,所以外表就跟著變改,然后看起來就越來越像。
坦白說,我們最愛的就是自己,是不是這樣?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照鏡子,把所剩無幾的頭發(fā)梳好,細細整理好那幾根胡須……我們愛我們自己,這并沒有錯;但你要繼續(xù)學習,學會愛別人、愛鄰居、愛家人,你越多愛別人、關(guān)心別人,你的幸福感越會增加,古人云:“愛人者,人亦恒愛之”;你越多關(guān)心自己,你的煩惱就會愈多,這就是《老子?道德經(jīng)》所言:“反者,道之動。”
3、婚姻也是修行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臺灣著名居士李炳南先生針對學佛中存在的問題,曾語重心長地告誡后學說:“我們學了幾天佛,世間的事故人情天理一概不懂,對社會有何利益呢?學佛要先求人道,人道站得住腳,學佛才可以成功。自古以來沒有壞人成佛的,曹操、王莽、秦檜這些壞人,有誰聽說他們成了曹操佛,王莽佛,秦檜佛的?所以請大家先得保存人格。……我們學佛要注重實行,若無實行,講多少也無用處。實行必先扎住根本,一棵樹有了根本,才能發(fā)生枝干花果,立不住根本,永遠不能成功。”
家和萬事興。做為一個學佛居士,首先要處理好工作、家庭婚姻等,然后才能談到其它。佛說五乘法中,以人乘為本,強調(diào)注重人格修養(yǎng)。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而家庭有傳燈的功能,不僅把生命延續(xù)下去,更將文化、慈悲、道德、信仰等傳揚下去。
但現(xiàn)代社會,工作節(jié)奏快,精神壓力大,造成人心浮躁,故夫妻間易生矛盾;因此,現(xiàn)代夫妻應(yīng)明確相處的基本原則。
夫妻相處的基本原則是——“尊重而不占有、關(guān)懷而不自私、隨緣而不強求”。但事實上,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事!而這也正是我們婚姻生活,帶給修行者的正面意義之所在。不知痛苦的人,沒有資格話人生。
人類的快樂只存在表層的感官上,但痛苦卻深入骨髓。唯有在肉體和精神、親情和愛情、學問和財富、面包和尊嚴、家庭和事業(yè)的交纏沖突中,才更能體會人間的苦樂和競逐的現(xiàn)實,對于做人的辛苦和做人的無奈,也才會有真實的體驗,而這些都是修行人所應(yīng)知應(yīng)證的,尤其是發(fā)心學習菩薩的人,更應(yīng)以此為成佛的道場。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絕大部分都是男女結(jié)成夫妻、組成家庭,并且在種種兩難之間掙扎著,這當中有辛酸、有甘甜,卻無一不是刻劃入骨的激情。
修行人除非真正了解此中的沖突、痛苦與無奈,不然如何能做到原諒無知、悲憫罪惡的地步?又如何能避免說些不著邊際、無關(guān)痛癢的空言呢?當知除了少數(shù)天縱英才之外,一般沒有歷經(jīng)世事的人,不能體察人間疾苦,也不知凡夫是多么的彷傍與無助,徘徊在萬花筒般的世界中。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經(jīng)由婚姻的生活,使人可以進入人間的天堂,也能使人墜入人間的煉獄。對于修行人,特別是志求一切智的菩薩而言,婚姻生活是一門寶貴的修學法門!
- 上一篇:修行是否進步有四大標志
- 下一篇:修行人享受的四種快樂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明末四大高僧是誰?明末四大高僧簡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為什么要修習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大福報?
- 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場的人才應(yīng)當順于法去成就保護
- 假如有人問自己幸福嗎?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轉(zhuǎn)煩惱?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覺沒精進、學習落后了,對不起師父怎么看?
- 慧遠大師的《廬山東林雜詩》解釋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師”?
- 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guān)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圓滿供養(yǎng)一切成就供養(yǎng)的因緣
- 能無欲無求地度過此生挺好,可做起來不容易怎么辦?
- 舉心動念成善惡,善觀其心,止惡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qū)別
- 佛教忍辱法門的五個層次
- 一切的煩惱皆源于心,心態(tài)決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簡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稱謂是如何來的?
- 應(yīng)該怎樣做慈善,平衡與工作生活的關(guān)系?
- 如何勸說愛說臟話的親友?
- 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未來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凈業(yè)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應(yīng)該做哪些功課、定課?如何實修?
- 何謂慈悲?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夢參法師]念經(jīng)時忽然看見異相是怎么回事?
- [黑茶]黑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思想]禪門機鋒盛行于唐宋兩朝原因是什么?
- [生活故事]我欠乞丐一塊錢!
- [人物故事]以「慈悲觀」離「瞋念」
- [在家修行]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入門須知]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凈界法師]念佛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 [黃茶]黃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公案]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 [生活故事]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哲理故事]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寬容則有余年
- [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四)
- [佛與人生]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佛學常識]《宋高僧傳》是怎樣一部書?
- [凈界法師]煩惱罪業(yè)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銀針是白茶嗎?白毫銀針名字的由來與沖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