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jīng)典。..[詳情]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二二)

  辛二 偈頌

  壬一 標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壬二 正頌(科同長行。)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嗔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

  初五句頌輪回根本。彌勒汝應(yīng)當以智知,一切九界眾生,不得無余涅槃大解脫者,皆由無始貪欲故,以為輪回根本,所以墮落于生死流轉(zhuǎn)。次四句頌輪回有幾種性。長行云:有惡種性、善種性、上善性、棄愛樂(去聲)舍,以愛舍愛,還滋愛本。若能斷憎愛之心,立志勇猛,勤修戒、定、慧,永斷貪、嗔、癡,自可不因二障而受差別之五性,皆能得成無上菩提之佛道矣。

  ‘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愿,依止大涅槃。

  此四句頌修佛菩提,幾等差別。長行云: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fā)愿,勤斷二障、求師而得最勝知識,正知正見,正悟菩提。依之修習,二障已永銷滅,隨順菩薩愿,滿足菩提,及大涅槃。此約義略頌也。

  ‘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愿,示現(xiàn)入生死,F(xiàn)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此頌回入塵勞,當設(shè)幾種教化方便。十方諸菩薩,回入塵勞,教化眾生,皆以大悲愿力為主,變化種種形相;颥F(xiàn)同類身,或現(xiàn)異類身,皆以妙觀察智之力,觀機施教,入于生死。即現(xiàn)在菩薩修行,及末世發(fā)菩提心之眾生,當依十方菩薩,發(fā)大悲愿,勤斷事理二障,不墮愛見之悲,障盡愿滿,即便歸于大圓覺。圓覺稱之為歸者,以圓覺乃眾生本具,昔日雖迷不失,如暫離,今日既證為得,如便歸。三深究輪回根本竟。

  己四 略分修證之位

  庚一 清凈慧啟請

  于是清凈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一清凈慧啟請竟。

  庚二 正陳請詞

  辛一 慶前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大悲世尊,解見在前。為我等輩,廣說如是者:于一味圓覺,重重分析,輪回根本,五性差別,染凈等法,融通無礙。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如來為眾演說;本所不聞,如來為眾宣揚。我等今者,蒙佛循循善誘,迥異尋常,立相之教,染凈攸分,破相之宗,染凈雙絕。今者顯出覺性,染凈融通,不禁圓解內(nèi)發(fā),輕安外形,故得身心泰然,安舒之貌,得大饒益也。一慶前竟。

  辛二 請后

  ‘愿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圣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愿為十方,諸來一切法會聽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味平等,凡圣無差。因何現(xiàn)在一切發(fā)心修行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從凡至圣,其所證之覺性,與所得之位次,前后竟有差別耶?前云:因二種障,而現(xiàn)深淺差別。良以如來在世,三業(yè)殊勝,諸來法眾,五根通利,所以法雷既震,聾耳全聲。至于末世,恐未能爾,故再問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時至機熟,聞此圣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者:謂隨順圣教,心得開悟,所證之理,圣凡平等,漸次伏斷,隨順覺性,而能得入差別之位矣。如‘楞嚴經(jīng)’所云:‘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須漸除,因次第盡。’于一圓覺妙性,一味平等,而現(xiàn)差別之位,雖現(xiàn)差別,還是平等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二正陳請詞竟。

  庚三 如來贊許

  爾時,世尊告清凈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告清凈慧者,因是請主故。重贊善哉者: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既悟所證之理,本來平等,復悟所入之位,漸次差別。此二者,均可贊善。汝今諦聽,吾當為汝解說。三如來贊許竟。

  庚四 承教靜聽

  時,清凈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承教靜聽竟。

  庚五 正答所問

  辛一 長行

  壬一 明圓覺無證

  癸一 正明無證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呼善男子而告之曰:汝前請重宣法王,圓滿覺性:當知圓覺自性,清凈本然,本非修證差別之性。今性有差別者,皆由循順諸性,隨緣現(xiàn)起差別之性。諸差別性起時,全覺性而起,故曰法身流轉(zhuǎn)五道。誰為能取所取,誰為能證所證,故曰:無取無證。于清凈實相理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菩薩眾生,同歸圓覺故。初正明無證竟。

  癸二 征釋所以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此征釋。何以故,實無菩薩眾生?因菩薩眾生,不過假名,皆是幻化。約有幻垢,名曰眾生。對離幻垢,說名菩薩。今幻化滅故,是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故無取無證。譬如眼根,不自見眼者:猶如眼根,能見一切諸物,而獨不能自見其眼。又如眼光,照境之時,境有千差,見唯是一,故云平等。但約于圣凡,無有分別勝劣之心,而說平等,亦無有能作平等之者。一明圓覺無證竟。

  壬二 明對機說證

  癸一 總標大意

  子一 功用有殊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眾生迷惑顛倒,以為差別之因,故先標此。然迷倒之體,即根本無明,三細、四粗。‘起信論’中,亦約此以顯始覺階位。未能除滅,一切幻化者:上云菩薩眾生,皆是幻化,猶執(zhí)為實,故曰:未能除滅。于滅未滅,妄功用中者:滅、則漸次斷滅;未滅、則漸次治伏。如論中,前三位‘覺前不覺后。’謂障習漸盡,如一分塵盡,一分鏡明,以不達如幻本空,均為妄加功用中。七地已還,皆是夢中修道。故‘華嚴’有夢渡大河之喻。圓明證悟,始知煩惱本無,則見能斷智慧功用,亦是虛妄。如夢中以藥治病得差,寤后則藥病俱遣,故言妄功用也。于此妄功用中,便顯有眾生、菩薩之分,故云差別。一功用有殊竟。

  子二 功極不異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若得二障永盡,一性圓明,即是如來寂滅。寂滅者:復本心源,究竟清凈,隨順本來覺性,始覺與本覺合,更無理外智,能證于理;亦無智外理,為智所證:隨順圓覺,寂滅無二。到此無能無所,一念不生,實無寂滅之法,亦無能寂滅者,滅之令寂。如上科云:性自平等,無平等者。一總標大意竟。

  癸二 證位階差

  子一 明依位漸證

  丑一 信位

  寅一 標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此明依位漸證;分信位、賢位、圣位、果位。即是‘起信論’中,逆次息除,生、住、異、滅,四種夢心,寄顯反流四位,以明始覺分劑。然心性本來離念,本無生滅,祗因一念妄動,而有無明,迷自真體,妄上加妄,能令心體,生、住、異、滅,從細至粗,微著不同。先際最微,名為生相,中間二三,名住、異相,后際最粗,名為滅相。今因本覺不思議熏力,熏于無明,起厭求心,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于本覺,益信解力,損無明能,反流漸向心源,始息滅相,終息生相。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今無始靜,寂滅一心,平等平等,無別始覺之異。大意如此,今以論意釋之:初信位寄息于滅相,分文為三:一、標具足凡夫。

精彩推薦