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jīng)典。..[詳情]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十六)

  壬三 頓同佛境

  癸一 用心同

  子一 法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此明用心與佛同。承上證知,覺性遍滿一切法,悉皆無壞無雜故,呼善男子,名為覺成就。蓋此成就,全由觀行成就之功。當知菩薩,到此境界,不與諸法作系縛。不求諸法成解脫,深知縛脫無二故。而于生死則不厭,而于涅槃則不愛;而于持戒則不敬,而于毀禁則不憎;而于久習則不重;而于初學則不輕。四對之法雖殊,因其心平等,而無勝劣之分。經(jīng)自征云:何以故?釋曰:一切覺故。論云:‘所言覺者,謂心體離念。’離前與求、厭愛、敬憎、重輕諸念,以覺性遍滿,迥離分別,寂滅無二,無法不覺也。一法竟。

  子二 喻

  ‘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眼光,即眼根照境,現(xiàn)量所得,不落思量,不起分別,曉了現(xiàn)前境界。如‘楞嚴經(jīng)’云:‘但如鏡中,無別分析。’其光圓滿普照,以其平等故,得無憎愛。征云:‘何以故?釋曰:光之體,即妙覺明之體,妙覺圓照,法界一相,同是一覺,故無憎愛也。一用心同竟。

  癸二 見境同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

  此承上既用心同佛,故見境亦同。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即依圓覺妙觀,觀照自心,日久月深,功用純熟,而一旦豁然貫通,頓悟此心,朗然虛靜,寂滅真境,一味平等,本無行之可修,亦無果之可證,故曰:無修、亦無成就。圭峰大師云:泯前心跡,起后依正 圣凡平等之文。若不泯之,則雖無憎敬,尚見持毀等,故須泯之,方同佛見。自此以下,正顯其同。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由自己心跡已泯,惟有妙明覺性,圓照法界。普照,即圓照也。冥一如之無心,即萬物之恒寂,故曰:寂滅無二。普照,是如如智;寂滅,是如如理。佛之所極,極于寂照。故‘瓔珞經(jīng)’說:‘等覺照寂,妙覺寂照。’今云同佛境界,是等覺義,故云普照寂滅,方歸一心本源也。

  ‘于中百千萬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于中,即寂滅無二,圓覺真境之中;隨緣現(xiàn)起照用,照澈恒河沙數(shù),諸佛世界。不是一恒河沙,乃有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不是一不可說,乃有阿僧祇,不可說諸佛世界;況且不是一阿僧祇,乃有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然此中意旨,蓋直指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世界,不是算其數(shù)量,是引機造詣無邊境界,故假增積多數(shù)耳。云佛世界者,以凈穢等土,皆佛所統(tǒng)也。

  猶如空華者:喻現(xiàn)起世界,從緣無性。一切世界,皆依妄念,念既剎那不住,界亦起滅紛紜。成、住、壞、空,曠觀世界,變遷不定,故曰:亂起亂滅?傦@空華無實,世界非有,惟有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也。不即不離者:明此世界,不即圓覺,以本無自性故;不離圓覺,以全體即真故。如空華無異,由不即故,所以虛幻起滅;由不離故,所以華處即是空處。上約依報世界也。

  更約正報身心。無縛無脫者:于寂滅無二,圓覺真境之中,隨緣現(xiàn)起,十種法界。因惑、業(yè)、結(jié)縛,而成六凡有為之法界;由修、證、解脫,而成四圣無漏之法界。雖縛脫不同,俱是從緣無性,當體即真,故雙無也。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者:始知者,昔日迷而不知,今日觀行成就,悟后方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眾生個個具有本覺佛性,由始覺有功,本覺方顯,與佛無異,故曰本成。然說眾生,本來成佛,惟華嚴與本經(jīng)有之。但以語驚凡聽,理越常情,佛既罕言,生多不信。當知諸佛,言皆真實不虛,只怪自己未悟,并非諸佛妄談。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者:以既知眾生,本來成佛,返觀從前,六凡之輪回生死,四圣之取證涅槃,皆無明夢中之事。今無明夢破,返觀往事,如昨夢耳。二見境同竟。

  癸三 稱實同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去無來。

  此躡前,既見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即稱合圓覺實性,同佛境界也。但了夢體本空,則一切自無。了生死空故,無起煩惱,而成生死;了涅槃空故,無滅生死,而證涅槃。無漏圣法非新來,有為凡心非滅去,而如來藏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其所證者:約理,無得真失妄,無取妙舍粗。其能證者:約行,其心平等,離諸分別,無作、止、任、滅四病。由所證得、失、取、舍四相既空,而能證之作、止、任、滅四病自遣。于此證中,無能無所者:即躡前,于此能證所證之中,悟得能證之行不立,而所證之理自無,故曰:無能所無。據(jù)此則能所雙亡,對絕悉泯。故華嚴云:‘若有見正覺,解脫離諸漏,不著一切世,彼非證道眼。’一切法性,平等不壞者:總結(jié)稱合圓覺實性。一切法性,即圓覺實性。寂滅無二: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一真法界之心,平等無二,常住不壞也。三頓同佛境竟。

  壬四 結(jié)合問詞

  ‘善男子!彼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重呼善男子,令其注意也。彼諸菩薩,指現(xiàn)會新學,求凈圓覺之菩薩,并及末世,初心之眾生,亦在其中。如普眼問云:愿為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此為當被之機,故佛答如是修行者,謂如我所說,如是而修,如幻三昧。如前云: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是也。如是漸次者:謂如我所說,如是而立初漸次。如前云: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是也。

  如是思惟者:謂如我所說,初觀身、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次觀心、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身心俱空,究竟無我,即我空觀也。次法空觀者:如前云,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xiàn),乃至彼愚癡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是也。

  如是住持者:謂如我所說,住持進修之法。如前云:由此不能,遠(去聲)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乃至一真法界科止,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fā)是也。

  如是方便者:謂如我所說,真空絕相觀中,由內(nèi)身根識清凈,乃至外境,六塵清凈。內(nèi)外四大清凈,世間諸法清凈,出世諸法清凈,自他正報清凈,一多依報清凈,以及色空同如。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遍滿清凈是也。又如理事無礙觀中,如前云: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六塵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是也。

  如是開悟者:謂如我所說,周遍含容觀。如前云: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乃至頓同佛境科中,一用心同云: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乃至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是也。

  求如是法,亦不迷悶者:謂如我所說,見境同科中,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乃至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又如稱實同科中,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乃至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求如是法,何迷悶之有哉!一長行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